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品(1古建筑七面体)
内容
编辑推荐

《汉品》是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一系列丛书。

左靖主编的《汉品(1古建筑七面体)》用七种视角图文并茂传达各异作者对东亚传统建筑的认识,重新开掘民间手工艺,解析中国传统文化。“古建筑七面体”,从作者各异的“身份”出发,以七种视角来传达他们对东亚传统建筑的认识。既有与专业建筑学颉颃的“书写建筑学”的乡土建筑实验(《潜流》)和文人“遣怀”式的细腻体验(《屋漏痕》);也有以中国式的传统空间重建乡土生活格局的文化复兴方案(《归家》);还有通过对台湾、日本和北京等处的个案研究,来强调“历史认同”与“社群参与”在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的重要性(《内观》);《黄白之间游》则是提供了一种印象式的诗意画面,而《京都清水寺》表达了一位中国僧人对于日本传统建筑保护的感佩之情。

内容推荐

左靖主编的《汉品(1古建筑七面体)》内容涉及安徽南部的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的理念,上海郊区水乡的仓库建筑的“传统建筑化”,以及与读者分享日本和台湾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经验。《汉品(1古建筑七面体)》还包括江南手织布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茶文化系列文章,以及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影评和书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读”等栏目将收录香港中文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作者关于“传统乡绅的社会活动与村落网络”,以及“明代儒家赋予舞蹈的意义”等高质量的学术文章。

本辑的《玉扣纸》和《老族谱》记录了玉扣纸和老族谱的制作过程,再现了闽西正在消逝的原生态乡村生活。在影片中,作者寄予了难舍的乡愁情怀和克制的社会批判,也在客观上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的影像档案,对今后的搜寻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录

卷首语 努力积聚跬步,以期能致千里 左靖

卷首 专题

古建筑七面体

 潜流:两个诗人的乡村实践 李墨 小孔

 黄白之间游 杨重光

 屋漏痕 汤国

 归家:以中国式空间重建乡土生活格局 林小熏

 内观:古建筑保护再生之剖切 徐轶婧

 强拆:是对精神的虐杀——梁林故居遭拆除一事的本质 方振宁

 京都清水寺 杨一

卷二 行动民艺

 江南寻布影 白略 向原

卷三 深读

 刊中刊 礼下诸野:近代乡村先生的社会活动与村落网络 吕永升

卷四 茶谭

 舌本辨之,微乎微矣 马凌

 皖南无名溪流 汤国

 漫吃普洱论佳器 王迎新

 京都访茶 丁以寿

卷五 传承与表现

 给传统轻盈的未来:张雷和他的品物流形 马思汀

 悬浮空中 苏文祥

 以《六祖坛经》解析克雷格·马丁装置作品《橡树》 胡俊

卷六 读影

 玉扣纸:不仅仅是造纸术 吴岚冲

 老族谱:雕版木活字手工印刷的影像志 吴岚冲

卷七 品书

 民艺四书 苏七七

试读章节

潜流 两个诗人的乡村实践

文/ 李墨 小孔

背景:

2004年3月,诗人郑小光和寒玉离开城市到皖南乡村居住。同年5月,他们购下了位于黟县西递村的一栋快要倒塌的徽派民居。这个被当地村民用作养猪的房子,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郑小光和寒玉决定开始修缮这幢民居—— 自己设计和施工。历时一年半,修缮结束,他们把它命名为“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并正式对外营业。2006年5月,他们购下位于碧山碧东村的一栋宅子,这幢巨大的民国老宅,修复时间为两年。这些修缮的工作,使已经濒临消失的徽州老房子,恢复了新的生命力。他们在保护乡土建筑的同时,重建了一种新的乡居生活方式,并吸引了更多的同仁参与其中。

说起来可能有些费解,一直以来,我们在尝试构建一种新的建筑学理论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之上,并进入更广泛的人文领域,使建筑学成为一种真正的“人学”。相比专业建筑学,这种被称为“书写建筑学”的理论显得有些艰涩,但就城市现状来说,我们不得不如此。原因在于,这种建筑学将关注生活,关注实实在在发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琐碎的,永远都是琐碎的。T.S.艾略特《玄学派诗人》说,我们的文明“涵容着如此巨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作用于精细的感受力,必然会产生多样而复杂的结果。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涵容性、暗示性和间接性,以便强使—— 如果需要可以打乱—— 语言以适合自己的意思”。这用来评论我们这种建筑学的复杂性也是合适的。建筑学的复杂性和城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复杂性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根本不能脱离生活谈论城市,也不能脱离城市谈论建筑学。打破一般建筑学专业的技术垄断,提倡放手进行的业余建造,是我们一贯的宗旨。这是相当基本的原则,正如机打的字体与手写的文字,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谈论“猪栏酒吧”两幢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决不能脱离寒玉和郑小光在其中注入的浓郁的设计意味;我们谈论“猪栏酒吧”的设计意味,决不能脱离他们良好的感受力和进行“复现”的能力;而我们谈论“猪栏酒吧”的诗意复现,又决不能脱离他们的乡村实践和乡居生活。与之相较,两幢古建筑本身的保护和修缮问题,并不是最具专业特色和最具理论价值的部分。可能的话,也并不十分紧要,即使紧要,也无法越过其中的“设计”、“诗意”、“乡村”和“生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正是这些似乎与一般的建筑学专业无关的内容,才更有认认真真进行探讨的必要。而正是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才揭示出“猪栏酒吧”的革命力量。文中,我们将之比喻为毕加索的现成品雕塑和立体主义拼贴画之于当时的艺术创作,认为这是一股力量强大的“潜流”。既然是革命,既然是“潜流”,自然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与所有能够归类的内容均不相同。表面上看起来,也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也就不那么顺理成章了。存在疑问,是合理的,对我们来说,在一篇小文章中将此要义揭示出来,也实在有些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感觉。

在我们电脑中,这篇文章的文件名被称为“开题报告”。这篇综合了“棚屋与树林二”和“棚屋与树林七”中主要观点的文章,是更宏大的一组选题计划的梗概,将作为一系列具体研究项目的指导。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在今天所谓的建筑学专业讨论中,从来都缺乏的那些东西,这也是今天的城市千篇一律和萎缩干瘪的原因。在我们的学术话语中,从来将建筑学作为一门技术,似乎依据一些抽象的指导原则,就可以诞生出全部的生活感悟。缺乏对语言的自觉,就像企图运用化学方程式去制作出味道鲜美的中式菜肴一般。我们只能说,在生活面前,我们常规的专业话语是那么的无力,生活的宴席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原则和运行方式,绝非那些科学的统计的善与视觉的纯粹的美。所谓的乡土建筑,尤其如此,我们暂且不谈这种命名的薄弱的学理依据。单就常识说,没有乡土的生活体验,就没有乡村的建筑实践,没有有意为之的诗意营造,就没有强行注入的设计旨趣。没有对乡村实践的认真探讨,对乡土建筑的认知注定是隔靴搔痒;没有对乡居生活的透彻领悟,对古建筑本身的保护和修缮就只是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本身。

文物保护与乡村实践,实际上,具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讲,二者所针对的都是现代意识形态下孕育的城市建筑。现代思想的核心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历史观念,而文物保护与乡村实践都朝向过去,并且,这是一种被未来主义所规训的过去。也就是说,经过了现代知识型的改造,今天的文物概念与历史上的文物概念已不相同,今天的乡村概念也与历史上的乡村概念不同。很多时候,历史上的文物与现世的生活并不疏离,述古是为了追逐某种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历史上的乡村与城市的形态同出一辙,甚至拥有比城市更高的建筑质量。而在一种现代建筑学科塑造下,文物与乡村皆被迅速边缘化,最终成为彻头彻尾的他者,枉自接合,且造成无数的尴尬。如“大屋顶”和“假古董”云云,前者曾被童寯先生戏称为“借一条辫子使死人复活”,后者则被郑小光非常形象地比喻成“没有皱纹的外婆”。“猪栏酒吧”之所以能够脱离上述常态,很大程度上在于,一种自由的乡居状态填满了作为学科存在的文物保护的过于概括的理论结构。文物保护与乡村实践,不再是不相干的两个学科,在一种“拼贴”的观念下,我们能够实现对两者的同一的观察。

在《拼贴城市》一书中,柯林·罗借用列维-斯特劳斯所提出的“拼贴”概念阐述一种修正性的城市设计理念,并引述毕加索1943年创作的“公牛头”。早有识者指出,柯林·罗所给出的“拼贴”,与列维-斯特劳斯所讨论的日常生活里匠人劳作中的诗意和原创性,是存在着差距的。前者是建筑师的,天然倾向于一种形式的技巧,一种专业的规训,而后者是人类学家的,是众人的生命和生活策略。因此,柯林·罗的“拼贴”显得脸谱化,但便于理解,而现实中对“拼贴”的讨论要复杂得多。在“猪栏酒吧”小憩,我们可以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这一魅力的来源绝非只是通过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而更多的是脱胎于上述那种匠人劳作中的诗意和原创性。我们可以运用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方法,将“猪栏酒吧”可感知的魅力上升为可理解的内容。那时,我们对此问题将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与更明确的表达。

如果多说一点儿,我们可以追溯到文物保护学科创立伊始,中国营造学社创办者朱启钤先生的许多相关学术构想。这些构想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且容得起我们后学的反复追问。朱启钤先生是一位带有范蠡色彩的人物,居家至千金,又是收藏大家,学问很好。梁思成、刘敦桢、陈从周、王世襄,都是他亲传的弟子。先生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发现并校勘宋《营造法式》,但先生最有特色的理念,却应该是《哲匠录》的编辑,特别是“哲匠”概念的阐述。“哲匠”旨在拟合思想与材质,视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形式同为无差别的人类智能,具有无差别的心灵境界与文化成果价值,即抵制“道器分途”、“重士轻工”的观念。其研究范围甚广:“所录诸匠,肈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著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一言者,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悉数辑入,而以‘哲’字嘉其称,题曰‘哲匠录’,实本表彰前贤,策励后生之旨也。”

“哲匠”昭示着一种新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的产生,这一理念作用于乡村,将对常规的城市生活造成挑战。今天的城市以一种理性的分区规划原则产生,加之资本的运作和权力的干预,其特定的存在状态及外部形象早已失去了发展差异的理则。“哲匠”以书写的方式完成设计操作,视城市为一种语言意义上的差异共同体,在对其形式进行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作为能指的潜能,传一艺,显一技,借此方式探讨关于“在”的一种可能。很大程度上,人们对城市的依恋在于其极为庞大的统计数据。尽管面临着形态结构的衰落,人们到底收获了因大量人口聚集所孕育出的某种生态平衡。越庞大的城市具有越稳定的组织原则,少数人越有机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某种共同体。城市生活给人以极大的便利,在这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无论这种东西多么罕见。但在这种便利的背后,人们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即个体存在的代价。“哲”字所代表的是对此代价的体察,更是对此代价的拒绝。运用一种崭新的建造方式,构筑起乡村本身的自我认知,乡村绝非只是现代人休闲与猎奇的对象,实际上,乡村是我们回归自身的导师。

在此之前,早有诗人返回乡村。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所属的瓦尔登湖畔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在描写这段经历的文字中,他详细讲述了亲手建造住宅的全过程,并谈到关于这所房子,他所看到的建筑的美:“是从内部向外面渐渐地生长出来的,是从那住在里面的人的需要和他的性格中生长出来的,住在里面的人是唯一的建筑师,—— 美来自他的不知不觉的真实感和崇高心灵……在我们这国土上,画家们都知道,最有趣味的住宅一般是穷困的平民们的那些毫无虚饰的、卑微的木屋和农舍;使房屋显得别致的,不是仅仅在外表上有的哪种特性,而是外壳似的房屋里面的居民生活。”这段文字给予“书写建筑学”最好的阐述。这样的建筑来自心灵,关注生活,关注真实,是一种“心印”。“匠”字所代表的就是此种哲思的展露,不是通过思想,而是通过材质,不是通过抽象的语言,而是通过具体的形式。乡村实践的哲思使“猪栏酒吧”脱离了一般意义上对老房子的修缮活动,拥有更为深远的内涵,作为一种对“可能”的探寻,预兆了我们的未来。

我们接触到一系列成对的概念,如果运用“哲匠”一词统领全局,可以列出两行长长的名单。其中,对应“哲”字的一行是:乡村实践、诗意、回归、追忆、生活、思想、可感知的、所指、语言、结构、共时性、内在、“无”、“营造”的“营”字、“心印”的“心”字、“道器分途”的“道”字和“重士轻工”的“士”字。对应“匠”字的一行则是:文物保护、复现、展露、书写、建筑、材质、可理解的、能指、言语、事件、历时性、外在、“有”、“营造”的“造”字、“心印”的“印”字、“道器分途”的“器”字和“重士轻工”的“工”字。有了这两组名单,我们得以认清“猪栏酒吧”的真正价值,在于在上述一系列成对的概念之间进行沟通的尝试。从事业余建造,打破专业分工,这无疑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引人入胜的远景,且正合朱启钤先生编述“哲匠”的苦心。我们总是怀着兴致,矻矻追寻:可否不用文字做诗?可否不用语言思考?实际上,这才是“猪栏酒吧”的乡村实践,或者说“猪栏酒吧”的文物保护,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P08-15

序言

努力积聚跬步,以期能致千里

文左靖

《汉品》是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一系列丛书。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个家园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过几十年工夫,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西方化的世界(粱漱溟,1921)。更没有谁能预料到,这个“大变局”居然激荡了一百多年。尤其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本可以与工业文明相互哺育的农耕文明日益衰微,我们的传统家园已经被冲刷地无法辨认,渐行渐远。

什么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是绵延了数千年的乡土中国,还是一个个盆景般的城市中国?如何认识面目业已模糊的传统?我们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未来吗?关于传统和现代,一百多年来有过无数争论。林毓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概念,即“把一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创造地转化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我想,我们的《汉品》应该从林先生所提出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原点出发。

《汉品》每辑会有一个专题,并有相对固定的栏目设置。本辑的专题“古建筑七面体”,从作者各异的“身份”出发,以七种视角来传达他们对东亚传统建筑的认识。既有与专业建筑学颉颃的“书写建筑学”的乡土建筑实验(《潜流》)和文人“遣怀”式的细腻体验(《屋漏痕》);也有以中国式的传统空间重建乡土生活格局的文化复兴方案(《归家》);还有通过对台湾、日本和北京等处的个案研究,来强调“历史认同”与“社群参与”在古建筑修缮与保护中的重要性(《内观》);《黄白之间游》则是提供了一种印象式的诗意画面,而《京都清水寺》表达了一位中国僧人对于日本传统建筑保护的感佩之情。

对民间手工艺的重新开掘是《汉品》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博物馆化”的非遗整理不同,《汉品》更推崇在田野调查的广泛基础上,把与现代生活濒临割裂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并动员当代设计师加入行动者的队伍,对传统民艺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既做到对历史传统有所传承,又能够融入生活化自然化的当代观念。这就是“行动民艺”和“传承与表现”这两个栏目的由来。

在所有媒介中,通过影像来记录民间的生产与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汉品》开设的“读影”专栏,将重点介绍民间影像工作者拍摄的民俗志电影。本辑的《玉扣纸》和《老族谱》记录了玉扣纸和老族谱的制作过程,再现了闽西正在消逝的原生态乡村生活。在影片中,作者寄予了难舍的乡愁情怀和克制的社会批判,也在客观上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的影像档案,对今后的搜寻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汉品》特别设置了“深读”专栏。每辑邀请一至两位学者专门就传统文化撰写深度解读文章,偏重于思想性和理论性。“深读”专栏在设计上采用繁体竖排,借以表达我们对传统阅读习惯的缅怀。

按照亨廷顿的观点,非西方国家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进入现代文明,存在两个阶段。今天,也许我们正在步入第二个阶段:社会的决速转型使传统人际关系纽带发生断裂,造成不安全感、无意义感、异化和反常感,从而需要到传统文化和宗教中寻找答案,解决文化认同问题。另一方面,事实上,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的观念和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远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我们从乡村建设在当代的勃兴与蔓延不难看出。“五四”以来的反传统的主流叙事已经进入了由盛而衰的阶段,返回本土文化,寻找文化认同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慢慢形成(曹锦清,2006)。

清初的大变局中,大儒颜元去世前教导自己的弟子“天下事尚可为,汝等当积学待用”。这句临终遗言虽不乏悲凉,但充满了动人的精神力量。《汉品》愿与同道们一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兴做一点自己应有的贡献,努力积聚跬步,以期能致千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品(1古建筑七面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左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3752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