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编著者刘楠。

央视新闻评论部,诞生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实话实说》等名牌节目,培养了白岩松、崔永元、柴静等众多名主持人,被称作“电视延安阵地”,是中国新闻史的一段传奇。

内容推荐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编著者刘楠。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独家记录20年“南院江湖”里高人林立的人物故事,激情燃烧的岁月。六章内容包括:

1、《拜师学艺》:以亲身交往的经历,讲述陈虻、白岩松、柴静。

2、《高人指路》:剪影记录水均益、崔永元、敬一丹、张泉灵、李小萌、董倩、王志、张羽。

3、《人海精英》:寻访刘春、王利芬、杨树鹏、李玉、石扉客、赵世龙等从评论部走出的高人。

4、《奇闻轶事》:评论部传奇年会、“猫”院长、食堂、神奇保安等

5、《我的习练》:我的南院成长记,士兵突击在《社会记录》、在《新闻1+1》解方程式

6、《南院人说南院》:汇总南院人自我感悟。

目录

第一章 特别纪念 陈虻:“风清扬”仍响彻

第二章 拜师学艺 我接触过的他们(注:名字按拼音排序)

 1、白岩松:有为的“无用论”者

 2、我欣赏的白岩松.10个精彩瞬间

 3、柴静:侠骨的柴 柔情的静

 4、我欣赏的柴静.10个精彩瞬间

 5、董倩:淡然,也有滋有味

 6、我欣赏的董倩.10个精彩瞬间

 7、李小萌:“蘑菇教主”的暖与力

 8、我欣赏的李小萌.10个精彩瞬间

 9、张泉灵:“小灵通”是怎样炼成的

 10、我欣赏的张泉灵.10个精彩瞬间

 

第三章 “大话”南院大腕

 1、崔永元:“东邪”还是“东无邪”

 2、水均益:“西独”可以复制吗

 3、王志:“南递”的飞奔路

 4、敬一丹:“北钙”的正能量

第四章 走出评论部的他们

 1、张洁:“普洱茶”的新闻教旨

 2、刘春:花瓣离开花朵的暗香

 3、王利芬:跋山涉水的高亢

 4、李玉:水穿涟漪的映照

 5、沈亚川:情系“黄亭子”的侠客

 6、范铭:柴静的“柴饭”搭档

第五章 活色生香的南院儿

 1、“南院”的前世今生

 2、我们的年会: “大片”巨献

 3、那些年,一起淘碟的南院食堂

 4 、南院《功夫》之三大高手:司机、保安、勤杂

 5、“猫院长” “猫台长”

 6、南院儿的魔幻碎片

 7、 评论部人的闪亮记忆

第六章 我的习练

 1、“士兵突击”在《社会记录》

 2、在《新闻1+1》解方程式

 3、新闻里,休戚与共的乡愁

试读章节

张洁:普洱茶的“新闻教旨”

住西红门。几年前,附近多了一在建楼盘取名“理想城”。到夜晚,红色“理想城”三字格外醒目。每次加班回家,夜空中的“理想城”似乎成了一种暗示、一种等待。某夜归,习惯性抬头,发现“城”没了,只剩“理想”二字,在黑暗中燃烧。

——张洁

一因为爱,离开。

我第一次听人在KTV唱佛教歌曲。

KTV当然没有录入这类歌词配曲。

他只好清唱:“真心啊风尘,芸芸众生芸芸心,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就怕你是半心半意人。”

他落落大方、动情深沉,歌里神圣的佛韵一泻千里。

2011年11月25日,周五晚,北京音乐之声KTV。

金碧辉煌的大厅,酷男靓女们云集,掸去工作的尘土,在一间间包房里亮嗓。

隔音效果不太好,我们这大包间里,他清唱佛教歌曲时,穿插着隔壁飞来的强劲《月亮之上》,混搭出一种魔幻效果。

闹中取静,人如其名,就像他的名字“张洁”,在喧嚣中,有种洁净洗尘的力量。

那时,这位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前《新闻调查》制片人,即将调入央视一套工作。我们《新闻1+1》的同事们,一起来和他聚会。

确切说,这是一场送别仪式。

他用20分钟给我们上了“新闻课”,依旧抑扬顿挫的语调,忧国忧民的情怀。

“好的国家、制度,是让个体身上的创造智慧被激活,每个人都能得到好的奋斗平台。

这要求高吗?高吗,不高。不高吗,对今天的中国也高。”

“人人都想干事业,怎样把心之所向和大环境相结合,公共媒体要有公共情怀,作为记者,你会为中国土地上老百姓的痛苦而焦虑,你为小月月事件会痛,就像感觉亲人受侮辱。记者首先在情怀上超越,在爱上超越。”

最后,他送给大家的话是:“当你才华不足,你可以用爱来补偿,来弥补。”

我鼻子酸酸的,很类似都德《最后一课》的读后感觉,又有点欣慰,也许,这个选择对他,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洒脱。

我一遇到我敬仰的人,就大脑抽筋,强烈的表达欲。

我送他礼物,书《精神明亮的人》,影碟《放牛班的春天》,信笺中,我感谢精神明亮的他,在我生命中的春风化雨。

我告诉他,在我心中,他是南院的“精神领袖“之一,他离去,一个院子黯淡无光,我的忧伤无法安放。

那晚,我和他说的话,超过了过去的总和。

我不怎么会唱歌,就牢牢坐在他旁边,听他讲工作经验,讲部门的人与事,牵绊和错位,起伏和慰藉,新闻人的惊涛骇浪。

他对人心的剖析,复杂性的辨析,坦诚、不回避。

他说,曾经问一个哲学家,现代为什么人们要通过古典音乐来抒怀,哲学家说,因为从那时到现在,技术在进步,人心没进步。

他说自己焦虑,现在的官员身上看不到人文的影子,柏拉图,贝多芬,莎士比亚有官员在欣赏吗,时代发展,人类的文明难道不起作用了吗?

他给我推荐日本电影《笑的大学》,日本对喜剧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极度厌恶喜剧的审查官,和一个编剧七天七次交锋,从针锋相对,到被感化而惺惺相惜,最后他终于在审查剧本上盖了“合格”章。这部电影在中国被改编为话剧《喜剧的忧伤》,陈道明主演。

我回家找这部电影看。影片最后,审查官偷偷溜到剧场观看喜剧,一向绷紧面孔的他,竟然畅快淋漓笑出了眼泪。

再冰冷的制度,终究敌不过人性中最深沉的温情。

KTV,谈久了,大脑满溢着他的话,身心都有点透支。我说,您再唱首歌吧。

我记得柴静说,张洁主任在聚会时喜欢唱云南民歌《高原女人》,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柴静还把这首歌用在了《看见》一期节目“挑山的女人”开头。

可张洁主任说,他想唱另一首歌《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离开KTV前,我还是傻傻又执着地问他:“为什么一定要离开?”

他答:“离开,是因为爱,也许,有一天,因为爱,会再回来。”

另类主任

2010年3月,《24小时》播出了系列新闻报道《马路乡抗旱》,纪录片拍摄手法,长镜头、体验式观察,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

节目里面有一个陌生的出镜记者。字幕打着:“记者张洁”。

他本来是领导、带队者,在新闻现场,却撸起袖子,自己亲自上阵采访报道。

那是云南旱情严重的大坪村,村民们抢修抗旱公路,由于山体坚硬,乱石丛生,并有一段长达700米的悬崖峭壁,村民们只能靠肩挑手挖。

张洁主任,就在一旁,静静跟拍修路村民干活的全过程,在现场,他用最动态生动、不干扰的方式,给观众介绍其中的细节。

“采访中,最让我意外的,是这个中午不吃饭、喝酒就有干活力气的大妈。”

“刚才村支书说到前面路的艰难,他用了一个词叫尖刚,云南话就是一什么呢,又尖又钢,非常凶险的,非常艰难的意思,那么以后这三点几公里是村民下一站的修路,最需要花大力气的地方。“

“那个村民小组张组长介绍说,动员的时候,在要求村民每家出工出活,没有引起任何的疑义,村民仅仅提了一个要求就是什么?要求修这条公路所需要的炸药由政府来提供,然后呢村民他们还在第一时间通知他们在外打工的亲戚,现在几乎都回到这个大坪村,然后都来修他们自己所承包的这段公路”

作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他身体力行的新闻热情,爆棚到难以想象。

李小萌讲过一个细节,“那年去报道玉树地震,我们带队的总指挥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张洁,他本身有病,要带着胰岛素。我们同住一个帐篷,他躲在角落,自己给自己打针。”

柴静曾形容他:“云南彝族人,圆颅大眼,经常给我们组织诗歌朗诵会。”

是的,我还记得,他主持评论部青年“后海诗会”时,气势磅礴地朗诵《恰同学少年》。他也张罗着各种讲座,会请纪录片界的名家来给我们做讲座。

2011年评论部年会的合影照上,我们每个人都系着一条红围巾,这也是他的创意。

他说:“评论部之所以创作出那么多优秀节目,是因为我们有——理想。红色的围巾是新闻评论部理想主义者的标识,这个颜色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奋斗不只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使更多的人和这个社会更好。感谢年会的组织者,把这份理想放到了每一个人的肩上。”

他曾是《新闻1+1》的审片领导,一次我在《新闻1+1》策划的节目,内容是袁隆平在他年过80之后,再攀世界杂交水稻史新高峰,亩产超过900公斤。题目起的中规中矩,就叫《袁隆平:81岁的贡献》。

他看了我送的策划案,对节目标题有点犹豫,沉思片刻,他看到袁隆平的一句同期“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有了主意。

他指着这句话,对我说,不如叫《袁隆平,一粒好种子》。我惊喜,这个名字一语双关,的确更有韵味。  有时他看到感兴趣的题材,也会给《新闻1+1》推荐。

有一次,他给我们推荐《南方周末》的一个封面选题。

34岁的陈刚,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因不满竞聘团委书记过程中拉票行为,在竞选失利后第二天跳楼自杀。留下4000多字《为理想中的工大而献身》遗书:“我要为正工大风气而献身。我会让任何一个胡吹乱侃、投机取巧、不认真做事、完全为了做官的人胆寒心惊,成为工大的一个传说,我的价值就实现了。”

其实,这种个体悲剧新闻,不常进入《新闻1+1》的视野,但是他陈述的理由是:

“陈刚之死,死于权力的滥用——有权力制定程序的人为保障自己的人当选任意设置程序,以法治的外衣行人治之实;陈刚之死,死于他所敬重的规则被破坏,死于潜规则的大行其道;潜规则胜出之时便是理想主义者的死亡之时。”

他是改革的倡导者,却在现实的碰撞中,免不了困顿。

“改革者的困境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局部的改革受限于系统的不变,往往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反弹;二是改革的推进取决于上下左右生命意识和价值共识,这一点尤其不易。”

他爱引用学者林达的话,“生活中固然永远在发生悲剧,而制度悲剧则是强加在生活悲剧上的另一层额外悲剧。生活悲剧和人性弱点有关,或许永远无可躲避,而我们必须先尝试卸下制度悲剧,因为这一层额外悲剧并非无法避免。虽然制度灾害也和人性有关,是由一个个普通人在执行,而制度是根源。”

我留意到,他的文字里常出现史铁生:

“寒冬里最冰冷的消息莫过于作家史铁生的去世。刚刚逝去的2010年,梁从诫、蔡定剑这些温暖心灵的一盏盏灯先后熄灭,后继者的我们是否有力量温暖我们自己?”

“史铁生始终敏感于制度对社会的非常凌驾可能带来的大面积灾害,他的视野远远超越自身困苦,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这个议题的深入。”

有人说他是理想主义者,他说自己是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者,希望国家好,国家好了自己才能好。

一条红围巾,也可以把心灵照耀地亮堂堂的。

《新闻调查》六年创新

在经历了张步兵、夏骏、赛纳三朝更迭后,2003年到2009年,《新闻调查》由“制片人张洁四世”牢牢“盘踞”。

六年里,一个虎虎生威的团队突飞猛进。实行记者中心制后,长江、敬一丹的老虎队,杨春的猛虎队,柴静的小虎队,三虎打擂台亮艺。

领导力是一种天分。他爱动脑筋,爱创新。当年,在竞聘《新闻调查》制片人的演说中,张洁清晰地表述了他建立“问题库”想法。在个案中发现问题,把社会现象“问题化”,以议程设置的方式影响公共政策。

题库里,有的好的调查性报道选题,因为难度和风险比较大,放了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没人去领。于是他建立了一套绩效评估体系。凡是制作调查性报道,节目的评分就高,摄制组成员拿到的稿酬也就多。根据难度和对抗性,会分别加10分到20分。接着又建立了做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机制。凡是制作完成的调查性报道,经过制片人验收而没有能播出的,摄制组可以拿到这个节目正常稿酬的80%,这80%的风险由制片人承担。

他开辟的这种量化管理的先河,一度还试图申请国家专利呢。

他倡导团队学习,转录了很多《60分钟》的节目供大家学习。每个季度的节目评奖,都会请来新闻界各路高手,李大同、陆建华等等。

这期间,《新闻调查》的理念选择、口号也越来越清晰,从最初“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到“探寻事实真相”,再到“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

在栏目团队核心理念上,他提出一个观点叫做栏目人格化,“人格化是什么东西?生活当中什么样的人事、什么样的行为是能够让你信赖的,去热爱的,我们就把它变成我们记者的行为。一个勇敢的、疾恶如仇、公正、有着博大同情心的人,你周围的同事肯定对你是尊重的。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对人、对周围的环境是善意的。”

2004年5月,张洁牵头,联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新闻学院,举办了调查性报道国际研讨会。世界顶级媒体的调查记者聚于一堂,美国《60分钟》栏目资深编导、《前线》栏目执行制片人、英国调查报道中心主任等人,使中国记者与新闻标杆有了对话的机会。

这次声势浩大的回忆,被《南方周末》评为“2004年致敬之年度新闻专业贡献”。

主办的首届纪实报道电视节,吸引了包括美国《60分钟》栏目资深编导哈瑞?莫赛斯、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前线》栏目执行制片人路易斯?威利、美国公众诚信中心(CPI)总监查尔斯?刘易斯、英国调查报道中心主任加文?麦克法蒂安、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张洁、执行制片人胡劲草等新闻记者前来参加。

2003年,当我还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传播学研究生时,任制片人不久的他,带领《新闻调查》团队来交流,学校的小礼堂被塞得满腾腾,我站着听完。

那天广院的交流会,他带了一个刚转正的新编导跟大家交流,说“鼓励年轻编导上手干”,也是我后来的偶像范铭。柴静的亲密搭档,缔造出一串经典的节目:《以生命的名义》《一只猫的意外死亡》。

多年后,我向张洁主任请教,他是怎样培养出范铭这样的编导时,他说,是充分的自由和信任。范铭也曾经犯过错误,节目中很多小毛病,他非常看不上眼。但他觉得,无伤大雅,就保留不改。

他给我举例,范铭曾经在《女子监区调查》节目中用一个火柴点燃的镜头,他认为不妥,对范铭说你先留着,多年后,再看看,想想我的话。

张洁说:“我给她们这样一种包容,她们后来是有加倍的成熟来进行回报。”

范铭感激他:“一个好的制片人就像空气,你平时不会感觉到他的存在,但是他给你提供了一个有氧的空间,你可以自由呼吸,这是最重要的。他以粘花微笑的智慧和宽和接纳了我的无知、无耻和无畏,并看到了我内心作为一个新闻人的可取之处。他的善良与包容后来多次打捞我于情绪的谷底。”

多年的“模范大姐”,《新闻调查》办公室负责人姚志萍这样形容他,张洁耳根子软,听不得别人倾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当你遇到困难是,只要告诉他,他肯定会真心帮助你,即使对一些犯了错误的人,他也会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网开一面,给人以出路。

普洱茶的新闻教旨

2012年8月24日,北京航天桥旁边的“和顺小镇”餐厅。

原汁原味的云南菜馆,他这个云南汉子的最爱。

他熟稔点了一桌家乡菜。牛肝菌、过桥米线、还有我很少见的和顺野菌大包子。

绛红的普洱茶,红浓明亮,醇香飘飘。

这是个特别的饭局。应该说是,英雄会盟(我这个非主流除外)。

都是我钦慕的电视界长辈,除了我认识的南院制片人和大腕们,李伦、刘鸿雁、陈耀文,张文华,还有纪录片业界大腕梁碧波,以及当年《东方时空》开播的一些元老们。。

张洁的计划是,制作一部纪念《东方时空》开播20年的纪录片。

他说,当年《东方时空》开播,正值邓小平南巡后,新的电视改革就像土地承包制,开启了压抑的心灵。那段岁月,值得重溯。

这次,请大家是座谈会,讲一讲过去的故事,筹划开拍的步骤。

张洁,他查了这天是“黄道吉日”,开工吉利。

前一天,他给我电话,希望我能参与,我欣喜了一夜。

我说,虽然我正怀孕身体不便,但是能贡献一点力量,一生荣幸。

当年《东方时空》的眼睛标志,也是我树立人生职业理想的“天眼”。  眼见饭桌上就我一个经验肤浅的小兵嘎,我竖着耳朵,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刻,洗耳恭听。

为什么张罗这件事的是他?我理解,就像我写评论部20年的书,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结”,生命体验中有种一吐为快的贲张力。

1993年的中秋,他成为央视《东方时空》的一员。

他还记得,那天是1993年9月26日,他见到了《东方时空》总制片人时间,刚好赶上参加中秋晚会,白岩松当时主持时说到一句话,说《东方时空》的节目之所以做得那么好,能够那么火爆,是由于这里聚集了一群全国各地的高智商打工仔。

他抑不住兴奋。

“我在《东方之子》的工作使我从大的理念上,找到了从事新闻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当然,前提是信息得到全面、均衡、准确的传播。”

早年在《东方之子》合作的同事刘爽回忆他:“我们合作最难忘的是世兵赛,我们拿出直播状态,冲进人群,声嘶力竭地要求被重重包围的刚出炉的冠军:‘只要给我们十分钟!”那种疯狂不可重复,至今难忘。”

他自己说,多年以前在《东方之子》打工,听过许多受用终身浓缩着人生精华的语录。剧作家张鲁说:“如果你心里装下一个人,你的心胸就扩大了一倍,如果心里装下无数人,你的心胸就等同于天地。”

在《东方之子》,和采访对象多是在一种和谐的、不发生冲突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寻找的是人性中敬仰的东西,到《新闻调查》后也面临艰难转型。他做样片《西古县村纪事》,揭露村官腐败的。节目最终没有播出,他回忆这期节目“这个片子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痛苦,要和很多基层官员打交道,分辨真假对错。”

他跟自己较劲,迈步飞跃。

在担任《新闻调查》制片人之前,他这个勤勉的编导,成了《新闻调查》的精品高产户。

他做的节目《第二次生命》获得亚广联特别奖,而事实上,他当初向领导报这个选题时,并不顺畅。领导担心,这个题材填不满25分钟的节目。

他说服对方:“一是这个故事的医学背景,由于器官紧缺,中国每年只有500分之一的尿毒症患者能做肾移植手术,如果亲属供肾能在中国推开,将会使许多濒临死亡的人延续他们的生命;二是故事中的女孩患尿毒症已经五六年了,一直靠昂贵的人工透析来维持生命。一个母亲甘愿把肾捐给女儿,其中肯定有许多无奈故事。”

最后这期纪实风格的节目播出,感人至深。女儿接受母亲的肾脏后,排尿效果一直不好。后期编辑节目时,办公室出现了一道风景,摄制组的成员每天上班都要问张洁:“她来尿了没有”,“来了多少?”  让我们再重温他作品的名字吧:《西古县村纪事》、《公交能否优先》、《公开选拔副局》、《嘉化改制录》、《香港百年大事记》、《真理标准大讨论》、《第二次生命》、《眼球丢失的背后》、《硝烟中的霸权》、《战火中的中国记者》、《鱼死之谜》、《羊泉村记忆》、《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

他的同事调侃说,如果张洁是个女性,肯定特别能生育。

有同行送他一个绰号叫“新闻原教旨主义者”,因为他提出采访过程中不能让对方埋单,哪怕是正面报道,要和财富、权势保持一定距离。

2013年,《东方时空》开播20年,云南人张洁,从30岁跨越到了50岁。

他像是越陈越香的普洱茶。

有人说,普洱茶“可以喝的古董”,可是谁知,从杀青到揉捻到渥堆到干燥,其间的酵变,经历了怎样的打磨。真正的普洱茶,任它全发酵半发酵后发酵,要养、要沉。

2011年清明,他去墓园看导师陈虻,回来写到:

“你是冬天里走的,春暖了,来看看你。你未完的故事,我们接着续写。。。。。。”P194-P205

序言

“穿过西客站附近一条小胡同,就到了白岩松工作的地方: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小楼。楼道昏暗,室内装饰简单,地板踩起来‘咯咯’直响。”

这段描述,来自一位潜入这里来访的媒体同行。

是的.这个让他心头也“咯咯”直响的地方,是需要暗号接头的。

它隐藏在羊肠胡同里,没有挂牌,只写着“防火重点单位”,伪装成“停车场”的样子。附近的居民只知道:“老见白岩松来这儿”。电视江湖人却熟知:这就是“南院”——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工作驻地。

外人熟知评论部容颜,是网络流传《大史记》、《分家在十月》(评论部昔日年会节目)的前卫,是现任央视副台长孙玉胜《语态——改变中国电视的十年》里描绘的革命阵地。

这个近20年的母体,孕育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铁打栏目,而改版也像细胞分裂一样,不断吞吐新旧栏目:《实话实说》、《社会记录》、《纪事》、《小崔说事》、《360度》、《新闻周刊》、《新闻会客厅》《新闻1+l》、《24小时》、《新闻纪实》、《环球视线》、《世界周刊》等等,前赴后继……

每听人感叹,“评论部当年就像电视界的延安,曾以强大的号召力云集各路豪杰”时,我就颤颤地庆幸,“南院”是怎样的胸怀,收留了我这误闯误撞的无名小卒,甚至连“入院仪式”都侠骨铮铮。

那个晚秋,大概是星象吉日吧,仿佛倚天剑与屠龙刀汇合,霎时的光芒偶然间投射于我。

甲申猴年,2004年10月26日,申时,长发飘飘的南院“教父”级人物陈虻(时任评论部副主任),会见了揣着简历、底气不足、研二学徒的我。

也许是我那本诉说11年朝拜路的《评论部赋》打动了他(那时评论部成立11年),也许愈是高人愈心地宽厚,陈大师开着白色雅阁,把“实习生”的我运载到了南院,交到了另一尊仙风道骨的长发师傅——《社会记录》掌门制片人李伦手中。

我的南院8年拜师学艺路,就这样歪打正着地开启了。从《社会记录》到《新闻l+l》,从实习生到记者、策划,摸爬滚打到如今。

漫步南院江湖,高人林立。

这天,抬眼便邂逅了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那晚,和你一起在你机房熬夜吃西红柿面、说段子的,就是蜚声江湖的某采访达人、纪录片高手。

这里,是英雄会盟地。各路高手,尽可来此小试锋芒。

就像曾经的评论部才子刘春,在一篇微博里描述的:

“年轻人来此,好的是可以跟随一流的电视人,不好的容易被先进者给淹没了。夏骏、王利芬,你们知道吗?

书评(媒体评论)

刘楠这厚厚的书,成稿于《东方时空》即将迎来二十周年之前,虽然很多是新近发生的故事,却很像是对《东方时空》精神的一种复刻。有时候,一些事情的梳理是需要距离的,距离不仅带来客观,还是对身在其中却已麻木了的人构成一种唤醒:又该出发了。

是的,在央视评论部的故事当中,我不仅看到过去与现在,还更有未来吧。一种无形的力量仿佛有生命一般继续生长,自由而有活力,跨越着回忆的羁绊急速向前。我们必须因此知道,一切都没有结束。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

刘楠虽然年轻,但她身上有一种严肃而执著的东西,一种精神上的端庄。她的书稿让我吃惊,这么周细的观察和积累,这么大的笔记工程,竟是一位准妈妈在孕期完成的。她对“南院”的情怀,那样的刻骨铭心堪称“爱情”,不仅深沉,而且忠诚,让人动容。

她笔下,作为评论部大本营的“南院”,不仅是个地点,更是一个精神名词,是—个包含了理想、专业、信仰、阵营、偶像、变迁……等众元素的集合。

这是向前辈致敬的书。是纪念,也是追随。让我们感谢这位年轻人,感谢她的情怀和记性,她让我们有机会温习并端详自己,并把尊严颁发给了众人,颁发给一个地点。让我们悄悄把尊严佩戴好。

——中央电视台《看见》拦目主编、作家王开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70077
开本 32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2013142439
中图分类号 K825.4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