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从懂孩子开始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你不能读懂孩子成长中的问题,那么你极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问题本身。

罗静博士编著的《爱从懂孩子开始》着力于帮助父母构建孩子安全感、意志力和目标感这三方面的心理能力。在此过程中,父母还可以从书中学习爱的技巧、接受爱的训练,真正找到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内容推荐

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对孩子都拥有同样的爱。然而,因为不懂孩子,很多父母往往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表达着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体能、智能和心理应平衡发展,即三维平衡。而其中对心理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但却常常被广大父母忽略。《爱从懂孩子开始》着力于帮助父母构建孩子安全感、意志力和目标感这三方面的心理能力。在此过程中,父母还可以从书中学习爱的技巧、接受爱的训练,真正找到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与孩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通过“懂”,让孩子们更快乐、更幸福地成长,正是早期教育的意义所在!

《爱从懂孩子开始》由罗静编著。

目录

上篇 安全感,给孩子一座最坚实的靠山

引言:安全感是什么

Part 1 你的爱,孩子安全感的源泉

黏妈妈的孩子,安全感不足

孩子在探索,父母要守护

爱的抚触:皮肤上的安全感

Part 2 海绵一样的孩子,吸收并反映你的情绪

坏情绪的小孩都是父母一手培养的

别让孩子成为亲密关系困难户

Part 3 家庭是爱的容器

做个构建孩子安全感的智慧妈妈

做个积极介入孩子成长的智慧爸爸

别让隔代教养消费孩子的安全感

中篇 意志力,让孩子成长为完整的自己

引言:意志力是什么

Part 4 请尊重“地心说”期孩子放大的意志

“对付”叛逆期的孩子,小意思

有了“我”,孩子才有了“心机”

父母们,是时候扔掉你们的分离焦虑了

Part 25 让孩子做自己

放手孩子自己成长

与自我意识萌发期孩子沟通的法则

冲突:孩子自我成长的黄金机会

Part 6 让孩子学会Hold住

父母要引导孩子的自我控制

有需求,要恰当地表达出来

面对危险,让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

下篇 目标感,黑夜中指明方向的北极星

引言:目标感是什么

Part 7 告诉孩子,“你可以”

别让孩子在通往胆怯的路上越走越远

向因不自信导致的拖拉说“不”

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Part 8 让孩子知道,“我很好”

别让畸形的自尊心伤害孩子

比出来的自尊毫无意义

勿因孩子撒谎儿误伤他的自尊

恰当的爱,成就孩子的自尊心

Part 9 培养同理心,加强目标感

懂爱的孩子才有同理心

要自我,不要自私

附录:要为上幼儿园做的心理准备

后记:我们都是爱的守望者

试读章节

孩子的“存在哲学”

孩子因为跟妈妈分开而得了荨麻疹,其实这种现象在小小孩中,尤其在1岁以前的宝宝身上比较普遍。从中医的角度看,忧伤肺,而肺主皮毛。很多时候孩子心里的焦虑说不出来,就会有一些身体上的反应,比如患上湿疹、荨麻疹等。这也被称为心因性疾病,通俗些说,就是心病。

孩子也会有“心病”?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还要先了解孩子们的“哲学”。

1.每次分别都是“生别离”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时使用了一个概念:客体永恒性。所谓“客体永恒性”,即指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比如,一件物体不在眼前,孩子仍能够相信,这件物体没有消失,仍然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

孩子从9~12个月开始,慢慢感受到客体永恒。但是在这之前,孩子的逻辑是非常决绝的,即你在眼前,你就在;你不在眼前,你就不在。所以,对孩子来说,每一次分别几乎都像是场悲壮的“生别离”。所以妈妈会发现,有些孩子是妈妈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有些孩子夜里睡不安稳,需要妈妈在身边才能睡踏实。

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每2个月就会得一次湿疹,全家人都着急上火。她问我,我告诉她这根本不是病,这是孩子情绪上出了问题。因为我这个朋友非常忙,每隔2个月就会出一趟远差,持续1周以上。于是对孩子而言,每一次和妈妈的分离,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孩子会觉得恐慌,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周期性消失。中医讲恐伤肾,孩子的身体抵抗力自然而然会下降。所以,有时候孩子身体生病,不过是情绪生病的投射。

2.害怕被遗弃

从出生开始,在孩子的概念里自己和妈妈就是一体的。等到自我意识萌发后,发现妈妈是会离开的,这时又会开始随时担心被抛弃。所以,就经常会出现孩子黏妈妈、妈妈一离开就焦虑的情况,归根结底就是孩子害怕被遗弃的心理所致。这种害怕被遗弃的恐惧心理,一般会给孩子带来两种表现:一是陌生人焦虑,二是分离焦虑。

孩子在半岁左右时开始进入陌生人焦虑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生。当孩子不认识的人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提防和抗拒,并会转身寻找妈妈的庇护。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孩子与自己的照料者形成了较好的依恋关系,很自然地会出现对其他人的排斥,这对孩子而言是具有保护性的。1岁前后,随着孩子探索范围的扩大,陌生人焦虑的状态会有所减轻。但在孩子2岁前后,还会存在陌生人焦虑的情况。妈妈所能够做的,就是始终给孩子足够的爱的回应。

同样是半岁起,孩子有了分离焦虑。从出生起,他们就和自己的抚养人建立了一种亲密的联结。随着妈妈产假的结束,孩子必须经历一天中长时间与妈妈的分离。分离焦虑严重的孩子,通常在妈妈离开后会有强烈的不适反应和情绪失控的表现。当然,并非每个孩子都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如果妈妈或者孩子的抚养人懂得从孩子一出生起他与你的分离之旅就已经开始了,那么就会懂得如何教会孩子适应更加丰富的世界,而非永远依偎在妈妈身边。但如果父母不能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爱必须要指向分离,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得孩子缺乏接触和探索外界的机会,那么在孩子上了幼儿园后,还会经历不短的分离焦虑期。比如,有些孩子只要一上幼儿园就容易生病,这就是孩子没法离开妈妈的实证。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妈妈要短暂离开孩子,必须要让孩子知晓,并且承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回到他身边。否则,孩子就会认为你不要他了,由此引发强烈的焦虑情绪。

3.一维的世界

3岁以前,孩子的思维基本都是一维的。在孩子的一维世界里,一切都很简单,如果给他母乳,那么他就不需要其他食物甚至奶粉;如果是妈妈带孩子,那么他就不需要其他抚养人。只吃一样东西,只认一个人,如此得以存活的,也只能是孩子。

这种一维性决定了孩子只需要那么多,大人给得再多,孩子也吸收不了。因此,如果在早期给孩子频繁地更换抚养人,孩子的体质往往不会好。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唯一,而不是多样化;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改变。孩子们的身心消化不了这样的变化。拿抚养人来举例,在中国,妈妈生完孩子后会坐月子。此时,孩子一般都和妈妈睡在一起,不会分床,更不怎么出门。这与西方育儿方式有着很大区别,也让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让孩子对自己所认定的唯一抚养人更加依赖,所以孩子大一些后的分离焦虑和认生等现象会更加普遍,表现也更加强烈。这些强烈的表现不过是孩子爱妈妈的证明,是在独特的、更加紧密的中国式家庭观念下长大的孩子会有的正常表现。P6-8

序言

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妻子,是一位妈妈,是我父母的女儿。在所有这些角色之后,我才是一位早期教育工作者。

自从有了开心,我就变成了一个极容易流泪的女人。上天赐予我的这个小姑娘是个快乐的天使,小小的脑袋上“站”着根根直立的头发,头顶头发稀少,脑前方的头发茂密且直挺,黑眼珠大大的,一笑眼睛就变成了月牙儿。

我同意育儿名博博主王人平先生在描述自己的育儿心路时,用的“自我救赎”这句话。养育孩子,对父母而言,更像是一次重生。对女人而言,尤其如此。

我小的时候,父亲一直在外地学习。直到我上小学,他好像才正式成为家庭的一员。记忆里,他对我的要求很严。我曾经认为,我是怎么长大的他可能都不知道。他一直称呼我“儿子”,我认为这是他不接纳我的原因。

客观来讲,我对父亲有一种崇拜感。他的医术很好,中医功底深,为家乡人医治过很多疑难杂症,让我觉得神奇,但除此无他。我和我父亲一直不亲,并且一直对他想要把衣钵传承给我的意愿表示反感。

有人说学习心理学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好奇心特别重,另一种是自己心理上有着某种问题或欠缺。而我就属于后者。

这么多年来,妈妈一直陪着我成长,除此之外也一直有长者为我引路。我认为自己很幸运。只是在我生命的早期,父亲的长时间缺席造成了我生命的缺失。很长的时间里,我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人,尤其是和异性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为此,我一直苦苦寻找心理的平衡与自我的完整。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因为我们人生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与父母一起度过的,所以无论你走到哪里、走多远,你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从2007年起,父亲的身体开始出现问题,隔三差五要住院。因为我孕期反应特别严重,妈妈当时专门在北京照顾我。在我怀孕5个月的时候,父亲突然打过来一个电话,说自己不舒服,已经住院了。我妈对我说:“那我回去吧,你就别跑了。”我内心有些赌气,当时还想,父亲肯定又不听话,累倒了,我肯定不回去。但后来,我每天都给妈妈打电话、发短信,告诉她不要担心我,好好照顾父亲。仅仅半个月后,妈妈就从老家回到了北京。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父亲那时候已经因为肾衰竭离开了人世。

因为我怀孕,所以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因为我怀孕,所以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眼;因为我怀孕,所以我不能太过伤痛;因为我怀孕,所以要忍着!

父亲就那样走了。在我不能悲伤、不能愤怒的时候,他就那样走了!当我出了月子,我会看着开心熟睡的样子静静地流眼泪,静静地想念他。那时候,我差点儿得产后抑郁症。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才有勇气写出这些文字。写出这些,不为别的,只想让更多的父母,以及即将为人父母的人,在爱的路上,少走像我这般的弯路。或者,至少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复制上一代的人生。

在孩子看来,如果你离开我,就是你不爱我。正如我当年对父亲的成见——他不在我身边,所以他不爱我。以至于“父亲”二字,成为我生命里永远的遗憾。

如今,即使工作再忙,我和老公也会确保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假如因为工作要离开一小段时间,我们也会提前做足功课,并且坚决不把工作带回家去。我出差的时候,无论出发前还是回家后,开心都表现得很淡定,只是抱着我仔细看看,然后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再给我一个又大又甜的笑脸。

其实,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作为父母,很多时候都会和孩子对峙,明明为孩子着想,最终却闹个冲突收场。这就是你不懂孩子,不懂怎么爱孩子。

所以,守望爱,是我写《爱,从懂孩子开始》的初衷。

酝酿了很久,也在实践中和很多妈妈有过大量的沟通。“爱,要从懂孩子开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实在是看见太多、听到太多,也经历了太多,最终有感而发。所以,这不是一本我关起门来诌出的书,而是广大父母共同创作的书。

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人生中很多东西都会让你留有遗憾,而你必须要带着这些遗憾继续赶路,因为生活必须向前。沿途中会遇到焦虑、担忧等各种负面情绪,所有这些都没有关系,千万不要捂着它,要让它见光。所有问题,一定都是有办法解决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办法。

谁都有懵懂、冲动的时候,生命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每一阶段的人生都需要总结,自己要给自己成长的机会。很多时候,不是别人不给我们机会,而是自己不给。

所以,我给自己这一次机会。

希望你们也是。

后记

孩子就是爱本身

“不要觉得孩子烦。当你烦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会知道的。”这是我的一个朋友说过的话,我一直记得。

孩子对于爱的感知,的确是无与伦比的。谁对他们好,他们不用看、不用想,只用皮肤就能感觉得到。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他们便依靠鼻子记住了妈妈独有的味道。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他们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谁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身体不舒服,情绪也不太好。于是把刚半岁多的开心放在她自己的小床里,说:“妈妈今天生病了,不能总抱着开心,不然就要把病传染给你了。所以,开心要乖,妈妈不走远,好吗?”开心那天出奇的乖,一点儿也没有哭闹,自己在小床里咿咿呀呀,最后竟然自己睡着了。孩子懂的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孩子爱的也比我们所知道的更深。

孩子就是爱本身。他们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这个全新的世界,吸纳身边的人们给予他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如何应对孩子,孩子就将如何应对这个世界。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爱的守望者。不是问题,是孩子的“成长痛”

孩子是百分之百地爱着父母和身边的一切,而很多的父母只爱孩子的一部分。

这些父母,会主观设定一个区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孩子可以实施的行为,一部分是孩子不可以实施的行为。可以实施的行为包括笑着的、甜蜜的、听话的、整洁的等,不可以实施的行为则包括脆弱的、害怕的、恐惧的、退缩的、内向的、无理取闹的、蛮横的等。他们会认为,不可以的范畴内都是问题,都是不能接受的。并且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为这些问题而烦恼。

其实,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正处于某种不平衡的状态。我们称为“向上的不平衡”。为了使生命恢复到平衡状态,孩子需要某种释放、宣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潜在地请求帮助或者支持。由此,这个孩子产生了一种渴求。当孩子的渴求得到了恰当的满足,便会完成一次成长。

所以,对于那些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称为“成长痛”,而不是真的问题。没有这些痛,孩子不会健康长大。你所担陇的99%不是真“问题”,它们只不过是孩子成长的信号。

譬如,当父母发现孩子突然不乖了,其实可能正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懂得区分“你”和“我”,发现自己原来和妈妈并非同一个人。只是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新的自己,于是充满了惊喜以及焦虑,渴求着认同,希冀着外界特别是父母的支持。

中国有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身体需求信号明显,所以好补;心理需求的信号常常不能被识别,甚至有些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那怎么办?一个好方法就是:如果孩子的一些行为总是反复出现,你就需要研究行为背后的需求了。譬如黏妈妈,不是孩子不懂事了,而是需要你跟她更靠近!如果你不能读懂孩子的“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

对父母而言,不是要不要去读懂孩子的问题,而是如何读懂孩子的问题。如果你不能读懂孩子成长中会面临的问题,那么你极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听过一位母亲跟自己女儿的对话,就是很普通的母女间的争吵,几乎在每个家庭中都有过的。女儿抱怨母亲逼自己学不喜欢的一门特长,而且还逼自己参加一个相关的考试。“这回肯定考砸了,都怪你!”。女儿嘟囔着说。“你不要总是怪别人,我还不是为你好!”妈妈一脸严肃地回应道。“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你根本就不尊重人!非要逼我来参加这个什么破考试!”女儿明显有些激动地说。“那个考试有那么难吗?你总是怪这个怪那个!就这么点儿小挫折你都承受不了。要怪只能怪你心理素质不好!”妈妈继续回应。

我听后心里一紧。眼见着女孩被妈妈逼到了一个毫无喘息的份儿上,一赌气在公交车停下的工夫,跑下了公交车。妈妈则慌慌忙忙地紧随其后,一脸的怨怼。  很明显,这位妈妈不仅不懂得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一味地逼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为孩子做决定,而且完全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让孩子连抒发情绪的机会都没有。

类似这种粗暴对待孩子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尤其是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导致父母们不停地拿自己的期许去捆绑孩子的人生,完全不知道、也不管孩子内心到底在想什么。

有一位单亲爸爸,曾经带着自己正在读小学的孩子过来找我咨询。这个孩子特别调皮,经常在学校里惹事。每次都是老师打电话给他的爸爸,把他从学校里领回去。爸爸特别失望,告诉我说:“我工作非常努力,希望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别人有什么,就要给他什么。可是……”说到可是,这个父亲的神情就黯然了。

每次把孩子从学校领回家,爸爸都要揍孩子一顿,可是完全没用。他给自己的孩子几乎下了定论似的说:“如果您再帮不了我,这孩子真没救了,我也没辙了,这孩子是真的皮了。”

我将孩子单独留下,没有跟他提任何他在学校里的坏行为,而是跟他聊起了家常。我问他都喜欢些什么,都有怎样的朋友。

孩子显得有些意外。显然从没有人跟他这样聊过天。他的性格其实挺外向。聊到最后,他问我:“老师,我可以抱你一下吗?”我问:“是不是我让你想起了你妈妈?”孩子点点头。

这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只能通过不停地制造问题去吸引大人的关注。这位爸爸一厢情愿地拼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满足,可是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孩子对爱的渴求。

所以,如果大人不懂得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的话,只凭自己的错误理解,只会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寻求你的接纳,或者与你及周围环境的对抗上。自然,他们没有精力去做更值得做的事情。读懂孩子,没那么难

中国父母“为孩子”做得特别多,多到甚至把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全部包揽了下来。如果以照顾“周到”打分的话,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能打100分。  然而,就是这些100分的父母,在大量生产着60分以下的孩子。他们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拿筷子的机会,然后又去抱怨孩子总要自己追着喂饭;他们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洗衣、做饭的机会,然后又责怪孩子太懒;他们一遍一遍催促孩子睡觉和起床,却剥夺了孩子自己作决定、自己去体验迟到、自己学会规划时间的机会。

作为一个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又从事着早期教育工作的妈妈,有段时间我也有着不小的压力。我担心的是万一我的孩子都教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教别人的孩子?

现在,我早已经不为这个问题困扰了。因为有了开心之后,我从她身上体悟到如果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爱的方法,如果我们相信孩子天生的正向生命力,那么,读懂孩子、养好孩子,真的没那么难。之所以我们会长期地为育儿困扰,就是因为我们太焦虑了,而且没有信任过我们的孩子。

你曾见过新疆的胡杨树吗?那些树高大、笔直、华美。“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它们生活在沙漠的边缘,阳光充足、地域广袤,没有干扰。虽然水分不是那么充足,反而让它们的根系变得特别发达。没有旁骛,它们只负责用力生长。

植物向上生长的力量是这么强大,人也是如此。对孩子而言,他“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就是父母能给予的爱;水分,就是父母恰如其分的教养技巧。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就把孩子当作一棵树吧。他们有着极为强大的自我生长的力量。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我们正在做的。所以,好的父母应该是更为轻松、从容的父母。

相信我,亲爱的父母们,如果你放手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孩子会给你们回报意想不到的感激和惊喜!

书评(媒体评论)

女儿小宝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同样也让我感受到妈妈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角色!我深感当妈妈的确不那么简单。罗静博士的这本书,能帮你找到做妈妈的智慧和从容。妈妈们加油!

——陶虹著名影星

罗静有发展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加上丰富的早教实践经验,赋予了这本书与众不同的实用价值和可读性。全书深入浅出,好书共享之!

——梅建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

爱是本能,但是否“爱得对”则是一条漫长的学习和修炼之路。面对孩子,每位父母都应该从“懂”开始,然后才找到正确的方式“爱”,最后才谈得上“教育”。从这本书开始,我们一起来读懂孩子,学习爱吧。

——钟煜《我和宝贝》主编

案例很精彩,文章可读性也很高,全是“干货”,是性价比特别高的一本书,很适合0~6岁孩子的家长及早期教育工作者!

——刘昭华爱奇艺网站丰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从懂孩子开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706064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2013229688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