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把景仰忘记了/一道填空题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阎真 等所著的《我们把景仰忘记了》由李白想开去,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化名人,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他们的风华襟抱浩渺无涯,才情学识深不可测。他们是创造者,而创造,特别是第一流的创造,不但需要天才,更需要心灵的真诚和人格的坚挺,需要对精神价值的执着,不为功利和富贵所动的执着。

内容推荐

阎真 等所著的《我们把景仰忘记了》选取了阎真、朱自清、巴金、冰心、丁玲、萧红、郁达夫、老舍、茅盾、丰子恺等10余位作家对知名文学前辈的怀念文字,共计20余篇,在《我们把景仰忘记了》这些文字中,我们再次体悟了何谓高风亮节,何谓名人大家风范。并借此表达对文学前辈的景仰之情。

目录

(推荐序 )阎 真 遥想李白当年

阎 真 曹雪芹无人见证的牺牲

  沧浪之水之于屈原

朱自清 我所见的叶圣陶

巴 金 怀念从文

冰 心 忆实秋

老 舍 敬悼许地山先生

萧 红 回忆鲁迅先生

丁 玲 风雨中忆萧红

周作人 半农纪念

茅 盾 我所见的陶行知先生

丰子恺 怀李叔同先生

朱光潜 丰子恺的人品与画品

艾 青 忆白石老人

巴 金 怀念萧珊

施蛰存 纪念傅雷

张中行 辜鸿铭

张中行 熊十力

鲁 迅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鲁 迅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周作人 章太炎的法律

林徽因 悼志摩

林徽因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郁达夫 志摩在回忆里

萧 乾 一代才女林徽因

金岳霖 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我们把童年忘记了(摘选)

我们把江湖忘记了(摘选)

试读章节

曹雪芹无人见证的牺牲(阎真)

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牺牲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之常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但我们可能设想一种无需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现世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他就是曹雪芹。

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个谜恐怕不可能有解开的希望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本身也富于谜的意味。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还没有哪一部能够超越《红楼梦》,至少在我的艺术视野中如此。《红楼梦》不但像梁启超形容的那样“只立千古”,在我看来,也“俯瞰万方”。曹雪芹,这位永远的艺术导师,令人无限倾倒的精神前辈,他浩渺无涯的风华襟抱,他深不可测的学识才情,他的无限情怀,无限感叹,无限寄予,都使人们对其人其事有着无限的向往。

可是我们对他的生平几乎一无所知。如果一无所知,曹雪芹这个名字就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编码,这位先师就没有享有历史的充分认可。人们不但不了解他怎么度过一生,不知道他生卒的确切年份,甚至《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存在争论。这怎么可能?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距今只有两百多年!

后人只是朦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粥”,终于在四十多岁时“泪尽而逝”。像他这样一位千年一遇的人物,生前竟如此渺小、凄清、贫窘,不能不令人为他抱屈,令人对天道的公平怀有极深的怀疑。这样一位才华卓越的人物,生前应得到社会的礼遇照应,死后应得到后人的了解追怀。可惜,这只是善良的愿望。作者真是受到了天大的委屈。

我们从贾宝玉身上看到了作者的身影,我们不能相信这样的人物是凭空塑造出来的。还有林黛玉呢?还有薛宝钗、史湘云呢?这样美好而极有才情的女子也曾在人间存在,她们是谁?还有晴雯、紫娟、鸳鸯、平儿呢?人间真是永恒地有着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怅惘,使太多美好而生动的生命都默默随流水去了。

对这样一部生命凝聚之作,我们无法了解作者,只能凭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这样一个曾经存在的生命,在某个历史瞬间某个寂寞的角落过着贫病凄苦的日子,干着一件极艰难伟大却不能设想现世回报的事情,他胸中有着吞吐千年汇聚万端之概。

让我们深入曹雪芹的内心追问一声:付出一生的牺牲,写这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的心灵动力是什么?

是富贵荣达吗?视富贵若浮云,多少人将这话挂在嘴边掩饰内心的渴望,或在无奈中聊以自慰,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着了。是眼下的生活吗?写这么一本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解脱。何况以他的才情,做一个豪门清客,何处不留?又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

或者为了名声?绝非如此。名声是一种社会评价,这对任何文人来说都是基本的心灵动力。对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声名比淡泊富贵更难得多。但在曹雪芹的时代,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一般人所不屑。更何况雍乾时代,文字狱遍布全国,文人动辄得咎,株连九族,《红楼梦》这样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但至少是为了身后的名声吧?这几乎是对作者心灵动力的最后解释了。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他的生平事迹全然埋没呢?我觉得,一生行迹的埋没,是曹雪芹生前作出的经过了充分考虑的安排。

那么,曹雪芹,这位只立千古的奇才,他竭尽平生心血以至生命来写这部著作,那巨大的心灵动力何在?我们怎么去靠近这种生命的坚守,理解他的选择?曹雪芹是超凡的人,人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这就够了。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  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将现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了,这是极难得的;身后的名声也置之度外,这对于一个具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即使如此,仍愿主动地承受那样的精神重负!文学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是用一双俗眼去看他,这完全不合他的心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P1-3

序言

遥想李白当年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在万般无奈的失眠中,顺手拿起一本书来翻阅,是《李白传》,薄薄的一本。不知不觉看完,天已经亮了。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流下了眼泪,凉凉的一星点,痒痒地停在腮边。像李白这样一位千古奇才,晚境竟那样悲凉,天下之大,却无他的容身之地,居然四处漂泊,沿门托钵,献诗豪门以求一日之温饱。临终已经贫病交加,穷途末路,终于在漂泊中死去。

其实李白也有大富大贵的可能。他凭自己的诗才得到了玄宗皇帝的赏识,成为了一名御前诗人。这种身份,是多少人的梦想和理想。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不愿也不能因为富贵而扭曲自己心灵的舒展,放弃自己的傲岸个性,终于为宫廷不容,重返江湖。漂泊给他带来了苦难,却也使他的个性诗才有了张扬的机会,我们不能想象宫廷的李白还是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李白。

由李白想开去,我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化名人,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他们的风华襟抱浩渺无涯,才情学识深不可测,却无例外地被厄运笼罩。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偶然的,一个偶然的事件不会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现象。他们是创造者,而创造,特别是第一流的创造,不但需要天才,更需要心灵的真诚和人格的坚挺,需要对精神价值的执著,不为功利和富贵所动的执著。但正是这种真诚、坚挺和执著,不为世俗社会所容,给他们带来了命运的凄凉。

当然这些文化名人也是人,不能说那种富贵和功利的召唤不能在他们内心激起一丝波澜。但他们内心的精神力度无疑又是超出常人的,这使他们在价值轻重的权衡中,将人格、将精神的价值放到首要的位置。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读出了精神价值的重量。

这就是我写作《沧浪之水》的最初冲动。可一旦进入构思,我又感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毕竟时代不同了。在今天,以精神价值相号召,振臂一呼就应者云集吗?那种姿态会不会使人成为今天不识时务的堂吉诃德?

时代变了。市场经济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结构,又是一套价值系统,像水银泄地无孔不入。它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对个人物质化欲望的承认。人们进入市场,并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的,而只是为了利益,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的根本原则。功利化的价值观以市场为依托成长起来,获得了道德上的合法性,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市场化的力量造成了我们生活中精神价值的失重,物质化、功利化的价值观,占据了人们的心灵空间,成为了新的理直气壮的行动原则。的确,在这样的生存现实中,要拒绝功利化的游戏规则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让物质化的功利化的冲动占据自己的全部生活,全部心灵空间?

我并不想以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义,以精神价值的名义,否定物质化功利追求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也是否定不了的。我想说的是,在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氛围中,人们是不是同时也要珍视精神的重量,给精神价值一定的空间?屈原式的高洁、陶潜式的淡泊、苏东坡式的旷达、曹雪芹式的从容,我们也许做不到,但他们对人格、对真诚、对精神价值的珍视,是不是也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使我们有一种力量,去抵抗因物质和功利的需求而彻底放弃精神价值的冲动?人毕竟是人,他需要精神价值,彻底的物质化功利化,也是很恐怖的,是对人性的扼杀。当友谊变成相互利用的道具,当爱情变成情欲的遮羞布,当人格良知变成随时可扔下的废物,那样的生活不也是很可怕,很不人道不合人性的吗?

几千年过去了,古代文化名人们不朽的灵魂仍在虚无之中盈盈飞动,给我们启示,给我们力量。他们是为了纯粹的心灵理由而坚守的人,为了精神的重量而承受命运凄凉的人。他们在苍凉广阔的历史瞬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带着永恒的悲怆与骄傲,形成了我们民族心灵史上最有色彩的那一道风景。

古人所经历的苦难在后人的心中总是非常淡漠,淡漠到教科书中轻轻翻过的那几页纸。而对当时的经历者来说,却是一生中日积月累寸寸血泪的承受。我们只有到他们生命的褶皱中去访微探幽,才可以感觉到那些许沉重,才能触摸到他们生命的鲜活与温热。

遥想李白当年,他作为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怎么会落到穷途末路沿门托钵的地步?

李白是一个文人,但文人并不是一种职业,一种价值的证实。一个文人,如果他不能在官阶上占据一个位置,即使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也只是一个卑微的人物。李白的一生就是如此。

在这样的社会机制中,谋求官位是每一个文人本能的生命冲动,李白也不例外。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出三峡顺流而下,开始了求仕的生命旅程。其时“开元之治”如日中天,大唐王朝生气勃勃,笼罩在一片金色光辉之中。大唐皇帝玄宗昭示天下求贤若渴,李白才华横溢意气风发。不必怀疑朝廷求贤若渴的真实性,更不必怀疑李白冠绝一世的超迈之才。可是,当李白此刻站在船头,将满江风景纳入胸襟,将天下纳入胸襟,他怎么也想不到,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也没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李白的悲剧在出川之时已经由一种自己毫无意识的因素决定了。李白天性天真洒脱,狂放傲岸,这与官场所需的拘谨权变、顺服谦卑恰恰构成了最鲜明的对抗,这也是无法调和的两种人格的对抗。朝廷求贤是真的,但本质上是需要能干的奴才,而绝对无法容忍一种独立鲜明的个性。于是,哪怕李白之才干古独步,也无法避免终身潦倒的命运。率真的天性成就了李白,也贻误了李白,事情总是这样具有双重意义。

出川后李白遍拜公侯之门,以求进身之阶,实现“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人生理想,但“十谒朱门九不开”,屡屡碰壁。开元十八年第一次入长安,托门拜府,无功而返。进身无路,报国无门。李白心头泣血,悲愤难平,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天宝元年,朝廷召李白入长安。李白欣喜若狂,以为从此进身有路,报国有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长安后受到玄宗礼遇,待诏翰林院。但李白不久就失望了。皇上欣赏他的文才,只不过是“倡优蓄之”,侍宴、侍游、侍浴、歌功颂德,点缀太平。即使在离天子这么近的地方,李白也没有泯灭自己的个性色彩。杜甫《饮中八仙歌》活画出他的神采:“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敢叫天子久等,敢叫高力士脱靴。傲岸洒脱依旧,狂放不羁依旧。身处江湖要坚守天性也许比较容易,当身在魏阙恩宠有加仍不失天性,仍有力量抗拒那种温柔的扭曲,确实是真正的内心强健。这就是李白,这才是李白。这种姿态是官场绝对不能接受的,这里需要的是谦顺,机变,平庸化。于是李白的政治生涯很快走向尽头,凄然离开长安,从此没有返回。这是宠臣李白的不幸,又是诗人李白的大幸。久在宫廷,就像笼中金丝鸟,高贵却失却了振飞的力量。夕阳下李白凄迷地向长安城投去最后一瞥,心头在哀怨,在悲泣,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走向心灵的解放,走向历史的深处,一片辉煌的创造景象正在眼前展开。

的确,李白一生也写过不少颂诗和贺诗,但这不是事情的本质。他也是人,他要生存,他不得不如此。重要的是他没有因为对富贵的渴望而放弃个性,保持了心灵的真诚和天性的狂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李白,这才是李白。在这个世界上,大官们轻歌曼舞,小吏也有一份温饱,却没有天才李白的一条生路。寂寞、凄凉、卑微、贫窘,这就是一个坚守着心灵真诚的文人的命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把景仰忘记了/一道填空题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27384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09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