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阎锡山传
内容
编辑推荐

阎锡山是民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自幼膺服儒家纲常名教,深谙程朱陆王学说。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新旧世纪之交,那时,古老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正一步步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晚清专制统治已经进入末年,新生的资产阶级正在积聚自己的力量,中华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在社会潮流的推拥下,他开始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期间,他有幸考取武备学堂,有幸赴日留学,更有幸亲聆孙中山的教诲,加入同盟会,参加铁血丈夫团,直至回国掌握军队、响应武昌起义,在山西干出了堪称大举的事业。

本书对阎锡山复杂多变的一生,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

内容推荐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平面的、单一的、“脸谱化”的,而真实的阎锡山则具有复杂、多面、特殊的历史性。他既不是神,更不为鬼,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鉴于此,笔者集十数年翻检历史资料之心得,在对所有新见旧有的珍贵史料进行条分缕析的基础上,试图将一个真实的而饱满的阎锡山展现给读者。

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纲,以描述历史事件中人物作为为目,以与史有徽的雪泥鸿爪为点缀,以历史研究的观察角度和客观描述的写实手法,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对阎锡山进行了立体式扫描。使读者对阎锡山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更对山西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观照。

目录

第一章 家世教养

一 出生在亦农亦商的殷实之家/11

二 自幼丧母,从小养成了刚烈的个性/13

三 6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从《千字文》、《三字经》读起/15

四 14岁辍学习商,开始涉足社会/17

第二章 弃商习武

一 “打虎”失败,遭遇人生的第一次挫折/20

二 二度入塾,奠定国学根基/22

三 报考武备学堂,寻找新的出路/24

四 负笈东瀛/28

第三章 追随革命

一 在东京加入同盟会/31

二 聆听孙中山先生教诲/33

三 奉同盟会总部之命,回山西进行革命考察/35

四 参加“铁血丈夫团”/37

第四章 光复太原

一 朝鲜归来,感慨“亡国之民,不如丧家之犬”/40

二 完成在日本的学业回省就职/42

三 参与发起倒夏/45

四 暗中结纳同志,准备举义/47

五 响应武昌起义,成就太原光复大业/50

第五章 初握权柄

一 28岁生日那天登上山西都督的宝座/55

二 东、北、南三路出兵,扩充战果/57

三 吴禄贞被刺,“燕晋联军”夭折/60

四 大兵压境,娘子关一朝陷入敌手/62

五 兵分南北,亲率北路军转战绥包/65

六 以退为进,返省复任/67

第十五章“十年建设”

一 “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219

二 组建“四银行号”与“实物准备库”/222

三 酝酿了20年的同蒲铁路建设计划付诸实施/225

四 门类齐全的“公营”经济实体/228

五 统制经济的“土货运动”/231

六 “寓兵于农”,垦殖绥西/234

七 “禁烟”与“官卖鸦片”/237

第十六章 “防共”“联共”

一 “以主义对主义”与“公道主义”/241

二 为拦截红军请来了中央军/244

三 “在三个鸡蛋中间跳舞,哪一个也不能碰着”/248

四 拒蒋、联共、抗日/251

五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应运而生/253

第十七章 “守土抗战”

一 “守土抗战”,有地方特点的抗战主张/257

二 绥远抗战,“守土抗战”的第一次实践/260

三 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总领晋绥抗战军务/263

四 一战,阳高、天镇失守,以李服膺祭刀/265

五 再战,平型关进退失据,腹背受敌撤兵内长城/268

六 三战,忻口激战犹酣,娘子关破,太原陷落/271

第十八章 “民族革命”

一 提出“民族革命战争”论/275

二 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组成“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合/277

三 适应战争需要,组建山西新军/280

四 “非常时需非常策”/283

五 “反攻”太原不成又失临汾/286

六 试行敌后“游击”/289

第十九章 反共“磨擦”

一 “今日不改用新做法,就不能存在”/293

二 “民族革命同志会”/296

三 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在停顿了七年之后得到恢复/298

四 “十二月事变”爆发,与共产党的磨擦演变为军事冲突/301

五 划路而治,统一战线裂而不破/304

第二十章 “克难”求存

一 偏安于晋西一隅/309

二 发起“克难”运动,“克难”求存/311

三 追求“新的统御”,锻造所谓的“同志魂”/314

四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和“兵农合一”的发韧/317

第二十一章 “议和”待机

一 “两一相加大于一”的理论与实践/320

二 马拉松式的秘密“和议”/322

三 “晋西保卫战”,对日作战的“最后风景”/326

四 向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扩充地盘/328

第二十二章 乘胜“接收”

一 等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331

二 捷足先登太原城,四面出击争“接收”/334

三 上党得而复失/337

四 “寄存武力”,“残留”日军/340

第二十三章 图谋再振

一 “奋斗年”整训军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43

二 “肃清伪装”、“净白阵营”/346

三 “三自传训”“自清”、“自卫”、“自治”/348

四 “平民经济”控制物价与简化生活/351

第二十四章 连战连输

一 “停战协定”的烟幕下,小战不停/354

二 汾孝战役,元气大伤/357

三 晋南作战,三战皆输/359

四 晋中惨败,对外联络的东部通道中断/362

第二十五章 困守孤城

一 “碉堡城”,一个“固若金汤”的神话/366

二 拒绝和平解决,困兽犹斗/368

三 四面楚歌声中,应李宗仁电召离晋/370

四 遥控太原,直到城破之时/374

第二十六章 出掌中枢

一 往返于穗桂之间,做起了蒋李之间的“调停人”/378

二 “反侵略大同盟”,一张政治王牌/380

三 出长中枢圆“旧梦”,“入阁拜相”任院长/382

第二十七章 败走台岛

一 俨然一个开“药方”的大夫/385

二 决心将国防部长一兼到底/387

三 屈指可数的“政绩”/389

四 “总体战”与“战斗内阁”/391

第二十八章 菁山遗梦

一 在一片非议声中卸任/395

二 远离喧嚣,乡居菁山中/398

三 闭门造车,构想“大同”/401

四 故弄玄虚,自拟挽联预嘱身后事/403

五 终老台北,魂不归里/405

主要参考书目/408

试读章节

债务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面对络绎不绝的讨债者,阎锡山失却了往日的“精明”,和他父亲一样不知如何是好。但是总不能这样一天一天地挨着。 “三十六计走为上”,在将残存的几样不起眼的东西秘密运回河边村后,吉庆长一夜之间关门大吉,阎氏父子离开五台城打道回府。

这时的阎家虽然商号倒闭,业商之路断绝,幸田产尚在,生活还不至无着。父子回到河边时已近年关,合家团聚先过了一个团圆年。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6岁的阎锡山因商号破产,闲下无事,再入义塾学习。其父阎书堂则因多年在外经商,不善稼穑,而到别人的商号里去帮忙做些杂事。

经过两年的商海浮沉,阎锡山已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见过一般世面的青年,他逐渐地成熟起来了。阅历的增加,见识的扩大,使他日益感觉到学识的短拙,早萌复学之念。这次挫折,也算歪打正着。

阎锡山复入义塾后,仍然师从曲本明先生。由于有先前八年私塾的“功底”,这次入塾,在曲老先生的指导下,温习《四书》、《五经》,选读《子书》,进而研究宋明理学,了解周、程、朱、陆各派主张。

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周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张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斥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事物的各种现象;二程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只是内在于人的心中,强调“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万切”;朱则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陆九渊的理论是所谓“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道合一”,因而也称“心学”;王阳明将“心学”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这个时期,阎锡山在对宋明理学各家各派的理论广泛涉猎之后,“发觉理学与心学,原本是同源”,对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颇感兴趣。在此期间,曲本明先生除了要他研究理学外,还指导他研究经学。经学者,经世致用之学也。鉴于理学过于空泛,务虚而不务实,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颜元、李恕谷等提出重视实用之学,以“经世致用”,强调“习行”、“习动”,认为“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因而主张文武合一、政教并重。有七字富天下、六字强天下、五字安天下之说。七字者,垦荒、均田、兴水利;六字者,人皆兵、官皆将;五字者,仁、义、礼、智、信。主张“正德、利用、厚生”。

由于这次复学是在家境一落千丈,且经历了一番挫折之后,使阎锡山不得不暂时抛却一切向往,横下一条心,潜心苦读。课间余暇,他将诸书中修身治人之名言分门别类摘抄成册,名之日“补心录”,永久保存。

二度入塾研读理学与经学,在阎锡山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前者提高的他的思辩能力,为其“中”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者则成为他执掌山西之后施政的根据,“厚生计划”、 “六政三事”等,可以说都与他悉心研读过的“经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世纪之交,一场由山东兴起的义和团农民革命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北中国。1900年前后,这场运动也波及山西地方。义和团与官军的对抗动摇了地方政府的统治,带来了地方的不靖,各地纷纷组织防范。在此情况下,正在义塾潜心研读“圣贤”之书的阎锡山,因其素有的勇敢之名,被举为村中“纠首”(相当于村民委员会委员,代表文昌堡。亦说是相当于村长),学业再次中断,时年17岁。

在担任纠首期间,阎锡山有一件颇令村人颔首的“义举”。就在1900年五六月间,面对八国联军的进攻,清廷调甘肃马玉琨、董福祥部进京“勤王”“护驾”。两军将由太原经忻州、定襄、五台一带北上。听说马、董所部军纪很坏,沿途百姓多被骚扰,村人甚为恐惧。年少气盛的阎锡山遂出面召集各纠首及村中长者会商防止过境军队滋事和土匪窃贼乘机行事,提议组训壮丁,以保护村民利益。为解决经费问题,他又私取继母陈秀卿首饰出当。他的提议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和响应。随即,将村中壮丁纠合起来,略加训练,配以刀矛、土枪及农具等,守卫村边、路口,严加防范。有赖于此,在兵荒马乱之际,河边村中竟然无恙。阎锡山因此得到村人赞誉。变当首饰之事,陈秀卿得知后,表示谅解,因而村中有“母义子勇”之说。

由于义和团出自文化落后、闭塞的农村,自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采取画符、念咒、请神等所谓“法术”,自称能练成“神拳”,刀枪不能伤身,还能使对方的刀枪失灵。对此,阎锡山闻听之初就持怀疑态度。义和团传入山西后,他想方设法与“拳民”接触,进行实际考察,得出所谓“刀枪不入”纯属“伪妄”的结论,并向各村民宣传,告诫不得轻信,不得听从。由此可见,当时的阎锡山虽然远没有踏上仕途,但是源之于他所受的传统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其思想方法和意识形态同一般士子一样,自然是从维护现存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某种程度上的求实和理智)。尽管如此,阎锡山和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还是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事实中,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正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说:“在我的幼年时期,中国正处于政治窳腐,军事失利,经济落后,外交无能的极度黑暗时代中。情政府黯于时势,当维新而不维新,有志之士咸认政府即亡国之前导,救国之障碍,无不义愤填膺,期以改造政府挽救国家为己任。”P22-24

序言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着戎装挎军刀的“山西王”,一个地地道道的新军阀,却很少知道“中的哲学”、“公道主义”、“大同主义”的阎氏理论。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精于拨拉算盘珠子的生意人,一个彻头彻尾的“土财主”,却很少知道他曾经有过的“大手笔”——依靠地方有限的财力短期内建成纵贯南北的同蒲铁路和有工业托拉斯之称的西北实业公司。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以“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治“天下”的封建家长,一个迂腐的冬烘先生,却很少知道他既有旧学渊源,又接受过近代文明,各种社会思潮兼收并蓄。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惯于看风使舵的“骑墙派”,一个十足的“投机商”,却很少知道他厕身“同盟会” “铁血丈夫团”、辛亥举义光复太原的“过去完成式”。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以“守势”见长,满足于闭上娘子关做“土皇帝”,总也打不了胜仗的失败将军,却很少知道他也曾逐鹿中原,一呼百应;他支持发动的绥远抗战,以收复失地的胜利被誉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降日”的典型代表,一个“准汉奸”,却很少知道其中的隐情与谋略。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是终身与共产党为敌的死硬派,一个反共老手,却很少知道他从抵制共产主义的“需要”出发,很早就对共产主义及其运动进行“理论”探讨,自认为对共产主义最了解;也忽略了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他也曾与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而有了一段合作的历史。

人们印象中的阎锡山是平面的、单一的、“脸谱化”的,忽略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特殊性、历史性,阎锡山既不是神,更不是鬼,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有鉴于此。笔者集十数年翻检历史资料之心得,在对所有新见旧有的珍贵史料进行条分缕析的基础上,试图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阎锡山展现给读者。

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纲,以对具体历史事件中人物作为的理性描述为目,以与史有征的雪泥鸿爪为点缀,以历史研究的观察角度和客观描述的写实手法,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对阎锡山进行了立体式扫描。目的在于使读者在掩卷之余,能对阎锡山其人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甚而至于对山西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的观照。

雒春普

2003年仲夏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实际上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处于各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阎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在中国,他们最富裕,因而使他显得出类拔萃。阁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防御部队、维持秩序的警察,发展优良的牛、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为他的乡亲直接带来好处的事物。

——1930年美国《时代》杂志

阎锡山经历过中国近代政坛上的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几经沉浮,始终不倒,积累了丰富的统治经验,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精于权术的地方实力派。

——薄一波

阎善于观风转舵,素以手腕圆滑著称。以他出掌“行政院”,为蒋氏所喜,所以一经提名,立刻便得到“立法院”的绝大多数同意而正式组阁。

——李宗仁

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阎锡山自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阎锡山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雒春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1379
开本 16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4: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