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汗血马的眼泪(大宛王国传奇原创白金版)
内容
试读章节

1.国王谷的惊人发现

当时间来到公元2000年,在图瓦共和国的一个极其偏远的山谷中却发生了一件足以使图瓦不再沉寂并震惊世界的大事件。

这个位于西萨彦岭支脉图兰诺一乌尤克盆地里的小山谷,草原密布,是当地人放牧的地方。长久以来,当地的图瓦人都传说这里是远古人的皇家墓园,因而此地被俗称为“国王谷”。此时虽然已经是夏天,但是置身西伯利亚草原上依然寒气逼人,一群人正在对一座古老墓葬进行紧张的挖掘工作。走在最前面的研究人员名叫勒厄斯,在他面前的墓穴,显得十分神秘,四周被原木包裹。勒厄斯向前探出身子,当双眼扫到墓穴中央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半晌说不出话来。突然他大叫起来:“快,快点,我们需要警察。”原来进入勒厄斯视野的是一堆闪闪发光的金制品。

在听到勒厄斯的大喊后,来自圣彼得堡“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的考察队队长康斯坦丁·楚古诺夫也下到坑里,亲眼透过墓室碎木穹顶的缝隙向内觑视。他的考察队伙伴,柏林“德国考古学会”的考古专家黑尔曼·帕金格与沃纳托里·纳克勒立刻跟进。“天啊!”纳克勒往下看后对勒厄斯惊呼道:“你说得对,我们确实需要警察。”

虽然考古科研队知道在图瓦这个人烟稀少的山谷中有的只是草场和雪山,即便如此,当这一惊人发现被公布时,面对静静地躺在荒野上那刚刚被揭露的神秘宝藏,考古学家们还是担心可能发生的任何不测。于是在短暂商量之后,总负责人楚古诺夫决定迅速飞奔向几十公里外的首府土伦,他让朋友尼古拉·邦达仁科扛上猎枪去保护现场。于是考古队员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直到天亮后当地警察的轮勤保护安排妥当为止。

此后的三周,在警备森严的墓穴中,44磅(约20公斤)的金器被启运出来。其数目之可观,远远超过先前任何一位考古学家在任意一座西伯利亚墓葬中发现的总数。在这传说中的“国王谷”中,考古队的重大发现把千年传说变成了现实。

其实在选择发掘这座石冢时,楚古诺夫等人起初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因为考察国王谷的考古学家们根据以往的沮丧教训可知,“土夫子”很可能早就“捷足先登”了!但这个墓冢显然要幸运很多,墓穴并没有被盗墓贼太多光顾。经过整理,所有的收获,除去那些大捧的珠串外,单金器就超过5700多件。其中大多数是动物形制的小造像,特别是那些公野猪和似虎类狮的猫科动物。很显然,这些饰品被细心地缝制在早已朽烂的古装上,它们归属于那两位同向而眠的男女墓主。

值得一提的是,宝藏中还有431枚琥珀珠来自遥远的波罗的海,或许是贸易,或许是战利品,总之它们被千里迢迢地带到了西伯利亚腹地。此外,还有1657枚绿松石珠,一张朽烂的残弓和大量的骨、铁或青铜箭镞,以及石质祭祀盘和其他杂器。“即使没有金器,这也是一次物超所值的大发现!”楚古诺夫自豪地说。

经碳同位素测定,该墓的形成年代约在公元前7世纪。后来经过考证,考古学界认定这应该是属于斯基泰人的王族墓冢。这座墓冢被命名为“阿尔赞2号冢”(阿尔赞是附近山谷的名字)。

对于这座墓冢,帕金格向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两个墓主人的身上被有序地附满星罗棋布的珠串和动物造像,好像情侣装一般。我们不知道女主人是王后还是嫔妃,也许当时斯基泰人还没有王的概念,但至少应该是部落首领和夫人的墓葬。”发掘物中那柄镶嵌黄金的弯刀向世人昭示了那个驰骋在广阔草原上的民族是强烈尚武的!

在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夏天之后,“国王谷”里又陆续有26座墓葬被发现,最令人吃惊的是没有一座遭到过盗墓贼的“洗礼”。通过复原随葬品,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半数的墓葬是属于斯基泰人的。在他们之后的几个世纪中,突厥牧民开始移居此地,他们往往在现成的积石冢上挖掘地穴,作为亲族的驻地。

“斯基泰人”,这是个只在上古史料中短暂出现过的名词,一个少有人知的神秘民族,因为这次成功的考古挖掘,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1971年,俄罗斯考古学家戈里亚斯诺夫就曾经发掘了国王谷中的一座墓冢,命名为“阿尔赞1号冢”,其建造年代约为公元前9世纪末或8世纪初,它是这个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斯基泰时期墓葬。即使它已经被洗劫一空,但考古学家们仍搜集到了足够的信息,去证明那同样是一座复合式王陵,而君王的椁室就位于中心。

29年后,“阿尔赞2号冢”的发掘弥补了学界的缺憾。将阿尔赞墓葬群和附近的阿尔泰地区著名的巴泽雷克墓冢以及锡尔河下游尤格拉克的塞克人墓葬经过对比后,考古专家发现把马作为牺牲是那么常见。上述的墓葬群都发掘出了大量马的骸骨,更加说明当年斯基泰人是个强大的游牧集团。他们终身依恋骏马,甚至带着它们进入另一个“世界”。斯基泰文化也是人类历史中最早且最令人畏惧的一种马背文化。

2.“骑士”与“塞克”

“斯基泰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群呢?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形容这些“以头为饮”的斯基泰人为“最凶残、嗜血的武士”。虽然他们没有文献传世,但学界基本上确认他们是属于伊朗语族的人群。在严格意义上,斯基泰人并不是一个稳定民族,而是一个由多个文化、人种相同的游牧集团组成的强大人群。不断的考古发现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片广阔的中亚草原上,“斯基泰”这个最早的中亚游牧人正骑着骏马驰骋在原野上。P12-14

目录

序篇 大宛:东西方文明的神秘交汇点

第一章 神秘的原住民:游牧的塞人

一、我的名字叫“塞克”:中亚细亚的神秘主人

二、亚述帝国的梦魇:来自北方的难缠“盟”友

三、波斯帝国的宿敌:永不屈服的塞克人

四、崇拜自然:塞克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 大宛人的前世:和西方“入侵者”共存

一、第一群强者:捷足先登的波斯帝国

二、文明的风暴:亚历山大帝国的中亚之战

三、最后的奴役:巴克特里亚王国对中亚的统治

第三章 今生:民族迁徙浪潮中意外立国

一、推倒“多米诺骨牌”:首先感谢匈奴人

二、衰神降临:涅槃重生的大月氏

三、有亲自远方来:迟到的圣诞,“大宛初建了”

第四章 丝路上的伪强国:大宛王国的血泪史

一、向往东方:东向的心在跳动

二、张骞凿空:揭开西域的面纱

三、天马之战:必须取胜的战争

四、大宛之殇:中央王朝的弼马温

五、迎娶大唐公主:不懈东向的宁远王

第五章 再露狼牙:浩罕汗国的狼子野心

一、面东称臣:大清朝的友好藩属

二、扩张图谋:代理人张格尔的趁火打劫

三、浩罕屠夫:不知天高地厚的阿古柏

尾声

附录

序言

迷恋西域风情的游历者们不止一次重游古老的丝绸之路,他们总能望见美丽祖国的最西端一座座巍峨的雪山,羊群像娴熟的登山队一样在山坡草原上攀爬。没错,这个雪山群就是神秘的“帕米尔”,喜马拉雅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五大山脉在这里汇集。“帕米尔”就像一个坚实的铁闸守护着祖国广阔的西部边疆,更像一个天然的界碑向东眺望着东方文明。

青藏高原是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屋脊”,而“帕米尔”在塔吉克语中同样是“世界屋脊”的意思。古老的中华文明对“帕米尔”的记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被上古华夏人形容为支撑天地四柱之一的“不周山”,即是中-华文明对“帕米尔”最为古老的记忆。

“不周山”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日不周负子。”其后的《淮南子·天文训》对“不周山”之“不周”更是作了神奇的描摹:

昔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山上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的丝绸之路却一次又一次穿越“帕米尔”。在汉代, “帕米尔”因多野葱或山崖葱翠而被称为“葱岭”,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越过“葱岭”,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盆地,叫作“费尔干纳”。它是天山和吉萨尔一阿赖山的山间盆地,盆地里有锡尔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流过,灌溉着连绵不断的肥沃绿洲。优越的生存环境使费尔干纳自古就是中亚各民族向往的乐园。因为向往的人太多了,这个乐园反而从来没有消停过。为中国人熟知,曾经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又爱又恨的西域大宛王国就诞生在这片人见人爱的土地上。

那么,大宛人是这里最早的主人吗?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到底是些什么人?

受限于资料,我们已经无从追寻,但是可以清楚的是,塞种人(即塞克人,西方文献称斯基泰人或萨迦人,一译西徐亚人)曾经是这片土地上最为传奇的族群。

这是个古老的族群,分布地区也十分广阔,东起阿尔泰山地区、西到黑海北岸都能看到他们遗留下的灿烂文明。塞种人诞生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他们拥有优良的季节性牧场,而自然条件也注定了游牧性的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人类开始豢养野兽并且加以利用,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是个极其重要的推动因素。现在可以肯定,野马的最早驯养,正是始于广阔的中亚细亚大草原。而本书要涉及到的塞种人恰好以对马的良好驾驭和马文化而闻名。

古代的琐罗亚斯德教圣经《阿维斯陀经》(Avesta)记载了一个居住于中亚的游牧族群“土拉”,他们被描述成伊朗高原定居居民的强大敌人。另一部古代西方著作《耶施特》曾经说到土拉的快马令人生畏。亚述人在公元前640年左右的资料上明确告诉我们这些驾驭快马的“土拉”就是“塞克”(即塞种人)。这些塞克人和文明世界不断发生着联系,这也让我们了解这个神秘族群多了几个渠道。  ’

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中,塞克族群部落众多,各具特色,分布在中亚东北部的部落叫作阿尔基派欧伊,他们是居住在高山脚下的游牧人。这个部落的人不分男女从生下来就是秃头,并且每个人都长着狮子鼻和巨大的下颚,十分凶恶。希罗多德认为他们是斯基泰种的民族。而在“秃头者以东的地方”住着伊赛多涅斯部落。关于伊赛多涅斯部落的知识,希罗多德称自己是从阿里斯铁阿斯得到的,后者是个出生在普罗孔涅索斯的诗人,曾经到伊赛多涅斯人游牧的地区游历过。阿里斯铁阿斯为此还写过被希腊人称为《阿里玛斯佩阿》的叙事诗,他告诉希腊人在伊赛多涅斯部落的附近还住着独眼人种的游牧部落阿里玛斯波伊,这显然有神话的成分。

希罗多德把阿里玛斯波伊人形容为极度拜金的民族,他们的一切战争都是为了掠夺黄金,并且说这些游牧人驯养着一种叫作“格律普斯”的奇怪猛兽,负责看守黄金。当然还有当时称霸中亚的马萨戈特伊部落,他们住在阿拉克赛斯河的对岸,和伊赛多涅斯人隔河相对。希罗多德说他们占据着里海以东广阔的草原,无人能敌。

史料记载马萨戈特伊人穿着和斯基泰人相同的衣服,并且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研究者们认为“马萨”是“大”的意思,故马萨戈特伊即是指大的萨卡(塞克),是属于塞克种的部落联盟。罗马史学家色诺芬也把“马萨戈特伊”称为“马萨戈特伊·塞克”。另一个勇武善战的塞克部落是“撒乌罗玛泰伊”,希腊人记载说他们在东边日出的地方游牧过活,具体地点在阿拉克赛河(今天阿姆河)流域,他们和伊赛顿人互相争夺牧场,屡有冲突,而斯基泰人和他们以塔纳伊斯河为界。塔纳伊斯河是现在的顿河。

提到撒乌罗玛泰伊人,就不得不讲一个“阿马松”民族的故事。史学家拉蒂尼曾经在著作《宝典》中讲述了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国的有趣故事。他在书中讲到,世界上第一个女儿国诞生在斯基泰人远征埃及的过程中。这次远征,斯基泰首领和全体斯基泰男人被埃及人歼灭了。斯基泰寡妇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选出了一位女王,来统治国家。她们禁止男人在这个国家生存,只许生养女孩子,生男孩子一律杀掉。所有女国民必须切掉她们的左侧乳房,为的是更好地拿起盾牌和武器。她们因此被称作“阿马松人”(Amazons),意思就是“少了一个乳房”。她们曾经作为普利亚摩斯国王的盟军,参加了特洛伊战争。

拉蒂尼告诉我们,她们参战是由她们的女王彭特西莉亚(Penthesilea)决定的,据说她暗恋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尔。关于这件风流韵事,世人知之甚少,被后人广为传扬的事迹只是女王和她的众多伙伴战死在特洛伊城下罢了。

拉蒂尼笔下的阿马松人源自斯基泰人,这有点出人意料,因为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斯基泰人和阿马松人是两个独立的民族,而英勇的撒乌罗玛泰伊人则是他们两个民族的结晶。希腊史家希罗多德在《历史》第四卷上讲,希腊人战胜了阿马松人,之后把女人作为“战利品”用船准备运回希腊。谁知这些女战俘竟然在途中起义杀死了希腊人。漂泊上岸后,才发现到了斯基泰人的土地上。斯基泰人称阿马松人为“欧约尔帕塔”,也就是杀男人者的意思。因为在斯基泰语里,“oior”(欧约尔)是男人的意思,“pata”(帕塔)是杀死的意思。

由于双方语言不通,斯基泰人一开始不知道这是些什么人,便和她们发生战争,在得到了一些战死者的尸体后,才发现这都是女人。于是,斯基泰人就派出相同人数的年轻男子去引诱这群落难的阿马松人,目的是和她们生孩子。这些斯基泰人在阿马松人附近扎营并且模仿她们的一切动作。久而久之,女战士们发现这些斯基泰人无意伤害自己,双方便有了合流的趋势。两处的营地一天天接近起来,最终这群斯基泰人达到了目的。当他们娶了阿马松人做妻子以后,便向后者提议一起回到斯基泰人的故乡去居住。阿马松人不同意,她们认为自己不能和斯基泰的妇女住在一起,毕竟风俗习惯不同。阿马松人射箭、投枪、骑马,都是好手,却从来没有学过妇女的事情,而斯基泰的妇女则恰好相反。

因而阿马松人认为和斯基泰妇女是永远不能和谐相处的,于是她们要求这些斯基泰年轻人到父母那里要回属于自己的财产,然后和自己一起到另一个地方生活。这些斯基泰人答应了女人们的请求,在得到父母分给他们的财产之后,女人们又说:“想到我们竞不得不住在这个地方,我们是感到害怕的,因为我们不仅使你们的父母失掉了你们,而且使你们的土地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既然你们认为你们要我们为妻是正义的,那么就让我们和你们,咱们一起离开这个地方,住到塔纳伊斯河那一面的土地上吧。”得到同意后,他们一起渡过了塔纳伊斯河,一路向东来到了撒乌罗玛泰伊人的游牧地,并一直保持着阿马松人的习俗。当地妇女乘马出去射猎,并且穿铠甲参加战斗,与男人无异。

在亚述人眼里,可没有这么温情而浪漫的故事,留给他们的,只是塞克人骑兵的恐怖记忆。据说,这些塞克骑士披散着头发,马辔头和腰上挂着敌人的头发和头皮,更恐怖的风俗是将敌人的整张皮剥下披在马背上。这些骑兵分为长矛手和弓箭手。长矛手手持长矛,盾牌固定在前臂上,上面贴了铁皮。弓箭手则更为灵活,这些专门的马上弓箭手通常只携带一张强弓和30—150支箭,他们的射击速度能达到每分钟10—12支。这些箭头的材料不同,有铁、青铜和骨头,但是几乎每个箭头上都淬了毒。还有专门的穿甲箭头,在一些塞克人墓地发现的头骨上钉着的箭头,深入竞达2—3厘米。

塞克骑兵的战术十分灵活,长矛手和弓箭手配合娴熟。列阵后有时长矛手在前,弓箭手则隐藏在后,敌人冲锋后长矛手迅速散开,弓箭手从后面突然冲出放箭,长矛手再从两边包抄敌人。敌人若是步兵,则弓箭手在前首先用箭压制敌人,埋伏在后的长矛手伺机杀出冲垮敌人。

出使西域成就了张骞,也成就了汉武帝。因为这片未知的土地不仅给他扫平匈奴提供了帮手,也给大汉帝国开疆拓土提供了目标。在西域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中,传说中盛产“天马”的大宛,估计最让武帝心动。有了天马,大汉铁骑还会有对手吗?!因为这些机缘,大宛,这个上承中亚细亚古老文明的塞克人在中亚建立的一个王国,这个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扼丝绸之路要道的中亚细亚举足轻重的强国,格外引人注目。‘ 张骞出使西域,首先到达的就是大宛,此后大宛和汉王朝交流不断。大宛与汉朝的通好是印欧文明和东方文明的首次大规模接触,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两国关系史上最出名的竟然是开始于公元前104年的两场血腥战争。更令今人感到不解的是,战争的起因竟然就是神秘的天马!

汉宛之战后,大宛王国一蹶不振。不过,大宛王国是一个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国家。在南北朝时期,已经被人遗忘的大宛更名为“拔汗那”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

大宛身处费尔干纳盆地这个东西方文明的泄洪区,不断被各种民族、各种文化侵袭。即使在唐朝之后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大宛精神依然不死。在融合了伊斯兰、突厥、蒙古等诸多文化后,隐忍了1000年之久的大宛再次涅檠,在中亚建立了对我国新疆影响深远的浩罕政权。

不论是哪个时期的大宛,他们总和东方文明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这到底是民族性格使然还是大环境驱使?恐怕这是属于大宛王国永远的传奇。

内容推荐

大宛王国,一个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意外诞生于费尔干纳盆地的王国,它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汗血马的眼泪(大宛王国传奇原创白金版)》从大宛王国的建立民族——中亚最早的霸主塞克人与亚述、米底、波斯等几个上古帝国的冲突开篇,叙述了大宛曲折离奇的建国故事,以及从丝绸之路上的强国到“天马之战”后的一蹶不振,逐渐走近华夏文明,并几易其名最终湮没在茫茫历史中的伟大传奇。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无常的斯基泰人、将居鲁士送进地狱的塞克女首领托米里斯、敢和汉武帝叫板的大宛国王毋寡、帮助唐王朝稳定西域的阿悉难达干、野心家张格尔……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导演了费尔干纳地区大宛王国的兴衰历史剧。

贾陈亮的《汗血马的眼泪(大宛王国传奇原创白金版)》气势宏大,知识丰富,涵盖了中亚及西域的广阔历史,是了解包括大宛王国在内的西域古国历史的一本较好的通俗读物。

编辑推荐

贾陈亮的《汗血马的眼泪(大宛王国传奇原创白金版)》是迄今为止首部全景展示秦汉时期西域大宛王国兴衰变迁的千年历史图卷。大宛王国的建立者——塞克人,是一群“骑着快马令人生畏的土拉人”,往来驰骋于中亚草原,周旋在亚述、米底、波斯等上古帝国之间。汗血宝马,是大宛的国宝,也是东方皇帝的最爱。因了宝马东传,这个酷爱黄金的民族引火上身,招来了遥远天朝的大军。从而,这个国家也与中原有了更多的碰撞与交集……

如今,塞克人已经远去,我们只能在漫漫的丝路上,在广阔的中亚寻找他们的身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汗血马的眼泪(大宛王国传奇原创白金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陈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33959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