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都梦华--中华古都文化撷萃/中华文化撷萃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国文明历史之悠久,古都数目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古人的文献里,就有了远古传说中都城的记载,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的都城。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难于稽考,甚至有的都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不能确指了。除文献记载外,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认识古都的资料。作为历代中国统治的心脏,古都与国家相伴而生。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古都的轮廓才日渐清晰起来。

古都数目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我国自远古传说时代已经存在的古都就有一百八十余个。而据北魏以后的文献记载及历史考证,我国的古都已经在二百个以上。对此,长期研究中国古都的学者们对古都作了一个较为具体的划定:从广义上说,古都应该是一个不受外来控制的、独立的王朝和政权的政治中心。从狭义上说,古都应有较长久的而不是过分短暂的时限;从地理位置上看,它的遗址不能是一种推论而必须能够确指其所在,它的遗址应当距现今相关的城市较近,不能是远离这一城市的废墟。根据这些特点,自夏、商、周以后,我国广义的古都共有二百一十七个,它们包括了建立在内地的古都一百六十四个、建立在周边各地的古都五十三个。由于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和安阳等古都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最具代表性,所以被称为中国的“七大古都”。

古都称谓古都是某一个古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即今天所称的“首都”。但是古人对都城的称呼并不那么简单,可以分为“泛称”和“狭称”两种。所谓泛称是历朝历代对都城通行的称谓,在古文献中就有“京”、“都”、“邑”、“京师”、“京肇”、“京城”、“京华”、“京阙”、“京畿”等记载。而且关于这些名称的解释,不同的文献稍有差异,比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在解释“都,,这个字时就说:“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在《释名》中又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说文解字》解释“京”为“人所为绝高丘也”;《尔雅·丘释》又解释为“绝高为之京”,“卓绝高大之丘,而人力为作之者名‘京’”。可见,每一种名称虽然都有各自的解释,但是综合起来看,它们有共性,那就是都与君王有关,是天子居住的地方,而且有高大的建筑物和众多的人口。古都的狭称是具体到某一个朝代都城的名称,它往往随王朝的更替发生变化,如汉代、唐代的京城叫“长安”,元代的京城叫“大都”,等等。

古都选址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所以古都在大江南北都有分布。尽管各朝古都在地理位置上有差异,但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其地理位置的最终确定受限于自然、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大前提的情况下,历代统治者主要是从经济、军事以及具体的地理位置几方面考虑。在经济上,要求都城的附近区域必须是一片富饶的地区。那样,才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资需要,几乎不需要或很少需要远处的物资供给。从军事的角度考虑,要求都城所在地应当是既便于制内,又便于御外。当考虑到具体的地理位置时,一般要求都城所在地大体处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或是有便捷的交通线,这样,便于中央政府同全国各地进行有效的联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苛求古都一定处于地理的几何中心位置,但是有通达全国的交通线是至为重要的。综观我国历史上的古都,上述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而且条件优越、符合理想的都城并不存在:如北宋开封的经济环境不错,但是御外条件不足。明清北京以燕山山脉为屏障,在抵御北方部族的侵扰时有险可依,但是,由于远离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中心所在地——江南地区,所以经济条件又有欠缺,等等。所以,在一些基本原则之下,每个王朝都城的选址,大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确定最有利的地点。也正是这些原因,都城的确定一般都反映了某个时期的总的形势,反过来,都城位置又对以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都的变迁从我国古代都城在全国总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及其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各朝都城的地理位置不一,而且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动。古都地理位置的变迁,有规律可循。

从公元前21世纪夏禹立国到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以前,统治者都有迁都的习惯。仅商王仲丁至盘庚之间就迁都五次。这就使得中国古都像天空中多变的云彩,让后人总也看不真切。尽管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古都的迁徙与“青铜时代”所必需的矿脉有关,但是,毕竟由于历史久远,难以确证。自盘庚以后,中国的古都才开始相对稳定,到隋唐以前,历代都城都没有离开过中原地区。

长期以来,中原地区经过我国先民的垦殖与开发,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最富庶的地区。此外,中原地区基本地处王朝版图的中心,所以,殷商至唐代的都城大都建立在这一地区。唐代中后期,南方经济迅速崛起,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一向富庶的中原度过了它最辉煌的时期,不仅在经济上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地位,更因为唐中后期政治局势的变动使它逐渐走向衰落,历五代至宋,经济上南重北轻的局面形成。特别是宋室南渡以后,南北分裂、运河淤废,从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各方面看,中原都处于劣势。所以,此后近八百年的历史中,我国的古都再也没能回到中原地区。

北宋以后,我国都城位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南北迁移,而且受时局的影响很大。如南宋定都临安,除了它地处江南运河南端、土地肥沃、经济繁荣等有利条件外,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畏敌如虎,怕金兵南下,所以认为临安有江、淮之险可作为屏障,于是定为都城。元统治者定都元大都,由于他们是来自北方的民族,不愿离本民族的根据地太远,同时,也为更有效地对地域广大的国家进行统治。总体说来,在北宋以前,都城的变动主要表现为由西向东的迁移;北宋以后,因当时历史的需要,或南或北,最后定在今天的北京。这种西、东、南、北的“大十字”迁移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P4-6

目录

史话篇

 走进古都

布局篇

 中国远古城址起源

 商代都邑布局

 西周城邑营建礼制

 春秋战国时代的都邑形态

 成阳故城的规划布局

 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说

 孙吴建业城选址

 隋大兴城选址与规划

 北宋东京布局

 明都南京

 紫禁城的规划设计

文化篇

 丰富多彩的古都文化

 古都文化的影响

 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

综览篇

 沧桑变幻话古都

 七大古都的建筑特色

 七大古都的塔、寺、窟

内容推荐

《帝都梦华--中华古都文化撷萃》是“中华传统文化书系”的一种。将中国古代北京、南京、西安、开封等七大都城,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通过史话篇、布局篇、文化篇等篇目,将这些古都里遗存的宫殿、陵墓、寺庙、园林、石雕、碑刻等内容,用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示给现代读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便于现代读者在短时间里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独特的内涵,是一本介绍传统历史文化的知识通俗性读物。

《帝都梦华--中华古都文化撷萃》由杨玉峰编著。

编辑推荐

每一个古都,都有自已独特的文化积蕴,她们都曾有过自己昔日的回响,时至今日,在那遗存的宫殿、陵墓、寺庙、园林、石雕、碑刻等历史古迹中依然可领略古都文化的瑰丽风采。抚今思昔,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感悟古都文化的博大精深。杨玉峰编著的《帝都梦华--中华古都文化撷萃》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古都,永远印证着不朽的文明,把传统文化承载,把过去和未来融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都梦华--中华古都文化撷萃/中华文化撷萃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玉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47852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3291501
中图分类号 K928.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0: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