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天读点素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说到《素书》很多人颇感陌生,但提到张良恐怕无人不知。张良作为韩国贵族曾行刺秦始皇未果,逃到下邳。偶遏一位老人,老人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下去帮他捡并给自己穿上后,认为孺子可教,遂授之一卷书,嘱之“读书可为帝王师矣”。这卷书即《素书》,这位老人即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

如今,编者将《素书》精妙加工提炼,编撰了新的版本《每天读点素书》。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同时,针对每一个观点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到感受到《素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使读者在修身、持家、为人处世、智谋、才干等方面有所收获。

内容推荐

说到《素书》很多人颇感陌生,但提到张良恐怕无人不知。张良作为韩国贵族曾行刺秦始皇未果,逃到下邳。偶遏一位老人,老人把鞋子扔到桥下,让张良下去帮他捡并给自己穿上后,认为孺子可教,遂授之一卷书,嘱之“读书可为帝王师矣”。这卷书即《素书》,这位老人即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的黄石公。《素书》中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它帮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成就了不世之功。只可惜历史记住了张良,记住了刘邦,记住了大汉王朝,却把《素书》弃之脑后,以至于强良逝后几百年人们不知《素书》为何物。如今我们能一睹其风采,还得感谢晋朝的那个盗掘张良基的盗墓贼。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因缘,让我们细细品味《素书》的奥妙所在,你将受益无穷。

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

目录

原始章第一:大道无边

敬已要修身,做事先做人

以道为本,顺天者昌

德者人之所得,万物各得所欲

善为他人考虑,常怀恻隐之心

义者人之所宜,以立功来立事

发乎情,止乎礼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

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时至而行,顺水推舟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德足怀远

宽则得众,惠能使人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做极品之人,走沧桑正道

恪尽职守,虽死犹荣

要勇于负责,能担当大任

寡欲明察者,为人中豪杰

求人之志章第三:寡欲慎行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勤奋自勉,博学多才

良禽择木,处世慎重

人尽其用,量才器使

明察秋毫,瘅恶斥谗

深谋远虑,三思而行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习惯寻求别人的认同,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

本德宗道章第四:善知进退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忍一时委屈,成一世功名

以德为权变之本,以道为操之宗

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

参透福祸,看淡得失

知足福无尽,多欲苦无边

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自私自利者,易激天下怒

遵义章第五:统御有术

内明外晦,做事七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出言不逊,祸之所伏

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喜怒无形,不怒自威

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逢庙烧香,见佛磕头

苦口为良药,逆耳见忠言

知人还要会善任,远离自私自利者

沽名钓誉者,不过是自欺之徒

略已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切忌以点带面,以过弃功者损

离心即化整为零,同心即化零为整

兴衰之法,用人之道

轻诺寡信者,必招致怨恨

吃亏越多,得到越多

前嫌尽弃,心胸广阔

用人不当,后患无穷

以弱胜强,决策仁人

游说者挂相,天下将纷乱

善待直言者昌,记过不忘者亡

施德政为上策,滥施刑罚为下策

多一点奖赏,少一些惩罚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行止适度

怨在不舍小过,雅量成就未来

勤于律己,防患未然

积善者福,积恶者祸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

得人得天下,失人失天下

安贫乐道,苦尽甘来

为上者心诚,为下者忠诚

切忌侮辱下属,斥责要讲究方式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仁义自有友,枉士无正友

吏治清廉者,应以身作则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慧眼才能识珠,识人先于用人

既要能力非凡,又要谦恭待人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为人狂妄,莽夫所为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根枯枝朽,民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之者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善于务善,即是远虑

志同道合,相辅相成

同恶相党,同爱相求

士有妒友,贤交不亲

树大招风,懂得收敛

残害同门,自取灭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同艺相窥,同巧相胜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顺乎自然,万事不难

附录一 《素书》原典及译文

附录二 黄石公素书考(宋,张商英辑)

附录三 黄石公传(明,慎懋赏撰)

附录四 黄石公素书述要

试读章节

老子说: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道、德、仁、义、礼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体系,应该系统地去认识。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道、德、仁、义、礼是古人日常修养的五个具体标准,历史上许多在政治、军事、人文等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正是依靠对这五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和自我修炼,而达到令人仰视的高度,从而彪炳史册。

黄石公是与鬼谷子齐名的谋略家,《素书》是一部权谋的经典著作,但本书开篇讲的却是似乎与谋略无关的仁义道德。这是因为在黄石公眼里,道、德、仁、义、礼是统摄一切权谋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张瀚听了这些话,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论,终身不敢忘记。

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踩进泥水坑”,心里往往就放松了戒备。反正“鞋已经脏了”,一次是脏,两次也是脏,于是便有了惯性,从此便“不复顾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进“泥坑”,经不住酒绿灯红的诱惑,便从此放弃了自‘己的操守。这都是因为不能事先防范而造成的恶果。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这道理谁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湿”,似乎也很难。一些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会设置种种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弹”来百般诱惑,让你“湿鞋”。

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一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的精神。让自己做到这一点,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就等于迈出了超越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我们终生奔波,日夜忙碌,人人离不开运用世间万物以成就大大小小的繁杂事务。然而,并不知晓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道体的本有功用(包括我们人自身在内)而已。

我们以前会说“人定胜天”,认为只要努力没有办不到的事,可是事实证明,这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而不可能去战胜它、逆转它。

比如说我们可以将果树嫁接,但是我们不能让一头牛的角上长出苹果来;我们可以人工降雨,可是我们不能控制一场海啸的发生;我们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但是不可能让1亩地里长出1万斤粮食来。

也就是说,我们尽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馈赐,可以用人类的聪明才智去创造一些东西,但是不可能完全违背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逆“道”而施。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什么是自然?老子所讲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没有“外力”影响的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现在来理解,它既应包含所有“自然”的存在,也应包括“自然运行的规律”。可是,自然既然是至大无外的话,有什么能成为“外力”而使之“不自然”呢?

黄石公所云之“天道”其实就是自然之力。

我们常说的自不自然的概念其实是针对人类自身而言的,是从人类角度出发的。人,自有文明以来,也就一直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既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时常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外,以至于将自己看成一个能够影响“自然”的外力。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有的人认为,人类无须敬畏自然,更不必顺天。

但是,在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有了科学发展之后,开始提出人定胜天这类的口号,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总是“以人为本”。结果如何呢?

因为“以人为本”,树木被乱砍滥伐,野生动物被屠杀,地球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类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什么道理不去顺应自然而非要以我们人类为本呢?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实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

的确,许多天灾实为人祸,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为自然环境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

其实自然就像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还有其他的物种。

当面对自然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不能仅仅是人类自身,否则就会被其他的“兄弟姐妹”所抛弃。P2-6

序言

《素书》的作者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其学说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索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泰兴汉。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秦始皇为一统天下而灭韩,张良为报灭家国之仇,于公元前218年组织一千人马密谋刺杀秦始皇。但由于计划不周仓促行事,整个行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秦始皇毫发无损,张良却被迫远走他乡,亡命天涯。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给年轻的张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轮廓:血气方刚、做事冲动、有勇无谋。显而易见,以他此时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难成就一番真正的伟业。

转机就在张良沦落到一个叫下邳的地方时出现了。具体的过程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我们只知道当时的张良在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合遇到了一个老人。经过了种种苛刻的考验,老人认定张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为徒,将一卷帛书交予其手,并另行交代:读此书者可为帝王者师,十_二年后你再到济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子求我与济北谷城山下”)。这本书正是《素书》。

此后,老人虽再不曾出现过,但《素书》中博大精深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智慧却彻底地改变了张良的命运。熟渎《素书》后的张良,由一介莽夫成长为一个精通进退方圆之道运筹帷幄的谋略大师。在得到刘邦的赏识重用之后,他把《素书》中的智慧灵活地运用于攻城略地安邦治国的实践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刘邦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推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打败楚霸王项羽、开创这大汉盛世,张良绝对功不可没。《素书》中的内容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点,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如今,我们将《素书》精妙加工提炼,编撰了新的版本《每天读点素书》。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同时,针对每一个观点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深到感受到《素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使读者在修身、持家、为人处世、智谋、才干等方面有所收获。

今天,你如果能领会《每天读点素书》中的精华奥义,进而有所发挥,灵活运用,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天读点素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汉)黄石公
译者 李向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05761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