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文肇庆/人文中国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人文肇庆》一书是由陈以良主编,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肇庆人文旅游精品图书,编写本书的主要执笔人员历时3个多月实地走访肇庆各县市,以专题解读肇庆,从大众角度出发,用最美笔调勾画肇庆,生动鲜活地记述深藏于肇庆市的最丰富、最耐读、最宝贵的人文资源,可以说是一本展示肇庆风采的佳作,是一本推介肇庆旅游的精品,对肇庆市建设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的风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

肇庆是个内外兼秀的美丽地方。有像桂林那样的山水,有绵长的山脉、深邃的岩洞,有许多散落在乡间的古村落、古民居,还有岭南少见的宋明建筑、美味的西江河鲜……再说下去,好像是只要到肇庆,就能满足各类行者喜欢探寻、猎奇和恣肆乡野的全新体验了。

目录

印象肇庆

古城肇庆

 古来谁不重端城

开启岭南文明之

岭南重镇两千年

 人文荟萃广信文化

广信以东为广东,广信以西为广西

两江交汇见证海陆丝路最早对接点

粤语,解读广府民系的文化密码

 说古道今,触摸古宋城

斜阳下,遭遇古宋城门

披云楼,南明王梦断端州

城墙上,忆一段古城历史

明清两广总督府,道不尽的似水年华

 古街故意展新姿

城中路的骑楼故事

翕庐:从府邸到心灵的家园

丽谯楼:千年一觉“红楼”梦

 史话封川古城

寂寞的,封川古城

这里,还有几段断壁残垣

那段,尘封的史迹

典藏肇庆

 端砚:砚石里的笔墨春秋

时光流转话端砚

千夫挽绠下岩采石

中国端砚文化村:白石村

文人刀下的文人砚

 摩崖石刻:石壁上的诗书世界

迷失“千年诗廊”

李邕与《端州石室记》

摩崖石上的水患记忆

 建筑:凝固的音乐

逛逛寺庙,聊聊建筑

鼎湖山上的佛号钟声:庆云寺与日僧荣睿

屋脊上的《清明上河图》:悦城龙母庙

“四柱不顶”:德庆学宫

西江边的风水咒:宝塔

千年遗音:梅庵

感悟肇庆

 西江文化:如西江之水源远流长

溯源,江河文化

西江珠江,源来一脉相承

西江文化,从古流到今

 禅宗六祖:菩提树下午尘埃

一棵菩提树,传心经

沿着六祖的足迹,参禅悟道

六祖之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

禅宗一脉,石头和尚希迁

 利玛窦:学贯中西的那事儿

与王泮的那些事儿

与明朝的那些事儿

 龙母文化:南国“龙图腾”的精神领袖

那些传诵千古,龙母传说

离不开西江水,龙母文化

今日香火延绵,龙母庙

名人肇庆

 岭南学术的源头

《陈氏春秋》,岭南的第一本经学著作

“一门四士”,传承岭南文脉

莫宣卿,岭南第一状元

书院,散落民间的儒学遗风

 清官廉史造就一方民风

李绅的妻,宝月塘的藕

理难断,端州人的包公情结

“包公井”惠泽端州近千年

裹蒸,似模似样的包公铁拳

砚洲岛,包青天“不持一砚”留美名

 走进忠义侠士的故园

南汉王身旁的虎将:苏章

“鲠直御史”苏廷魁

 寻找人中龙凤

黄花岗葬英魂:李炳辉

党的好儿女:周其鉴

说洋文的孔门博士:陈焕章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开国大典上的传奇海军少将

青松绿水黎家画

绝美肇庆

 西江,流动的千里画廊

流淌画廊般西江山水

栖江而居的宝塔神庙

 七星岩:湖岩交织如七星布阵

绝色,七星岩

景点,七星岩

史鉴,七星岩

 鼎湖,山顶那一湖水

鼎湖之名,源自山中一鼎一湖

探索,原生态之旅

待到山花烂漫时,做回花仙子

 邓村:“会纸”的前世今生

 燕岩:邂逅“惊燕”晓起

燕北飞,飞到燕岩衔泥筑窝

刘三妹,守望燕岩唱山歌

燕岩洞里,童言无忌讲段古

 世外桃源,长寿村里怡然安居

 九九奇门村

九九奇门,门中藏门

郑成功后裔隐于竹林间

 杨池古村:处处有段传世之古

曾经富甲一方,今日名动天下

一个老人的村庄

柿子红了,艳遇“岭南第一村”

风物肇庆

边止边吃,畅享美食文化

上山下乡,搜罗小食特产

追符民俗节庆,走遍肇庆

走读肇庆

 四会:四水会流之千年古邑

四会的“古”意盎然

宝玉奇石恋上“天光墟”

 广宁:会晤竹林的“好汉”

古绥河边,演画竹之韵

龙腾虎跃,中国式功夫

古往今来,话竹林好汉

 封开:寻根岭南的文明密码

古文明,追忆古老封开

景如画,素描封开

 高要:行走乡间探幽访古

寻踪千年古郡

探觅乡间文明印记

 怀集:“南方鸟巢”之喜

古老溶洞筑鸟巢

燕子到,喜临头

 德庆:拜年的龙母圣源

龙母盛名之下的古迹

这里风景独好

试读章节

肇庆市博物馆设在江滨中路的阅江楼内,这里与肇庆四塔隔江相望,阅江楼前浩荡的西江水奔流东去,楼前一棵巨大的红棉树一如当年叶挺所率领的“铁军”般昂然护卫着阅江楼。端砚历史展馆就在阅江楼内,里面有“砚都瑰宝”和“谢志峰藏古端砚馆”两个专题馆,馆中陈列了自唐以来各朝代端砚及当代名家作品和收藏家的端砚藏品。

“你看这方砚,”端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华先生指着一方形制朴素的砚台说,“这是一方唐砚。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唐代中期被列为朝廷贡品。唐初,这一时期的砚主要还是以实用为主,流行的多为箕形砚。你看这方砚,形状像个簸箕。这类砚带足,砚形前低后高,不分砚堂、砚池,储墨量大且使用方便……”话说古人写字,喜席地而坐,箕形砚形如畚箕,置于地,与地势而合,宜就地而书。虽说后来人们的写字习惯发生了转变,特别是端砚被列为贡品后,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让端砚超脱其本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但端砚登上四大名砚之首,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极为出色的“发墨”功能。

在端砚界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相传唐代初年,一次科举会试时京城大雪,应试者们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写字,而一位来自端州的梁举人,竟以自家宝砚“呵气成墨”完成考试,皇帝得知,即将其列为贡品。于是“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端砚开始名扬四海,成为文人雅士心仪之物。

故事说得很玄,其实,当时与端砚争辉的还有“缜密可以敌玉”的安徽歙砚。据《六砚斋笔记》记载,“端溪未行,婺石(即歙砚之石料)称首”。同为贡品的歙砚成名早于端砚,但因石质不同,用墨条所研之墨从墨质上来说略有不同。

对墨质的追求,古已有之。古人研墨颇为讲究,认为书写时下墨过快则“挫墨伤笔”,下墨过慢则“如骑钝马,数步一鞭”。较之歙砚,端砚因石质细腻偏软,用墨条研墨时,会有极细的石粉融入墨中,让所研之墨具“油油然与墨相恋不舍”之态,书者蘸墨落笔时,如游龙走凤,不滞不涩,运笔浓淡轻重之问,墨韵如染,层次极为丰富细腻。就算是手握砚台,因为端砚石质细腻,砚台表面不吸水,使手上的热气不易散去,也会在石面形成一层极为细密的水汽。端砚因为具备这种细腻、温润的石质特色,加上其石品花纹丰富多彩,极具观赏性,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砚石硬度适中,不吸水、下墨快、易雕刻,所以端砚一面世,便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到了中唐,甚至一跃成为朝廷的御用贡品。

那端砚如此细腻、温润的石质特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说起来,这与4亿年前泥盆纪中期在这里发生的地壳运动不无关系。远古时期,肇庆一带以西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海底沉积物及古陆风化剥蚀下来的大量泥沙,后来因为地壳运动,该地的地底不断抬升,海水退出成为陆地,深埋地下的泥盆纪等地层亦开始上升,并发生断裂隆起成山。堆积在地底的这些沉积物经过几亿年反复多次的强烈挤压,也随着造山运动渐次从深藏的地底来到了地表,形成了如今可以制作端砚的端砚石矿。如今,虽说多湖多山的肇庆已很难寻找到几亿年前海洋时代的影子,但在地底,这些复杂的地质变化,全都存储在遍布山岭问的矿脉里。在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老坑(又称“水岩”、“皇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面罗蕉,这些端砚中最优质的砚石矿脉都集中在这里。在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肇庆市七星岩背后的北岭山一带,以及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和七星岩风景区还分布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有冻岩、宋坑、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梅花坑、绿端、典水梅花坑、白端等众多的砚坑。这一带的砚坑所产砚石不仅石质好、品种多,所研之墨还能为书法增色,特别是在同为名砚的歙砚产地,因为在南宋时期经历了两次塌坑事故,停采了数百年之久后,采于“南蛮之地”的端砚不仅为人所识,且其美名已远非他砚所能敌。

初唐的端砚还多为实用而琢,到了中唐之后,端砚的砚形、砚式和其他艺术品一样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从最初只为研墨、泚笔的纯文房用品,演变成融合了石质、花纹和雕刻工艺的艺术品。特别是入宋后,端砚不仅以石质而名,在制作工艺上博采众长也作了大的改进,制砚工艺日趋成熟、完美。

在肇庆市博物馆的端砚历史展馆展示了自唐以来的各类砚形,从唐时箕形砚、屐形砚的质朴大气到宋时风字砚的典雅洗练,到元明砚的雄浑粗放,到清时砚的精雕细琢,直到现在不断融人唐诗宋词的意境或历史典故、风格多变的收藏砚。上百方砚台,一路看下来,如同一部慢慢展开的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P41-43

序言

肇庆是个内外兼秀的美丽地方。有像桂林那样的山水,有绵长的山脉、深邃的岩洞,有许多散落在乡间的古村落、古民居,还有岭南少见的宋明建筑、美味的西江河鲜……再说下去,好像是只要到肇庆,就能满足各类行者喜欢探寻、猎奇和恣肆乡野的全新体验了。

记得,前些年第一次途经肇庆正是从桂林出发经贺州往怀集。因与广西接壤,这个位于广东中西部的城市与广东其他城市的景致大相径庭,如同一幅山水画卷的延展,从桂林一路画下来,到了这里仍显出几分余势:巧而精的山水有桂林的三分韵,浩渺的湖泊透出江南水乡的三分灵,整个城市又有桂湘的三分土,颇有些怀旧的味道。

同车的有广西梧州人,她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到过肇庆,那个时候的肇庆城区远没现在的规模,城里有很多骑楼和老建筑,高要学宫的那座明朝建的“文笔”可以爬上去,登到塔顶能鸟瞰全城,整个风物感觉跟广西老家真是差不多。

其实,不管是从地理位置上看,还是在民风民俗方面,肇庆与桂湘等地都有紧密的关联。这里不论水陆两路,都是进入桂东的必经之路。当年孙中山北伐,就是从这里一举进入梧州。不远的贺州,还有一条潇贺古道直通湖南境内。古时候,汉人从中原打进这个“百越”聚居之地,进入岭南的第一个关口就在这里。

这里的人也说“白话”,口音听上去跟附近的梧州差不多。一千多年前,梧州、贺州、肇庆这一大片地区是连在一起的,都由交趾刺史部广信管辖,在没分开之前,梧州、封开曾交替主领过岭南地区的大小政务,共同孕育了岭南著名的广信文化和广府民系。

真正进入肇庆,印象中的肇庆有两多,一是水多,一是塔多。西江穿城而过,庞大的水系在城中无处不见其身影。江的两岸形制各异的宝塔也多,如擎天柱各支一方,装点着西江两岸的山色。

和肇庆人交谈,还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喜欢提起三个人:一个是御书“肇庆府”的端王赵估,一个是在肇庆任过三年知州的黑脸包公,另一个则是会画地图的外国人——利玛窦。说起来,赵估虽贵为皇帝,他骨子里却是个艺术家,充满了浪漫情怀;包公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为肇庆人做了几件好事,肇庆人惦记他惦记了上千年;利玛窦是个外国人,在当时还相当封闭的中国,这个南方的小城接受了他,让他在这里建起了中国内地第一座教堂,并在这里绘制出中国的第一张世界地图。他们三个性格、际遇迥异的人在当地人心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想来,这大概也是肇庆人浪漫、包容、朴实、重情义的性格的一种折射吧。

其实,现实中的肇庆城也是这样的。这个只有“一碗汤”距离的小城,没有广州的逼仄和拥挤,没有杭州的精致和脂粉,没有厦门的时尚和摩登,她就像邻家的广东姑娘,小巧、细致、清秀,一双巧手煲得一手好汤,却从不张扬,温婉而包容,只要花一点点心思去了解她,就不由自主地会爱上她。

就像后来,去肇庆多了,每次到肇庆,不由自主地就喜欢扎两处地方:一处是夜里的星湖牌坊,一处是鼎湖山公园。星湖牌坊紧靠着七星湖,是肇庆市城区标志性的建筑。白天车水马龙,少有行人停驻。一入夜,这里就开始变得流光溢彩,往来穿梭的车流幻化成两条红黄相间的光带将星湖紧紧地缠绕,四周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广场上的音乐喷泉旁边总是扎满了人……然而,这里的活力四射、喧嚣欢腾一旦深入到星湖里面又变成了另一番情景。没有了外围的喧闹和拥挤,花木扶疏的湖堤边萤火点点,花香袭人,夜色里的七座山岩肃穆如清癯老者,在堤边喁喁私语的情人,一家老小的闲庭信步,让这个闹中显静的地方平添了几分安逸和闲适。

相较于热闹的大牌坊,来到离市区不远的鼎湖山公园又是另外一番景致。一人公园的地界,整个好像立即融人绿色之中,左右环顾,四周都是如黛的逶迤青山,岭南百木千树尽在其中。拾阶而上,深居山间的庆云寺梵音袅绕,如若试图寻幽探秘,只要稍稍绕开柏油大路,那些隐匿在林问的小路随时可把你引入另一个隐秘的世界,是在宋元的凉亭偶遇一个狐猸如精灵的女子,还是在荒没的草庐结识一名修行于山间的隐士,或是经历一场有惊无险的丛林探险,鼎湖山森林公园似乎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肇庆似乎又不止于这些。现在的肇庆下辖有端州区、鼎湖区,代管四会、高要两个县级市,设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另设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久居广东的人都知道,提及文房四宝,必会谈及肇庆的端砚;说起岭南佳果,必会提及四会的柑橘,还有德庆的盘龙峡、怀集的燕岩、广宁的竹海、封开的古城……百般面目,哪个又是你心中的印象肇庆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文肇庆/人文中国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以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62235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6.53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1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