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
内容
试读章节

细读了胡适在美留学七年相关的中英文材料之后,我可以很确定地说:胡适对与江冬秀的婚约,在留美期间,从不曾有过二心。

韦莲司的出现当然是一个强力的引诱,但是这个引诱始终没有对胡江的婚约造成过任何威胁。胡适与韦莲司无疑的都深深地欣赏对方,爱慕对方,然而双方也都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关系只能止于朋友。但这样的了解并无碍于胡适对韦莲司表示爱慕之情。

1914年11月26日,韦莲司在一星期以前去了纽约,胡适从绮色佳橡树街120号写信给她:我亲爱的韦莲司小姐:

你离开绮色佳已一星期了。我想你已安顿下来,并怀着新的精神和展望,开始了你的工作。

上周四的夜晚,我深感怅惘,寒风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条,竟使我无法为一个远去的朋友折柳道别。我甚至连照片都没有拍一张。

我简直无法表示在过去几个月里——多么短暂的几个月啊!——我是如何地沉浸在你的友谊和善意之中。我不知道在此邦我这么说是不是不合适——一个朋友对另一个说,她曾经是他最感念,也是给他启发最多的一个人,要是这么说有违此地的社交规矩,那么,我相信,这个社交规矩的本身是不对的。

今天,我在你家吃了感恩节晚餐,我们都很尽兴。可是我也觉得很难过,因为你无法和我们共度。韦莲司夫人举杯祝愿所有不在场的家人和来客的家人,有的在古巴,有的在纽约和布鲁克林,有的在乔治亚,有的在苏格兰,也有的在中国。我们都衷心地祝愿他们健康。我希望你的感恩节过的和我们一样尽兴。……

上引这封信的前半,可以视为胡适在留学时期,给韦莲司信中的“艳体”。此时胡适的“奔放”,似乎仅止于此了。相思是有的,至于进一步的关系,似乎并不是胡适所敢为,所愿为的。

1914年12月31日,胡适由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参加第八届世界学生总会年会回到绮色佳,收到了韦莲司由纽约寄来的新年礼物,他在1915年1月3日写了一封谢函:亲爱的韦莲司小姐:

我是31日回来的。世界学生总会的年会很成功。我发了许多议论,我非常高兴。

我回来那天,打电话到你家,发现你已经去了纽约,我真是失望极了。新年那一天,我吃完中饭回来,惊喜地发现桌上有个大包裹。打开才知道是你寄来的精美盆景和贺年卡。我真心地感谢你对我这么好。

那天晚上,韦莲司夫人请我去大学俱乐部,我们曾在那儿吃过中饭。我跟她一块走回家,在你家里谈了近三小时,谈得痛快极了。我们谈宗教,谈文学,谈婚姻的习俗。这是我多年来过的最好的一个新年!

我大约18日去波士顿。卜朗吟学会19目开会。要是我有时间的话,我打算绕道纽约回来,大约20日可以到纽约。要是这样可行,我会去纽约看你。要是一个艺术家的画室是可以让“外人”参观的话,我想看看你的画室。

从现有的信件和日记等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不仅仅是韦莲司小姐的朋友,也是韦莲司家里的常客,亦即英文所谓的“家庭朋友”(family friend)。胡适也偶尔直接写信给韦莲司教授和夫人①。

1915年1月18日,胡适应波士顿卜朗吟学会之邀,从绮色佳去波士顿发表《儒教与卜朗吟哲学》一文。22日,与韦莲司女士参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下午一点到韦莲司住处午饭。第二天下午,又去韦莲司住处。胡适在日记中有详细记载。

1月24日上午,胡适从纽约回绮色佳,在回程的火车上,他写了一封信给韦莲司,其中提到:

我真懊恼,由于我的粗心大意,昨晚竟没能和你在一起度过。

我衷心地感谢你,为我所花宝贵的时间,从你我的谈话和相会

中,我感到非常快乐。那一晚,据胡适留学日记记载,是住在哥伦比亚大学宿舍,并与严敬斋、王君复及邓孟硕三人夜话,以至失去了与韦莲司话别的机会。

第二天(1月25日),胡适又写了一封相当长的信给韦莲司,谈的主要是一个朋友脱离教会和他自己打算学日文的事。但信的开头是这么写的,很可以看出当时两人的感情和通信的频繁:

虽然在过去四十八小时之内,我已写了两封信和一张明信片给你,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写这封信!

我所以不惮其详地叙述这次聚会的前前后后,因为由这次聚会不但引出了文前提到唐德刚与夏志清的猜测,也引起了韦老夫人的不快。P19-21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

第二章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

第三章 爱情·亲情与婚姻

第四章 画家与诗人

第五章 分首十年(1917-1927)

胡适的寂寞

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曹声

两次打击

知交万里外

胡适与韦母

第六章 短暂的重逢(1931-1936)

芝加哥大学文化讲座

两次重逢

陈衡哲

从哈佛到绮色佳

韦莲司的困惑

第七章 从大使到回国(1937-1946)

出任大使之前

大使四年

卸任之后

第八章 从滞美到返台(1949-1960)

哈德曼夫人

胡适夫妇同访韦莲司

返台前夕

回台以后

第九章 最后的会面与身后事(1960-1962)

最后的会面

胡适死后

结语

附录一 胡适的暗澹岁月

前言

葛思德图书馆

维持学术纪律

结语

附录二 在批判与辩护之间:胡适对中国婚俗的两种态度

序言

胡适(1891—1962)与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女士(Miss Edith Clifford williams,1885—1971)的一段交往,在《胡适留学日记》中有零星记录。从这些片断中已可看出,留学时期的胡适,在思想的发展上,曾受到韦莲司一定的影响。

胡适在日记中,将韦莲司描画成了一个新女性的理想典型:人品高,学识富,特立独行,不恤人言,能独立生活而不依傍男子。胡适回国以后,在《美国的妇女》一文中,也曾以韦莲司作为美国新女性的代表。多年来,我们对韦莲司的了解,大致仅止于胡适所提供的这些材料了。

然而,胡适与韦莲司的交谊并不止于胡适留学的那几年,而是继续了五十年,直到胡适逝世。胡适一生虽然交游遍天下,但交情维持五十年的朋友,除赵元任之外,并不多。韦莲司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

最近,台北“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发现了两百件左右胡适致韦莲司的函电,就数量上来说,在已出版的《胡适书信集》或单印成书的《胡适给赵元任的信》或《胡适与杨联□论学书札》中,无一人收信的数量超过韦莲司。就内容上来说,这批信件不但有知识上的讨论,议题涉及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国际关系、家庭和婚姻等,也反映了胡适一部分的感情生活:他的相思、温柔和寂寞,这是在其他书信中所不易见到的。

发宣言,打笔仗;批判旧传统,提倡新文化是台前的胡适,也是我们所熟知的胡适。然而,这个凌厉风发的英雄人物,也偶有月下灯前写情诗、寄相思的时刻,也偶有情不自禁的徘徊与追寻。

传记如果只写传主的台前形象,则不免让人觉得缺乏人格的纵深,使我们无从“尚友其人”。唯有从卸了装,面对故人的那番倾诉中,我们看到了英雄的悲欢和哀怨。胡适在哲学史、《水经注》之外,毕竟也还另有一个天地!

本书得以出版要特别感谢胡适纪念馆馆长陶英惠先生。陶先生和我素昧平生,但在得知我有意整理胡适致韦莲司的信件之后,全力支持,并慨允将馆中所藏珍贵史料供我参考。他对史料处理的开明作风和对我的信赖,是本书得以成稿的主要原因。我相信这一开明的作风,必能使胡适纪念馆在推动胡适研究上,做出更大的贡献。陶先生曾详细审阅本书初稿,提出宝贵意见,并更正错别字多处,使我受益良多。

纪念馆中的赵润海先生、万丽鹃小姐和柯月足小姐在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上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是柯小姐,真是不辞劳苦,在档案室里协助我找寻相关材料。我对他们的辛劳和热心,致以诚挚的感谢。

“中研院”史语所的王巩森兄,特别为这批材料的发现在所内举办了一次讨论会,使我在成稿之前,有机会就教于专家学者,借本书之出版,特别向巩森兄致谢。

本书所用1949年之前韦莲司致胡适函件,全部得自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耿云志先生,耿先生为此特请专人将韦氏函件自胡适档案中检出影印,供我参阅。隆情高谊,值得感念。

有关胡韦的交谊,我曾多次向余英时先生、夫人请教,他们的高见对我多所启发,容我向两位深致谢忱。

周策纵先生在得知我整理胡韦书信后,特别来函表示关切,并寄赠相关大作,盛情可感。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部分手写原件,因年代久远,又经影印,辨读为难,幸赖Tenry Tran,Victoria Su,Robin Workman及Jennifer Hunt四位同学协助打字校对,使本书能在短期之内成稿。在此,谨向她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书写作期间,我正客居台北。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先生、教务长蔡明哲先生、中文系主任王国良兄、政治系教授谢政谕兄及中文系林正三兄给我多方照顾,使研究写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一并致谢。

周质平 1998年3月1日

在普林斯顿大学

内容推荐

韦莲司,康奈尔大学地质学教授的女儿,胡适心目中新女性的理想典型,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的女友。胡适是韦莲司毕生唯一想嫁的男人,但她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唯一想嫁的男人,永远成不了她的丈夫。然而,这个事实丝毫无碍于她对胡适终其一生的爱慕。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的友谊持续了五十年。在这五十年中,他们书信不断,然而缠绵和相思并不是这批信件的主题,知识上的讨论远多于个人的私情。胡适在美国共生活了二十六年七个月,他“容忍与自由”思想的最初来源,恰与韦莲司的影响有关。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既是胡适与韦莲司情感友谊的考证探寻,又是对胡适一生思想来源的寻踪,更是胡适鲜为人知的美国生活的侧影。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的作者是周质平。

编辑推荐

胡适在美国总计生活了二十六年七个月,要想了解与读懂胡适与韦莲司的关系,首先要从他们的书信入手,本书作者将胡适与韦莲司的英文书信译出来供大家研究,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全面的胡适,也给大家一个更权威的展示。

韦莲司“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受益者”,与韦莲司的谈话总能启发他去认真思考。胡适对韦莲司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谨小慎微的态度感到汗颜”。

韦莲司支持胡适的事业,曾鼓励他接受驻美大使任命。胡适称韦氏为:可以导自己于正确航向之舵手。

韦莲司一生都保持着对胡适的爱慕,她一直作为胡适的粉丝和女友而终生未嫁。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的作者是周质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质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9929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2013126171
中图分类号 K825.4=72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