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全名米歇尔·福柯。他于1926年10月15日出生在法国维埃纳省省会普瓦捷的一个医生家庭,直至19岁才离开。他属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长大的一代人,生活在法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外省环境里。成名后福柯很少谈到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偶尔谈起来,也往往出言不逊,鄙夷与忿忿之情难以平复。从中可以窥见宁静而窒息的外省生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冷岁月对他的深刻影响。
《福柯的风格》(作者周远全)是研究其哲学思想的专著。
图书 | 福柯的风格 |
内容 | 编辑推荐 福柯,全名米歇尔·福柯。他于1926年10月15日出生在法国维埃纳省省会普瓦捷的一个医生家庭,直至19岁才离开。他属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长大的一代人,生活在法国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外省环境里。成名后福柯很少谈到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偶尔谈起来,也往往出言不逊,鄙夷与忿忿之情难以平复。从中可以窥见宁静而窒息的外省生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冷岁月对他的深刻影响。 《福柯的风格》(作者周远全)是研究其哲学思想的专著。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福柯之“死” 第二章 现代人的命运——“沙滩上的脸” 第一节 人文科学的功过 第二节 历史观的展现 第三节 三种反科学 第三章 启蒙的代价——理性的“非法” 第一节 寂寞的“醉汉之舟” 第二节 古典时代的命运 第三节 疯癫的形成与治疗 第四节 世纪恐慌二 第五节 阴险的“自由” 第六节 精神病院的诞生 第四章 生产——现代人的本相 第一节 惩罚方式的改变——权力技术学的启示一 第二节 回到肉体惩罚 第三节 人道的惩罚——另一种权力策略 第四节 全景敞视主义 第五节 监狱的真相 第五章 生存美学——人的“再生之道” 第一节 维多利亚时代 第二节 性科学 第三节 性经验的机制——权力对真相的追求 第四节 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 第五节 古希腊性经验领域中的道德经验结构 第六节 养生的艺术 第七节 婚姻的智慧 第八节 性爱论 第九节 风格化的爱情 第十节 自我控制的转折——古罗马时期的风格转变 第十一节 自我教化 第十二节 自我与他人 第十三节 道德反思的反思- 第六章 “等待戈多”——无法言说的命运 福柯年谱 福柯的主要作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福柯的风格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周远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00561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8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565.5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