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想到底是不是骗子
内容
试读章节

怀宁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前沿。东靠安庆市,西邻天柱山,南连望江,北接桐城。

自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建县以来,怀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而治长达690余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府、县同城达190年,史称怀宁为安徽的“首府首县”。

不过,在程益中的童年记忆里,家乡从来都是个苦地方。“文革”前夕的1965年4月3日,他出生在怀宁县下辖的一个乡村。这里是小丘陵地形,每年都要发大水,通常一场洪水席卷而来,田地里就颗粒无收。凶猛的水涝灾害牢牢烙在程益中脑海里,小时候,他经常一整个夏天都泡在水里。

这里种两季稻谷,夏季稻容易涝死,秋季稻则经常遇上干旱,有的农户甚至为争夺水源而大打出手。在村里,程益中最早谋得的一份工作是放牛。那年,他刚好6岁。程益中在家排行老五,虽然兄弟姐妹共7人,但家里缺少壮劳力,生活异常艰难,粮食根本不够吃,每年都要欠生产队的。

而程益中放牛的工作,一年能为家里挣上80个工分,对这个6岁小孩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每天天蒙蒙亮,程益中便起床,赶牛出门吃草。到夏天,这个放牛娃通常赤着双脚,在泥泞不堪的土路上踩出一长串的脚印。

幼年程益中并没有觉得太辛苦,只在内心隐约有某种冲动。在7岁那年,他跑去村里的小学想报名上学,但很快被父亲挡回来。程父的理由很简单,此时的程益中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需要照看。等到第二年,8岁的程益中终于得以入读小学。

在开学那天,程父给儿子郑重取了学名:“程益中”。这是以中国传统方式给儿子入学赋予了宗教洗礼般的庄严。这个农家对读书一直很重视,程益中的祖父属于传统的乡绅,在村里充当调解纠纷之类的角色。

上小学后,程益中的放牛工作改由其母亲担任,但他在每天下午放学后,还是跑去接替母亲放牛。进学校读书给程益中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哪怕很多年后,身处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程益中仍然会想起当年的语文老师和算术老师。

语文老师是一个从县城里来的女青年,时常让程益中感受着城里知识青年的文明和礼仪。算术老师是小学校长,男士,备受乡邻尊重。这是程益中最早感受到的一种男性的威严。

也许很难判断,这些感受到底对幼年程益中起了多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早已深入到这个放牛娃的骨髓里。

若干年后,当他读完小学,步行七八公里到公社(乡镇)上读中学时,前路越发清晰起来。

寄宿在学校的全部男生都挤在一个仓库般的宿舍里,上百人一间。没有厕所,撒尿是直接到门口方便的,程益中常常在半夜听到外边响亮的撒尿声。宿舍空气中到处是尿臭脚臭齐飞。有一段时间,很多男生得了疥疮,于是宿舍的空气里还弥漫着烂肉、硫黄的气息。

程益中是为数不多的没得疥疮的男生之一。并非他的身体多强壮,而是他在个人卫生上保持着较好的习惯。这个瘦弱的男生经常脱个精光,跳进学校附近的池塘,把全身上下洗个干干净净。

这时候,依然是吃不饱肚子。在程益中的记忆里,饿肚子读书的光景伴随着他走过青春期。每个星期,学生们从家里背上米,到学校了换上等额的饭票,再凭票买饭。菜是没有的,从家里带上两罐自制咸菜腌萝卜,就要吃上一个星期了。天气热的时候,罐头菜里就不由分说长出白色毛毛。

虽然条件艰苦,但程益中读书很用功。学校没电,到晚上每人自带一盏煤油灯写作业,睡觉前一抠鼻孔全是煤灰。同时,程益中还有一个很大的担心,就是母亲的身体一直很不好。到他高一那年母亲病情更加严重,家里实在难以维持,程益中决定辍学打工挣钱。

他找到同村的一个族兄,在其承包的工地上当上了小工。这是17岁的程益中自6岁为生产队放牛之后,得到的第二份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大江南北,建筑工地十分活跃。

程益中庆幸在工地上吃饱了肚子,还能偶尔吃上几块肉。而水泥包和砖头在磨出老茧的同时,竟也在锻造着这个读书人的体质。

这种在建筑工地上打造出来的吃苦耐劳品质和皮实体格,在10多年后,程益中创建中国南北两大报纸时,显然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工地的生活终归是艰苦和枯燥的,此时的程益中并不知道自己在这里要待多久,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虽然他一度对泥水匠的垒砖砌墙产生浓厚兴趣,并跟着师傅学习,但他隐隐觉得自己的命运应该和工地上的老乡们不一样。

在老乡们抽烟打牌休息时,程益中还是喜欢独自拿起书本看。“你是读书人,不该和我们过一样的生活。”年长的工友时常半开玩笑地劝说程益中。

转机在建筑小工生活持续一年半后出现。在姐夫极力主张下,程家人取得共识,认为程益中是个读书的苗子,不应该继续在工地上混日子。至此,程益中重新回到学校念书。

“上大学,改变命运。”程益中的目标开始前所未有的明确起来。1985年高考,他考出了整个村庄历史上最好的成绩。P4-7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理想是对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一个期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建立一个积极性和正面性的价值链条。个人理想,应当在于个人对社会、对别人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个人成功设计。

——程益中

我就应该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我就应该做这些事情,吃了这些苦也没关系。我特别喜欢这种心态。每一天你都得好好过,你这样才能过好。

——王小山

现在外界有各种各样的教条,最大的教条是功利主义的教条。你赚钱,你成功,你得了什么,别人怎么评价你,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状态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最难的。

——马一木

我必须承认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多少。如果人年轻的时候想改变这个世界的话,现在能做到的,是不让这个世界改变你。

——张晓舟

在许多人看来非常重要的东西,于我来说从来就不是命根子。我一直相信,已经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你此生必须经历的,所有的怨怼都没有意义。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我一直记着。跋扈的人,实际上是不自信的,也不会成大事。

——刘原

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高度人格分裂的行业,我每天所提醒自己的是不要分裂的太厉害。可以不高尚,但要抵死抗拒下流。

——龚晓跃

后记

在我这个年龄,谈论理想有点装嫩。

理想是什么?

谁知道呢。

可谁才可以有理想?

年少轻狂者的理想;踌躇满志者的理想;运筹帷幄者的理想;闲庭信步者的理想……

我走过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向往和理想,走过年少轻狂,走过踌躇满志,奔向运筹帷幄……三十年间,无数理想升起,无数理想坠落,真正实现的寥寥无几,最后这些理想,都成了我茶余饭后拿来取笑自己的谈资。

可谁都不知道,我们曾经为了这些粉碎的理想,做过多么大的努力,尝试着走过什么样的道路。

而这些道路,最后都变成了理想的穷途末路。

回头再想:理想是不是骗子?我们是否有必要为了骗自己,制造如此多的理想,尝试如此多的“或许”与“可能”?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是我们身心安静下来以后,懊恼的规劝,劝自己不要被理想利诱,不要跟着理想的步伐走。这时候才明白,这些我们称之为“理想”的东西,其实就是“欲望”——苦求不得的欲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寻回自己的路。一番心攀外延的努力之后,才发现失去的不仅仅是我们追寻的东西,连自己都丢失了。

我们无数次咒骂理想,懊悔踏上理想之路,在穷途末路里重新找回自己。当再一次面对理想的时候,它仍然如带着镣铐跳舞的女子,脚不动心却动了。理性地告诉自己:别去。而心驰神往。

多少次如此似曾相识的心性到来,就像是一次次的轮回记忆一样,清晰而无可奈何。

次次都上当,当当都一样。

理想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魔力?我们竟然如此迷信它能让我们快乐,能给我们幸福,让它拉着我们四处狂奔,头破血流。

失败根除不了理想,有人越战越勇。唐·吉诃德那头追着胡萝卜走的驴,就是我们。也许我们应该大胆地面对理想,大胆地承认它是欲望的面纱。让我们在面纱里流连的朦胧梦想,始终都是要醒来的。

醒来后,面对欲望,重新让真正的理想归位:理想只是个方向,不是个结果。欲望追果,理想求向。

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理想是什么?现在也概括不清,但是至少知道理想的一个侧面意思。

理想的意思就是:理不清就别想的东西。

想了,便是颠倒妄想,便是穷途之欲,迷幻之欲。我们颠倒妄想了多少次?我们都想顶天立地,可事实是:我们都顶不了天,但是必须立足土地。

放开理想的氢气球,稳稳地落在地上,让它变成风筝,握着它,跟着风向调整自己的方位与脚步,这样就握住了自由飞翔可能。走上理想之路,还得处处留心,不要让理想再次变成欲望的面纱。

理想之路,是理性之路,非迷信之路。

回过头来说说这本叫《理想到底是不是骗子》的书。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媒体,无疑是当代中国最有理想主义情怀的行业;《南方都市报》,又堪称最富理想主义气质新闻人的聚集地之一。从一纸风行密集覆盖珠三角城市群,到全媒体集群无处不在;从“孙志刚案”到“安元鼎事件”,《南方都市报》奠定了在中国传媒界的江湖地位。

这里号称国内媒体之黄埔军校,曾走出近百位总编级的人物,更有风雷激荡,注定要刻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传奇。

程益中,一介文弱书生一手打造中国南北两大最成功报纸;

龚晓跃,从高中生、退伍军人,投枪从文,成就报界大腕;

当剥去耀眼光环,这些叱咤风云的南方大腕有怎样的成败江湖,怎样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怀,能否上天下海寻得理想踪迹?

在无趣的世界里,怎么寻找有意义的事情?谁又能教我削尖脑袋,穿透这阶层板结阻隔?

在《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本命年之际,《南方都市报》深圳新闻部的主力记者们,选择了从《南方都市报》走出的12位名动天下的传媒大腕,通过他们的成败传奇及访谈,以求稍稍刺破中国当下年青一代的普遍迷失。

不是励志读物,胜似励志读物。程益中、王小山、刘原、张晓舟、龚晓跃……这些名字早已誉满江湖,在大学校园、在机关单位、在街头巷角、在天涯西祠,影响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几代中国人。而那些传奇故事除了零碎流传在网络,鲜见系统梳理完整呈现。

不求让读者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但求隔空点穴,激起心湖澎湃。激起的不仅是那些激情岁月,那些梦想年华,或许还可提供勇气和养分。

那些慷慨激昂无所适从的大学生,那些曾梦想仗剑走天涯,而今迷惘忧伤的年轻人,那些在路上撞得头破血流的理想主义者,那些在房子家庭职业琐事缠身日渐平庸的普通人,都可把头枕在本书之上,稍作休憩。

是为后记。

2012年8月

目录

第一章 给理想打鸡血

程益中:超越自身的不可能性

朱德付:没有理想就没有年轻过

第二章 不拼爹元年

龚晓跃:高中文凭的报界大佬

刘原:从水电工到总编辑

第三章 到体制外去

杨斌:冲出体制呼啸江湖

钭江明:“地委笔杆子”转型之路

第四章 快意江湖爱谁谁

王小山:真实的快刀杀手

马一木:我不是韩寒的影子

第五章 跳槽这个问题

陈志华:城中村作家的三步走

方三文:任何行业都需要探索未知的人

第六章 一切并未完成

王跃春:任何时候不能动摇你的意念

张晓舟:搞啊搞,搞到你搞不动为止

后记 也谈谈理想

序言

在新闻行业,“理想”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名词。相信走进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带着理想来的。另一方面,在工作多年之后,很多人对“理想”这个词可能也充满了困惑。

这种困惑来自于很多方面,包括新闻职业现实与曾经理想的反差,包括行业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包括价值观的变化,也包括待遇、发展空间等种种因素……确实,理想这个话题,深入细节之后,会发现人的理解各异,有的理想着眼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有的理想则偏重于对行业的期许。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人对未来的预期。就我的观察看,很多时候人们对理想产生困惑,不在于现在、当下,而在于接触现实之后对未来预期的调整。

在以往对理想的表述中,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匡扶正义,是被提及较多的词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最适合放在新闻行业去实现。毫无疑问,在今天,这仍然是新闻业的价值所在。但另一方面,现时论及新闻理想,恐怕要多加一个背景,那就是随着技术在生活中的渗透,社会传播方式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互联网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的时代已在眼前;十年前博客是潮流,如今微博都已走过巅峰期。

之所以提及这些,是因为如果只是以传统纸媒的视角看待新闻这份职业,在当今的社会传播格局下,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无论纸媒还是其他媒介,都只是这个多元化、多渠道传播背景中的一个方面。

有了对这个背景的了解,对于理想的理解,应该也会更充分一些。我也碰到过有人跟我谈及理想时的困惑。虽然通过交流有所纾解,但我想这种困惑还真不是几句话能开解的。需要在行走中去体验、去尝试、去观察、去沉淀。如孟子所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谈及传媒行业的种种变化,在于给新闻人提供一个审视自身的宏观背景。理想并非一成不变,至少随着行业的变化,会有新的需求,甚至淘汰部分旧有功能。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去理解、去适应,而不是抱残守缺,拒绝改变。

借用一句《南方都市报》曾经的口号:“改变使人进步。”

但这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全媒体时代来了,有人又把传统媒体的价值贬得一无是处,进而传统媒体中有些人也妄自菲薄。实际上越是全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和媒体人更应该找准自身的核心优势,发而扬之。

不能把媒体看成救世主,这样认知下衍生出来的理想太自大;但媒体也不能没有底线,那会断送立身之本。

说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一个足够专业,又视野开阔的人,更容易给理想找一个合适的定位。当看清媒体的维度,理想也会多一分弹性,这时就会多一些可能。

在上面所述的宏大背景下,《理想到底是不是骗子》一书选取了一个断面去观察传媒人的理想与现实。并试图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理想是不是骗子?

入选的人,是曾经在《南方都市报》工作过又离开的人。这些人曾经是《南方都市报》的开创者、践行者、参与者,怀揣着类似的梦想,为同一份报纸并肩前行过。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南方都市报》是观察中国传媒和传媒人变化的最好视角。十五年间,她从一份默默无闻的报纸迅速成长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办报理念上的创新和拓展,成为中国新闻业抹不去的印记。另一方面,她现在又成为国内率先尝试战略转型,推进“全媒体集群”战略的都市类媒体。这一次的变化,可能要带给新闻从业者又一次观念上的变革。

当然,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南方都市报》的人。每年的人来人往,《南方都市报》吸纳着对传媒有兴趣的人才,同时又在不停向各行各业输送着人才。就像本书中所追访的人,离开《南方都市报》之后,他们的人生各异。有人选择了网络,有人选择了创业,有人赋闲,有人忙碌。经风历雨之后,他们对理想的理解或许更为深刻。也能为现在从事新闻行业的人,提供不同角度的参考。

内容推荐

《理想到底是不是骗子》一书选取了一个断面去观察传媒人的理想与现实。并试图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理想是不是骗子?

《理想到底是不是骗子》不是励志读物,胜似励志读物。书中这12位传媒大腕曾经是《南方都市报》的开创者、践行者、参与者,怀揣着类似的梦想,为富有理想主义气质的新闻事业并肩前行过。早已誉满江湖的他们,在大学校园、机关单位、街头巷角、天涯西祠,影响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几代中国人。离开《南方都市报》之后,他们的人生各异。有人选择了网络,有人选择了创业,有人赋闲,有人忙碌。经风历雨之后,他们对理想的理解更为深刻,更能给时人以启迪。也能为现在从事新闻行业的人,提供不同角度的深刻参考。本书由陈文定主编。

编辑推荐

《理想到底是不是骗子》选择了从《南方都市报》走出的程益中、王小山、刘原、张晓舟、龚晓跃等12位名动天下的传媒大腕,通过他们的成败传奇及访谈,去观察传媒人的理想与现实。并试图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理想到底是不是骗子?以求稍稍刺破中国当下年轻一代的普遍迷失。本书由陈文定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想到底是不是骗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文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8189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3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