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创业纪实)
内容
编辑推荐

《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创业纪实)》由段亚兵著,该书的内容分为上中下3篇。上篇定名“好汉”。写了7位战友的故事,他们是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好汉。战友们精彩的故事太多了,只能说我听到的故事太少,写下来的只是沧海一粟。

中篇定名“记忆”。这部分主要是自己的回忆。我将该书稿的主要内容送给《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张清阅。他说:“你也是这支部队的成员之一,曾经写过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深圳,二万人的苦痛与尊严》。建议你也写写自己来深圳的经历,一定非常有意思……”。于是就有了《选择深圳》这篇回忆录。

下篇是部分战友的简单经历。在完成兵种编委会布置的任务同时,我们深圳编辑组决定广泛收集转业深圳干部战士资料,编辑出版《深圳战友名录》,经过努力收集到的战友资料多达1.4万多人。

内容推荐

《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创业纪实)》由段亚兵著,主要内容:赤裸皴裂的双脚在荒原上走出一条道路,长满老茧的双手在热土上建起一座新城。艰苦岁月留下永远的回忆,如今的家园是多么温馨。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更是一座丰碑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刻碑的工匠是英雄的战士。无意中在碑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

《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创业纪实)》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上篇 好汉

 华为在竞技场上跑赢世界第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的故事

 实现中华强盛的理想

 ——华强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粱光伟的故事

 知识为理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香港卫视蓄事局主席高洪星的故事

 弘扬民族文化的使者

 ——世界第一青瓷收藏家吴克顺的故事

 军人本色

 ——深圳市物业集团董事长马成礼的故事

 做装饰百姓生活的能工巧匠

 ——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公司董事长汪家玉的故事

 一位战友与基建工程兵的不解之缘

 ——深圳市利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坤德的故事

中篇 记忆

 选择深圳(回忆录)段亚兵

 《深圳·两万人的苦痛与尊严》

(报告文学)吴启泰、段亚兵

下篇

 原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部分下部

试读章节

美国抓住任正非军人出身说事

2012年2月,美国华盛顿国会山国会大厅里,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听证会。听证会上一些戴着偏见有色眼镜的议员们向在会上答辩的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岜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位议员问:“请问,任正非是不是中共党员?”胡厚岜回答说:“是的,正像美国一些企业家是民主党或共和党党员一样……”(台下一片善意的笑声。)又有一位议员问:“请问,任正非以前是不是中国军队的军官?胡厚岜回答:“没错,正像美国很多企业的老板一样,他们也在美国军队服过役……”(又是一片笑声。)

这是美国为打压华为,采取的无数措施中的一个。号称实行自由贸易的美国,在感到华为竞争的威胁时,把自己的信仰丢在一边,开始动用国家的政治力量阻止华为进军美国的步伐。但是,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谈到的关于任正非身份的资料倒是不假。

1983年,基建工程兵部队撤销。任正非转业,来到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的任正非,进入深圳时39岁。任正非1974年入伍,到1983年转业,在部队时间9年。

如果对任正非创办华为前的历史做一个简要的概括,他经历了两次逆境,中间夹着一次短暂的顺境。

第一次逆境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时期。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这篇文章中讲述了当时的悲惨情景。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地区镇宁县。家中兄妹7人,他是兄长。任正非中、小学就读于贵州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县城,父母是乡村中学教师。1963年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工程学院。关于自然灾害时期的生活情况,任正非写到:“……妈妈那么卑微,不仅要同别的人一样工作,而且还要负担七个孩子的培养、生活。煮饭、洗衣、修煤灶……什么都干,消耗这么大,自己却从不多吃一口。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如果不这样,总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关于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任正非写道:“……半夜回到家,父母见我回来了,来不及心疼,让我第二天一早就走,怕人知道受牵连,影响我的前途。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临走,爸爸脱下他的一双旧皮鞋给我: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我当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没念及爸爸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

学院毕业后,任正非就业于建筑工程单位。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1974年,为了减轻文革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国家决定从法国引进辽阳化纤项目,总投资28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国当时引进国外技术及成套设备建设的四大化纤基地之一。为保证完成好任务,从全国调集优秀人才参加这项重要工程的建设。任正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参军入伍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来到辽阳参加辽化建设。

在部队里,任正非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1,无军衔。任正非在辽化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写道:“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立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唯我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因为我两次填补过国家空白,又有技术发明创造,符合那时的时代需要,突然一下子‘标兵、功臣……’部队与地方的奖励排山倒海式地压过来。1978年3月我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6000人的代表中仅有150多人在35岁以下,我33岁。后来又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任正非参军入伍参加辽化建设这一段算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顺境。据了解任正非的一位老同志说:“任正非当年工作表现出色,成为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个典型人物,受到了组织上的重点培养。但是由于部队撤销,任正非一下子陷入了茫然之中,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不知道怎样选择部队转业到地方后的发展路子。部队领导十分关心任正非,告诉他新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地方,深圳市领导热情欢迎基建工程兵部队到深圳参加经济特区建设,建议他到深圳发展。任正非听从了领导建议,转业来到南油公司工作。”

如果说,任正非正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部队撤销让他进入了人生的逆境。那么到地方后开始工作的几年里,他的坏运气还没有走到头。任正非写道:“转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

不肯轻易向坏运气低头的任正非,决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业。

P5-7

序言

在深圳市委大院的大门口,有一座大型雕塑——孺子牛。这个雕塑的作者是广东著名雕塑家潘鹤。

来到深圳旅游的人,多数都喜欢来看看这座出名的孺子牛。只见这头牛,勾着头,蹬着蹄,全身肌肉绷紧,血脉喷张,喘着粗气,正在把一个巨大的千年树根从地底里拉出来。站在铜牛面前,无人不对它真实、生动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震撼于铜牛身上蕴藏着的千钧神力。

这座雕塑是原梁湘书记请潘鹤创作的。创作的意图,也许它既表现出了深圳早期艰苦创业人们的群体形象,也是希望特区人能够始终保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吧。有了这种创业精神,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才有可能成功,深圳才有可能真正建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据说在对这座雕塑命名时,考虑有“垦荒牛”和“孺子牛”两个名字。领导们选择了“孺子牛”这个名字。揣测领导的意思,可能是更多地将铜牛比作深圳的干部队伍,希望能够实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境界吧。但是实际上这座铜牛的形象更像正在垦荒的蛮牛,因此老百姓都喜炊称它为“垦荒牛”。

我更喜欢“垦荒牛”的名字。没有垦荒,就没有收获。垦荒是辛苦的,也伴随着喜悦,随着收获更有幸福和快乐。在深圳这块创业热土上,不光是早期的市领导和干部队伍艰苦创业,可以说所有的深圳人都是垦荒牛;没有最早一批垦荒牛在这块土地上拔树根、挖石块、开土地、建高楼,就没有现在这座惊艳世界的现代化城市。

在深圳垦荒牛队伍中,有一支队伍特别值得一提。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裁军百万,撤销了铁道兵、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缩减了军委工程兵。就在这一次大裁军浪涛中,两万基建工程兵来到了深圳。这支部队的到来让深圳从此有了自己的建设施工队伍。考虑到当时深圳(改市前的宝安县)只有30多万人口、特区内只有两万多居民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知道基建]二程兵两万人(连同家属约有四五万人之众)来到深圳,会对深圳居民结构的改变和城市建设方面方面发挥了多么巨大、重要的作用。

基建工程兵两万人,是艰苦奋斗的垦荒牛,是功勋卓著的创业人。他们面前是荆棘荒草地,身后是崛起的新城。正因为如此,在基建工程兵两万人集体转业深圳30年的时候,写了这本书;书名定为“深圳垦荒人”。

让我们记住深圳早期激情燃烧的岁月;记住所有为建设深圳出过力、做出贡献的人们;永远记住艰苦创业的深圳精神。

作者于深圳

2013.8.20

后记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有一支部队——基建工程兵。

该部队历史不算长,从1966年开始组建第一支部队算起,到1983年整个兵种撤销,前后约17年;但是,该部队发展特别迅速,最多时部队总数达到近50万人之巨。

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支部队没有兵史,造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空白页。战友中一些有责任心的人为此奔波、多方呼吁,其中公认做出最大贡献中的一个人是常生荣将军。正是因为在多方不懈努力下,终于30年后,经中央军委首长批准,开始为这支部队补写兵史。

基建工程兵部队撤销后,部队分别集体转业到各个城市中。其中,最多的部队在北京,共3个师3万多人;第二多的就是深圳了,调入两个师近二万人。为组织开展抢救史料工作,经基本建设工程兵回忆史料编辑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深圳基建工程兵回忆史料编辑组。本人任副组长之一。

在兵种编委会指导下,在深圳市史志办热情鼓励下,在当年部队集体转业改编为市各个单位支持下,在已经成为深圳市民的战友们的帮助下,史料编写工作开始启动。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资料收集、史料编辑工作基本完成。

在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这支部队为深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何等巨大的贡献;这支部队培养出了多少好汉和名人,他们在深圳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在为深圳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随着整理资料的深圳,我感觉回到了过去那火热的创业时光里,我为我们建设的这座城市感到骄傲;为在建设这座城市流血流汗的战友们感到自豪。

有一天,与一位战友、好朋友聊天时,谈起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他建议说:“你是作家,为什么不把我们战友的故事写下来?回忆史料毕竟太概括,反映不出很多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细节。如果你能写一本书,将战友们的故事写出来,我想大家一定喜欢看……”听了他的话我怦然心动。在他和一些战友鼓励支持下,我终于写出了这本书。希望战友和读者们喜欢。

该书的内容分为上中下3篇。上篇定名“好汉”。写了7位战友的故事,他们是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好汉。战友们精彩的故事太多了,只能说我听到的故事太少,写下来的只是沧海一粟。

中篇定名“记忆”。这部分主要是自己的回忆。我将该书稿的主要内容送给《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张清阅。他说:“你也是这支部队的成员之一,曾经写过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深圳,二万人的苦痛与尊严》。建议你也写写自己来深圳的经历,一定非常有意思……”。于是就有了《选择深圳》这篇回忆录。

根据许多战友和朋友的建议,将报告文学《深圳,两万人的苦痛与尊严》也收入书中。这篇文章写于1986年,作者是著名作家吴启泰,还有本人。作品发表在1986年《特区文学》第5期。《特区文学》当年的总编辑是著名作家陈国凯先生,本稿的编辑是程远。

早期来深圳的人大概都记得当年这篇报告文学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当年几乎每个人都在议论这件事。当时的深圳局面刚开,在人们印象中深圳好得像一朵花。但这篇文章发表后,人们才知道深圳有这么一支部队,竟然吃了那么多苦。对这篇文章,赞成的、反对的、惊讶的、好奇的,都有。当然,战友们一片叫好。他们感谢我为战友们说话,呼吁政府和社会关心这支部队;也为我敢这样直言捏一把汗。

后来,很多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多次建议将这篇报告文学再版发行,让更多的人看到。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在该书中收入这篇文章是最好的机会了。通过这篇写于27年前的文字,可以真实地看到当年深圳艰苦的创业史,看到当年这支部队创业是多么地不容易。记住艰难岁月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会让我们对实现明日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下篇是部分战友的简单经历。在完成兵种编委会布置的任务同时,我们深圳编辑组决定广泛收集转业深圳干部战士资料,编辑出版《深圳战友名录》,经过努力收集到的战友资料多达1.4万多人。虽然离“一个战友都不能少”的目标相差一些距离,但是经过30年的人员变迁,做到这个程度已属不易。《名录》是送给战友们的一份礼物。相信战友们看到这本《名录》,不但心中能涌现出最温馨的回忆;而且子女们看过后能够为父辈们为建设深圳立下的汗马功劳而深感骄傲。在万名《名录》中我选择了公务员局级以上干部、部分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以及这支部队培养的一些文化人,将大家的简历资料编纂为本书下篇。资料是在个人提供基础上整理的,主要由孙晓明、樊财声等人细心编辑,我也做了一些文字修订。选择的人物都是深圳知名度颇高的名人,所以下篇顺理成章起名为“名人”。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尊重实干创造的历史,思索如何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希望人们能够记住深圳早期创业中人们做出的贡献,弘扬极其珍贵的垦荒牛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中,开拓精神放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这无疑是最令人热血沸腾的精神。只要能够永远记住和时时弘扬垦荒牛精神,深圳就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天强调垦荒牛精神不但是为着我们不断奋斗,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我们的后代记住父辈的艰辛,继续做新一代的拓荒人。

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幸福生活是辛勤劳动换来的。中国梦要靠继续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在基建工程兵转业深圳30年的日子里将这本书献给战友和读者们。

再次感谢支持帮助我的战友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创业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段亚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28412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2013273632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