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留学美国的个人见证(多元化美国教育聚焦)
内容
编辑推荐

罗慰年著的《留学美国的个人见证(多元化美国教育聚焦)》是一部关于美国教育的真实鲜活见证,全书分八章。美国教育,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置身于真实生活的案例。从海归第一人容闳的故事,到今天数以百万,千万的留学生,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美国,不仅是精英的行为,而是许多普通学子,在新时期的个体选择。作者作为一个旅居美国近20年的老留学生,他所揭示的美国教育系统的原生态故事,帮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着美国教育。目前国内已经出版讲美国教育方面书籍,一是家长角度的,二是访问学者的。类似作者这样近距离观察、参与并执行教育系统运行的,实则少见。作者不是空洞的教条论者,不是只讲理论的教授,而是实务的教育运营机构的核心创办人之一。

内容推荐

罗尉年著的《留学美国的个人见证(多元化美国教育聚焦)》这是一部关于美国教育的真实见证,全书分八章。从中小学教育 入手,到美国教育的各个细节,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置身于真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从海归第一人容闳的故事,到今天数以百万、千万的留学生,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打拼、学习。留学美国,不仅是精英的行为,而是许多普通学子,在新时期的个体选择。中国人要向美国学习什么,如何寻找到一条崭新的道路,《留学美国的个人见证(多元化美国教育聚焦)》都给出了答案。  作者作为一个旅居美国近20年的老留学生 ,而且在纽约市教育局就职10年以上,还领衔创立了关注小留学生的专业服务机构——晴美客华美双文教育。对于中西学贯通、西学为用,有着全面、深刻、鲜活的体会、认识和研究。他所揭示的美国教育系统的原生态故事,帮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美国,为要去美国留学之人都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目录

序言 1 选择教育的意义

序言 2 树人树德 西学为模

引子 海归第一人

一 西学依然在 灯火阑珊中

 ◎长岛“地段生”

 ◎校车是城市的风景

 ◎儿童优先 校车优先

 ◎名不正,事不成

 ◎狗法官判断狗官司

二 文化震荡的暴风眼

 ◎不爱江山爱攀比

 ◎消费主义下的蛋

 ◎美国水仙 中国水仙

 ◎啃老的“负二代”

 ◎华二代困惑

 ◎学生贷款:莎(杀)你美

三 复眼看美国

 ◎请投我一票

 ◎混搭无界限

 ◎代课教师的一天

 ◎华人送礼 害惨自己

 ◎教师工会,牛!

 ◎我去占领华尔街

四 捍卫教育 捍卫权利

 ◎留学生控告美利坚

 ◎捍卫亚裔入学权

 ◎白居易巧遇方舟子

 ◎清沟流水打官司

 ◎当孩子遭遇霸凌

 ◎圣诞糖,也疯狂

五 美国梦 青春梦

 ◎让历史走进课堂

 ◎给每个孩子一个梦

 ◎点燃青春美国梦

 ◎聪明美国 多元美国

 ◎科学竞赛出真才

 ◎攻取“小诺贝尔奖”

六 大悲大悯 大爱无疆

 ◎悲悯弱势 照顾残障

 ◎太阳照在木棉树上

 ◎生为美国人

 ◎美国的“特别教育”

 ◎金口银口 就不开口

 ◎沉默是病

七 数码潜入网 润物细无声

 ◎数码一代初长成

 ◎电子游戏得与失

 ◎网络是非网络解

 ◎不做留学“难民”

 ◎在危机中迷失的青春

 ◎纽约小小“留学生”

八 文化飞地 演绎奇迹

 ◎考试的迷思

 ◎方块字遭遇蛇形字

 ◎谁在美国学汉语?

 ◎双语乎?双文乎?

 ◎中美教育,孰是孰非

 ◎文化杂交的魅力

跋 文化飞地法拉盛

后记 我写,故我在

附1 留学美国 走向成功

附2 培养双文下一代

试读章节

◎留学生控告美利坚——“李对合众国案”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终于拿到绿卡。他为了这个绿卡,等了足足六年之久。

朋友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纽约一家大学教书。从助理教授做到副教授的职位,整整教了六年。由于他在学院的出色表现,去年9月,他拿到了学院的终生教职。这期间,他开始申请可以在美国长期居留的绿卡。可是,他的绿卡申请,却被美国国务院下属的移民局给拖住了。

很多中国第三类职业移民的工作签证和移民申请,常常被埋没在国务院移民局的文件堆里。申请从开始到批准等个五六年是常事。在等待绿卡的漫长时间里,他们饱受身份不明的痛苦,生活和旅行都极大不便。很多中国人被拖得身心俱疲。

朋友常上的一个留学生网站里,来自中国的一些毕业后在等待移民的“前”留学生,最近联合起来,状告美国政府。2010年5月,5名分别来自华盛顿州、纽约州和俄勒冈州等地的第三类职业移民,联合入禀位于西雅图的西华盛顿州的联邦法庭,状告美国国务院、国土安全部、移民局及其负责人,控告美国政府行政过失导致过去两年短缺2 300多个华裔移民签证名额。因该集体诉讼的第一原告姓李(现为美国微软的软件工程师),因此该案被称为“李对合众国案”(Li v. US)。

根据诉状,这5名来自中国的第三类职业移民申请者,名字分别为Zixiang Li、Jun Li、Jun Guo、Shibao Zhang、Ming Chang。他们代表中国大陆的EB3群体,指控美国政府机构行政过失,导致中国大陆的EB3申请人在2008、2009年度短缺2 300多个名额,违反了移民法中先来后到的公平原则。诉讼还通过审前动议,要求移民局归还EB3短缺的名额,并补偿其间申请人支付的工卡年检及返美证的申请费用。

诉状指出:职业移民和亲属移民一样,是移居美国的合法渠道之一。EB3每年的名额上限为2 500个。但在2008、2009年度,由于美国政府移民机构行政过失,EB3分别只获得限额的70%和43%,共短缺2 300多个名额,导致中国的第三类职业移民须在他们长达7~8年的绿卡之路上再多等一年。

在等待绿卡的漫长时间里,移民往往挈妇携幼、饱受身份不明的羁绊,不少人被拖得身心俱疲。一位正在等待第三类移民申请获批的华人告诉记者:“绿卡未批准之前,工作受很多限制,例如,不得更换工种,保持原有职位不得升职,等等。”

来自纽约州的一位原告,是位电器工程师,由于没有绿卡,不能参加美国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严重影响其事业发展。因为在美国,很多专业资格执照的获得者必须具有永久居民的身份。“遥遥无期的移民之路,等于剥夺我们获得专业资格的权利,断送了我们的机会。”他说。这种等待,给他们的事业和家庭带来负面影响。  “我给他们捐了钱。支持他们的正义行动。”朋友说。显然,因为自己受到移民局的不公正待遇,朋友心有不平。他不光在金钱上给予支持,还向我介绍了这次法律行动,替我联系诉讼联络人陈先生。

随后,我跟陈先生通了电话。谈到诉讼,陈先生很严肃。他说: 天上不会掉馅饼,尤其在美国这个国家。利益的切割和划分要通过族群和利益团体集体争取甚至抗争才能得到。华人也不例外,必须通过捍卫自己的权利,甚至是不惜对政府诉诸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来保证安定的生活。安定的生活,不是没有代价的。”

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新一代留学生对于美国宪法精神的理解。美国宪法不光保障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法律权利,也保障在美国短期居留的留学生的法律权利—合法的学习、实习、工作和办理永久居留的权利,以及对政府不作为提起诉讼的权利。

作为美国社会智力劳动者的补充,留学生在美国社会,没有选票,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强大话语权。通过法律的手段,争取自己的权利,是美国社会的基石。美国人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个人和集体的权利,不争取,不会从天而降。

9月27日,西华盛顿州联邦法庭,就“李对合众国案”一案开庭,进行庭辩。5名原告提出要求补偿的动议;与此同时,作为被告的美国政府,则提出撤案申请。联邦法庭对此进行了程序庭辩。庭辩结束后,陈先生告诉我,“这是第一回合”。庭辩揭开了“李对合众国案”的帷幕。

“李对合众国案”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如果这个集体诉讼能够胜诉,就能作为典型案例被引用,保证中国、印度等移民大国,在申请名额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拿满每年的配额;保证各国职业移民,享受美国移民法规定下的正当权益。”陈先生对我说。

“李对合众国案”,不光是为第三类职业移民单个群体挽回损失,而且是维护整个华人移民群体利益,是代表华人利益的代表性抗争,是对整个华人移民群体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规则的代表性抗争,是为华人、华裔在美国争取生存空间的具体行动。

这场诉讼,对于在美国读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很有意义。这是美国开放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以来,中国职业移民对美国政府和行政机构的第一次集体诉讼。自容闳开创的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历史,通过中国职业移民在美国挺身而起“告御状”,将书写下重要的一页。无论结果如何,都值得称颂和关注,因为参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P71-75

序言

选择教育的意义

最近,各大网站转载一条新闻:一位中国妈妈到纽约买房,为自己孩子的教育铺路。大部分内地的朋友将这则新闻看成中国富人的花边新闻,但我更愿意从选择学区、选择教育的角度解读这位母亲的用心。华人父母对于子女教育的支出,在全世界可说数一数二。

有专家人士用教育投资这个角度概括这件事。然而,教育这个关系国家未来的行业,用投资的基调框定、解读,似乎曲解甚至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应朋友之约,为《留学美国的个人见证:多元化美国教育聚焦》写序。写的时候,一个问题直击我内心: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造就具有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守法意识的现代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快乐的心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五千年泱泱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族群。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古人孟轲的母亲,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搬了三次家。先是从环绕着恸哭声的墓地搬迁,然后又离开了吆喝炫卖的熙熙市井,第三次则是搬离了弥漫着血腥气息的屠宰场。

最后,他们娘俩搬到了学校旁边。朗朗书声以及人们尊师重道的谦和气息,深深地影响了孟轲—正是因为其母亲对于环境持之以恒的追求,才造就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亚圣孟子。

这个故事被还收入了南宋启蒙课本《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千古传颂着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费尽思量的行动。

一百年前,受过西式教育的严复,以极大的热情翻译了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的《天演论》。《天演论》的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是生存竞争,“天择”是自然选择。

虽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竞争观点非常残酷,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一百年前,文学大师胡适的哥哥,以“适者生存”的“适”字,给弟弟胡适取了名字,可见适者生存这种天演的影响有多么大。

在达尔文那里,自然的演化,没有目的,也没有方向。从其插图的“生命之树”看,物种在亿万年的演化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这是一个多元的演变空间,不排斥任何一个方向的变更。天演启示人类的多元的价值取向。人类文明愈发展,对于多元的价值越尊重。多元,不光代表对差异的欣赏,也代表着选择的多样化。

从今天的角度来讲,与其让天来选择,不如自己来选择。选择教育的意义,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和孩子的未来。与其说教育给予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励志意义,不如说教育令人们充分利用了选择的意义和权力,以选择,改变着自身和孩子的命运。

尤其是今天,在迷惘的经济社会,中国中产阶级,知识阶层,都需要一种外来的力量。这个外来的力量就是多元价值和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恰恰是一剂强心剂;开民智,启民心。

严复虽然为古老的中国输入了进化论,但他本人在社会主张上,并非激进主义者。1905年在英伦,严复和孙中山有过一次对话。严复认为,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也就是说,暴力式的改革不能拯救我们,那么拯救我们的,非温性的教育莫属。

天赋人权,上天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好比上帝开了一扇窗户,给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新的角度。教育的直接影响是人,而人对于选择的主观能动性,被教育这只魔力之手,无限地激发。

我对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教育理念情有独钟。“自由之风永远吹拂(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是斯坦福的校训。

这句话传自16世纪的德国人类学家修顿(Ulrichvon Hutten),中译为:自由风吹(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修顿早年的作品富有非常浓厚的批判精神,而他深信自己的批判精神来自于希腊时期西方文化保有的哲学传统。斯坦福引用这句话作为校训,更可见该校强调个人色彩的创校精神。

斯坦福由籍籍无名到腾飞的故事,尤其具有选择的启发意义。如果说,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代表着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那么,斯坦福大学则是21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建立这种科技精神,是无数个体正确选择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工程学院院长特曼(Frederick Terman)提出了一个构想—这便是斯坦福大学的转折点—将一千英亩以极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校友设立公司,再由他们与学校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斯坦福成为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得益于拿出土地换来巨大收获的这个建议,斯坦福使自己置身于美国的前沿:“工业园区内企业一家接一家地开张,不久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范围,向外发展扩张,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精英云集的‘硅谷’(Silicon Valley,也译作‘矽谷’)。”

斯坦福大学被科技集团与企业重重包围,与高科技,与商界,更与实用主义和开拓精神这些典型的“美国精神”建立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兴起,各个电脑公司,包括‘世纪宠儿’—微软公司纷纷在这一线安营扎寨”,使得斯坦福大学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

斯坦福的商学院凭借改造人生、改造组织、改造世界的口号,已经成为美国顶尖商学院之一,铸就了一批以钻研拓展工商管理理论,培养敢于创新、坚持原则、善于洞察为使命的旨在改造世界的领袖。这些都是教育的结果。正确的选择,来自正确的教育。21世纪要让中华民族在世界崛起,离不开多元文化、普世价值的教育。

罗慰年长期从事教育行业的经历,以及在大洋彼岸打拼的经验,让他具备了比较中美教育的独特的视角。相比于其他同类型图书,这是一本作者对中西方教育都有长期的亲身体验,进而思考中美教育的差异,为希望通过留学教育来改变人生路径、寻求独立人格的人们撰写的书籍。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书,体会并理解美式教育。祝大家阅读愉快!

《环球渝商》杂志主编 罗 婷

后记

我写,故我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几年来,以文思考、以文会友、以文议道,写了一些对美国教育的观感。我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美国教育,写出的文章虽然只是一些片断,但得到一些文友的鼓励。于是,就有了拾掇成书的念头。

这不是一本抒情散文集,而是一本记事和议论结合的散文集;我的文章,依照中国散文的传统,夹叙夹议、叙论结合,记录我对美国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每天面对复杂而丰富的生活,留下清晰而独特的思维痕迹。这不光是自我救赎的很有意义的探索,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非常愉悦的事。思维的火花,就像磨刀石上的铁镰,常磨常新;用键盘写作,有时搔断白发,有时平地走马;我尽量做到文字和内容的平衡。比较前人的文章,我也看到自己文章的许多不足。

《华氏451度》(Fahrenheit 451)的作者雷-布莱德·白瑞(RayBradbury)被视为是当代的“文艺复兴才子”(Renaissance Man)。全先生(Jiang Qian)评价布莱德·白瑞说:“纵观上下,横阅左右,但凡有影响力的文学创作巨匠,无所例外的均是胸怀过去、展望未来、洞察今日、气贯山河,并集史鉴、哲理、论证、抒情、写意、民俗、市侩、众生、预言、幻想等等于一身的多面手。”这是我写作的目标。我借鉴王鼎钧的散文创作理论,提出对自己写作的八有要求:有物、有序、有趣、有味、有情、有理、有史、有论。这是我写作的方向,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春节将至,对几年来的文章进行盘点、梳理。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当时思想的真实记录。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是我的个人思想史。有的观点不成熟,但不失坦诚直率;有的看法不全面,但不乏独立思考。虽起于青萍之末,汇在一起,形成浪花浪潮;浪奔浪涌,冲向思想的大海。

这本书的面世,是很多朋友共同促成的结果。归功于引导和督促我的所有朋友。我的文章因你们而写,为你们而写。感谢梁剑锋、杨震和唐佩阳“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把我拉上船,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新快报》《上海侨报》《环球生活》等诸多媒体的约稿,促使我密切关注中美两国的教育新闻和时事。

这本书的出版,全赖Julie Wu的总策划。没有她的积极推动和辛勤劳动,这本书不会问世。朋友陈远焕说,长江万里游鳞小,奋力飞腾逐大波。以此共勉。我们今天所做的,在中美教育交流上,是美丽的、精彩的一笔。

新闻是历史的切片。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不光用文字记录,而且用思辨解剖。这本书浓缩了我对中美两国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分析。我不敢奢望对大家有什么启发,但求为这个大变动的时代中美留学教育提供一段个人的见证。我会继续写下去,做一个网络大时代的个体见证者。我来了,我看了;我想了,我写了。我写,故我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留学美国的个人见证(多元化美国教育聚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慰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672272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3283058
中图分类号 G571.2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