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武旦(王芝泉)/菊坛名家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幼年的变故,往往能毁掉一个人,也能成全一个人,王芝泉属于后者。

1941年,王芝泉(这时的她随父姓,叫“傅芝泉”)出生在“天府之国”四川。这是一个标准的书香门第: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父亲傅况麟还是位律师——在20世纪上半叶的四川,这不啻是上流而时髦的职业。家中有三个孩子,芝泉是老大。如果日子就一直这么平静而美满地过下去,芝泉可能像母亲王玉冰一样,规规矩矩地读书,风风光光地嫁人,再生儿育女,培养子嗣成为名门望族的翘楚。

果真如此的话,生活中多了一个名门淑媛,昆曲的红氍毹上却少了一位难得的大武旦。

但是命运的安排不是这样温馨而俗套。

川渝信美,是个安逸的生活之地,却容易消磨事业上的雄才大志,父亲决意要出去闯一闯,于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到了陌生的上海滩。事实证明,父亲还真有本事,一无背景二无朋友三无路子,竞能在上海滩立下足来,事业渐渐崛起,并在南京路上开起了律师事务所。遂寄信一封,建议全家迁至上海。

一个萧瑟的冬日,年轻的母亲带着三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出了门。芝泉已经懂事,妹妹也能到处跑了,小弟弟尚在襁褓之中,还有一位人称“吴妈”的保姆同行照顾。五个人乘坐轮船,顺江而下。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尤其是带着一群孩子,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加之旅途中屡屡遇险,从未出过远门的母子们面临着从未有过的考验。一天,不知怎么回事,船身猛烈晃动起来,随即缓缓下沉,一船人惊慌不迭,只听见船长下令,让旅客把所有的行李都扔下水去,以减轻分量。母亲毅然行动,一旁的小芝泉急了,拉住行李硬是不松手:“妈妈,真的要扔啊?”妹妹愣愣地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明所以;弟弟正流着涎水睡得香甜,什么都惊扰不了他的世界。芝泉只恨自己势单力薄,拦不住母亲,看着母亲已经扔掉了两个大箱子,她快要急哭了,大喊:“以后我们用什么过生活?”母亲躬下身,不紧不慢地说:“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只要人在,以后都还可以买的。”小芝泉似懂非懂,但被母亲那股气势深深震慑,不再阻拦。可幸天遂人愿,船身渐稳,一行人终于平安抵沪。

到了父亲新买的房子中,小芝泉兴奋了。楼下是名声斐然的“南京理发店”,楼上就是挂着明晃晃牌子的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商住两用,地方有两三百平方米,宽敞明亮,还有丽三个职员听从父亲调遣。置身于父亲一人打下的“江山”中,一家人焕然成为“新上海人”,又回到了如从前一样殷实、安定的生活。

但是,有些东西是永远回不来了。在物质条件越来越让人如愿的同时,父母的关系却起了微妙的变化:一个职场得意,风生水起;一个锅碗瓢盆,鸡毛一地;曾经的温存渐渐化成了令人难耐的温吞,一对佳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离婚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P14-15

后记

很多看起来难度重重的事,未必真有那么难;同理,看起来简单的事情,也未必就那么简单。

小时候,感觉世界上最难之事,莫过于考试。考完了中学考大学,考完了大学考硕士,然后是博士……当然,在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之后,发现公众眼中的珠穆朗玛可能远远不如我们估计得那么高。当然,这是高学历饱和的年代,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同时,发现对于写书的恐惧减少了。博士论文若付诸出版,不就是一本“专著”?所以,当工作不久,校领导安排给我一份任务:为昆曲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芝泉老师写一本传记时,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立即接受了。这爽快有两个原因:其一,学校解决了我的工作问题,知遇之恩理当报答;其二,毕业论文的完成,使我对长篇写作有了初步经验。并且,读博士期间我曾为著名海派武生小王桂卿老师写过五万字的系列传记(后连载发表于《中国京剧》),算是“热过身”了。

但是很快,我发现大大低估了这本传记的难度——在接触王芝泉老师之后,原本的信心迅速土崩瓦解:且不说武旦戏的程式动作是如何地浩如烟海,仅就对于这位“武旦皇后”的了解,我近乎一张白纸。要在短短一年内了解她六十多年人生、并完成二十万字的文字,不啻愚公移山。愚公尚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只能靠自己。

幸好,王芝泉老师几乎每天都来学校上课。于是,每天午饭后,我挟着纸笔,雷打不动地与她见面。她从不去食堂吃饭,一杯咖啡、几片面包权作午餐。虽然简陋了些,但闲适散淡的气氛极利于聊天。于是,借着这难得的氛围,她将自己从幼年开始的艺事,一桩桩地从容道来。她谈,我记,时不时羞赧地问上几个极度“门外汉”的问题。王老师不以为意,耐心解答,可惜一谈到表演程式——即使最基本的“涮腰”、“背花”、“探海”,也足以使我呆若木鸡、不知所云,真切地感受到不懂戏的“80后”想和古老的戏曲艺术对话的吃力和尴尬!每到此处,她索性让学生当场示范,现身说法;或者为我扎上练功的大靠,穿上厚底靴,亲自体验个中滋味。记得当时,我头昏眼花,气喘吁吁,举步维艰,如挣脱缧绁而不得的大闸蟹!

这就是武戏。台上光鲜亮丽,台下却要受罪,受大罪!

当不为我所知的武戏的一面亮出了真实的底色,当几个笔记本被我记录得满满当当,我渐渐对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而王芝泉老师的性情也打动着我,她虽年近古稀,却有着少年般的坦诚、热烈、剔透。谈到昔日往事,她不止一次泪光闪闪,哽咽不成言。等擦去泪水,一抹羞涩的红晕又浮上脸颊,“对不起,太失态了”。不多久,不知什么勾起了她美好的回忆,她又会笑得像个孩子。她性子急,语速快,情感浓,气场强大,间接地增强了这本书的感染力。在与她对话的过程中,我隐隐感到,这本传记不仅是一个人的历史,更是一部昆曲武旦的心灵史,甚至,当代南昆武旦戏继承、发展的重要密码也深藏在其中。可是,这又岂是我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能够完成的?

焦虑和兴奋融合在一起。2009年暑假,抚养了我二十余年的爷爷溘然而逝,在他那间狭小闷热的书房里,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我足不出户地写了二十天,一口气完成了五万余字,写到肌腱发炎,连筷子也握不住。开学后,每天八小时坐班后回到家,爱人往往自告奋勇地施展他那相当“凑合”的厨艺,让我小睡一会,晚上好能恢复精力继续写作……劳顿和紧张是自然的,但其中的快意和幸福也只有我一个人享受得到:静夜,对着电脑,忘却人世纷扰、蜚短流长,集中所有精力,将自己化作一只龙飞凤舞的大笔,酣畅淋漓地忘情挥洒,不知身在何方,今夕何夕,这真是人生难得的自在!我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戏曲的血液,让当年从剧场后台起步的梦境最终又还给了剧场;我感谢我的爷爷奶奶,是他们培育我二十余年,让一个渭北平原上听着秦腔长大的孩子,有机会跨过黄河长江,为六百年昆曲动心动情……

当写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我深深感激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校、上海昆剧团等所有曾经给予我提携、关爱、呵护、帮助的专家、前辈和朋友们,没有他们,我无法走到终点。有幸与戏曲史专家蒋星煜先生成为近邻,他年过九旬而笔耕不辍,新作迭出,堪称神人。我不好意思上门叨扰,他却不时热情相邀,并乐于跟我这个小字辈海聊沪上戏曲界、文艺界古今掌珍,直接地为我拓宽了视野。国家一级作曲、上海昆剧团原副团长、上海戏校原常务副校长顾兆琳老师,因为主编《昆曲精编剧目典藏》反聘于编研室,他不但为此书慷慨提供了若干珍贵的老照片,而且帮我拿捏、审定了部分文稿,给了如履薄冰的我一剂定心丸。此外,著名摄影师祖忠人、周育成,戏校老师陈为瑀和简建,王芝泉老师的朋友续正刚,未曾谋面的昆曲曲友赵卫,师姐朱锦华等也专程来校,热情奉献了不少影像资料。

当然,最深的一鞠躬应该献给这本书的主角王芝泉老师,能认识这位可爱、可敬的大朋友,人生之一幸也!如果年轻十岁,我也想像昆五班学生们那样火辣辣、赤裸裸地表达——“王老师,我爱你!”

是为记。

目录

序一:大武旦王芝泉 刘厚生/1

序二:现代昆剧武旦行当的开拓者 唐葆

学艺在仙乡/13

记得当时年纪小/14

紫燕喧喧,黄莺呖呖/18

流连,“传”字辈老师的声与影/27

一“芸”一“芳”,师恩难忘/33

“要找王芝泉,得去练功房”/44

入梦,也不闲着/51

老部长石西民/53

1961,香港的掌声/57

捡枪者谁?毛主席!/63

“文革”,革了昆曲的命/65

遇见了自己的那个“他”/71

“五七”京训班的况味/79

秘密为传统戏录像/86

寻至宝破天荒/97

要上台,从减肥开始/98

《挡马》:五十年磨一剑/101

《扈家庄》:走“昆曲路子”/119

《盗库银》与《盗仙草》:“姊妹花”的异趣/130

《借扇》:几代人的生命延续/141

《三打白骨精》:“文革”后的第一次“热身”/146

《飞马追踪》的“萍踪侠影”/152

《红娘子》:转益多师是我师/155

《雅观楼》:谁识“存孝”是巾帼?/165

《无盐传奇》:最美那一朵腮边蕊/171

《白蛇后传》:小青作统帅/176

《上灵山》:演猴戏自成一家/182

《百鸟朝凤》:吞云吐雾王大娘/188

《请神降妖》:明艳惑人九尾狐/194

《花荡》与《八仙过海》:反串“张飞”与“铁拐李”/200

一个好汉三个帮:同甘共苦的搭档们/205

同行有你我:与裴艳玲的“不了情”/223

应喜后来居我上/229

昆三班:第一拨的“六朵金花”/230

当上了“九品芝麻官”:演员队队长/237

一半是烈焰,一半是寒冰:与爱徒谷好好/247

最爱“穷学生”:与爱徒杨亚男/260

教起昆五班,减去三十春/270

心诚意虔的“留学生”/278

结语/287

王芝泉从艺大事记/289

参考文献/296

后记/302

序言

王芝泉同志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昆剧大演员和大教9币。我同她于1961年相识,至今已将近50年了。虽然没有长时间共事,没有长谈过,然而她从青年时期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芝泉于1954年考入华东昆剧演员训练班,成为上海最早一批所谓昆大班学生时,跟她的同学们一样,都只是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对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昆剧,可谓是两眼一抹黑,一无所知。她们入学不久,“传”字辈老师为了示范,给她们演出过一次《白蛇传》的《断桥》一折。这折戏充满悲情,令人心酸,但是孩子们却看得哈哈大笑,可见其幼稚天真。然而当她们逐渐长大、涉猎渐深时,就都被昆剧迷住了,不仅成为勤奋练功的好学生,而且一迷就迷了一辈子。芝泉就是其中一人。她不仅迷上昆剧,更迷上了昆剧中最难的一个行当——武旦。她那时已分在花旦组,又去过老旦组,老师们都喜欢她,没有不要她,她却偏偏要改换门庭,插班改学武旦。我到现在也不明白这么一位身轻体弱的如花少女怎么会有那样明确的理想和那么坚强的决心。上世纪60年代初,昆大班刚刚毕业,我就看过芝泉演的《挡马》和《白蛇传·盗草》。我那时对于昆剧也是近于无知的状态,但已明确感到这员女将不是等闲之辈。她在舞台上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动作规范准确而自如流动,她毫不怯场,表演时洋溢着一种艺术的自信。这就是她最初给我的深刻印象。

芝泉是新中国第一代昆剧演员中有代表性的武旦名家,她不仅要把自己应演能演的几个传统武旦戏演好,要演得超越前人,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即在昆剧大领域中为武旦行当开拓阵地,扩大影响。这是一项补历史之不足的任务,更是时代任务。昆剧历史悠久,蕴蓄丰厚,然而在新时代中仍然要发展,要充实提高。芝泉作为武旦大演员就要担起这个任务。如今,她做了教师,献身昆曲教育培养接班人,担起当仁不让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芝泉做到了,做得很出色,我不能不由衷地敬佩。

作为武旦名家的芝泉,在她几个代表剧目中所显示的表演艺术,功底深厚,形象鲜明,更可贵的是有一种新时代的气息。武旦必须突出武功,又要刻画人物性格。芝泉更注重角色之间的交流反应,注重配合,使舞台上气氛灵动而饱满。这明显是从话剧吸收的营养,她掌握得相当准确灵活。这一点是她们昆大班的共同优势,也是芝泉艺术风格经久耐看的秘诀。

芝泉的这本传记由张泓同志写成。我同作者不熟,芝泉告诉我是一位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不久的青年,这使我颇为惊喜。一方面是写得很真实,也很生动,写出了芝泉大半生的生活历程和艺术生涯,写出了这位“小外国人”(芝泉少年时的绰号)坚毅而开朗的性格,写出了她对昆剧艺术的忠诚和对昆剧学生的挚爱。另一方面,我也非常高兴有这样的青年作者愿意为这种古老的被很多人认为过时的冷剧种昆剧服务,为冷中之冷的武旦行的名家写传。她如果去给什么火热的真假明星写点吹嘘的东西,岂不是更能名利双收。我想她去走这条“冷”的出路同当年芝泉走“冷”的艺路似有精神相通之处,都是可爱的青年正气。

粉碎“四人帮”以后,芝泉一方面恢复传统剧目,一方面下很大力量主动创编和参与创编新昆剧,其中武旦都有较重“戏份”。这正是她为武旦开辟新路的尝试。我因早离上海,看她的新戏极少,但也常有耳闻。我知道这些新戏中各有优劣,完整的全面成功的精品不多,都没有成为保留剧目,然而芝泉对这些戏作花费的心血并没有白费,我觉得她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她性格中一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宝贵精神。本书中对这些戏可以说做了一定程度的艺术总结,很有必要。这是对艺术负责的态度,对昆剧乃至其他剧种都是有益的启示。

我特别喜欢书中写芝泉和她的学生们的那些章节。芝泉由演员转向教师已有多年,现在已是经验丰富、桃李满门的大老师了。我前些年初识谷好好不久,就感到这个青年姑娘身上含蓄着王芝泉的风格。又是一个拼命三娘!教育是国家建设的百年大计,昆剧尤其需要正规的传承。昆剧武旦人才的培养更是昆剧中特殊的一部分。大约三四年前我有一次去上海戏曲学校,看到昆五班的娃娃们(都是王芝泉的学生)练功表演,激动又感动。我要说,芝泉同志,你和你的同事们这些年从事的、比演员工作更为繁重的教学工作是一项神圣的社会主义艺术事业。感谢你们!

2010年7月

北京

内容推荐

《大武旦(王芝泉)》由张泓所著,《大武旦(王芝泉)》记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昆曲人才中的佼佼者。王芝泉在昆曲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探讨她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以大量笔墨记述她的人生经历,并通过她的经历反映所处的时代。

编辑推荐

王芝泉,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曲人才中的佼佼者。科班出身的她立志以武旦在昆曲世界开辟新天地,不幸在从艺黄金期遭遇“十年浩劫”,随昆曲一道被束之高阁。历经坎坷却不言放弃的她,在新时期迎来高峰,不仅以大量精彩绝伦的表演赢得昆曲“武旦皇后”的桂冠,更以“应喜后来居我上”的气度,为昆剧事业传承薪火。《大武旦(王芝泉)》由张泓所著,在广泛搜集材料和大量访谈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再现了一个坚韧顽强、不知疲倦、永远向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的不凡经历,和那一代昆曲人令人感叹的历史际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武旦(王芝泉)/菊坛名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1999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7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