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随喜
内容
编辑推荐

薛仁明编著的《人间随喜》尤为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无论观察社会,针砭时弊,还是描摹世情,兼说文艺,皆从中国传统的母体出发。他寄身传统二十余载,终能与之相感相亲;于是他谈传统,能真切,能动情,能与生命相激荡,与现实相对应。他还原出我国传统最为光明且亲和的一面,如日出山谷,气象一新;如乡音悦耳,安稳人心。

内容推荐

薛仁明编著的《人间随喜》收录作者近年来在两岸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这些文章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怀,逐渐引起热议,影响不俗。

《人间随喜》分为六辑:“躁郁时代”、“台湾现场”、“志士修行”、“礼乐文明”、“文化兴邦”、“教育之道”,令人叹服地指出当今知识分子受困于理论牢笼、整个社会困顿于产业膨胀的现实及其深层成因,并指出这些问题如何造成精英阶层与民间大众的脱节,如何又殃及教育疾重疴沉;同时,作者又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命实感,给出走脱困境的可行之路,他的文字以士者情怀,允诺了一个安稳的现世,喜气的人间。

目录

代序 回归历史的轨迹——林谷芳访谈

楔子 《人间随喜》缘起

壹 躁郁时代 [时代流弊,在于人心]

 [躁郁]躁郁时代

 [空言]现代学者太多,行者太少

 [乖戾]我读大陆读书人的脸

 [倨傲]请慎言“启蒙”二字

 [迂执]一以贯之──忠厚者与聪明人之过

 [骄吝]才情之外,才情之上

贰 台湾现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政界与社会]当美丽宝岛变成了综艺岛

 [体制与现实]不患寡而患不均──从陈光标谈起

 [精英与民间]隐性台湾与显性台湾

 [民间与传统]星云法师与中国的人间佛教

 [学界与文脉]中国文化在台湾

 [时代与青年]黄仁宇与宅男

 [教育与教改]“零体罚”与台湾教改

叁 志士修行 [自心光明,是谓志士;对应生命,是谓修行]

 [元气]万象历然──关于文艺

 [欢喜]只因那光明喜气——我与京剧的初识之缘

 [朝气]晚九朝五

 [兴志]独占一枝春──从梅花谈起

 [清澈]孔子的明知故犯

 [气度]孔门第一护法

 [格局]堂堂汉家岁月

肆 礼乐文明 [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

 [人世静好]何谓文明

 [文明成毁]华夷之辨

 [乐著大始]“乐”

 [清严本真]凡中国乐器,皆是道器

 [人情之美]台湾的传统底蕴

 [唯诚唯敬]敬字亭与文化底蕴

 [四时祭仪]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沉静清和]法隆寺的黄土墙

伍 文化兴邦 [游于艺,志于道]

 [文脉接续]文章华国

 [天心人意]无心,以成其大──关于书法

 [平淡天真]纷纭天地,寂寥宇宙──倪再沁老师与台北当代艺术馆大展

 [温柔敦厚]帮胡适说几句心里话

 [存神忘形]笑忘三国

 [文化土壤]关于两岸读经

陆 教育之道 [使其虚心,使其滋养,使其扩大]

 [师生印心]重建师生关系

 [为人师表]当个神清气爽的老师

 [端正寅畏]知所寅畏,始可言教

 [尊师重道]“讲座”与“演讲”

 [兴味盎然]游春涉险——关于阅读

 [自在中学]薛朴“留学”

 [颐养性情]食养山房,唱京剧

 [耳濡目染]二丫头读三国

跋 我的书,我的老师

编后记 何以安心,何以为家

试读章节

那回,夫妻闲聊,内人言道,昔日读高中时,翻个报纸影剧版,都还怕旁人笑话;没想到,倏忽不及三十年,现今学生,若没看影剧消息,不聊八卦,不熟悉那帮耍嘴皮之综艺主持人,反倒都成了旁人笑话。

我呵呵一笑,道,这就是台湾奇迹。

笑罢,忽又惆怅,不免愀然叹道,也休怪学生不长进,那是成人世界豢养出来的。

尤其,李登辉。

一九八八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位,台湾进入了“崭新”时代;新时代里,李登辉以“自由化”、“国际化”为名,开始“全盘美化”。在一片“美化”中,打从婴孩起,新生一代,就习于第四台全天候的迪斯尼卡通,就习于跨国企业麦当劳的美式口味;稍长之后,吃美国牛肉,啃美国苹果,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起,就争先恐后学着美语。这都不打紧,打紧的是,他们开始接受政府强推的美式“教育改革”,开始读美式翻译小说,看好莱坞式电影,听美式流行音乐。更打紧的是,他们已习于美式资本主义的物化生活:除了消费,还是消费。消费主义下,要不购物,要不娱乐;于是,资本主义用电玩动漫,用职业球赛,更用光彩绚烂既炫又耀的所谓影视明星,豢养着他们,也麻痹了他们。这些“娱乐”,极耳目之娱,极感官之刺激,从根本处,沁其心脾,夺其魂魄,成成功功彻彻底底,改造了他们这一代。

因此,十八年前,我在校园内教书,留心着学生阅报,当时,还颇有关注国内外新闻者;他们读报,仍然胸中有丘壑。而后,在资本主义浸润之下,才十多年,丘壑已尽成沼泽烂泥巴,进也不成,退也不是,他们陷在原地,动也不能动,人道是,“宅男宅女”。于是,“宅男宅女”已基本不看报;纵有,浏览体育新闻,浏览影剧消息,足矣。

变化如此翻天覆地,影响所及,当然不仅是年轻学生,即便是担负教育重任之教师,也难以幸免。如是我闻,十多年前,在校园内,尚有教师写着书法,看着戏曲,彼此交流些颇有分量、必须认真阅读之书籍;还记得,有位同事,得空便看,开会也看,看那十册厚厚的《资治通鉴》。当时同事聊天,有真实感,有学习叩问之感。而后,随着台湾“民主化”,随着“教育改革”,校园生态,从此丕变。教师开始疲于奔命,日益忙迫;授课及辅导学生之余,更有开不完的会议与填不尽的数据报表。细琐无聊之事,铺天盖地;倦极累极,仅剩之闲暇,便几乎只能个个挂在电脑桌前。他们基本已不读书,纵有,具话题性可赶流行的那一两册之外,真要看,轻薄短小,甚或漫画绘本,足矣。

不读书,也不打紧。若有办法读天地之大书,直接从自然山川,直接在人间世情,眼观耳听,真切体会,然后自成学问;那么,不读书本之书,其实,完全无妨,反倒是,更胜一筹。然而,今日教师,几人有此气魄?

该怪这些教师吗?非也。君不见,近年来台湾校园迅速之综艺化,有多少毕业典礼,有多少校庆活动,诸校之长,竞以新潮酷炫之噱头,讨好学生,更博取亮眼之新闻版面。既然,校长如此汲汲于综艺,相应地,教师自该置身于时髦,又何暇读书?书读多,人深刻了,反倒与整个轻薄时潮格格不入,又何苦来哉?

那么,要怪这些校长吗?别,别──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有样学样,上行下效罢了!君不见,台湾每年之跨年晚会,各级政府铆足全劲,带头以巨额公帑,想方设法,邀请那些影视明星及耍嘴皮之主持人;这帮人在聚光灯下,轰轰声响中,堂而皇之,都俨然成了全台中心。更有甚者,君不见,美国那位极标新立异之能事,集光怪陆离之大成的“女神卡卡”(Lady Gaga),新近来到台湾作唱片宣传;且不管她是否伤风败俗,也不管将对教育造成多少负面影响,至少,这等原系唱片经纪公司牟利之举,台中市政府竟也见猎心喜,不仅引为头等大事,甚至还动用公资源,由“文化局长”领军,亲自向多家企业募款,款项还至少五十万台币!噫!政府“追星”媚俗至此,那么,一校之长碌碌于综艺化,又孰曰不宜?

至于那些校长的上司的更上司,譬如台湾最高领导人,早在当年李登辉为求耸动视听,开始在造势大会巧装异扮时,谄媚讨好之风,便已大行其道。其后,陈水扁扮演“超人装”,摇身一变,又成了五月天的超级粉丝,凡此,也不过是“李规陈随”罢了!流风所及,即使再“循规蹈矩”、再“温文儒雅”如马英九,也都只能“乖乖”地上小S节目,再与王力宏同台共欢了。P39-41

序言

编者:本书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躁郁时代》,写作缘起是作者与您在台湾的一场对谈。这篇文章似乎敏锐地摸到了当今的时代症候,因为躁郁不安是时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态,像流行病一样几乎波及每一个人。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林谷芳:用一句简单的话讲,人心之所以躁郁,是因为所求未遂;所求不能达到,自然产生焦躁。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是因为社会对于欲求给予的是鼓励态度。人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时代氛围,都认为加法是天经地义要被肯定的。究其原因,不只是物质文明的发达,不只是当今处在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近代以西方为主导的文明发展,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勃兴以来,对人的欲求就一直作正面的看待,使其变得越发天经地义。可是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躁郁。

欲求膨胀,在西方其实还没有那么严重。在西方,虽然基督教和人文主义于历史上冲突不断,但每当人的地位被放大,神和原罪系统都会起到制衡作用,在社会中形成稳定的力量。因为观照到原罪和人自身的不足而产生的谦卑,一定程度上始终是西方非常根柢的性格。而在中国,由于西方文化居于强势,西化即被等同于现代化,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资本主义化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浪潮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没有西方的宗教机制和文化土壤,再找不到自己的解决办法的话,所带来的问题就会更为严重。

无论西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多少弊病,都不可能再倒退回去。那么该怎么办?一方面,是从大的方面,即社会机制的改造人手;另一方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可以从时代环境里抽离出来,回到“不与万法为侣”的主体,做到自足——社会还没有压缩到连这个空间都没有。当社会所有的机制和思想都在肯定外求的合理性,告诉我们只有在社会网络里生命才有意义的时候,其实你永远拥有生命的自由,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生命的安顿。

所求未遂导致躁郁,如今在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尤为明显。为什么?因为他们更容易把自己的欲求扩充到极致。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也是欲求。如果这种向外的欲求不能被一种生命丘壑所承担,就会带来心理失衡。为什么很多知识分子会酸腐,会愤世嫉俗。会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话,就是因为欲求得不到实现而产生了心理落差。最近在大陆,机制问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主要议题,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现象,也有其正面功能;但机制的改造和人心的观照,这两方面应当取得平衡,过分聚焦一个,都可能适得其反。

编者:您讲到知识分子,就关涉到本书引起热议的一篇文章,《我读大陆读书人的脸》。文章指出大陆知识分子过度关注制度方面的问题,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但立即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一个效应是,这些人越大声疾呼,心态就越不平衡,结果可能是离他们理想的安稳社会越远。

林谷芳:对这篇文章,其实我有些保留看法。仁明比我有更多儒家的味道,所以他笔下会倾注更多的社会关注;为了强调他自己的观点,虽然他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还是用了一个全称的语气——“大陆知识分子”,这也是为什么该篇文章在大陆会引起强烈的反弹。但抛开这一点,把它当做多数样态来看,那么大陆知识界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氛围。

公共知识分子关注的社会议题,比一般常民百姓要广。按理说,应该是看得越广的人,心胸也越宽阔。但如果关注的议题很大,甚至无限延伸,而心胸却没有随之广大,反倒容易比一般人更加焦躁。知识分子因为关怀公共议题,因为比常人看得远而有忧虑,本是常态,但不能过甚。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其中的“忧”,还不只是忧一个天下之议题,更是有天下之胸怀。这两者之间要对称,否则就容易怀忧丧志、愤世嫉俗,不仅给自己的生命造成负担,甚至可能加速社会矛盾。

我读仁明的文章,常会作两个设身处地的设想。其一是设想大陆读者的阅读感受,我想他们的反弹更多不是针对内容,而是出于情感。其二是设想我在仁明这个年纪,会如何去谈这些问题,语气是圆熟还是激烈?我是对大陆看得越多,越觉得中国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不会把话说死。其实仁明本可以把话说得更完备,但我这是求全之论了;也许仁明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剑,虽不能一击必杀,但剑路清晰,说不定能引发一些可能性,只是,这一击是否反映了自己的急,也还是要自我反观的。

编者:人之所以有种种向外的欲望,是不是和物质文明时代下,人越来越少对生命的真实体验有关?

林谷芳:在当代社会,许多欲望其实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好比手机,没有手机之前人也活得好好的,有手机当然不是坏事。但自从这个东西发明之后,的确不断刺激了人对手机新功能的欲望。

这不仅有刚才说的思想背景的原因,它和“消费刺激生产”的资本主义逻辑也是一致的。当然,在群体社会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完全归咎于某种主义或观点;但在一个社会总和体里面,有没有作为中和的机制,是避免危机的关键。就比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虽然现在还很难估量信息时代的发明者于人心的正负影响,但两岸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乔布斯捧为英雄,对其逝世如丧考妣,对他创造出来的消费需要的两面性,却几乎没有任何反省,说明我们的社会对于欲望的被创造是给予肯定的。

再来说生命体验的问题。三十几年前,“知识爆炸”这个同首次出现,说明知识扩充给人类造成了巨大影响,发展到信息社会就更是如此。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虚拟世界得到满足,也就越来越远离现实的生命体验。以往是知识分子容易有这个问题,他们会把概念当实在,从而陷入戏论当中;如今更是每一个人都可能沉溺在虚拟世界里,所以这个问题变得越发严重了。我们一直说当代社会是多元社会,但因为信息渗透无远弗届,人人可以自由选择他要的信息,不必将自己暴露在一己不能掌握的实然环境里,从这儿来看,生命乃至社会反而是在趋于极度的一元化。而我们的文化论述总在倡导求新,年轻人在这样的鼓动下更加没有束缚,提供给他们的物质支持也比以前好很多,可是若论到生命的安顿和积累,那么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显然是不足以支撑的。

要反转这样的现状,可以通过一些人文的作为,让人们多一些实际的生命体验,带着更多的觉醒回到实际生活,他们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虚拟世界。现今的文化环境虽然不利,但这些严肃的对内在生命议题的论说,还是尽量要让想看的人看到。当有了更多觉醒的分众和个人,就可能中和一元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编者:那么在中国,要建立对物质文明和一元社会的中和机制,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林谷芳:这个问题我想先谈得远一些。我是教艺术的,过去我们上课,一定是先讲艺术理论,再讲艺术史;但现在教法不一样,顺序是倒过来了。为什么?说明我们看到,所有的美学都是历史的产物。即便像西方的思辨美学,想象可以抽离于美学现象去谈美的本质,这种观点其实也是历史的产物。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人都是历史创造出来的,文化都是历史创造出来的。文化为什么不能简单地进行移植,而需要有机地涵化?因为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先验真理存在。

人作为一个物种,当然有共通性;但随意把一个概念加上普世性,其实是很危险的,这样容易忽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和历史轨迹。我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活在这片文化氛围里,这土地和氛围都是历史的产物。只有接续这个历史,才能改变历史,而不是依据一个普世性的原理,就可以否定历史。每一个社会必然要回到自己的历史轨迹,去寻求它可能与当代发生的对应,其对应的样态不一样,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说西方理论不能简单移植过来为我使用,不是在否定这些理论的价值,而是说要让它和我们的历史作一个有机的结合与转化。

可是近一百多年来,我们大体上是在用外来的理论看自己,把太多精力放在借用西方的东西来改造自己,以为西方文化是可以直接嫁接和引进的;太少尊重和遵循自己的历史轨迹,并思考如何从这当中寻得一条对应当代的路。

中国尤其是个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文化是人间性的,好处是一切不离人间,但坏处可能是缺乏终极关怀。中国人在终极关怀上的追求更多表现为一种历史感,通过历史的兴替起落,了悟生命该如何安顿如何扩充;历史的联结一旦不在,中国文化很可能就只剩现实性。所以说,西方文明传到中国,负作用之所以会那么大,一方面因为两种文化属性不一样,一方面和历史的切割也有关。中国寻求自己的出路,还是要回到自身的历史轨迹作思考。

从这一点考虑,那么可以看到仁明的一些说法,正是从中国文化母体出发所作的诠释,这是比较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基点,没有这个基点,生命就很容易摇摆不定。我知道有些人对仁明有看法,认为他只讲结论,少有论理的过程;但仁明这样写是有道理的,因为观照有时不需要有那么严格的论理逻辑,它可以是一种直观和总体领悟。

编者:有人说,在大陆,中国文化文脉已断。对此您怎么看?

林谷芳:“文脉”也是一个全称的说法。而中国的民间是非常广大的。虽然文脉在大陆看似气若游丝,但并非已经断绝,而是不绝如缕。因为无论主流思想是否关注传统文化的接续,民间一直有着各种尝试。大陆的文化人要想在这上面有所作为,自身一定要先有生命的印证;如果只是空谈文脉,那谈到后来反而是要断掉的,何况,当前多数的论说方式也都不是中国的了。对仁明的文章,就不能当学术论文来点评,因为他写作的诉求点并非学术,而是与生命情境的对接。

后记

我能感受到,也许其他人亦能感受到,现下是一个乱象丛生、人心惶惶的浮躁时代,或者说,是个体生命饱受挤压又莫可奈何的艰难时代,因为,这就是如今的生活带给人们的真切体会。

可是,在真切的体会里,并不一定有生命的真实。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还是可以做些什么,并且应该去做些什么,以丰沛我们的生命。

那么,生命的真实是什么?生命的出口又在哪里?

本书的作者,有人称之为“从山野里走出来的读书人”。一九九三年,为了解脱内心多年笼罩着的烦忧,他“走进了”山野,在台东县的池上乡做了中学教师;十几年后,他开始发表文章,这位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乡下人”(作者对自己的戏称),打一开始就显出不同的气象,其文被台湾尔雅出版社的隐地先生评价为“绝对大气”,同时,他的“走出”。也是从内心的困顿走出,体尝到生命的清安。

让作者受益良多,也是他在本书当中着墨最多的,是中国文明。

中国文明?说起这个词,如今我们会想到什么?中国文明是四书五经吗?那似乎是专业学者才会去深究和精研的;是笔墨书法吗?那似乎已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只视之为艺术;是中国戏曲吗?那似乎已是可有可无的鉴赏。我们与之隔阂甚深;或者是民间工艺吗?那似乎也逐渐失去承传,要悉数变为纸上文物了。今天多数国人对自家文明极其陌生,叹其浩瀚、却敬而远之。也难怪有人会感慨,文脉已断。

上述这些学问,当然是中国文明,但中国文明亦可以是普通大众“习而不察”、“日用而不知”的淳厚民风。

譬如本书《何谓文明》这篇里,有客问:“何谓文明?”作者答:“文明是路上有景致,人家有笑语。”昔日,又有胡兰成先生说过:“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胡著《禅是一枝花》里,还有一段对这幅人世风景的颇令人追怀的描写:“小时我骑在舅舅肩上去街上看灯市,……弯到我舅舅家,是在僻巷,此地没有灯翠经过,连街上的锣鼓声亦不容易听到,惟家家门口挂一盏灯笼,篾竹丝编的透明油纸灯笼点的红烛,只觉是天下世界都在苏州城的灯节里。”

处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即使对自家文明再怎么陌生,我想,对上述文字当中所蕴含的安稳现世、岁月静好、脉脉人情、悠悠怀远这层好意思,也多少能体认并感到亲切吧。然而,这种其乐融融、物亦有情的人世风景,现今已难寻觅,尤其是在现代化城市里。从这一点来看,即便不能下定论说文脉已断,但作为世风的文明可以说是隐去了。而我们一直在努力效法的现代西方文明呢?可以给我们一个安稳现世吗?看看现代世界,产业膨胀、商品泛滥,导致资源蒸发、生态失衡、人们忙迫不堪、人心为物所役,其弊日彰,有目共睹,自不待言。

艰难时世,中国文明尚能复兴吗?或者换个更切实的问题来问,中国文明如何能让人受用?

作者在这本书里,有颇多笔墨即在谈中国文明如何让他受用。

按说,熟读胡兰成、拜师林谷芳、习儒释道已有二十余载的作者,本可以把中国文明谈得相当漂亮,但他的文章却显得很平实,不离于自身经验。他是做几分,谈几分。因为他深知,若不能知行合一,那么谈得再好,也只是戏论,误己误人。这是作者基于自己的生命经历得出的领悟。

作者年轻时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写文章可以旁征博引、酣畅淋漓,似乎由此可以实现生命的提升和通达;然而,他怎么也摆脱不了愁闷,亦摇摆在各种理论之间,没有一个可以让他在现实中受用,真遇事便不安稳。他那时有着知识青年常见的愤懑与烦躁。生命似乎越走越窄,他觉得浑身不对劲,便决定归于乡野。那一年,他来到稻米之乡池上,这里地处花东纵貉,夹居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青山幽幽,水田漠漠,他放眼这风景,觉得踏实,就住了下来。他又开始自修传统文化,静下心来听戏曲、写书法、读古书,浸润当中,便体会到其中的好。这般离于抽象思维,亲于自然,修身养性之后,他不仅摸到了生命的真实,对世间万象也看得更为真切。如今作者回首自己一路走来,自叹“幸甚至哉”。

可叹如今尚有众多读书人,徘徊在理论与身心相脱节的虚假人生里;可幸如今想寻觅生命安稳的人们,可以从作者的现身说法里,得一些明白。

从作者的书里,我体会中国文明好在哪里?好在且喜、且亲、且真的情怀;好在对应生命的真实不虚。

作者说:“你看《论语》一开头,就是‘不亦悦乎’,又是‘不亦乐乎’……也让我们猛然惊觉,是呀!全世界又有哪个文明的根本典籍是如此开篇的?”这句话真是醍醐灌顶。唯有觉悟的文明,才有光明喜气。从这喜气,可见出中国人的通达,即便处于逆境也不会丧失饱满的人格精神,这就是真生命。而这喜气,亦肯定和允诺了一个安稳繁荣的人世向。这个“喜”字,就是我们的乡音,最容易唤起我们对自家文明的好感与回忆。

中国文明里,不仅有与人亲,更有与物亲。这个亲,在贤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里,在陌路人亦可悲喜与共的温情里,在温、良、恭、俭、让的厚朴民风里。甚而自然万物,也因为人的珍惜与寄情,生出融融情意。这一切,无论磊落人格、美好情怀、物亦有情,皆可见中国人从容有余的生命,不与境迁,因而真。

今年农历正月,我去了向往已久的台湾,行程中安排了作者书中提到的美浓小镇,那里比较好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美浓人当真热情,令我感念。犹记得正月十五那夜,明月当空,美浓民宿的主人带我去参观当地人拜伯公的祭礼。主祭的人身着青衫,另有十几位乡民参与,似乎仪式里重要的不是什么具体的象征含义,唯寄托的是一份情思,而怀有这情思,他们便让人感到可敬可亲。听说,以前参与祭拜的乡民更多,而今天是美浓爱乡协进会的人,为了保存当地文化不至失传,会有意识地承办这些活动。我想象如果这场面更为喜气热闹的话,就好像昔日苏州城家家户户门前的灯笼,浸润在这似有若无的文明氛围和浓浓人情当中,定会给我一种家的感觉,一个使吾心安然的故乡。

若论复兴中国文明之必要,其实也不必先比拼文明的高下,因为,那即是我们的家啊,忘失这个家,如何安稳人心?可是,中国文明尚能复兴吗?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心中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但理由却不大对题。不知为何,只是想到这片华夏大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我就认定中国文明只是暂时隐去而已。胡兰成先生有句话:“今日我与世人喜结同心。”(《心经随喜》)我们情同手足,念及这一点,心中的信念便不会熄灭;而有志者有心人遍在各处,正进行着各种努力和尝试。

所以在我来看,中国文明是否需要又能否复兴?这个疑是明明白白的。但这个疑,却也难解。只是记录和保存中国文明,这个作为是不够的。中国文明如何能对应当下,接引大众,是需要今人发挥创造力的。本书作者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已四十出头;今日向学、践行中国文明并致力其复兴的人们,且不急不躁,来想办法。这一课题,与追求梦想无关,不过是为了做些事情罢了。

编著

二○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随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仁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5162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5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