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江穿越(走读曾国藩)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国藩既是一位具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往往具有重大争议又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一般是有人品、有学识、有才能的人物。

从《两江穿越——走读曾国藩》一书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实地考察资料,加深了我们对曾国藩及其湘淮军人物与清咸丰、同治年间,特定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经《走读》作者李超平实地考察后形成的客观表述以及实地拍摄的诸多图片,不仅使我们对两江地区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文物古迹和历史名人有了新的了解,更启示今人应当尊重历史,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尤其是对那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坟墓、故居等加强修葺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些重新品读的历史素材。

内容推荐

《两江穿越——走读曾国藩》一书首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即是体现在“走读”二字之上。据作者李超平在《前言》中说:“迄今为止,走读曾国藩的行程已经超过1万公里。”通阅《两江穿越——走读曾国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作者一行自长沙出发,沿途经过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数十县、乡,或是参观考察历史遗迹遗址,或是查阅方志、谱牒等文献资料,或是采访当地专家学者和历史人物后裔,耗时数月,自费掏腰包,亲身经历“走读曾国藩”在两江地区的足迹。这不仅引发我们对作者的务实治学精神,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肃然起敬;而且,从《两江穿越——走读曾国藩》一书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实地考察资料,加深了我们对曾国藩及其湘淮军人物与清咸丰、同治年间,特定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不少鲜为人知的有关曾国藩及其湘淮军人物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的人品、学识等精神因素对他们的后裔所产生深远影响等事例,更加深了我们对曾国藩这位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影响力的理性认知。

目录

一 楔子

二 探访江西安义县“曾国藩小道”

三 湘军立名在南昌

四 不有濂溪子,谁开宋代贤

五 在姑塘发现湘帮的足迹

六 曾上孤亭听角鼓——吴城散记

七 凭吊石钟山

八 祁门探“险”

九 安庆掠影

十 访邓石如和邓稼先故居

十一 拜读桐城

十二 对曾国藩安庆岁月的再认识

十三 都市侯府里的随想

十四 独访三河镇

十五 南京:两江总督府

十六 上海:长江口,东海滨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之前,当地人对此碑文字的解读是,原同治时期的江西巡抚刘坤一、两江总督曾国藩曾于同治五年(1866)亲临此地祈雨,百姓因感念其德,便将为他们二人上山而修筑的青石小径命名为“曾国藩小道”。询问帅式乾,他今年49岁,“曾国藩小道”之说,是受其祖父、父亲口代相传的,可见由来时间也不短,且是当地村民的普遍认知。

但不得不说,同治五年时的曾国藩,是不可能来到此地祈雨的,因为当时他正在围剿捻军的前线,其年谱里该年行迹中没有关于他曾经涉足江西的任何记载。刘坤一是否到过,则还需考证。疑惑之余,我们将碑文逐字解读。起首就是“江西巡抚臣刘坤一奏,为龙神灵应显著,请旨敕加封号,并恳御书匾额,以昭庥况而顺舆情,恭折仰祈圣鉴事”。

不难看出,全部碑文系竖排,是仿照奏折式样来刻写的,遇有“皇太后”、“皇上”等字样时,都会另起一行并高出一格,“臣”字也显著小于其他文字。行文语气也很规整,不像是杜撰。碑文中也赫然出现了“大学士、两江总督臣曾国藩”字样,实在令人惊讶。为稳妥起见,我们逐字辨识,并不时讨论,几次三番之后,终于弄清楚了这些碑文的意思。

第一块碑,写的是这个圣水塘(即所见的圆形水池)及同名寺院的缘起。第二块碑文,则是抄录原江西巡抚刘坤一的一份奏折。其大致意思是,此处水池由来已久,春夏不溢,秋冬不涸。旁有龙王祠,当地百姓相传池中有一种四脚神鱼,是龙王的化身,总于大旱之年出现,视祈雨者对龙王爷之诚意多寡而显灵布雨。此事在府志(当时属南康府)、县志中有记载。同治五年五、六月间,南昌一带大旱。刘坤一曾亲率全城官员祈雨,却无效果,人心为之惶动。遂于七月初,派人前来此处“请”神鱼,鱼刚进城,大雨即倾盆而下。但当时刘坤一并不觉其神奇,而是“犹以为事之偶然也”。直到五年之后的同治十年(1871)五月至六月,江西再次大旱,“复请神鱼”祈雨,又再次连降大雨,遂认为确有“灵应”。刚好朝廷当时有“凡志乘所载庙祀正神,实能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请旨敕封”之规定,故为之上奏求封赏。而奏稿中之所以出现了曾国藩的名字,其实是刘坤一为郑重其事,请他联署而已。碑文还显示,此份奏折系安义县优贡生熊子沂于同治十二年(1873)仲夏时节照录。

很显然,这篇奏折的内容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真相,那就是刘坤一与曾国藩均不曾踏足此山来为百姓祈雨。所谓“曾国藩小道”是刘坤一当年为迎接曾国藩上山而特意修筑,其实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并没有事实根据。但是,这样的说法既然存在久远,显然有其缘由。一方面,本地山民没有能力准确解读碑文,仅凭内中有“刘坤一”、“曾国藩”及数处“祈雨”字样就臆断他们是曾经来过此地,而并没有想到这样的推断究竟有多少合理性。另一方面,这样的冠名也未必不是当地山民淳朴情感的一种寄托,他们或许并不介意这两位名人是否真的到过,而是感念为解决百姓难题而想方设法的良吏。

就我们亲自勘察所见,这条“曾国藩小道”尽管因盘山公路的出现而荒废,但确实还能在密林中看到残余的痕迹。路基宽约40~50厘米,靠近山顶的部分已经没有青石板,据说是被山民们撬走用在他处。下山之后,我们又特意找到了这条小路的起始处,亲眼目睹了完好的青石板路,但快要被荒草淹没。显然,这是一条方便人们上山祈雨、求福的小径,却被冠上了一个名人的名字。更有趣的是,他们对这两个叫“曾国藩”、“刘坤一”的人的其他历史并不知晓,更不用说“湘军”是什么概念。而当问起“太平军”,他们脱口而出:“是‘长毛’吗?”这个回答委实让我们暗暗吃惊。“长毛”这个称呼确实存在于晚清时期,但未想到今天的人还如此熟悉。这显然源于口口相传,也源于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那就是,“长毛”很凶……

安义县电视台的记者刘文宝向我们介绍,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接到了当地村民帅式乾打去的摇把子电话,声称圣水塘里出现了一种有四个“脚”的小鱼,可能就是当年的“神鱼”。他为此专门赶到现场。亲眼看见这种小鱼长约5~6厘米,背部有黑纹,腹部粉红,接近透明。鱼装在玻璃瓶内,摆放在地。为确保拍摄效果,他还特意在瓶底放了一张白纸加以衬托。照片及报道文字曾发表于《光明日报》及本省报纸,但该报纸存档尚需找寻。而影像资料一时难以从该台资料库中寻得,且也担心时间已有十余年,磁带早已自然损毁。刘文宝甚至说还记得当时用的是松下那款M9000的机器,笨重无比,使他爬山时吃尽苦头。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尽管他嘱咐过山民再有“神鱼”出现时就一定要及时通知,却始终再没有这样的消息传来,看样子“神鱼”已经消失了。但是,仔细思忖之后,我觉得,尽管一时难以找到当时的影像资料,但并不影响这种鱼曾在这个地方真实地存在过的事实。且不说刘文宝、帅式乾当年亲眼目睹过此鱼,刘坤一奏折上的描述便是重要的证据。贵为一省巡抚的湘军后期统帅刘坤一,是不会仅凭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事情去请求敕封的。相反,他在对待这件今天来说很迷信的事情是非常慎重的。同治五年首次派人“请鱼”进城祈雨成功之后,他并没有草率上报,而只是当做偶然现象。直到五年之后,这种“灵验”被再次重复时,他才郑重其事地上奏,为此还特意请两江总督曾国藩联署上奏。以今天的理解,曾国藩应当看过此折,明了其意,才同意添上自己的大名。否则,他或许不会阻止这样的“迷信”举动,但应当不会同意署名。

值得注意的是,为这事上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顺应黎明百姓的呼声,照顾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碑文中开篇就指出了当时的一个大背景:“江西兵灾之后。”

P16-18

序言

一条江和一个人、—个国家、一个民族

制片人 曾海波

曾国藩这个人,光是署他名字的书籍,从清光绪年间到今天,据查就有700多种。还有那些写曾国藩的,从唐浩明老师著名的三部曲,到各种正说、反说、侧说,此起彼伏,数也数不清。套用西方人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曾国藩。今天,我们电视人来读了!怎么读?走读!

从长沙出发,经江西、安徽、江苏到上海,沿着长江顺流而下,一直到人海口,面向东海、面向太平洋。当年,曾国藩和湘军用脚步踩出来的道路,被岁月模糊了行迹。今天,我们这些晚辈,用车轮代步,在高速公路上疾驰。张开鼻翼,捕捉空间维度中若有若无的气丝;睁大眼睛,读取断壁残垣上忽明忽暗的信息。

为什么从长江开始走读?19世纪60年代时,这条世界上排行老三的亚洲大河,把还在沉睡的老大非洲尼罗河与老二南美洲亚马孙河,远远地甩在了经济排行榜的后头。东亚的经济中心,从十三行时代的广州,北移到了十六口通商时代的上海。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样大跨度的位移?是西方从本国市场潮水般外溢的商品。英、美、法、俄等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急于为海量产品寻找新兴市场,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商人垂涎欲滴的目标。列强用蒸汽时代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大刀长矛的抵抗。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十六口,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宁波、上海、镇江、南京、九江、汉口六个通商口岸。蒸汽船、航向标、机织布、煤气灯、照相术、自行车、消防队,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洋玩意儿,不可阻挡地从人海口溯流而上,经过江苏、安徽、江西、湖南,直达面积广阔、物产丰富的中上游地区。

曾国藩三任两江总督,恰恰是这条经济大通道的治理者。换句话说,连结西方世界和中国内陆的经济大动脉,就在他的治下。跨国公司、外资银行、地产泡沫、金融危机等,在他的那个时代已经发生。这是他个人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也是整个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如同处理军事、政治、外交问题一样,他同样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交出了第一份答卷。他不是没有抵抗过:对洋枪不以为然、对洋医将信将疑、对洋布敬而远之。但是,在人生最后的12年间(1861—1872),他没有就此止步。他的幕僚唤醒他看清楚,他的对手逼迫他干起来:安庆内军械所,第一座兵工厂;黄鹄号,第一艘蒸汽船;江南制造局,亚洲最大的造船厂;恬吉号,第一艘兵轮……当我们从尘封已久的档案里抬起头来,眺望滚滚长江,不得不承认当年他采取的行动,不仅改变了他的时代,还在潜移默化我们的今天。

这,就是“走读曾国藩”第一篇从长江开始的原因所在。当然,这只是两年来我所看到的曾国藩。至于一路行下去,我们将读到什么,悟到什么,还请大家拭目以待!

后记

今天是2011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我选择在这一天将书稿修改完毕,交给岳麓书社的编辑刘文先生。花了20天参与电视纪录片《走读曾国藩之两江穿越》的拍摄,三个月的时间撰写系列行记,这是我今年上半年干的一件大事,因此我刻意不把它拖延至下半年。

据制片人曾海波的朋友荣挺进在国家图书馆所查,所有写曾国藩或由曾国藩撰写的书籍,从清末光绪年间到现在共有七百多版本。套用西方人一句老话,七百多个版本,就有七百多个曾国藩。很荣幸,我这本小册子也将忝列其中。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是第一次用走读的形式来感受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

两江地区是指江南省(大致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和江西省。它曾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人文荟萃之区。也是曾国藩在长江以南主政的区域,是他一生成就最多的地方,当然也是故事、话题最多的地方。今年恰逢曾国藩诞辰二百周年,然而他依旧是一个盖棺未定论的人物,世人对他的理解仍嫌不足,所以我们用走读的形式,尝试更进一步走近他,也进一步理解他。

迄今为止,走读曾国藩的行程已经超过十万公里,我只走完了其中的一段,已然胜过读书万卷。

我非历史专业科班出身,充其量只是一个近代中国历史的爱好者,唯一可恃的资本是,历史上的曾国藩曾是我的同县老乡。我与他之间虽然隔着无法逾越的时空,但我们同饮涟河水,在同一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过。他那具有鲜明湘乡地域特点的语言、个性,使我能比常人对他更多一份理解。而引领我人门的,则是唐浩明、成晓军等学界前辈,他们的严谨治学精神,对我影响尤深。也正因为这样,2011年农历正月初一晚,我还专程前往惠州给成晓军先生拜年并请教诸多问题,获益匪浅。2011年9月4日,又在“首届海峡两岸纪念曾国藩诞辰2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与这两位前辈再次见面。

窃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但要有冒险的勇气,还要有前瞻的眼光。单就推动洋务运动和百名幼童赴美留学两大举措来说,曾国藩以一个传统文人、忠君官僚的身份,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来付诸实践,确实有些难以理喻、难以想象。思前顾后,或能用英国诗人雪莱在《变》中的诗句来解释:

人的昨天总是和他的明天两样,

除了变,一切都不能长久。  曾国藩一生当中的“变”有很多次,正是由于这样的变,也由此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与形象,从而长久被人们所怀念、追思。

无论后世怎么看待曾国藩这个人,他依旧还在影响着这个世界,依旧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这是我完稿之后的最大感受。

安庆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军兄曾经说过,曾国藩的灵魂一直在安庆的上空飘荡,从来不曾离开。其实,他的灵魂又何尝不是一直在中国大地的上空飘荡呢?

走读仅是开始,未来的道路依旧漫长。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多种著述,恕未一一列举书名或篇名。因才学浅陋,书中谬误之处,请予见谅!

承蒙尊敬的王澧华教授多次教诲并赐序,深表谢忱!本书能面世,也得益于诸位学界前辈的悉心指导,得益于摄制组团队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多个单位和个人的无私帮助,深怀感念!谨列名单于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江穿越(走读曾国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超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7600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35.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