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梅芳所著的《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以李孝式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为世人重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容涉及华人闯南洋的冷酷与温暖、战争与和平、爱情与命运,有南洋客最底层的民间疾苦的真实书写,也有皇室贵胄政治生活近距离的呈现,从广东最偏远的山区信宜,到风云际会的广州、香港、新加坡,从中国重庆到印度蓝姆伽、缅甸仰光、马来亚雪兰莪、英国伦敦……既是历史的文学呈现,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之旅。
图书 |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向梅芳所著的《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以李孝式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为世人重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容涉及华人闯南洋的冷酷与温暖、战争与和平、爱情与命运,有南洋客最底层的民间疾苦的真实书写,也有皇室贵胄政治生活近距离的呈现,从广东最偏远的山区信宜,到风云际会的广州、香港、新加坡,从中国重庆到印度蓝姆伽、缅甸仰光、马来亚雪兰莪、英国伦敦……既是历史的文学呈现,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之旅。 内容推荐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简介:他出生于中国广东信宜的名门望族,追随革命父亲的足迹走进南洋。他是千千万万“南洋客”的典范,是东南亚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银行家和社会活动家,是马来西亚的开国元勋。他年轻时就名动剑桥,在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创业期间为中国抗日战争毁家纾难,在抗日第三战场的波诡云谲中几次挽国家于危难。抗战胜利后重返马来亚又投身于当地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能,最终促成了千千万万华侨华人安身立命的马来亚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和平独立。他终身漂泊异国他乡却在相当范围内对世界发生过影响……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作者向梅芳用八百多天的时间,在大范围走访和大量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以纪实文学的叙述方式,以李孝式的传奇人生和他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为世人重现了一段风云激荡的百年历史。 目录 为了那份执着的追求(代序)/吴赤锋 序二/张火炎 序三/刘显昌 楔子 第一章 父亲的南洋 1.“他们就是亚洲的‘黑奴” 2.越做越小的官和革命青年 3.1911年的惊吓 4.光荣与失落 5.父亲的南洋 第二章 童年的迁徙 1.襁褓中的迁徙:从信宜到广州 2.从广州到香港 第三章 剑桥时光 1.艾伯特王子 2.多伦·格林的出现 3.最初的成功和鲜为人知的思想 4.热恋 5.剑桥出生 6.从剑桥到香港 第四章 梦已逝去 1.远离官场 2.普通职员的升迁之路 3.梦已逝去 第五章 结缘马来亚 1.度假的意外收获 2.黄金半岛上的泰有锡矿 3.儿子是红娘 第六章 风雨南洋 1.“他们只认商界领袖” 2.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3.“只要有‘抗日的字眼都不行!” 4.不仅仅是一千万的抗日捐款 5.矿工“四眼仔”与“南侨机工队” 第七章 烽火前线 1.天上掉下个“总司令” 2.沦陷和逃亡 3.远赴重庆:最高当局下达秘密指令 4.在飞往蓝姆伽的飞机上 5.在中国抗日第三战场:印缅前线的波诡云谲 6.何去何从 第八章 重返马来亚 1.重返马来亚 2.受委为战争损失赔偿委员会委员 3.创办《中国报》 4.马来亚联合邦与华社危机 5.与陈祯禄的短暂蜜月:我们不能大陆一感冒,这边就打喷嚏 6.紧急法令:华侨的空前苦难 7.马华公会是这样创立的 8.矛盾与妥协 第九章 开国元勋 1.大时代 2.乔治六世的逝世和政治联盟的局部实现 3.两次拒绝进入内阁 4.女王的“UNCLE”,逝去的梦 5.从海港铁道部长到交通部长 6.国父东姑阿都拉曼传奇 7.胜利的背后 8.第一次伦敦谈判:放庆祝烟花的钱都没有,独什么立? 9.第二次伦敦谈判:马来亚独立了 10.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第十章 遥远的故乡 1.感恩的姓氏和传世的书香 2.守望却不能相助的亲人 第十一章 财长生涯 1.大团圆 2.文莱国王的邀请 3.如何提高马来人的经济地位与“工业建国” 4.马来西亚的“中央银行之父” 5.拒绝为国父买单 第十二章 急流勇退 1.辉煌的代价和荣誉的巅峰 2.“我只想要个银行执照” 3.“敦李”的企业王国和福利事业 第十三章 最后的岁月 1.重新开始 2.“高州人”的“孝式叔” 3.大家族 4.最后的岁月 尾声 后记一:这是一件偶然的事 后记二:采访手记 后记三:李林眼中的敦·李孝式 当代人物传记写作范式的一次突破/向卫国 为一种大精神立传/李德南 附录一:敦·李孝式(1901—1988)年表 附录二:本书参考的图书、资料与报刊目录 感谢辞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父亲的南洋 1.“他们就是亚洲的‘黑奴’” 散落的碗筷,装水用的竹筒,呕吐物,甚至大小便,还有被这一切围困的、蜷成一团的、一个挤着一个被唤作“猪仔”的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恶臭…… 这是呈现在李季濂眼前的、他乘坐的豪华游轮的“统舱”的场景。 统舱就是这艘船最底层的船舱。舱顶与海面平行,全靠抽风输送空气。一般情况下,这个舱是用来装货物或者托运行李的,所以没有厕所。自从有“猪仔头”承包下来运送“猪仔”开始,这个舱的两头才放置了尿桶来代替厕所。为了与其他一二三四等客舱区别开来,这个舱就被称为“统舱”。 这艘船刚刚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猪仔头定量配给每个猪仔的淡水全洒了。不仅如此,统舱两头被简单隔开的供大小便用的尿桶也滚出来洒了一地。从船驶离码头舱里就开始出现的呕吐物,与屎和尿混在一起,将整个统舱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受猪仔头雇佣的“船狗”们(打手或者管工)严阵以待地守在舱门口,随时准备往外运尸体…… 李季濂是来为他刚救下的猪仔张天赐取包裹的,舱门一打开,他就被熏得倒退了一步,一转身就不由自主地吐了起来。 就在昨天下午,他在甲板上目睹了一场隆重的海葬:一个猪仔用上船前带的一个冬瓜,解救了整个统舱近两百人的断水危机,自己却因体力不支没能撑过去。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加上猪仔头也认为他的举动替他们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同意猪仔们一起到甲板上为他“送行”。死去的猪仔被同意用白布裹尸,被四个活着的“猪仔”抬着,他们身后是黑压压的、蓬头垢面的、即将被运往南洋指定矿场或者橡胶园的全被称为“猪仔”的契约劳工。 猪仔们静默地看着他们的救命恩人被缓缓地扔进海里。 李季濂站在自己一等舱外的栏杆边,同样静默地看着那具被白布裹着的尸体被扔进海里。 “亲爱的,这都是些什么人啊?一个个脏得像怪物。”他的身旁是一对英国夫妇,高贵的夫人指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问身旁的丈夫。说的是略显生硬的中国话。 “哦,他们就是亚洲的‘黑奴’,被他们的同胞叫做‘猪仔’的华工……” 亚洲的“黑奴”?李季濂悚然一惊。多么贴切的类比啊。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非洲黑奴贸易被废止之后,殖民者们将目光转向了劳力资源丰富却就业无门的中国,无数生计无着的农民被欺骗或者强制性当作奴隶一样卖到海外需要劳工的地方,以补充资本主义世界因没有黑奴买卖而紧缺的劳力……这些被称作猪仔的同胞,的确就像是亚洲的“黑奴”。 葬礼过后的当晚,李季濂被甲板上的嘈杂声惊醒,他鬼使神差地摸到了甲板上,借着灯光,他看见四个打手模样的人,正一人拖着一具尸体往甲板边缘走去。就在他愕然之际,忽然从敞开的统舱门口冲出一个瘦弱的身影…… “我受不了啦!我要回家!”那个身影一路狂叫着跳进了海里。整个过程不到三十秒钟。等大家回过神来,海面上已经恢复了平静。 打手们拖着尸体继续往甲板边缘走去,毫不留情地将尸体扔进了海里。当扔到第四具尸体的时候,李季濂忽然意外地发现那具尸体似乎挣扎了一下。 “等一等!”他不由自主地喊道,那个打手停了下来,疑惑地看着奔过来的李季濂。 “这个人没有死!”李季濂一把抓住那具“尸体”。 “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打手边说边用鼻子嗅了嗅,“身上都有死人的气味了,早扔迟扔都是一样。” “住口!再怎么着也不能把活人当成死人扔进海里!你们把他抬到我的舱里去,上面的一等舱。” “先生您没病吧?”打手迟疑着。 “你才有病呢!赶紧把他抬上去,我来照顾他。” “这……”打手仍然迟疑着,望了望后面另一个管工模样的人,那个人走过来,对李季濂说:“你要救他也行啊,先拿一百块大洋过来,他是签了契约的,我们给了他家一百大洋的安家费,正愁没地方补回损失呢……” 你们这帮畜牲!李季濂在心里暗骂一声。想到救人要紧,现在不是讲道理的时候,就说:“钱我给你们,先把他抬进我房里去。” 就这样,他救下了这个虚弱的,名叫张天赐的猪仔。 张天赐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自己原来系在腰间的,已经不见了的红腰带,和在船上一直当枕头用的包裹。 红腰带是福建、潮汕一带下南洋的劳工临出发时,由亲人,一般是妻子或心上人系上的亲手绣制的红色的象征平安吉祥的腰带。很多南洋客人死了,腰带还在,活着的人就凭着腰带上的名字处理逝者的身后事。 为了帮张天赐寻找红腰带和包裹,李季濂一大早就来到了统舱。 “赶紧找人打扫一下吧!这哪是人呆的地方啊?”好不容易缓过气来之后,李季濂对守在门口的人说。 “他们本来就是猪仔,不是人。” “你是人吗?”李季濂愤怒地反问。“都是爹妈生养的,你是人他们就是人!即使你不是人,他们也是人!因为他们比你多一样东西,那就是人性!是人就应该保有人的尊严,你不要他们要!”李孝式义正言辞地斥责着,引来好多在甲板上观赏海景的上等乘客的注意。 最后,李季濂以卫生安全为由要告到船长那儿去,惊动了躲在头等舱的猪仔头,才不得已派了几个人来,跟少数几个身体强壮的猪仔一起清扫船舱…… 李季濂没有找到张天赐的红腰带和包裹。 离开的时候,满腔怨气的打手冲他说:“你救得了他们一时,救得了他们一世吗?你救得了一个猪仔,救得了所有的猪仔吗?还是少假慈悲吧!” 就是这句话让他暗下决心:欧洲和非洲的黑奴贸易早就废除了,他决不让父老乡亲变成“亚洲的黑奴”! 也因为这件事的刺激,让他下定决心要将刚刚发展到新加坡的锦纶泰扩大经营业务,帮助乡亲们下南洋,保证他们往外海外谋生途中少受或者不受欺辱。他要用实际行动来打击猪仔头的盘剥行径……这自然是后话。而他无意中救下的张天赐,后来也成了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这也是后话。 2.越做越小的官和革命青年 弃官从商之前,李季濂是罗定知县。再之前是诰授知政大夫,朝廷五品官员。 因为不甘同流合污,官就越做越小。 作为朝廷方面的地方代表,他是最深刻地体会到时弊日重的,而且了解积弊的根源,以及积难重返的现实。清王朝就如一艘行使在波涛汹涌中的千疮百孔的大船,已经随时面临覆没的危险。他深陷其中却无能为力。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掠夺,通过原料的掠夺和商品的倾销,使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破产。《南京条约》签订后,广东除了朝廷征收的地丁银(土地和人丁税)和征收解往京城或定点的粮食等苛捐杂税之外,还要负担赔款数额三分之二的白银。各级官吏趁机采用捐输、派捐、包捐等名目繁多的手法搜刮民财。“按亩派捐,事同加赋;宽于富户,而苛于平民”(《郭侍郎奏疏》),各个地方官呢,还级级加码,致使大批有地农民卖田卖地,沦为佃农,无地农民雪上加霜,随时面临饿死冻死的悲惨境遇。 作为百姓方面的父母官,他除了尽量减少“派捐”之外,对子民的困苦无能为力。而即使是杯水车薪的减少派捐,也无意中得罪了腐败的同僚。本应兼济天下的他,连独善其身都显得步履维艰。他像落魄文人一样,把官衙当成了书斋,吟诗作对取代了只会加重百姓负担的公务。 P4-6 序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华人下南洋是一段不应该被湮没的历史。而在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下南洋又是规模最大、路程最远的一次跨国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不仅改变了成千上万海外求生的“南洋客”的命运,也成就了东南亚各国的繁荣、独立与稳定。如今,中国人的足迹已经遍及全世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那些曾经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南洋客”的生存及创业经历,他们为祖国的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毁家纾难的种种壮举,足以用“悲壮”来形容,那是所有华裔子孙都不应该忘却的记忆。 作为南洋客杰出代表、华裔典范的马来西亚开国元勋李孝式先生,与父亲李季濂父子两代人,一个追随孙中山,长期在海外为革命筹款,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一个年轻时就名动剑桥,在马来亚(马来西亚前身)创业期间为抗日战争毁家纾难,在祖国极端困难时期一举为抗日募得天文数字的赈款,在中国抗日第三战场印缅战场的波诡云谲中几次挽国家于危难。抗战胜利重返马来亚之后,又投身于当时有超过三分之一人口的华侨华人所安身立命的马来亚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才能,赢得了侨胞和异国友族及其首脑的追随、信任甚至倚重,最终促成了一个国家在纷纭复杂的国内及国际环境中的和平独立……本书以李孝式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为世人重现了一段鲜为人知风云激荡的百年历史。内容涉及华人闯南洋的种种命运以及那个时代全部的冷酷与温暖、战争与和平、爱情与命运,有南洋客最底层的民间疾苦的真实书写,也有皇室贵胄政治生活近距离的呈现,从广东最偏远的山区信宜,到风云际会的广州、香港、新加坡,从中国重庆到印度蓝姆伽、缅甸仰光、马来亚雪兰莪、英国伦敦……既是历史的文学呈现,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之旅。 后记 这是一件偶然的事 写李孝式完全是一件偶然的事。 2009年8月的一天,我应邀送《走进信宜》给曾经支持这部书编辑出版的中兴门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江泳先生。《走进信宜》2008年11月就举办了首发式,江泳先生因为工作忙没有参加,为了表达谢意我决定亲自送样书给他,没想到一约就约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其实除了赠书之外,我还有一件事要请教他的。 《走进信宜》的“信宜名人”栏目里,介绍了一个叫“李孝式”的人物,身份很特殊,居然是另一个国家马来西亚的开国元勋、首任财政部长!在我有限的历史知识里,这样的“发现”太意外了!我问了收集那份资料的编辑,回答更意外:李孝式是英国的“驸马”!再到他的故乡镇隆去走访,不得了,那儿更多的坊间传言则是:镇隆出了个在外国当“总理”的大人物!镇隆很多民国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官”纷纷浮出水面……再回来一查侨联的相关资料,更了不得:信宜130多万人口,其中就有归侨、侨眷、海外乡亲50多万,这其中又有近40万人是“南洋客”或者“南洋客”的后代!去到信宜的任何一个乡下,随意选出五户人家造访,保准有三户会有海外关系。信宜本来就是中国著名的侨乡! 对于一个外来的信宜媳妇来说,把这些被早有零星记载的史实当成“新发现”本不足为奇。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大人物”在信宜本土除了市志和侨联资料的零星记载之外,居然没有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念物”,李家在镇隆老街的“锦纶泰”旧址,我曾经好多次在采风或者人大代表调研的过程中流连忘返,却始终没有知道那座“古建筑物”的确实来历。在马来亚西被封了“公爵”的李孝式,在他的有生之年里,只在为其父送葬时回过一次信宜镇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疑惑,令我对与这相关的一切,欲罢不能! 没想到,我在江总的办公室里一提到“南洋”两个字,江总就指着一个正在他的办公桌后面处理资料的中年男人说:“你问他吧!他是南洋客的‘头’。” “他是……” “市侨联的江起林主席。你不认识?” “主席已经是过去时啦!”江主席抬起头笑着打招呼。 “您就是江起林……主席?” 这个名字我太熟悉了!我们还是信宜市下的同乡呢!只是从未见过面而已。 事情的开始就是这样,我从此开始了从江主席身上“挖宝”。越来越多的发现让我最终决定要用一个写作者的方式去记下“李孝式”和“南洋客”,并立即将自己的“创作计划”发送给省作协分管文学创作的专职副主席廖琪先生和一直关心茂名信宜这边文学创作和作协组织发展的原党组副书记吴赤锋先生。然后廖琪副主席又将我的创作计划给了省文学院的熊育群院长,这几位领导兼师长的肯定和鼓励让本以“热血沸腾的”的自己更加兴奋不已。再之后就是只要是为了采访写作这部长篇,省作协的温远辉副主席都积极提供相关方便…… 所有的马来西亚的采访对象都由江起林先生推荐、筛选,所有的采访提纲和信件也都由他找人转交。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准备,我人生经历中的首次出国之旅终于顺利成行。江主席一路陪伴,在马来西亚的吃住问题和交通全部是通过他的老关系老交情解决的。 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江起林先生,就不可能有这部长篇传记的采访和写作。没有省作协领导和师长一路走来的种种鼓励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我的长篇处女作的顺利完稿! 特别是后来,当我在参加茂名市人代会期间,将匆忙写成的部分初稿给同为代表的刘焜祥副市长指导,希望在将来出版时会得到信宜市政府方面的支持时,没想到刘副市长一下子就被书稿的内容吸引了!他立即将情况告诉了分管科教文卫体的封小翠副市长……两位副市长的肯定与支持替我免除了后顾之忧,让我从此可以心无旁骛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书稿的续写和修改中去,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的创作与修正。 书评(媒体评论) 李孝式上校是国家独立的最大的功臣,历史和人民都将永远不会忘记他! ——马来西亚首任首相、马来西亚“国父” 东姑阿都拉曼 国家亏欠了敦(公爵)李,敦(公爵)李为国家付出的贡献是无可偿还的。 ——马来西亚前首相 马哈迪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向梅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远方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2361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0 |
出版时间 | 2011-09-01 |
首版时间 | 2011-09-01 |
印刷时间 | 2011-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3.387=535 |
丛书名 | |
印张 | 14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内蒙古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