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红墙纪实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能够看到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照片,尤其是生活照片,大部分出自杜修贤之手。作为中南海有特殊任务的摄影师,杜修贤不仅用专业老道的摄影技巧记录下了无数精彩珍贵的历史瞬间,也用心记下了伟人毛泽东在这些瞬间之外的喜怒哀乐。这些喜怒哀乐由杜修贤娓娓道来,由红墙女作家顾保孜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写作手法向您展示。既满足了人们对于老一辈领袖工作和生活细节的好奇,也给了读者一个全新视角,让大家能够从一个平常人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由顾保孜著。

内容推荐

中南海是美丽的,是古老的,也是崭新的,这里的一草一木记载着新老主人的足迹,一砖一瓦记录了从古至今高层人物的故事,一桌一椅记述了无数引人人胜的传说。《红镜头中的毛泽东》记录下了无数精彩珍贵的历史瞬间,也用心记下了伟人毛泽东在这些瞬间之外的喜怒哀乐。这些喜怒哀乐由杜修贤娓娓道来,由红墙女作家顾保孜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写作手法向您展示。既满足了人们对于老一辈领袖工作和生活细节的好奇,也给了读者一个全新视角,让大家能够从一个平常人的角度去了解和理解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生活、工作和情感。《红镜头中的毛泽东》由顾保孜著。

目录

第一章 美丽神秘的中南海

第二章 走进毛泽东的本色世界

第三章 繁忙的晚年外交活动

第四章 庐山飞云雾

第五章 日出日落天安门

第六章 九一三——惊心动魄的时刻

第七章 面对诗友的遗像

第八章 最后一次南巡

第九章 巨星陨落前的霞光

第十章 无尽的思念

第十一章 泾渭分明的较量——毛泽东与赫鲁晓夫

第十二章 患难见真情 同志加兄弟——毛泽东与胡志明

试读章节

在中南海高大的院墙内,有许多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从中南海的南门,也就是新华门进人中南海,顺着南海西岸的马路行至北头,便会看到一个大院,院门口上方的黑色大匾上,书写着乾隆皇帝的三个金色大字“丰泽园”。

丰泽园建于清康熙年问,正门上所悬匾额“丰泽园”为乾隆手书。门外原有稻田数亩、桑树数十株,为清王室每岁仲春亥日演耕之所。“丰泽园”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它由许多小院落组成。进入丰泽园庭院,迎面为颐年堂,清代曾名崇雅殿。颐年堂之后为澄怀堂,澄怀堂之后为遐嘱楼。穿过颐年堂东侧,有走廊通往东面一座四合院,就是著名的“菊香书屋”,康熙题联曰:“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霏清净香。”

毛泽东住进了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之前曾是周恩来进京后的临时居处,毛泽东搬人中南海,周恩来比较各处房屋,感觉还是菊香书屋综合条件好些,便请毛泽东住进,自己搬到西花厅。

如果说丰泽园古朴敦厚,不尚华丽,那么“菊香书屋”更显清幽典雅。

现在想想也很有意思,将毛泽东安排在菊香书屋居住是多么美妙,因为这和意志坚强酷爱读书的毛泽东个性很贴近!同样,周恩来居住的西花厅里有一个名为“不染亭”的四方亭,和她的主人个性多么相似!有幸走进挂着“菊香书屋”匾额房子的人都知道,这里只是一个过厅,穿过它才是一所院落。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把菊香书屋改成“菊香书院”更为合适。

通过菊香书屋过厅走到院内,可以看出这院子是南北向的、长方形的结构,是北京标准的旧式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有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

北房五问成一明两暗的形式,挂有“紫云轩”匾额的房子是这五问中的当中一间,是个过厅。东侧的两间是通间,是毛泽东的起居室,成东西向的长方形。为什么有人将毛泽东比喻为“紫云轩主人”,就是由这个牌匾而来。西侧的两间有山墙相隔,靠过厅的一间曾是江青的寝室,但她在这里住的次数很少,更多的时间是住在本院的南房。西侧的里间与西厢房相通,都是毛泽东的藏书室,是名副其实的书屋。穿过北房的过厅出北门,则是一个小小的院落,可称为后院,与中海岸边上的马路仅一墙之隔了。这个小院内有个简易的防空洞,是进驻后由卫士挖的,毛泽东从来未使用过。这里杂草丛生,只有在防疫搞卫生时才清除一次。这样,过厅的北门也就不开了。

南房与北房的结构相同,也是五间。东侧的两间是江青的起居室,靠近过厅的一间是卧室,东边的一间是洗漱室,中间一间是过厅,南可去南院,北可去菊香书屋的院落。西侧的两间毛泽东的女儿曾住过,这南房实际上也是北房,因为穿过它的过厅出南门又是一个院子,工作人员称它为南院,这样菊香书屋的南房就成了南院的北房了,因为这所房屋的南、北门窗是一样大小、一样格式相对称的。

东厢房也是五间。中间的一间是过厅,靠北侧的两问是通着的,这就是毛泽东的办公室,与过厅相通。靠南侧的两间不与过厅相通,也不在菊香书屋院内开门,而是开在东厢房东面的夹道内。这里是贮藏室,若去这贮藏室,需要走出菊香书屋这所院子。

西厢房也是五间。挂“菊香书屋”匾额的过厅是西厢房中间的一问房子,南北两侧的两间房都不与这过厅相通。北侧两问是毛泽东藏书室的一部分。过厅南侧的两间,至今没人披露它到底作何用途。

北房外面的东头有个夹道。夹道西侧的房屋从南往北数,南侧两间是卫士值班室,北侧的两间是厨房。夹道的北头有个便门,走出去就是中海西岸上的马路了。毛泽东去怀仁堂开会时,常从这个小便门出入。夹道的西侧北头也有一个便门与另一群建筑相通,去贮藏室时就从这个便门出入。从西便门走出去,经过弯弯曲曲的夹道就是南海北岸上的马路了。

周恩来把丰泽园的菊香书屋让给毛泽东住后,自己搬到中院居住和办公。不久,江青要搬来,周恩来又让出房子,迁到前院的东厢房。可这里屋少人多,长住下去也不是办法,得另寻地方。一天,周恩来来到中南海的最西北角,院前的匾上写着“西花厅”3个字,一进院内,正是海棠花盛开,周恩来为之精神一振。他非常喜欢海棠花,称它们为“群花”。以后,周恩来就住到了“西花厅”。

而毛泽东在菊香书屋一住就是17年,直到1966年搬进中海西岸的“游泳池”居住。

毛泽东搬进中南海以后,很喜欢这里的自然景致,院中的遍地小草给了他幽静恬淡的心境。有一次,工作人员打扫院中杂草。忽然,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莫拨莫拔,莫伤了无数生命。”

就这样,被毛泽东保护下来的小草日夜簇拥在菊香书屋的四周,为彻夜操劳的领袖置换新鲜的氧气。

初夏时节,这座古旧的四合小院门口摆放了许多色彩斑斓的盆花。

“过去这里是公园,由他们随意美化,我们不干涉。可现在我住在这里,就不要摆了吧,摆一点松柏怎么样?”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商量。

工作人员露出了不解之色。

“你们知道,到我这里来的人很多,以后会有工人农民来。”毛泽东解释道,“他们来了,就是为了看看我,看看我住的地方。如果我这里摆了那么多的花,那他们也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养成这种虚荣的风气就不好了。”

工作人员立即同花工商量,挪走花盆,只在院内十字路口处,摆了一棵常绿的棕树和一对无花果木,走廊上摆的也是两盆绿草。

毛泽东十分满意这绿色的世界。

毛泽东很少从西便门出人,它常常是警卫人员进出的地方。厨师运粮运菜大都经过此门出入,有时也利用北侧的便门。南房的东头外侧也有一个夹道,它通往南院,这是毛泽东的孩子们及毛泽东和身边工作人员经常走的通道。这条夹道比较忙,因为工作人员常与他的孩子们打交道,毛泽东的孩子们也常经此到菊香书屋院内来,找毛泽东,找卫士等。

南院的东房是毛泽东孩子们的宿舍,准确地说是孩子们的集体宿舍。这里住着江青的姐姐李云露老太太,她是照看李讷的,她的儿子王博文也住在里屋,外屋住的是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和毛泽东儿媳刘思齐,以后又加进来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这里又好像是“客栈”。孩子们上中学后,都在学校住宿,只有节假日来这里居住。这里常来一些工作人员的孩子。

P10-12

序言

中南海——她不仅是中国政治的心脏,也是一处庄严神圣且充满神秘的地方。因为它与昨天古老悠久的历史、与今天波澜壮阔的局势、与明天充满希望的新岸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中南海是美丽的,是古老的,也是崭新的,这里的一草一木记载着新老主人的足迹,一砖一瓦记录了从古至今高层人物的故事,一桌一椅记述了无数引人人胜的传说。

因此,当镜头成为书写历史的巨笔时,按动中南海快门发出的声音比任何时候都要震撼人心。

这支“巨笔”将一个美丽神秘的中南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而手握这支“巨笔”的摄影师的心中也封存了数不清的故事和传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镜头中的毛泽东/红墙纪实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保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96005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