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教育/圣贤教育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代佛门大德释净空老教授从2010年4月5日至2011年9月18日,依黄念祖老教授所作《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文本,对《无量寿经》进行详细讲解,其六百集讲解文稿汇集为《净土大经解演义》。这个文本全面深入彻底地阐述了大乘佛法净土宗的修学理念和精神原则,是系统了解佛教净土宗学术与实际修养的读本。

他在《净土大经解演义》中,不但系统介绍大乘佛法,阐述净土宗的修学理念,更极力提倡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净土大经解演义》不但是认识大乘佛法净土宗的重要读物,还是探索佛学究竟义理的高品位的著述,更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的上佳读本。

王海峰、施景培编著的《人生教育》从六百集《净土大经解演义》中粹取精要,以精简扼要的篇幅,让大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了解佛学、佛法与佛教,了解汉传大乘佛法净土宗的精义,并由此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貌。

内容推荐

《人生教育》由王海峰、施景培编著,是圣贤教育系列丛书之三。

《人生教育》,重在打破一切成见,正本清源地认识包括佛法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

东方传统文明,崇尚自然而一体圆融。因此上述四册,每一分册既突出主要,又尽量圆满包含佛陀教育、圣贤教育中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所有内容。一册而圆摄四册之理念,四册而归宿一册之宗旨。

目录

推荐序/精神文明建设的宝典

“圣贤教育”丛书前言

《人生教育》前言

一、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二、佛法包含宇宙人生真相

三、真实智慧才能圆满解决问题

 (一)真实智慧从戒定中来

 (二)时时刻刻不离经教

四、吉凶祸福自己可以做主

五、断恶修善,忏除业障,积功累德

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七、看破放下,随缘自在

八、觉悟明理,烦恼即是菩提

九、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十、伦理道德是真正的福报

十一、入佛智慧成就圆满生命

 (一)皈依佛教的实质

 (二)儒释道的三个根

 (三)学佛功夫在放下三障

 (四)听经闻教是克服烦恼、获得成就的重要方法

 (五)佛陀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净土法门

 (六)佛法不离世间法

 (七)功德与福德的区别

 (八)放下执着成就净业

 (九)天下和平要从自身做起

试读章节

常寂光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为什么?它有见闻觉知。所以常寂光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求佛,它真的就起感应。这个感应,经上讲四种,我们在《华严》里面讲得很清楚,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四种。真有感应,我们粗心大意,没有感受到。念念都有感应,所以佛没离开我们,十方三世佛,没离开。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自性里面的德能。

(第十八集)

贤首国师依《华严经》造的论,《还源观》这篇论文,是依《华严经》教义写的这篇文章。你看它起作用的时候,这就是无论是精神、是物质,它的作用“周遍法界”,那个速度之快,念头才一动就周遍法界,比光快,比电快。光跟电跟周遍法界不能比,差太远了。它怎么会没有感应?第二个告诉我们,“出生无尽”。出生是变化,变化无穷。第三个,“含容空有”。我们如果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意念不但主宰我们的身、我们的相貌、我们的健康,不但主宰这个,主宰我们地球山河大地,它主宰了遍法界虚空界,主宰了星系在空中运行的轨道、规律。宇宙是谁创造的?念头创造的。这个念头多厉害!念头稍微不正,那你就是多灾多病、多忧愁多顾虑,你的生活很辛苦。念头要是回归正道,正常的人天生活,那真的是幸福圆满,人天道。可是可别留恋人天道,留恋人天道免不了要造罪业。造罪业,一个变化又变成饿鬼、地狱,统统都是你念头变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外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第十八集)

“夫《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日‘具足相应’。”这是先解释这一门的名称,这一门叫“同时具足相应门”。为什么用这个名称?《华严》的教理。《华严经》讲什么?讲“诸法实相”。这是佛经上的名词,用现代话说,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是真相,一点都不假。今天科学跟哲学对这个问题是在摸索,没有定论,在试探。 《华严经》上讲的不是试探、不是摸索,是肯定的,比科学家、哲学家来得高明。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的?为什么科学家不知道他知道?他怎么知道?

《华严经》上有一句话,在《出现品》里讲的。《出现品》我们还没讲到,还在后面。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还得了!“一切众生”包括你、包括我,咱们大家全部都在里面,一切众生!什么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所以,众生不但包括人,我们人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四大五蕴”’而现的这个人身。“四大”是讲我们身体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讲我们人体的精神现象,这个都是众缘和合。

物质现象,佛讲了四种,地、水、火、风,形成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形成心理现象。心跟物同时生起的,心跟物决定分不开,心中一定有物,物中一定有心,不能把它分开。你看他在经上举的一个例子,举“一尘”,微尘。这一微尘是什么?现在科学里面讲的原子、电子、粒子,就是粒子,基本粒子。近代,量子力学里面讲了一个比这个还小的,叫光子,物质现象。物质现象(是)四种缘组合的,众缘!它确实,它是物质,很小,肉眼看不见,高倍显微镜里面看到了,它是物质现象。所以用地做代表,地是大地,代表物质。水、火、风……水是什么?水是湿度,这么小的一个物质里它带着有湿度,如果说带电,它带阴电。火大就是温度,阳电,现在我们叫带电。阳电就是佛经上讲的火大,阴电就是经上讲的水大,名词不一样,是一桩事情。再说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所以风代表动,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它在动,这个动现在科学讲波动的现象。  近代科学家很了不起,告诉我们,他们研究这些原子、电子,研究到最后的结论,肯定世间绝对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没有物质。物质是什么?地、水、火、风,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波动现象,波动的频率不相同,所以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波动得慢的,频率慢一点的,实际上慢,不是我们想象的,我们想象不到,就变成固体,泥沙、石头,变成这个东西,慢的。频率快一点的就变成植物,再快一点变成动物,更快的就像现在的电磁波、光波。除了波动现象之外,它没有东西。这(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量子力学家所讲的,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

所以贤首大师举例,在《还源观》上举例,都是讲“一尘”。“一尘”是什么?就是一个光子、一个原子。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而且每一个,我们用佛经的话说,每一粒微尘都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并不连续。我们看的物质现象,眼睛看错了,是一种连续的现象。我们在讲经的时候,我常常用这个名词来说,相似相续相。我要用量子力学,我们这个“相似相续相”还不对,不是相续相,(是)连续相。用相续相上下要相同,可是我知道,我用相似,就是它绝对不是相同,它相似,相似相续相。可是科学家这个名词讲得好,连续相,它不是相续相,个个是独立的。实在讲,它举的例子跟我们举的例子,我这里一小卷的电影带没有了,就跟那个现象是完全相同。就像我们看电影底片一样,底片是一格一格的,它是幻灯相,一格一格的,绝对没有相同的,它不是相同的。它放映的速度太快,我们的眼睛被它欺骗了,以为真有,所以它不是真的。科学家也是用电影底片来做比喻,跟我用的比喻是相同。你在这上你能看到,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电影的底片在放映机里面播放的时候,放在银幕上,它的时间是一秒钟二十四张,就是二十四张的连续画面,张张不一样,张张是独立的,没有相同的。而且过去之后再也找不到,这个一定要晓得,再也找不到了,是这么一回事情,这叫真相。我们现实宇宙之间这些现象,它的速度多快?佛在《仁王经》上所说的,那不是真的,那是佛的方便说。佛说一弹指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我们弹指弹得快,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如果是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二十一万六千次。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张的底片,你怎么能看出它是假的?现在我们的电影片是一秒钟只有二十四张,它一秒钟能够放映的是二十一万六千张。这是《仁王经》上讲的,这是方便说。

P50-53

序言

人生百年,难免面临种种抉择。人的抉择通常立足于种种常识与经验。先入为主的错误成见,通常导致抉择失误。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然而却是信仰危机的时代中,由此失误而导致种种烦恼与精神痛苦。因此,人人都必须放下成见,开阔眼界,不宜固守已有的知识,应当突破现有知识的拘囿与视角的盲区,开放视野,去学习有关人生与生命的学问,才能看破人生与生命的真实相,才能放下烦恼,勇于担当,获取真实成就。

看破、放下,并非只是一个概念或者理论,乃是尊敬的释净空老教授从接触哲学与佛法之始,就受教于一代大哲学家方东美先生与十九世章嘉呼图克图大师,并力行、实践数十年的功夫,从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的确立,乃至于数十年人生行谊,莫不由“看破、放下”贯彻始终。

看破并非许多人误解的所谓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而是彻底了解宇宙、生命的真相。放下并非所谓消极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即得解脱。放不下,还是因为看不破。看破属知,放下属行。诚如老教授转述十九世章嘉大师所说,佛法知难行易。所以就一定要听经闻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立定脚跟,不被外境所转。放下,并非事上放下,最重要的是心上要放下。事照做,心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真放下。真放下,也就是真看破了。因此说,“看得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放得下就是放下烦恼”、“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工夫”。

释净空老教授学贯中西,教学六十余年,对于佛法的阐述,深入浅出,使各阶层人士皆能获得实益。老教授一生经历丰富,阅尽沧桑,深入经教,见解透辟,数十年来更与中外各界人士广泛交流,眼界开阔,故能以其圆融通达的智慧,令人听闻之下,欣欣如沐春风,心悦诚服。老教授悲心深切,一生学习佛陀,讲经说法不间断,在在处处,无不提倡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弟子规》、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提倡三学戒定慧、六和敬、普贤十愿,提倡念佛成佛的净土法门。并和当今世界前沿物理学相对照,指出佛法是高等哲学、高等科学,佛教是佛陀教育而非宗教,更不是迷信。从而为许许多多的人指点了迷津,帮助大家走上了幸福人生的大道。

特别是在当今灾难频发的时代,释净空老教授总结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给我们提炼出了简明的几句话:“杀盗淫妄酒,是一切恶业”、“贪嗔痴慢疑,是一切病因”、“怨恨恼怒烦,是一切病缘”、“脏腑失调、天地变异,是一切病果”、“疾苦短命、自然灾祸,是一切病报”、“仁义礼智信,是一切病药”。今天的人们,想要身体健康、家庭和谐、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更应该将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体味。

由于本书是从六百集《净土大经解演义》中萃取精华而来,故自然而然地包含许多佛法的理念。有心者通过本书,既可进而深入经藏,探求博大精深的佛法义理,亦可进一步从中了解东方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必将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

编者敬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教育/圣贤教育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海峰//施景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15359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2013227807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