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文六讲(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人文巨擘李欧梵先生漫谈文学与音乐、电影与建筑,重筑人文精神大厦。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热忱推荐——《人文六讲》!

著名学者李欧梵先生,曾执教哈佛、普林斯顿等顶尖高校,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出版《铁屋中的呐喊》《我的哈佛岁月》等多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在功利与匆忙的商业社会,本书直击时弊,高举人文精神大旗,挥文人之非凡才情,倚学者之广博学识,漫谈文学、建筑、音乐、电影,带读者重拾“性灵”的生活。

权威文化杂志《读书》先期报道,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热忱推荐。

简体版增添“延伸阅读”,特别辑录多篇文章和精彩演讲,令内地读者饱览为快。

内容推荐

《人文六讲》由李欧梵著,在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时代,功利与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笼罩社会,享乐和物质崇拜的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李欧梵教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毅然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让读者穿过纷繁的文化“产品”,重拾真正的智慧,重接性灵的生活。

作者全面论述了当代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继而以非凡的才情和广博的学识,逐一探讨了小说、电影、音乐和建筑等艺术表现形式:既有关于艺术本身的美学思考,又有针对其社会意义的时事议论。

《人文六讲》作者每于清华、北大演讲,必定场场座无虚席,简体版增添“延伸阅读”,特别收录其多篇精彩演讲及其他文章,让内地读者先睹为快;更为读者开列相关领域的书籍、影片或音乐(专为内地读者精心挑选),令人如坐哈佛、北大课堂,聆听大师教诲。

目录

简体版小序

《人文今朝》原序

第一讲:序论: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机

 延伸阅读:什么是文化?

第二讲:重构人文学科和素养

 延伸阅读: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第三讲:小说的当代命运

 延伸阅读: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第四讲:文学与电影:经典的改编艺术

 延伸阅读:《文学改编电影》导论:改编的艺术

第五讲:音乐与文化:聆听二十世纪

 延伸阅读:音乐与人生

第六讲:田园大都会延伸阅读一:动感之都的漫游者

 延伸阅读二:四个城市的故事

试读章节

什么是全球化?今天我不必刻意引经据典抛学术的书袋,只从一本通俗的畅销书谈起: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的《地球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在香港的街坊书肆,到处可以买到英文原版和中译本。为什么这本从学术立场看来十分浅薄的书如此畅销?因为它为世界经济先进的国家和人民描述了一些生活上的现况和这些现况背后的新势力,弗里德曼叫做“十种把地球变平的势力”,依次是:(1)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象征着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2)1995年“网络”的公开使用;(3)计算机软件的“作业流”(workflow)和因此而起的(4)“上载”(uploading);(5)“外包”(outsourcing);(6)“外缘开发”(offshoring);(7)“供销连锁”(supply—chaining);(8)“内派”(insourcing);(9)“信息”(in-forming);最后还有(10)“复制物”(steroids)。

这一系列的新字眼,有的是作者自创的,有的则是跨国公司早已使用的,概而言之,他为“后期资本主义”向全球发展的愿景,用生动的笔法描述出来了,而且自我感觉良好。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当然以美国为出发点,连自己使用的计算机是全球联网的产物也沾沾自喜,他在美国是受益者,而全球其他国家的工人(如印度和新加坡)则为他这个美国消费者服务。不少学者批评他这种自以为是而不顾他人艰苦的态度。但我的看法是,他未免把“全球化”对世界各地人民生活的影响说得太简单了:似乎地球“平”了以后,大家都是受益者。“网络”把全球化为一村,人人连成一线,而计算机新科技的媒体所带来的现实,似乎也取代了生活上的真实。这一切所制造出来的效果又是什么?对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伦理有什么影响?弗里德曼在此书中全然不顾。他只为全球化而庆幸,但绝口不提任何“后遗症”。

弗里德曼是一个专栏作家和记者,他关注的是全球化的实际成果;所有没有求证的现象他在所不顾,即使如此,观点依然偏颇。另一位理论家斯蒂格(Manfred Steger),在一本介绍全球化的小书中则比较有系统,但语言有点抽象,他认为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扩张,变成了一种新的全球“时空融合”。换言之,网络创造了一个全球空间,它可以把任何地区的本土意义化为乌有,或者说“本土”被容纳在一种“全球本土”(glocal)的秩序之中,而城市则成了这个新文明的中心,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里,信息畅通,旅行方便。在城市里,文化也变成了商品的一种。这些概念化的描述,并没有带给我们太大的启发。

另外一位学者(也是我的朋友)印度人阿柏度莱(ArjunAppadurai)在一本学者最喜欢引用的近著:《全面现代性》(Modemity at Large)中,提出五种新的“景观”:族群、媒体、科技、财经和意识形态,它们构成了一个新的“想象世界”,至于这个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如何区分,人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却没有详论。这位名学者只说人有“主体性”,可以选择,就不再探究下去了。人的主体性是什么构成的?如何在市场商品的狂潮中选择他认为有意义的东西?这个不停变化的“想象世界”又如何影响人的生活价值?这些问题,似乎不在这位人类学家的考虑之中。

这三本书,内容各有千秋,但都是外在的,没有把生活在全球化之中的我们的内心感觉描述出来,难道在这个“美丽的新世界”中我们都会过得很快活?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近年来忧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通病”!今天我想谈谈“内在”的层次,探讨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到底受到全球化的什么影响,我们每天的感觉是什么。

其实这种感觉早已潜伏了至少一百多年,也有不少学者讨论过,它是和所谓的“现代性”(Modernity)有关。西方的现代性起始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是一场早期的全球化,它把资本主义的势力逐渐扩张,从欧美到亚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彻底的“工具理性”销毁了传统的宗教世界一一也就是韦伯(Max Weber)所谓的“去魅”(disenchantment)——而使得我们的生活更“世俗化”,也更合理化和制度化。在这个“现代性”的世界中,我们似乎只生活在“当今”,没有过去,也不知道将来。“现代性”的时间观念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大,用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话说,现代性反映在我们每天过的日子,是“临时的、短暂的、瞬间即逝的”。到了现今,时间过得似乎越来越快,而“过去”也被时间越推越远,消失得无影无踪。每一个人都觉得时间紧迫,不时看表(钟表成了现代人日常必备之物),特别在香港,分秒必争;换言之,时间就是金钱——一既然时问变成经济价值,当然生活的节奏就加快了,于是速度也变成一种必需品,越快越好,它甚至进入人的身体,成了一种感官的刺激。这一切现代性的表征,在全球化潮流之中变得更全面,网络科技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使得它变本加“厉”,变得更厉害,时间的压迫感也更强。“现代性”的时间观念是直线前进的,“现在”只不过是从过去走向将来的过渡点,然而将来又会怎样呢?直到20世纪初,人们还有某种终极幻想,认为未来的世界更美好,但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战争和革命的洗礼使得这些美好的幻想也幻灭了,将来变成了一个未知数,“乌托邦”也转换成“反乌托邦”,世界末日的憧憬也越来越多,好莱坞制作的大量科幻影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也有人认为全球化的时空观念与前不同,时空压缩的结果是时间的观念和意义逐渐被空间所取代,甚至“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种空间的概念。网络信息的流通更打破了时间的障碍。这种新的虚空间把现实世界的空间也缩小了。时间已不存在,“你那边几点?”(蔡明亮的一部影片名称)只不过是一句问候语而已,我们似乎都属于一个没有时间(或者说只有现在)的“想象共同体”,我们生活的城市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具体表征。

P01-019

序言

这本小书的原名是《人文今朝》,现应编者的要求改为这个题目,似乎添加了一点学者演讲的课堂味道。其实我本来的用意与学术无关,在原序中已经说得很清楚。然而后来发现,香港读者看这本小书的还是以学生居多,他们或者希望从中得到一定所谓“通识教育”的端倪,而社会大众恐怕依然不闻不问。看来我的身份还是学者。也许,用《人文六讲》这个书名,更名正言顺。

然而简体字版的篇幅增多了,也是应编者的要求。内地出版界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本书至少应该有十万字以上才像个样子,而本书原文却只有八万多字,因此我又在每一讲后面加上一至两篇与讨论主题相关的文章(大多是演讲稿或会议发言的补写),也校正了少许编排上的错误,但内容没有更动。这六讲的对象本来是香港,特别是香港的人文危机,所以在行文中不时流露出我的香港生活经验和感受,或许不合内地读者的心态,在此先请包容鉴谅。我希望书中的大部分论题仍然有“普遍性”,所反映的是现今的全球人文危机。

在原序中我也提到:因为在香港大学的演讲用的是英语,所以阅读材料也以英语为主,幸亏当中不少书已经译成中文,有兴趣(或看不懂、买不到原文)的读者,可以参考,但我并没有看过这些译本,也不知译文是否忠实。

本书的第一讲,曾刊于北京的新刊物《投资者》杂志;最后二讲的大部分也曾蒙北京《读书》杂志刊登,在此特别鸣谢。另外我还要感谢天窗文化的各位编辑的协助,没有他们的催促,我的这本小书恐怕早已被市场遗忘了。

李欧梵

2012年5月29日

书评(媒体评论)

学界中人,像李欧梵教授这样这样兴趣广泛且备受推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李教授对电影、音乐、建筑都有很好的见解,专业人士也得让他三分。

我见识过李教授苦读的身影,也明白其中甘苦。直到今天,听他满天星斗,才华横溢的演讲,或者读他的散文随笔,你都能感觉到,这位名教授一直在认真思考——只不过因不再受学院体制的规约,可以天马行空,自由挥洒。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陈平原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文六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54381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3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香港天空文化(中国)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