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砚边墨痕
内容
编辑推荐

《砚边墨痕》由万利书编著。研磨之间,砚实现了价值,成全了自己,也造就了许多如砚一般的人:朴实自然,却灵秀其内;不著铅华,却暗香自溢。与之相近、相处,便如沐春风,拂掸俗尘;如浴春雨,洗去浮躁,还原清明的人生。

宋朱翌有诗云:“影横窗纸月为友,香著砚屏春共来。”多亲近砚,亲近如砚之人,亲近古老的文明与文化,或可以在纷繁的世事里守住一方净地,在莫测的季节里拥有一份春天——至少在自己的心里。

内容推荐

砚,乃天降之物,是上苍赐于东方赐予中国的神圣之物,也是先贤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人间之物。有一方苴却砚,它来自云南北大门的永仁,它在永仁那片土地上有着绵延悠长令人难忘的历史。书稿《砚边墨痕》便是对这方苴却砚的深情书写,也是对行走在永仁这片土地上的那颗文人心灵的叩问与抚慰——“香著砚屏春共来”,多亲近砚,亲近如砚之人,亲近古老的文明与文化,或可以在纷繁的世事里守住一方净地,在莫测的季节里拥有一份春天。

《砚边墨痕》由万利书编著。

目录

总 序 人文随笔与口述历史

濡毫开卷 香著砚屏春共来

把玩一方砚 天赐人和

陌上履痕 山道上的使者

悬虹无声 两棵树的手语

笔墨内外 半边砚的旁边

抱冲雅者 但留一砚宠斯文

边地况味 永仁旁注

洗砚敲松 远方的回望

试读章节

3

这是宋朝大词人辛弃疾《元夕》里的词句。寥寥十几个字,把一腔思念,一种凄美,一份惊喜,用唯美的场景呈现出来,遂成千古绝唱。其实辛弃疾更多脍炙人口的词是豪放派的: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等。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驰骋沙场、出生入死的英雄,那些大气磅礴的词句,就是他直抒胸臆的真实境遇。

辛词美哉,壮矣,但在中国文学的天空里,它只是无数熠熠闪耀的亮星之一。浩瀚无边,数不胜数,就是这片星空的真实面貌。随便撷来一粒,皆如甘露,滋润着我的灵魂与心智,化作血脉里的动能,思维里的营养,行动上的底气,以及脸庞上的自豪。又何止于此。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都是它养育成人,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这个词被用得有些滥了,但对于中华文化,还是没有第二个词可以形容。它的璀璨夺目令全世界的人们仰视不已,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它们是怎样书写而成并流传千古的呢?我问手中的砚。砚依然无语。但我感到,此时它有了温度,不再像刚捧起时那样微凉而陌生。是我的体温传导给了它,还是它本身蕴藏的能量,被在意它的人唤醒并渐渐激发出来?不,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互动的感应,因为,捧着它的我的手,也开始发热。

我忽然悟到了点什么。

整整一部中国历史,煌煌五千年,除去远古的龟甲、竹简时代,以及近百年来以各种新式书写记录的时代,自西汉发明了纸以来,都是以毛笔写成的。那样的一部历史,与笔、墨、纸、砚密切相关,我们读到的几乎所有的经史子集,那些经典,无论《诗经》《楚辞》,也无论唐诗宋词、明清传奇,都是这样。一个熟知中国文化的人,其实从他开始读书写字时起,便开始了与石砚的那场千古幽会。笔、墨、纸、砚,从来都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象征,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都在接受它们的恩赐,它们的熏陶,也都在传承着由它们凝结的这个民族的心血智慧。

我把砚握得更紧了。

4

我想到了另一方砚,那是一方端砚。

大约五六年前,我到广州出差,回程时在肇庆作了一次短暂的停留。原因是一位广东的老诗友告诉我,肇庆古为端州,出产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我蓦地心里一动,半道下了火车,请老诗友在当地的一个熟人选了一方端砚。回到昆明,我把这方砚送给了一个酷爱书法的朋友。

我送他砚台,与记忆里的一桩美事相关。

他是我的高中同学,后来又下乡在一个公社,联系很少,只知道他毛笔字写得好。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个挂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横幅的校园里,我们又见面了。这时我才发现,这家伙的字比我的想象还要好许多,他可以非常娴熟地用粉笔甚至石块在硬地上写空心字。刚落笔时我们看得云里雾里,等一笔一画完成了,字也凸显出来了,完全正确,还入流入体,是用线勾勒出的空心毛笔字,令人惊叹。而他写字时的专注模样,也让人感动:凝神静气,两眼放光,热烈而又柔情似水,像是对着自己的爱人在倾诉衷肠,手中的石块或树枝,俨然一支画笔,在描绘心中那个最爱的形象。

意味深长的是,他不是汉族。培训班一结束,他凭其才华和脸皮,把班上一个美女同学拿下,结成了我们班唯一的一对夫妻。不容易啊,他岳父是个传统的老文人、老北京,在中国的出版界资历颇深。当时听说自己出身书香门第、长得如花似玉,连名字都取成与《西厢记》中的千金小姐酷似的爱女,居然与一个边疆的少数民族小伙谈婚论嫁时,老爷子远在北京心神不宁,全家人也颇为担心。就在女朋友登上进京列车,前去探望父母、回禀情事的关键时刻,他孤注一掷又满怀期待地亮出了杀手锏:从车窗里将自己的几幅书法作品递给了她,让她带去请老爷子“指正”。等待音讯的那几天,他在学校寝食不安,六神无主,天天抱着一把吉他在桉树下乱弹,还自创了一首歌:“要去要留都由你,爱情怎能勉强……”,旋律缠缔悱恻。结果呢,如愿以偿,他的书法大获赞赏,印象分陡增,最终抱得美人归。P9-13

序言

人眼太低,目光太短,山川形胜非登高远望不可领略。

我心尤浅,情绪尤浮,文史精神不静沉深思难得品尝。

这算是副对联。前一句是作家汤世杰《山川仁德》一文的开头,平实而精彩,下一行是我憋的。以此开头,因我喜与老汤“作对”,也因这话与本文相关。

老汤要我为这套丛书写序,我说我不够资格。但他给出了一个难以谢绝的理由,要我谈谈人文随笔创作与口述历史工作的关系。这些年,老汤一直在云南大地上行吟,出版过长卷散文《殉情之都》《灵息吹拂》《梦幻高原》《古摇篮》《在高黎贡在》和随笔集《烟霞边地》《冥想云南》。我对老汤充满敬意,敬他行走的谦恭,倾听的虔诚,冥想的寂寞,耕耘的精细,以及对大地、生命和文化的那一份挚爱痴情。70岁的老汤,继续《杖藜拾青》,与万利书的《砚边墨痕》、后亚萍的《绣娘秘语》组成“永仁人文随笔”丛书。我知道,老汤对文化散文或日人文随笔的写作与思考是极认真的,如今认真也稀有了,不能不以认真相对。此外,我热爱口述历史,又遇上了一个有创意的试题,于是,鸭子权且上架。

口述历史是人类历史记忆的源头,没有文字时,一切历史记忆都只能口口相传。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彝族的《梅葛》和藏族的《格萨尔王》等,即从口传而来。现代口述历史1948年开始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信念是采访历史的创造者、亲历者和见证人,弥补正式档案文献的不足,为历史提供更多细节与质感。欧洲史学年鉴学派影响下的口述历史运动,将口述历史的范围扩大,既采访要人和名人及其社会生活公共记忆,也采访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的个人记忆,目的是让“无声的大多数”发出声音,把历史书写权交还给人民。我们想再进一步,提出人类个体记忆库概念,采集并收藏人类个体记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积累大数据。基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梦想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当然它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做的人多了,假以时日,才能积涓滴小流,成浩瀚江海。

人文随笔与口述历史,差异明显。前者是文学,归艺术;后者是史料,归学术,分类不同。前者是随笔文章,后者是口述实录,形态不同。前者是一种创造成型的文化产品,后者是一种档案材料即文化资源,性质不同。前者采风,虽也要与人对话,且要观察天地山川,倾听自然信息,思索自然与人类的关联;还要翻阅古籍,与文献对话,并作相应的知识考古;更要打开心扉,与自己对话,让思想在不同的时空中随意穿越,在现实、历史、哲学和美学的多维世界中自由飞翔。而后者,只是采访人和受访人的对话并作录音或录像纪录,工作方法不同。前者是文学家即采风人的独立创作,观察及采访都只是创作素材。如这套书的三位作者走遍了永仁所有乡镇,采访了50余人,作了5393分钟的录音,但成型文本是文学家的感受和思考后的生动转述,联想翩跹、思绪灵动,直接引语少之又少。后者是采访人和被采访人合作的产物,呈现形式须尽量保持访谈录音的原有形态。二者的工作重点、程序、著作权归属、呈现形式均不同。

人文随笔和口述历史间,当然也有关联性和相通处。地域人文随笔创作的第一环节,是实地采风,而采风,正是现代口述历史的重要源头。在采风过程中,少不了要与当地居民对话、倾听并记录,而这也正是现代口述历史工作的三个关键词。这样说来,口述历史也是一种采风,人文采风也有口述历史特性。如此,二者或可共享一些经验和规则。其一,不把采访对象仅仅当成信息工具,而要当作生命主体。唯先知人,才能观风、论世、谈文化。其二,尽可能问得广一点、深一点。个人是文化造物、历史传承者、社会关系结点,且是独立生命个体。若采风人或采访人有更多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心理学知识,即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作更近距离和更深层次的交流,获得更真且更具原生态价值的信息,贡献更具生活质感和文化品质的作品。其三,无论是人文采风还是口述历史,最好都能将采访录音归档保藏。在人文采风,它是一份证据;在口述历史,它是工作档案。要点是,任何个体记忆,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若打破专业壁垒,超越技术性差异,在更深的层面,人文随笔和口述历史还有更大的同一性:二者都是广义的文化工作,存在于同一世界,服务于同一世界。无论是资源积累,还是材料加工,都要不断激活传统记忆,都要深入人群并活跃当代文化生活,都要为抵抗人类精神荒漠化尽其绵薄之力。无论是创造性的艺术语言,还是回忆生平的日常语言,所含都是人类个体生命信息。万利书的书中有《永仁旁注》一文,或能说明问题:永仁历史和文化是大块文章,需要随笔作者作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旁注”。史家唐德刚采访记录的《胡适口述自传》,其中也有丰富而精彩的旁注,以至有“先看唐批,再读胡说”之言。无论是采风创作还是采访实录,都是在用心采集、创造并记录生命文化信息,所有信息都值得收藏,并丰富人类记忆库。

老汤说: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文化。这是至理箴言。人是社会化产物,无人不被文化所化,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及音乐厅里的奇珍,作为文化的符号、标本或复制品,无不源于生活,且归于生活。生活中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劳作歌哭、节庆嬉闹及欲望梦想,是文化的曰常景观与本真之相。

汤世杰、万利书、后亚萍三位作家的“永仁人文随笔”丛书所记,正是永仁文化的艺术证词。观山川仁德、民风淳厚、苴却砚石,是一个层次。考蜀身毒沧桑古道、诸葛亮史迹遗存、黉学庙社学残碑,又是一个层次。听毕摩古歌、彝家故事、绣娘心语,又是一个层次。记起学惠教书失血、毛志品收藏意绪、李济雁绣房梦想,又是一个层次。为这片土地的文化生活立传作歌、录史成文、忧思惊异、慷慨陈词,又是一个层次。也可重温高原的太阳,看方山的云,浴永仁的风,闻直苴农家苦荞粑粑香,鉴县城名士砚边墨痕,自然与生命交织成的文化景观,不仅可满足你我的好奇心,还拓展你我的精神边境。当来自边疆山野的清风,吹散眼前俗世的浮尘,澄澈心空中飘来乡愁味道,感动之余,总有人心会:作者不仅在引领我们阅读永仁,更在不断指向山峦高处、历史深处。

400年前,徐霞客曾在中国大地行走,脚印成《徐霞客游记》。当明朝末世,怕没几人关注这个兴致勃勃又孤独寂寞的旅行者。当徐霞客的生命信息穿透悠悠数百年时光,变得字字珠玑,似乎步步生莲,你会想到什么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砚边墨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万利书
译者
编者
绘者 万利书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118263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401046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50
16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