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关村专家讲坛中国古代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关村专家讲坛中国古代文学)》是北京大学程郁缀教授花6年时间系统讲授的中国文学史,跨度为先秦诗歌到元代散曲。程教授学识广博满腹诗书,讲述诙谐调侃幽默生动,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背景,有当下感慨。《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关村专家讲坛中国古代文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行。

内容推荐

《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

《一日看尽长安花》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目录

序言

第一讲 关关雎鸠在河洲——先秦神话和诗歌

第二讲 百家争鸣写春秋——先秦散文

第三讲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朝的赋和散文

第四讲 人生常怀千岁忧——汉乐府和汉末文学

第五讲 归去来兮乐天命——两晋南北朝文学

第六讲 独念天地之悠悠——隋与初唐文学

第七讲 登高壮观天地间——盛唐诗歌

第八讲 乌衣巷口夕阳斜——中唐诗歌

第九讲 霜叶红于二月花——晚唐诗歌

第十讲 大江东去浪淘沙——两宋金元文学

第十一讲 青山几度夕阳红——明代文学

第十二讲 秋心如海复如潮——清代文学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华民族历史非常悠久,这是凡炎黄子孙皆引以为自豪的。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从文学上讲,并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因为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任何民族都是这样。在劳动过程中产生语言,然后逐步产生文字。有了文字以后,用文字把流传的历史写下来,就成为历史文献记录。我们中国夏、商、周三代,夏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商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l世纪。大约公元前14世纪,也就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中华民族的文字已经产生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文字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字比较早的是甲骨文,是在殷商的中后期产生的。在殷商时期,文字有两种,一种叫金文,是刻在铜器上面的文字;一种叫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从公元前1400年开始产生,一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重新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很有传奇性,我稍微讲一点。在河南安阳有一个小村子,曾经是殷朝的首都,后来衰落了,变成了一片废墟,叫殷墟。在这个地方,明清时期老百姓在耕地的时候,经常捡到一些甲骨。地里有它,庄稼不好长,老百姓就把它捡出来当垃圾扔掉。有个姓李的理发剃头匠,身上生了脓疮,找医生怎么看也没有用。有一次在地里捡了甲骨,甲骨比较松软,他无意识地用甲骨的粉朝自己的疮上抹弄,结果奇迹出现了:脓水干了,不长时间就开始愈合了。他觉得这东西非常神奇,他有意将手划破,用了它以后也很快好了。于是,他便认为这是一种药,捡上到中药店里去卖。人家不相信,他就把手一拉一个口子,果然抹上它以后伤口很快就愈合好了。中药店一看这样,立马就把它买下来了。当时是论斤,一斤没多少钱,很便宜。这个理发师傅无意中的一个发现,使得记载着中华古代文化的宝贵甲骨源源不断地流到中药铺里。

开始的时候这也并没有引起注意。1899年,原首都图书馆先前所在的安定门那个地方,是国子监。国子监的校长,叫王懿荣,是山东烟台人。这个人是金石学家,正在研究金文。对于金文,即刻在铜鼎上的文字,早在明朝就有人进行研究。他有一次生病,抓了中药。这个人懂中医,有个习惯,每次煎药前先把抓的中药倒出来,一味一味地检看。这次一看,有骨头;骨头上面好像有人工刻的痕迹;再看看笔画,与他正在研究的金文很相像,便大吃一惊。就问这药是哪家药铺买的,并让人去把这些骨头全买回来研究。这一下子,石破天惊,就发现了甲骨文。

20世纪一开头的时候,人类文化史上有两件伟大的事情,一件就是甲骨文被发现,另一件就是敦煌石窟被打开,一个道士王圆篆在敦煌第16窟和第17窟发现了经卷。谁也不知道这石窟里面藏有这些宝贵的东西。有一次,偶尔发现墙壁有一个方形裂缝,他感到很奇怪,弄开一看,哇,原来是个洞口。里面有很多经卷,他怕别人去窃取,把墙重新砌起来。这样一个偶尔的发现,就打开了敦煌石窟经卷的宝库。敦煌石窟被打开也是石破天惊的事情。后来,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把大批经卷给弄走了,我们就不说它了。甲骨文的发现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王懿荣去世以后,中国研究甲骨文最有名的人,我简单地介绍一下。一个是刘鹗,字铁云,除了是文字学家,他还是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他也非常喜欢甲骨文,收集了很多甲骨。甲骨开始是一斤一斤地卖,后来变贵,就一块一块地卖。再后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卖。国人有这个不好的习惯,什么东西一值钱,什么东西就有造假。老百姓看到甲骨卖给洋鬼子价钱挺好的,就在猪骨头上仿刻,然后埋在地下,然后挖出来说发现甲骨了。老外也不知道,买了很多假的回去。这是我们很不好的一种习气。有个法国人到河南收甲骨,收到几万片甲骨,但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运不出去。这位法国人就将这些甲骨埋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可是等战争结束他再挖出来时,已经全都腐烂了,非常可惜。若能运出去,就能保存下来;不管存在哪,反正存在人世间。现在对保存在国外的甲骨,我们都用录像录下来,加以研究。在甲骨研究上很有成就的第一个人就是刘鹗,他把收集的甲骨分类整理,出了一本书,叫做《铁云藏龟》。再后来的著名研究者就是王国维。他留学日本回来后喜欢古文字,可是他当时没有甲骨。有一个外国人,记不清叫什么名字了,就请他(王国维)来研究,开始发表文章都是以这个外国人的名字来发表,后来人们才知道,文章不是那个外国人写的,而是王国维写的。

文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能够凝聚在一起,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汉字。汉字把所有的华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它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而且我认为中国的文字,不但实用,而且艺术。P3-5

序言

“中关村专家讲坛”,由李佩老师创办,并亲自组织和主持,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每周五的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小礼堂里(前些年是在中科大厦),这位备受尊敬的老人就会准时地出现在大家面前,用标准而柔和的北京普通话,娓娓动听地介绍讲座的讲演者,周周如此,年年如此。虽然李佩老师现在已是九十有几的老人,她主持讲座,把握要点,用心提问,依然是那样思路清晰,气骨苍然,散发着郁郁挺拔之气。这样的奉献,这样的执着,这样的精神,令人慨叹!

接受李佩老师的邀请来讲演的人,既有德高望重的学者,又有各个领域的专家。讲坛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科技进展,也有人文诗词;有健康知识,也有时事形势;有互动座谈,也有参观访问……这个讲坛不仅是知识的学园,更是精神的殿堂。因此,讲坛的影响早已超越中关村的地缘环境,辐射到遥远的地方。讲坛的受惠者不仅是老年人,还包括众多的年轻人;不仅是居住在中关村的人,还包括来自四面八方的北京人,甚至专程而来的外地人。

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似乎什么都有了,然而又似乎缺少些什么,人们的心灵中有了巨大的缺口。李佩老师正是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来填补社会这个“缺口”。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过:“我从不认为世人有强者、弱者,抑或成功者与失败者之分。我只将世人分为两类——学习者与不学习者。”李佩老师,就是这样的学习者,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学习者,一位在顶级繁华地带坚持传递知识薪火的智者,一位备受人们尊重的知识老人。所有这些,并非因为她是郭永怀的夫人,而是因为她始终怀有矢志不移的信念,将全部心血默默倾注给了中关村这片可爱的蓝天。

应李佩老师的邀请,北京大学程郁缀教授来讲坛讲授中国文学史,一年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左右,从远古的诗经一直讲到近代,持续长达六七年之久。程教授学识广博,满腹诗书,那些沉寂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珍宝和诗词佳句,往往不用讲稿就能脱口吟出,再加上他那浓厚的苏北口音,更增添了别一番语音情趣。程教授在讲授中,有诗词引述,更有评点讲解;有历史背景,更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有调侃,幽默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因此,这一讲座备受欢迎,场场座无虚席,与会者纷纷要求将讲授内容印制出来。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李佩老师让我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以便印发给大家。我将这工作当作一次学习机会,认真地去查找原文资料,核对涉及的诗词字句。这些讲座大多是先由我整理成文,继由任知恕先生加以核校,而文稿的录入,则是由许大平女士完成,最后请程郁缀教授过目定稿。最近,李伟格女士策划、搜集和组织相关文稿,并由编审金和女士精心编辑成册。这本讲授文稿之所以能成册问世,饱含了李佩老师、程郁缀教授、任知恕先生、朱照宣先生、许大平女士、李伟格女士、金和女士和王粤女士这许多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劳。毫不夸张地说,这本小册子正是“一条龙”式集体奉献的结果,是李佩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精神的一种文本体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关村专家讲坛”包容兼收,文理同飞。除程郁缀教授的系统文学讲座外,还有同样来自北大的沈天佑教授漫谈《聊斋》等。这些精彩的文学诗词讲座,让中关村里我们这些在自然科学领域工作的人,得以欣赏和享受这些好诗文的艺术境界。沉迷其中,俯仰山水,清虚心地,荡漾情怀,不亦乐乎!

谢谢李佩老师,谢谢“中关村专家讲坛”,谢谢程郁缀教授!

后记

这是一本讲稿。是我在中国科学院李佩老创办的“中关村专家讲坛”上,为以中科院老专家、老院士为主要听众所作的“中国文学史”讲座的讲稿。李佩老是一位十分令人尊敬的老者,当年已八十多岁,精神矍铄,精力充沛,每周风雨无阻,为讲坛呕心沥血,忘我利他,无私奉献,德高望重;她让我去讲,我当然遵命。从2003年秋风里,到2008年春光中,每年两次,每次两个多小时,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讲到隋唐五代、两宋金元。因为另请我的老师沈天佑教授专门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所以明清部分当时我就没有讲。这次出书,出版社考虑到中国文学史的完整性,建议我补上明清部分,希望能提要式地讲一下明清文学的主要内容即可。此建议甚佳,我欣然从命。——于是就有了这一本小书。

因为是讲稿,所以得讲中国文学的一些基本线索和一般知识;书中当然也有我自己对中国文学的一些理解、有对古代优秀作品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即兴发挥和随意议论,或许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教益;但总的说来,这不能算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因为是讲稿,又是多年中虽连续、但是陆陆续续讲的,所以其中难免有重复的地方,难免有拉拉杂杂不够精炼的地方,敬请读者见谅!

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我要对今年已经95岁高寿的李佩老,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这薄薄的小书,就算是我献给她老人家的一份寿礼吧!

其次,我要对当年每次为我的讲课录音并进行整理的颜基义先生、任知恕先生,以及录入文稿编辑成册的许大平女士、李伟格女士、金和女士,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本书的出版问世所付出的辛劳!

再次,我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韩建民社长和刘佩英副总编辑,他们对这本小书的出版投入了特别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要感谢的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苏少波先生,他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倾注了自己的才智和心血。除精心核对原稿、引文外,他还给每一章选了一句精彩的诗句作为题目,选了一篇或者一段精彩的诗篇或文句作为题记,并请美编朱懿先生在每一章之前各选了一幅精彩的配图,这些都给小书增色不小。特别是苏先生取中唐诗人孟郊《登科后》诗中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后一句作为书名,窃以为他的潜意,在于称许我的系列讲座带领听众赏尽了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姹紫嫣红的百花——以此名句为书名,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用。为此,我由衷致谢!

真是岁月如流啊!记得最早去“中关村专家讲坛”讲课,还讲过“中国古代交友之道”、“中国古代楹联艺术”、“唐诗欣赏”等几讲,加上“中国文学史”十多讲连续六七年,前前后后一共有八九年之多。时神一晃,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也从当年年方半百到今天已经年过花甲了。人生感慨,感慨人生,这让我想起宋代词人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词。词日: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中“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句,历来为人们所击节称赏。宋人张炎在《词源》中称赞这两句:“真是自然而然。”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评价这两句在全词中的妙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古人于“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我在“中关村专家讲坛”上春秋数载,讲得投入沉醉,大家听得投入陶醉,想来也有点“春花秋月里,沉醉不觉醒。十年弹指过,倏忽到天明”的味儿——古人先得我心,亦令人不胜怅悒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关村专家讲坛中国古代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郁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96036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3148626
中图分类号 I209.2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