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百年背影(历史嬗变中的悲喜人生)》由诸荣会著,本书所关注的是一些具体的个人,他们并不处于革命过程的最中心,却以其特有的敏感描述了自己的希望和苦痛。这些个人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那个时代。
| 图书 | 百年背影(历史嬗变中的悲喜人生)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本《百年背影(历史嬗变中的悲喜人生)》由诸荣会著,本书所关注的是一些具体的个人,他们并不处于革命过程的最中心,却以其特有的敏感描述了自己的希望和苦痛。这些个人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那个时代。 内容推荐 《百年背影(历史嬗变中的悲喜人生)》由诸荣会著:晚清到民国的这段历史,虽然充满了动荡与伤痛,但变革与求索涌动不止。在晚清宦海里寻求出路的叶名琛、翁同龢、盛宣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赵声、张自忠、邓演达、马寅初,从旧社会里走出的新知识分子胡适、徐志摩、高长虹,巾帼不让须眉的新女性赛金花、苏雪林等,在历史的嬗变中表现出了超越常人的见解和举动。他们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为后世留下了独具风貌的背影,同时也勾勒出了印记深刻的时代之魂。 《百年背影(历史嬗变中的悲喜人生)》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饿死不如一匹马 聪明一世 平生脚踩两只船 何日彩云归 一枚绿叶 我从山中来 1921年的宿命 汉奸还是英雄 魂断紫金山 一不小心 归去来兮“迟” 三场演讲铸一生 试读章节 寻求“第三条道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最重要的一款便是所谓的“五口通商”。五口通商即是将中国沿海的五座大城市确定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自由出入,进行“自由贸易”,并设立领事馆。广州是首当其冲的一座城市,但是恰恰就是广州,在条约签订后的数年内,英国人一直不能进人。原因是,广州郊区发生“三元里抗英”后,广州民众与英国人异常对立,民众“合词请于大府,毋许英人人城”。事实上英国人不但没能在广州设立领事馆,连商船也根本进入不了广州。为此英政府多次与清政府交涉,要求践约,但一直未果。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广州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再次引爆战争的火药桶。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叶名琛出任广东巡抚(后又授两广总督、通商大臣),命运可想而知,一不小心便会被炸个粉身碎骨。叶名琛当然不想这样。从前任身上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这是叶名琛上任后自然而然要经常温习的功课。 林则徐是叶名琛不能不时时揣摩的一位前任。这位前任,可谓是第一位在英国人面前雄起的大清官员。他主张严禁鸦片贸易,并下令收缴英商鸦片于虎门海滩一炬销毁,被朝野上下看做是“禁烟派”的代表;面对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他积极组织海防,给来犯英军以迎头痛击,迫使英军不得不放弃对广州的攻击而改向北去,因此在鸦片战争中他又被朝野上下看做是“主战派”的领袖。然而,由于清军在战场上的不断失利,清政府不得不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不在话下,而林则徐本人,虽获得了民族英雄的美名,却落得个充军新疆的悲惨下场。 叶名琛不想做林则徐。 林则徐的后任是琦善,再后是耆英。他们在看待英国入侵的问题上与林则徐相反,他们竭力主和,不主张与英国人开战。琦善上任伊始便将林则徐设置在虎门和珠江口的炮台等几乎全部废弃(当然这也是英国人的要求),并签订了《穿鼻草约》等。耆英更是一口气签下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他们一味的委曲求全换来了英国人进攻的暂时停歇,然而他们的“主和”在朝野上下也引起了非议。在人们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投降卖国无异,他们本人也被认为是卖国贼,可谓是身败名裂。琦善因签订《穿鼻草约》而在1841年8月被定为“斩监候”,带着镣铐离开广州,虽然最终没有被执行,但那多半是因为他的满族贵族身份在起作用。耆英虽然也曾红极一时,但1848年奉诏入京后,便为这一切付出了代价。耆英的官阶被一降再降,由封疆大吏降至“五品候补”,最后的下场是被道光皇帝以二尺白绫赐死(当然这是后话)。 叶名琛也不想做琦善、耆英。 他事实上也做不了他们,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做他们的资格和本钱。 叶名琛要在林则徐与琦善、耆英走过的道路之间,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第三条道路。这让他想到了另一位前任——徐广缙。严格说来,徐广缙是他的同僚。叶名琛被任命为广东巡抚时,徐广缙是两广总督,事实上叶名琛是徐广缙的“副手”。起初,叶名琛也不想像徐广缙那样,因为在他看来,徐广缙总督两广数年,只会一味刷面糊把子,毫无政绩可言。叶名琛还年轻,深知自己一路走过来靠的是政绩,没有了政绩,他的政治生命便到了头。当然,他也深知这风光无限的两广总督的位置,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坟场。 那么,他该怎么办呢? 1849年,英国人再次派军舰闯入珠江口,提出践约要求(在此之前,耆英任两广总督时,曾答应英国人两年后答复,现在耆英虽然调离,但两年的期限到了),但是各种矛盾并没有解决,尤其是广州民众与英国人结下的仇怨并没有化解。聪明的徐总督此时干脆来了个顺水推舟,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他秘密召集诸乡团练,先后达到十多万人,让他们驾着小船围攻英船,明确宣告众怒不可犯。在徐广缙与英国人会谈时,英国人本准备把徐广缙滞留为人质,但是面对齐声呼喊、气势震天、群情激愤的十多万民众,英国人害怕了。他们不但放弃了原计划,而且答应不再提入城之事。英国香港总督文翰照会徐广缙,表示愿重定通商专约。徐广缙趁机提出要将严禁英国人人城写进约定之中。文翰害怕因此阻碍通商大局,竟也同意了这个要求。 整个事件的过程,叶名琛作为广东巡抚,实际上是两广的“二把手”,自然是积极参与了策划与实施,结果以他们的胜利而告终。当叶名琛和徐总督一起上书时,道光皇帝大悦。在随后的诏书中,道光皇帝说:“洋务之兴,将十年矣。沿海扰累,糜饷劳师,近虽略臻安谧,而驭之之法,刚柔未得其平,流弊因而愈出。朕恐濒海居民或遭蹂躏,一切隐忍待之。昨英酋复申入城之请,徐广缙等悉心措理,动合机宜。入城议寝,依旧通商。不折一兵,不发一矢,中外绥靖,可以久安,实深嘉悦!”并封徐广缙一等子爵,叶名琛一等男爵。 此时,叶名琛似乎看到了在林则徐与琦善、耆英之间有一个“第三条道路”。事实也让他相信,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一定会既不让洋人讨得便宜,也不得罪他们。同时,既能让皇帝高兴,也能让自己加官晋爵。 1852年,徐广缙被调任剿办太平天国去了,叶名琛于是被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两广大权集于他一身。此时,他自然是踌躇满志。他坚信,只要沿着自己设定好的这“第三条道路”走下去,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至少能走出政治坟场。 后来,他在给咸丰皇帝的一份奏折中不无得意地写道: 默念与详人角力,必不敌,既恐挫衄垓损威,或垓首坏和局膺严谴,不如听伙所为,善藏吾短。夫彳厶揣详人重通商,恋粤繁宫,而未尝不惮粤民之悍,伙欲与粤民相妥,或不敢纵其力之所至垓白绝也,其始终意计|歹台如灶。 叶名琛设想的这“第三条道路”便是走群众路线,扬长避短地与洋人周旋。叶名琛沿着他自己设定的这“第三条道路”的确走了相当远的一段。从1852年到1858年的七年时间里,广州这个本应该随时会被引爆的火药桶,竟然在叶名琛的“总督”下一直没有引爆。不仅如此,这期间,他主政的两广地区,还成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最大的饷银提供地(因为随着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有着清政府“粮仓”之称的两江地区,实际上已被太平军控制)。广州异常安静!叶名琛异常得意!然而,该来的终将要来,一切的一切!P6-9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百年背影(历史嬗变中的悲喜人生)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诸荣会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642758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20 |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 印刷时间 | 2012-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4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20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5.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安徽 |
| 长 | 235 |
| 宽 | 166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