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铁道兵之歌
内容
编辑推荐

杨昆宁著作的《铁道兵之歌》是一部以铁道兵“援越抗美”、“战沙通”为历史背景,以20世纪60、70年代共和国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以铁军生活为题材的记实体电影小说。《铁道兵之歌》故事短小精悍,历史空间广阔,题材磅礴大气,语言色彩丰富,令人联想叫绝,也让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内容推荐

当年,无数青年就是在《铁道兵志在四方》这支歌的感召下跨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行列,奔赴到祖国铁路建设的战场,杨昆宁著作的《铁道兵之歌》将他们的热血和青春献给了共和国国防铁路建设。今天,当唱响这雄纠纠、气昂昂的《铁道兵之歌》旋律,吐出乐观豪迈的歌词时,又把我们带进了当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目录

第一部 援越抗美

 主席号令

 国门誓师

 越池大桥

 凯旋而归

第二部 军旅春秋

 历史转折

 备战备荒

 投笔从戎

 新兵连队

 襄渝记事

 转战燕山

 北京岁月

 退伍前夜

 志在四方

第三部 告别军旗

 军委决定

 集体转业

 山花烂漫

 军旗飘飘

后记

试读章节

l(画外音):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家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大震动、大分化、大改组“形成了新的战略格局。原来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中苏分裂而不复存在;美国也因陷入越战泥潭,国力受损,在与苏联的争霸的斗争中开始处于守势。毛泽东正确及时地掌握了国际形式的变化,利用乒乓球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之门。

1969年,我国正处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的中期。这年3月2日,中苏两国的边防部队在珍宝岛上发生了两国间第一起边界武装冲突。3月15日,又再度发生更大规模的激烈冲突,双方甚至动用了重武器。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珍宝岛事件”。

(资料片画面):“珍宝岛事件”。

(资料片解说):3月2日,8点40分,我边防巡逻队30人分成两个组,前往珍宝岛进行正常巡逻。苏军立刻从两个方向派出两辆装甲车、一辆军用卡车、一辆指挥车和70余人上岛围堵我边防巡逻队。9点17分,尾追我第一边防巡逻队的苏军不顾我方开枪警告,突然向我方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我边防战士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人,我必犯人”的教导,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给敌人以严重的杀伤。这时,第二巡逻组听到枪响,立即向苏军开枪还击。在这次自卫反击中我边防巡逻部队打死打伤敌火60余人,击毁敌人装甲车、指挥车、卡车各一辆,击伤装甲车一辆。

3月15日,中苏边境珍宝岛地区武装冲突再度升级。苏军使用了坦克、装甲车和大口径火炮等重武器。苏军于15日凌晨3点,出动了六辆装甲车和60余名步兵向我珍宝岛发起了第一次攻击,激战一个多小时,我边防部队打退了苏军的进攻。9点46分,苏军在岸上炮火掩护下,出动了六辆坦克、五辆装甲车.向我方发动了第二次进攻。在第二次进攻中我边防部队集中火力打掉了敌人两辆装甲车,击伤一辆,炸毁敌人一辆坦克。中午1点35分,苏军用大口径火炮和坦克、装甲车的火力向我方一侧进行猛烈轰击,炮击2小时后,苏军100余人,在十辆坦克和十四辆装甲车掩护下,向我方发起了第三次进攻。3点13分,苏军又出动了十多辆坦克、十四辆装甲车和100多名步兵向我珍宝岛进攻。在下午的战役中,我军击毁了敌人一辆坦克。四辆装甲车,取得了这一阶段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画外音):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一个多月后,周恩来受毛泽东的委托,请叶、陈、徐、聂四位老帅,对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座谈会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报中央供决策参考。

(字幕:1969年夏北京西山叶剑英住宅)

清晨。西山脚下。叶剑英住宅。

这是坐落在北京西山脚下的一幢景致秀丽的庭院。院外.群山起伏,鸟语花香,半山烟云,半山青松。

宽敞的房间,陈设简朴。迎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军用地图,屋里除了几只大书橱和字画,没有更多的陈设。

叶剑英敞开衣襟,独自伫立在巨大的军用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柄放大镜正在聚精会神地察看地图。一抹金色的晨曦从窗外斜射进来,将他的身躯映照成一幅线条分明的剪影。

徐向前脚步匆忙地走了进来,他看了看站在地图前的叶剑英的背影,什么也没说,轻轻在沙发上坐下。

徐向前刚刚坐下,聂荣臻悄无声息地进了门,他朝坐在沙发上的徐向前会意地点了点头,随即来到他的身旁坐下,然后相互低声细语地交谈着。

忽然,门外又传来了一阵急促地脚步声,陈毅兴冲冲地走进了叶帅的办公室。  (画外音):老帅们互相传阅着由周恩来转给他们的毛主席的电话指示,此时,他们各自想着问题的因果关系和战略对策。经过一个上午的座谈讨论,四位开国元帅完成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委托,提出了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写出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和《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等书面报告:认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美、苏单独或联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指出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四位老帅神情庄重而振奋地站起身。

(画外音):老帅们根据国际形式的分析和判断,他们一致认为:苏联在中苏边界上,陈兵百万,制造冲突,,珍宝岛事件后,更是愈演愈烈。尽管如此,中苏之间真要大打,打核战争一时半会儿打不起来。

这一天,毛泽东红润而安详的脸上露着喜色,魁梧的身躯一动不动地坐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里左边第二张沙发上和旁边沙发里的斯诺谈笑风生。

序言

2011年,是我们参军四十年,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二周年。在这大好、大美、大庆的日子里,杨昆宁处心积虑创作的纪实体电影小说《铁道兵之歌》激情问世,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共和国和我们伟大的铁道兵献上了一份厚礼。

2011年3月,杨昆宁将刚刚脱稿的纪实体电影小说《铁道兵之歌》的电子打印稿交给了我,托我给小说写个序,盛情难却,我欣然地接受了。

作者杨昆宁是我的战友,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大学教授,而且还是一位生性乐观、性情中人,他快人快语,快侃快谈,朗朗说来令人时儿惊,时儿悸,时儿捧腹,时儿感叹,乃至拍案而起,理论天下。杨昆宁创作的纪实体电影小说《铁道兵之歌》,可以说是他多年来的一个夙愿,也是我们很多战友多年来的一个企盼。当我第一次从杨昆宁的手中接过打印好的小说手稿时,我就被小说的名字深深地打动了,在阅读小说手稿的过程中,真实的故事情节,令人阅之陶醉;鲜活的人物情怀,看后为之动容。读完小说,我感慨地对着儿子说道:“记住喽!孩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飘扬的‘八一’军旗上,永远铭刻着这样一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铁道兵之歌》是一部以铁道兵“援越抗美”、“修襄渝”、“战沙通”为历史背景,以20世纪60、70年代共和国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以铁军生活为题材的纪实体电影小说。小说里描写的几位“文革”时期“五零后”的新一代铁道兵,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物,反映了主人公们少年投笔从戎,来到铁道兵部队,在部队的培养和教育下,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人生经历。我很欣赏这本书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小说的故事,短小精悍,历史空间广阔,题材磅礴大气,语言色彩丰富,三言两语,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物,令人联想叫绝,也让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小说里衬托的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感人至深,让人随阅而哼,纵情歌唱。

此外,小说的名字取得好,取得大气,取得贴切,取得有咱们铁道兵的精神气儿。只要一看到这几个字,我们就有力量,就感到无比自豪;只要一念起到这几个字,我们每个战友都会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唱起这首铁道兵的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当年,我们无数青年就是在这支歌的感召下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行列,奔赴到祖国铁路建设的战场,将我们的热血和青春献给了共和国国防铁路建设。今天,当我们每个战友们唱响了雄纠纠气昂昂的旋律,吐出乐观豪迈的歌词,仍会把自己带到当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可以说,杨昆宁是昨日的武小子,今日的文状元。高深的文化层次和艺术修养,使得他写的小说,虽没有传统小说那样结构细腻,平铺叙述,情节丰满。可他的小说结构简单、明了.既可通读,又可以选读,断续的谈话,使读者轻松,另外,小说里时而插入画外音,增加了点评功能,读起来好像一部电影的剧本或者分镜头剧本的画面。杨昆宁谦虚地说自己的这本书只能算是一部“拙著”,拙著出版后想广泛听听战友们和大家的意见,再用几年的时间,努力将拙著打磨成一部视听影视的佳作,奉献给每一位铁道兵的战友们。

也许众多的社会读者会以为纪实体电影小说《铁道兵之歌》只是一部讲述铁道兵的书。没错,《铁道兵之歌》既是一本了解铁道兵、知道铁道兵历史伟业的军书,同时也是共和国国防铁路建设发展的一本前世今生的断代史。

总之,此书贵在史料真实、人物鲜活,好在说的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故事。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乐于介绍给大家。

后记

在讲到我是怎样创作纪实体电影小说《铁道兵之歌》之前,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叫杨昆宁(云南大学教授),曾用名:华蕾;网络实名:华蕾·杨;QQ呢称:“我思故我在”。我的祖籍是云南安宁,1956年3月12日生于昆明,少年时期成长在楚雄,至今不会说家乡话,爱听相声;喜欢拉小提琴,操一口夹杂着北京方言的普通话。1971年1月,初中二年级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上首长叫我“红小鬼”,20世纪70年代一直驻防在北京怀柔。所在部队番号:铁道兵十三师六十三团修理连。1979年1月,退役回到云南。80年代初,踌躇满志的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哲学教学生涯。大学时期,开始笔耕,处女作《西方哲学家生活与思想研究》。一度担任中共党校教员、民营心理医院院长、大学教授,人生经历颇为传奇。现还身兼崇高职衔。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我已经迈人天命之年,开始向老境迈步了。不敢奢望大展宏图,也不敢往后回顾,只想趁着天色还大亮的时候再做些事情。从年轻到现在,我一直将自己比喻为一个淘金者,开始时总是从那些几乎无路可走的丛林草莽中披荆斩棘,寻找出一处埋藏着金沙的沟壑沙窝,然后奋力淘尽数百吨的沙石土渣,希望能找到几粒金屑。虽然,我无法向一个淘金者那样,把我的探索、辛劳、酸楚和欢乐留给后人。但这几粒小小的金屑,则是我耗尽了毕生之力而淘之得来的,看着手心里的几粒小小金屑,不禁暗自发笑。辛弃疾描写元宵佳节的一首词《青玉案》下阕,颇能感慨这一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写一部以铁道兵军旅生活,铁军战士情怀为题材,以自己为原型的纪实体电影小说,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愿望,也是战友们的一个期望。

在这里,我要提及一点。所谓电影小说,就是由两个名词构成:电影和小说。电影小说的特点,就是小说简单、明了,读起来好像一部电影的剧本或者分镜头剧本的画面。但小说形成电影,给人的感觉是电影形成的这部小说。电影小说的发展空间很大、很广。

我的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用的都是假想的名字。如小说里的主人公李滇生就是笔者自己,向天舒、姚建军、刘怀京、孟夏楠、姚雪都是我身边的战友,尽管他(她)们的名字是假想的,但故事是真实的,人物是鲜活的,事迹是可信的。

在创作《铁道兵之歌》,的过程中,我深入襄渝、沙通,涉足大山铁路,探访战友人家,采访铁军前辈,凝听铁军故事。成书之时,我特别感谢姚正雄、杜志刚和马利昆等战友,百忙中审阅书稿,提供一些修改意见。

在此,我还要特别地感谢刘佳奕给予本书出版的鼎力支持和赞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铁道兵之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昆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205531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9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5.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35
15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