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说日本没有战国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小说,却借用了小说诙谐幽默的笔调!

这不是一部演绎,却借用了演绎潇洒流畅的笔锋!

乱世多诡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侯为了自身利益,有的结成同盟,有的袭杀主君,有的兄弟反目,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不是一个用礼法说话的时代,而是一个用实力拼搏的时代,利益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内容推荐

话说五百多年前,中国还是大明朝中叶,跟咱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出了点乱子,两拨人互相掐了起来。这一掐不要紧,整个日本都跟着乱,这一乱,就乱了将近150年。在日本,这段乱世就叫战国。

乱世多英雄,各地豪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纷纷割据一方,北条早云、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将星辈出不穷,为战国这个传奇时代布下了华丽的铺垫。

乱世多征伐,为了一统天下,各大豪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血战,川中岛、桶狭间、长筱、小田原、关原、大坂成了豪强们挥洒才华的空间,这些战役将战国之“战”体现得淋漓尽致。

乱世多诡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侯为了自身利益,有的结成同盟,有的袭杀主君,有的兄弟反目,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不是一个用礼法说话的时代,而是一个用实力拼搏的时代,利益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目录

开篇 抱歉,废两句话

第一篇 何苦是乱世

必乱,应仁/9

内乱,细川/18

动乱,关东/29

乱中有变,我是北条早云/37

戡乱,三鳞旗飞扬/45

第二篇 决斗

猛虎出山/55

袖珍版三国/63

飞龙下凡/71

夙敌,川中岛见/80

敌?友?/90

第三篇 新主

傻瓜?木瓜!/99

我怕你?/108

美浓,看我的/116

进京“趣”事/125

第四篇 必由之路

有本事上来!/134

破网而出/143

圈踢/152

一个人单挑一群/162

惊变!惊变!/172

第五篇 合一,非统一

天下,轮到我了!/183

原来是关白啊/193

最后的北条/202

第六篇 朝鲜悲歌

梳理东征,远眺西海/215

大哥就是大哥/220

谈判闹剧/229

怎么又来了?/237

第七篇 战国末班车

别了,丰臣秀吉/246

关原,宿命之地/255

老油条家康/265

燃烧,大坂城!燃烧,战国!/274

结语德川家康=?+?/283

后  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首先,我想说,日本也是有战国的。

听起来似乎很无聊,但是我仍然想说。据调查,在中国仍有很多人不知道日本也是有过“战国”的,当然,更有甚者,认为日本根本就没有历史。

虽然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没有中国长,但还是有不少文化底蕴的,别以为人家什么都没有。

有人曾经问我,不知道就不知道了,非得研究日本的战国历史干什么?就算研究,也应该研究日本近代(明治维新)和当代(二战后)的历史,这样才能对如今的中国起到某种启示作用。

日本战国史,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概念,或者一个遥远的传说。但我觉得不是。哪怕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我,我也要说不。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我不敢说如今日本的一切都是那个年代留下的,但是我至少可以说,战国时代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时代,也是日本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碰撞的时代。在这种碰撞中,我们更加能够看清楚日本人的性格,以及日本对于自身的初期改造,这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帮助。

所以,要了解日本人,必须要了解日本的战国时代。

虽然是战乱,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指望有大规模的战役,更不要想象几十万人拼杀的场景,因为,古代日本是很缺人的。

众所周知,日本的地盘那是相当的小。地盘小,粮食就少;粮食少,人就少;人少,兵也就少,几千人的军队就是大军,几万人就了不得了。后来丰臣秀吉尽全国之力出兵朝鲜,也才拼凑了十几万人,这要搁到中国,撑死是个军阀水平,而且还不是张作霖那种军阀,而是韩复榘那种。

即便如此,日本人还是不遗余力地打着,就连备受欺凌的劳苦大众也养成了“时刻准备着、为战争事业而奋斗”的风尚,实在是全民皆兵。

还有,相信一些喜欢日本历史的人们都喜欢大河剧,为其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所折服。但是我必须说明,在战国时代,尤其是在中前期,日本的大多数战役更像是农民斗殴。毕竟是乱世,当头的也没几个钱,养不起那么多正规军,只能是到战时,派几个基层干部临时抓壮丁,拿着镰刀斧头就上了前线了。

怎一个惨字了得?

P3

序言

7月末,通过老朋友兼同事俞金尧研究员介绍,我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就是这部《谁说日本没有战国》的作者萧西之水。虽未谋面,却有幸先通过电脑读其发给我的书稿。我一打开邮件,就被书稿的内容抓住了;阅读之时,兴趣盎然,常常为书中形象、生动的人物描述和精彩、准确的事件阐释所吸引;连续的览阅书稿和检索、核查相关资料,使我饶有兴味地过了四五天很充实的时日,虽已将书稿阅毕,但至今仍回味无穷。几天来,轻松愉快地阅读此书稿,饶有兴味,不知不觉地渐入佳境,走进了复杂纷繁的日本战国时代。渐渐地,阅读变成了品味和欣赏,不仅备受启发和促我思考,而且使我对本书能够出版深感欣喜,对本书作者的精心创作感到无比欣慰。

最使我欣喜的是作者的勇气和精神。8月初与作者初次见面交谈,得知他是21岁的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这的确使我十分吃惊。应该说,他的阅历还不够丰富,也不是历史科班出身。而我深知日本战国史研究难度很大,因极其复杂又缺乏资料,一直是我国日本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但作者却不畏艰难,长年在学海书山中勤奋苦读,翻检了难以胜数的有关著述和文献资料,又在一直保持所学专业成绩优异的前提下,珍惜分秒,用两年多的业余时间,终于写出了这部30万字的书稿。在本书中,作者展示出超乎其年龄的知识储备和叙述、分析、归纳能力。作者挑战年龄、知难而上的勇气,令人钦佩;作者勤奋刻苦、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更令人欣慰。

我亦十分欣赏作者治史、写作的态度和方法。作者注意追踪和把握日本战国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态,从而站在了该领域前沿。作者对历史,是怀着敬畏之心的,本书的写作严格遵守了叙史的原则:科学性、客观性,对所述内容做到了准确、真实。就是说,本书既不是文艺小说,也不是戏说演义,而是一部简明讲述日本战国问题的信史。作者以日本主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基本上按重大事件的历史顺序将时代背景、社会状态及日本文化巧妙地融人其中进行客观的评述,并且将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提炼总结很自然地表达出来。本书既没有陷入繁琐的考证,又拒绝故弄玄虚和晦涩难读,采取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全书明快清晰,文笔畅达,使人翻阅时颇感轻松明了,从而使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极易接受。其实,中国史学家从来就主张“文史不分家”,许多史学大家的名著也是很形象生动的文学佳作。不知是专业分工细碎化了,还是文学素养方面的原因,随着史学著述专业性的日益强化,却离普通群众渐行渐远了。我们需要通俗的历史读物,需要写出更多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性历史读物。本书的出版,值得肯定,应该祝贺。我也想在这里感谢中国铁道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是他们的胆识,才使我们有机会读到这部日本战国史佳作。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的群雄割据,我国许多年轻朋友,在电子游戏世界里领略过武田信玄、北条早云等武将的雄姿,在风靡一时的多卷本特长篇小说《德川家康》中,又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特别是德川家康所折服。虽然好看,但这些毕竟不是正史,虚构、想象的成分过多,亦留有许多谜团。本书作者下苦功夫,去伪存真,精心梳理了日本战国史,尽量如实地还原日本战国真实的历史,客观地展现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会战,尽量准确地把握和描述主要武将的性格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多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在许多章的最后,作者试图探讨和总结内在的带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意见和颇有创意的观点。例如,作者敏锐地将北条的领国构建模式和战争模式挂钩,提出了“坚城战术”;又如,他将武田氏灭亡的根本原因直接指向了大名鼎鼎的武田信玄本人,等等。其正确与否暂且不论,就其想法而言,的确相当独到。至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探求日本战国史真相之路,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道路,可能会遇到丛生的荆棘。日本战国史研究,不仅受文献资料的制约,还受过多的戏说、传闻的干扰影响,有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肯定有必要依据新的史料进行新的考虑。就是在一般的有主流认识的问题上,也会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战国史首先要解决和回答的断代问题,即起始和终结的时间问题就是如此。普遍认为日本战国起自应仁元年(1467年),作者认同并采用了这一流行观点。但也有主张延德三年(1491年)为开端的,似也应考虑其理由。终结时间问题,普遍认为是永禄十一年(1568年),也有1573年说。而本书作者提出的丰臣氏灭亡的1615年说,在一般正史中尚属首次。这就是个挑战,需要研究论证,需要阐明和回答1568年、1573年诸说不能成立的原因理由等问题。当然,本书已简明指出了几点,从本书并非战国史专业书籍方面考虑,似也不应苛求。我只是想说,探求真理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在这里也诚恳地祝愿作者能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更大的成绩。  我国对日本战国史的研究,虽然也有一些著述问世,但与日本相比,差距巨大。我国不仅没有形成日本那样的“全民研究历史热”,而且历史研究还受到冷落,“史学危机”感并非空穴来风。与之相反的是,在时下浮躁、逐利的环境下,胡编乱造,信口雌黄,倒是出了一些低、庸、媚“三俗”的“时尚作品”,甚至大言不惭地标榜为“正史”,“还原历史真相”,被炒作得炙手可热。我想,如果我们再忽视严肃的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将来一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随着我国坚持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主张的不断深入人心,一些民众中极端化的简单地“仇日”或者“媚日”情绪,正在悄然转化为“知日”的需求。人们已强烈感到,为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稳定健康地发展中日关系,为了东亚和世界的和平,我们必须了解日本,必须逐渐成为“知日”派。而要知道日本的现在,就要知道日本的历史;要知道日本的未来,就要知道日本的历史和现在。日本战国史就是日本历史的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大动荡、大转折的一部分。不仅集中体现了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丰富多彩,而且反映了日本民族、日本武士有代表性的典型性格特征;同时与中国、朝鲜有着多方面的密切关系(如中国抗击倭寇、中朝联军击碎丰臣秀吉吞并朝鲜、进占中国的狂妄野心等)。要“知日”,就要知日本战国,知日本战国,还是“知日”的一条捷径。对作者奉献社会的这部日本战国史,我愿在这里发自内心的深表感谢和祝贺。在欣喜、欣慰和祝贺之时,我更想进一步说,我为年青一代倍感自豪,我愿为年青一代尽绵薄之力。谁说中国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脑残的一代”?环视东亚,放眼全球,中国的年轻人充满活力和智慧,脚踏实地又干劲十足。无可否认,的确有的人存在某些问题和不足,但绝大多数年轻人是极其优秀、极为出色的。他们大有作为,确实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正经历着伟大复兴的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有鉴上述,我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方面均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部佳作,并愿在这里真诚地、负责任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值得一读富有特色的好书。

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

2010年8月8日 北京

后记

本人绝非历史学者,说白了,也只是一个比同龄人多看了两本历史专业书籍的历史票友,如此而已。我不敢说自己对日本战国史有多么深厚的专业功底,但书中所言史实,都有出处,书中所进行的分析,都是经过反复思考、考证而形成的。

纵观全书,我似乎仅着力于描写北条、武田、上杉、织田、丰臣、德川六大家族,而对于其他一些大名,诸如毛利、长宗我部、伊达、岛津等在本书中或略写,或一笔带过。这种写法或许会让一些日本战国史爱好者觉得很不过瘾,也许还会让一些偏爱毛利等家族的读者略感失望。但是,我既然选择了小说化的写作模式,就要遵循小说写作的基本原则:沿着故事主线详略有序。毛利等固然声名煊赫一时,但在本书中,他们并非主角,所以对于配角和龙套们,我也只能说一声抱歉。

可能还会有读者进行诘责:毛利当年打了轰轰烈烈的吉田郡山城之战、严岛之战,为什么不是主角?岛津家族几乎一统九州、长宗我部家族几乎一统四国,怎么主角不是他们而是另外的六个家族?

这个问题,我确实不好回答。倒不是我不愿意回答,而是无论我怎么回答,总会有人不满意。本书既然顶着“日本战国”这四个大字,自然会有很多人期待自己喜欢的人物纵贯全书,而我却没有写,这些爱好者自然就会不满意,无论怎么解释,恐怕也无法补偿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期待。

不过思来想去,我还是觉得应该给大家一个交代。简而言之,我不选毛利、岛津这些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只选取了日本战国时代近畿、关东、甲信越这三个主战场,在这三个主战场上,用北条等六个家族把故事串联起来比较方便,所以对于其他战场及人物也只好忍痛割爱略写了。

最后,值本书付梓出版之际,谨对家父、家母的辛勤培育和鼎力支持表示最为诚挚的谢意,同时特别感谢为本书做出指导的陈龙兄长、进行插图制作的沙叶舟兄长、提供日语资料翻译的林修博兄长,最后,还要感谢所有为本书辛苦奔波的朋友们!在下拜谢了!

萧西之水

2010年8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说日本没有战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西之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118563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8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313.340.9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9: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