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董事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孙福轩所著的《中国古体赋学史论》为唐以来古体赋学研究,是古体赋学的开拓性研究专著。本书既把中国古体赋论的发展历史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时期,以重要的赋论家和赋论现象为线索,具体而微地展开了古体赋学的理论阐释,纵向梳理出中国古体赋学理论的演进过程;又从横向辨析赋学与诗文理论、骚学和选学的会通和渗融,在立体交叉的文化视野中展现赋家和赋论的时代意义和赋学史价值,从政治背景、文化政策、士人心态、文学思潮、辞赋创作等多种维度来展示赋论的“微言大义”。
图书 | 中国古体赋学史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浙江大学董事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孙福轩所著的《中国古体赋学史论》为唐以来古体赋学研究,是古体赋学的开拓性研究专著。本书既把中国古体赋论的发展历史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时期,以重要的赋论家和赋论现象为线索,具体而微地展开了古体赋学的理论阐释,纵向梳理出中国古体赋学理论的演进过程;又从横向辨析赋学与诗文理论、骚学和选学的会通和渗融,在立体交叉的文化视野中展现赋家和赋论的时代意义和赋学史价值,从政治背景、文化政策、士人心态、文学思潮、辞赋创作等多种维度来展示赋论的“微言大义”。 内容推荐 《中国古体赋学史论》是第一部中国古代分体(古体)赋论史,采用纵横结合的理论框架,既把中国古体赋论的发展历史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时期,以重要的赋论家和赋论现象为线索,具体而微地展开了古体赋学的理论阐释,纵向梳理出中国古体赋学理论的演进过程;又从横向辨析赋学与诗文理论、骚学和选学的会通和渗融,在立体交叉的文化视野中展现赋家和赋论的时代意义和赋学史价值,从政治背景、文化政策、士人心态、文学思潮、辞赋创作等多种维度来展示赋论的“微言大义”。为中国古代赋论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全面阐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察视角和参照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开拓意义和价值。《中国古体赋学史论》由孙福轩所著。 目录 导论 一 赋学的发轫与古律之分 二 古体赋学的研究现状 三 古体赋学的分期及内容 第一章 汉魏六朝:古体赋学的发生与成熟 第一节 形成期:两汉赋论 一 渊源与功用论:古诗之流与讽谏说 二 性征论:“丽则”与“丽淫”辨 三 创作论:“赋迹”、“赋心”说 第二节 成熟期:魏晋南北朝赋论 一 赋用论:对两汉赋论的认同与发展 二 本体论:赋学批评的新变 三 情志与词采兼重——刘勰的赋学理论 第二章 唐宋时期:古律之辨与古体赋学的发展 第一节 南北文风融合与初唐古体赋学思想 一 初唐帝王及近臣的赋论 二 经史学家的赋学思想 三 文士的创作与辞赋批评 第二节 试赋之争与古体赋学的发展 一 科举试赋之争与古体赋学的发展 二 帝王与开元、天宝年间文士的辞赋观 第三节 古文家的赋学思想 一 赋循经义:早期古文家的辞赋观 二 明志与骚情:韩、柳等古文家的赋论 三 讽世救世:晚唐古文家的赋学观 第四节 唐末赋学思想的新变 一 晚唐辞赋创作的转向与赋学思想的新变 二 辞采与讽谕:晚唐赋论的两种倾向 第五节 赋兼才学与北宋初期的赋学批评 一 赋兼才学:北宋初期赋论的转向 二 赋写类书:吴淑《事类赋》的赋学意义 三 田锡、王禹傅等文人的古体赋学论 第六节 文赋的兴起与古文家的赋学观 一 文赋的兴起与赋学的再造 二 苏轼及其后学的辞赋观 第七节 南渡的崇骚情结及赋学思想 一 “最爱元秸”与两宋之际辞赋创作的崇骚情结 二 以古是尚:两宋之际的赋学批评 第八节 骚为辞赋祖:南宋中后期的赋学理论 一 乾淳以来诗人和理学家的赋论 二 《骚》为辞赋祖:南宋末年的辞赋批评 附 金源赋学批评 第三章 元明时期:祖骚宗汉与古体赋学的繁荣 第一节 元代赋学思想的演进 一 元代前期的试赋之争 二 元代复古赋论的进程 第二节 明代的赋学复古理论 一 明初赋论的“祖骚宗汉”说 二 以前后七子为主体的复古赋论 三 晚明对汉魏六朝赋学的归依 第三节 祝尧及其《古赋辨体》的赋学思想 一 祝尧生平行谊与《古赋辨体》的编纂 二 《古赋辨体》的赋论 三 《古赋辨体》的影响 第四节 “赋属诗”与“唐无赋”说检论 一 “赋属诗”、“唐无赋”说的提出 二 “赋属诗”、“唐无赋”说的理论内涵 三 “赋属诗”、“唐无赋”说的现实意义 第五节 元明时期赋选与古赋理论 一 元明时期的辞赋选本 二 赋选与古体赋学批评 第四章 清及近代:古体赋学的总结与转型 第一节 明末清初:古体赋学的博综丽雅取向 一 经世文统下的崇情与雅实赋风 二 “博洽雅丽”的赋格追求 第二节 康雍年间:古体赋学的醇雅转向 一 康雍年间的醇雅赋论 二 康熙帝及其宰臣的赋学观 第三节 乾嘉时期:古律争胜格局下的古体赋论 一 程延祚的古体赋学理论 二 阮元及诂经经舍赋学的复古倾向 三 桐城派古文家的赋学批评 第四节 同光时期:古体赋学的再兴 一 曾国藩及其后学的古体赋学观 二 祖骚宗汉——刘熙载的古体赋论 三 张之洞“重古重情”的赋学批评 第五节 清末民初赋学复古及其转型意义 一 起源论:诗、骚与诸子 二 取向论:崇汉祖骚,兼采六朝 三 赋史论:学术转向与时代意义 第六节 清代赋选的古体批评 一 古律兼综:清初赋选的古体思想 二 古律争衡与会通:乾嘉时期古体赋选批评 三 以古入律:同光时期的赋选倾向 第五章 古体赋学与骚、选及诗文理论的渗融 第一节 古体赋学与骚学 一 辞赋体类选择与赋学观 二 历代骚、赋关系批评 第二节 古体赋学与“选”赋批评 一 历代对《文选》“选赋”的批评 二 《文选》评点研究与赋学 第三节 古体赋学与诗文理论的渗融 一 赋学与诗文理论的互渗 二 赋学与诗文理论互渗的成因 总论 中国古体赋学的特征——以清代为中心 一 赋源论:诗骚之流与“祖骚宗汉”说 二 体征论:情、辞、理、意 三 辨体论:古律辨争与古律会通 四 风格论:沉博绝丽及其他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古体赋学史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福轩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12246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0 |
出版时间 | 2013-12-01 |
首版时间 | 2013-12-01 |
印刷时间 | 2013-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7 |
CIP核字 | 2013219817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3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1 |
宽 | 167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