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孝经(中国伦理第一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孔子编著、张广明和张广亮释评的这本《中国伦理第一书:孝经》是对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的释评。本书以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并参照他本对个别字词作了轻微改动。本书的重点放在解读上,用通俗化的语言对原文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做了“古为今用”的解读。

内容推荐

《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成书于秦汉之际。《孝经》在唐代就被尊为经,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历史上对传播人伦纲常、维护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对今天的人们,也不失为规范自我思想行为的准则。

本书《中国伦理第一书:孝经》是《孝经》的释评本,由张广明和张广亮释评。

《中国伦理第一书:孝经》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孝经序/1

孝经原文/1

孝经释评/9

 开宗明义章第一/10

 天子章第二/23

 诸侯章第三/29

 卿大夫章第四/35

 士章第五/41

 庶人章第六/47

 三才章第七/52

 孝治章第八/59

 圣治章第九/69

 纪孝行章第十/82

 五刑章第十一/88

 广要道章第十二/95

 广至德章第十三/103

 广扬名章第十四/113

 谏诤章第十五/118

 感应章第十六/126

 事君章第十七/136

 丧亲章第十八/144

附录:二十四孝文/155

试读章节

【原典】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邢疏】中者在於出事其主;忠孝皆备,扬名荣亲,是终於立身也。

释评:要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中国的孝观念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地由对父母的孝扩大到对君王的孝(忠),这一过程就起始于《孝经》的“中於事君”这一思想。而细究起来,每一思想的产生、形成、成熟到形诸文字都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孝到忠的发展和完成过程也不会例外。因此,在从孝到忠的实际生发、传承和形诸文字的过程中,肯定是先有这一思想,然后才能形成《孝经》上的文字的。事实上,在古代的宗法制社会里,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事与国事是不分的,也是无法分开的;所以在那时由孝扩展到忠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在后来的传承过程中,忠君被视作大孝这一思想被渐渐地扩大化了,到了后来,更成了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了。虽然这一思想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对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的正面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自从忠君是大孝的思想形成之后,因忠君而死的忠贞之士的事迹就屡屡见于史书了,如刘宋晚期的袁粲父子。

在刘宋的晚期,大臣萧道成逐渐控制了朝政,他图谋代宋的野心也日益明显起来。大臣袁粲和王蕴、沈筱之、刘秉等密谋商议,决定除掉他。袁粲还打算将这一计划告诉与萧道成关系甚笃的褚渊,大家都以为不可,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但袁粲说:“褚渊虽然和萧道成关系很好,但绝对不会容忍萧道成谋反的!”于是他就将行动的计划告诉了褚渊。

然而。褚渊最终却泄露了秘密。这导致了刘秉、王蕴、袁粲他们在建康起兵的失败。情急之下,刘秉翻城逃走了。袁粲则留下来坚决守卫石头城。袁粲对儿子袁最说:“我知道独木是支持不了大厦的,但我一定要这样做。因为作为人臣是不能不尽忠的。”

萧道成手下的人很快就翻越城墙攻了进来,儿子袁最勇敢地用身体挡在父亲的前面,结果,父子二人皆被杀害。

百姓为他父子二人举哀,编成歌谣唱道:“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赞扬袁粲死得有骨气,并鄙视褚渊的无耻行为。

其实,仔细想来。煌煌一部中国历史,讲述的就是忠奸之间的斗争史。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更是以忠奸作为标准,将历史上的人物划为两大阵营;这也是当年曹操虽然取得了客观上的胜利并做了很多好事,但至今仍不能为众多的中国老百姓所认同的主要原因。

而儒家要求的所谓“终於立身”,即是指“忠孝皆备,扬名荣亲”。也就是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来磨砺和修炼自己,以达到真正立足于社会的目的。

【原典】《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邢疏】大雅至厥德。夫子叙述立身行道扬名之义既毕,乃引《大雅·文王》之诗以结之。言凡为人子孙者,常念尔之先祖,常述修其功德也。

释评:《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你能忘记你祖宗的德行吗?如果你要追念祖宗的德行,那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以继续他的德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敬重祖先的民族,《论语·学而》中就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样的论述。《诗经·大雅·文王》中也有“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里的“无”与“聿”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而“厥”是代词,相当于“其”,这里指代文王。

子孙承父志、承祖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孝道所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所谓“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可谓孝也。”南宋诗人陆游曾在《示儿诗》中说:“王师平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在诗句中陆游希望他的后人一定要继承自己的遗志。以实现国家的统一。

当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父祖的每个遗志后人们都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去接着完成,这是儿女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比较大的事情,需要儿女们接着去做的。当然也可能只是局部的事情,或者只是与个人的家庭相关的事情。然而,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就都应该去实现。如果是狭隘的、自私的,或者是非法的“父祖之志”,那就另当别论了。

而事实上,如果真的能继承前人的遗志,守住前人的成果也真的是莫大的功德。例如西汉的相国曹参与汉惠帝就是这样的有功德之人。

曹参本是沛县的一名小吏,当年跟随刘邦起义,攻城夺地,“身被七十余创”,是一位勇猛的战将。曹参和萧何本来关系很好的,可等到萧何当上了相国,因为两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产生了隔阂。可是萧何临死的时候,却偏偏向皇帝推荐曹参接替了相国;而曹参在山东老家一听说萧何死了,马上就叫人准备行李动身,说自己要去当相国了。

显而易见,这两个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曹参一当上相国,便找了一些老实厚道的人当下属,把原来那些精明干练之徒全都赶走。随后就什么也不干,只是“日夜饮醇酒”,不分昼夜地喝起酒来。

其他大臣看曹参整日饮酒,太不务正业,就想劝劝他,可是刚一开口,他就强拉人家一起去喝酒,把他们灌得个不亦乐乎,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汉惠帝看到曹参这副样子,也很不理解。然而碍于他是高帝时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责备。

于是惠帝就把曹参的儿子找来,让他回去问父亲:“高帝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帝还年轻,您当了丞相,整天喝酒不问政事,是不是嫌弃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自己辅佐呢?”惠帝吩咐完曹参儿子后,又叮嘱他,不许说是他让问的。

儿子回去问曹参,可话还未问完,曹参就把儿子打了二百鞭子,发怒说:“国家大事没你说话的份儿!”

惠帝没有办法,赶忙去曹参家里,承认说是自己让问的。曹参这才免冠谢过,问惠帝道:“陛下您自己觉得自己比起高帝来如何呢?”

惠帝说:“这我哪儿敢比呢?”

曹参接着又问:“那么您看我比萧何相国怎么样?”

惠帝说:“似乎您比不上他。”

曹参这才接过来说道:“陛下之言是也。且先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到这时才明白了曹参的良苦用心。

曹参为相三年,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相,顺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P19-22

序言

在中国有没有这样一部书?在这本书中规定了作为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正大光明地立于天地之间;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有!这部书就是《孝经》。正是这部书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

《孝经》是儒家最根本的经典——“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末又增加了《论语》和《孝经》,并称为“七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用于开科取士。到了唐文宗李昂时,在九经之外又加入了汉代已列入“经”的《论语》和《孝经》,并增补《尔雅》构成了“十二经”。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儒家十三经”。

《孝经》的作者早期传说为孔子,但是到了南宋时期,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的附会,此后多有人对此考证,并逐渐取得共识,正如清代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的,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在“儒家十三经”中,关于《孝经》的版本争议是比较少的。但如同儒家其他的经书一样,《孝经》一书也有今、古文两个版本,这在《汉书·艺文志》中皆有著录。

今文本《孝经》十八章,传说是秦朝“焚书坑儒”时由河间人颜芝所藏。汉惠帝以后,颜芝的儿子颜贞把它献给了河间献王刘德。根据《汉书·艺文志》中的记载:今本《孝经》由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授,各有名家。古文本《孝经》共有二十二章,孔安国曾经为之作《传》。

由于今、古文《孝经》文字接近,差异不大,所以在汉代一并流行。据《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本,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刘向整理的《孝经》,定为十八章,基本以今文为依据,不过也参校了古文的部分内容。

东汉时经学大师郑玄为《孝经》作注,所注的就是经过刘向整理的通行本。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个版本的《孝经》及郑《注》、孔《传》都在社会上得以流行。

到了唐代,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孝经》作序并注解,这引发了群臣对《孝经》的极大关注。所谓皇帝注经,未必是亲自动笔,但足以说明对《孝经》的足够的重视。唐玄宗的注释以今文为主,并“颁于天下及国子学”,于是,孔《传》与郑《注》便在社会上逐渐消亡了。

到了宋真宗咸平三年(1001年),朝廷命国子监祭酒邢罱为唐玄宗的御注作疏。此注、疏都被收入到了《十三经注疏》中,从此,成为儒家经学的正统。而这个本子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通行本。

本书以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并参照他本对个别字词作了轻微改动。在具体应用时,像国内许多古籍出版单位在出版释评时所采用的手法一样,直接选取邢禺原文的疏,而舍弃了底本中的大量集注。本书的重点放在解读上,用通俗化的语言对原文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做了“古为今用”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多有借鉴、使用前人及当代大家们研究成果之处,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远在宋朝就有人感慨地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人做人做事有责任、有担当,都与孔子宣扬的儒家文化有直接关系,而更与这部《孝经》有莫大的关联。孝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优良文化传统。历史上,无论社会是如何地变幻,也无论中国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和彷徨,孝道始终是人们所坚守的。所以,今天我们重读《孝经》,更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

张广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孝经(中国伦理第一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孔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73840
开本 16开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3.1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