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东,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著有《1966的獒)、《风的青年时代》、《突破北纬十七度》等。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四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其创作的《七月肖邦》摘写了当年一批知识青年的生活遭遇,刻画了不同性格的各种人物的命运、理想和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段特定的历史和知青这种特定的历史现象。
图书 | 七月肖邦/红土地之歌 |
内容 | 编辑推荐 郭小东,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著有《1966的獒)、《风的青年时代》、《突破北纬十七度》等。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四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其创作的《七月肖邦》摘写了当年一批知识青年的生活遭遇,刻画了不同性格的各种人物的命运、理想和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段特定的历史和知青这种特定的历史现象。 内容推荐 海南岛的丛林,有一批知青长眠于此。 《七月肖邦》摘写了当年一批知识青年的生活遭遇,刻画了不同性格的各种人物的命运、理想和追求,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那段特定的历史和知青这种特定的历史现象。 《七月肖邦》的作者是郭小东。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试读章节 1992年。广州郊外。维摩诘公墓。 昨夜,通宵的雷雨。这在南方的秋天是常有的事。在黎母山的时候,雷雨要比这座城市的雷雨来得恐怖,自然也更令人欣喜。那样意味着可以歇息,不必穿上汗臭烘烘的工作服,到晦气沉沉的原始森林里伐木。麦灿辉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公墓里静悄悄,坟堆上有几只乌鸦在聒噪。这么早就哭丧!麦灿辉自觉有些晦气,嘟囔着披衣起身。 屋子里进了水,地上满是泥泞,墙脚长出几朵鲜艳的毒蘑菇,很骄傲地舒展着。 口有些渴,像火在烧。他不记得肖邦、方炜、林大头他们什么时候走的。反正不到午夜,他已醉得人事不省。半夜里惊醒过一回,见到一个女吊,很快又睡死去了。 雷雨在什么时候停止的?他一点也不知道。 刑场离公墓不远,一片人迹罕至的山坡。那里似乎很热闹。说是九点钟行刑,可还没有到七点,那边已聚集了好些看热闹的人。麦灿辉心头一阵收紧。不管如何,到了这个时刻,眼看着一个熟悉的人,在自己眼皮底下被活活地枪毙,都是一件难受的事。 他看过《羊城晚报》,他也就仅读这一份报纸。报纸近来常在报道一个叫陈新宇的女人,贪污了几十万巨款,供自己的未婚夫挥霍,自己分文未花,但法律无情,锒铛入狱了。麦灿辉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一个陌生女人犯事了,与自己有什么相干?自己已经活得够腻味了,谁来关心自己? 昨晚,肖邦他们突然光临这间神憎鬼厌的守灵人小屋,给他带来一个消息:明早九时,将在附近的刑场枪毙昔日同在海南黎母山农场的农友陈新宇。 陈新宇?麦灿辉努力回忆这个名字及与这个名字有关的女人模样。 那时他只知她叫陈萍,一个鞋厂工人的女儿,模样长得有些怪,到处平平的,像只板鸭。人们并不怎么在意她。她也很少言语,见了人却常常莫名其妙地脸红,低眉顺眼的。他实在没留下什么印象。 肖邦他们用车拉来许多酒,都很低度。他知道自己这些农友很体恤他,既反对他酗酒又常常给自己送酒。没法子,谁让彼此都在黎母山里同过好几回生死呢! 关于陈新宇的案子,大家都没什么话说,彼此都在尽量避开这个话题。只是相约,明早多通知几位农友,到刑场去为她送终,让她看上一眼也好。 他们都知道,陈新宇只有一个多年鳏居的父亲,他终日酒瓶不离口,除了上班混几个工友喝酒外,便蹲在电线杆下与人杀车马炮,赌几个酒钱。父女几乎形同路人。知青们谁也没有上过她家。她实际上自回城之后便被人淡忘了。 雷雨已经停了许久了,空气里弥漫着重重的草腥气。墓地里一片静谧,乌鸦还在那儿不停地噪着,如丧考妣。麦灿辉突然踏着泥泞,冲上一个坟堆,捡起一块压纸钱的土坷垃,向那群乌鸦掷去。 土坷垃没有击中鸦群,却砸在一座十字架上,那是一个香港基督徒的墓碑。墓碑很湿,土坷垃的粉屑粘在那十字架的交叉处,像一团血。 麦灿辉感到一种不祥。 他狠狠地拧开酒瓶子,猛地喝了一大口。酒气直冲肺腑,他打了一个寒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刑场那边已很热闹,也许死囚是个女的,所以附近的农民和放暑假的学生,早早地便来了。 他的眼光落在十字架旁边的曼陀罗上。 他们喝得醉醺醺地离开麦灿辉的小屋,沿着公墓的通道,东摇西晃地走上公路。林大头的那辆二手“平治”在细雨中闪着蓝光。车轮下积着许多雨水。他们钻进“平治”,雨突然大起来,炸雷滚过墓地,在黑黝黝的树林里炸出一片闪电。惊心动魄的火光瞬间熄灭在黑暗中。淌着雨水的车窗玻璃上映出三张冷漠而有些痉挛的脸。 林大头发动了汽车,揿响了镭射音响,是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 肖邦昏昏欲睡,头歪在方炜肩上。 “平治”颤动一下,轿车在雨中的公路上冲锋着。车厢里一片酒气。林大头打着嗝,难受地捂着胃部,他的胃病随着酒精的进入即时发作。三人中唯有方炜算是清醒。他心脏不好,不敢豪饮。 车灯照出一片朦胧的前路,汽车开始歪歪斜斜地像个醉汉,在公路上肆无忌惮地奔驰着。方炜见状不好,用手猛推林大头,让他把车停下来,林大头满不在乎:“喝一斤半斤算什么?喝得烂醉照样把车开到100迈。” 方炜忠告他,就怕遇上警察。 “没有的事,半夜三更,警察睡他娘的觉去了!” 也许是大雨,林大头顿时清醒过来,车终于让他开得顺畅起来。到了天河,他看看没警察,便闯红灯。这下好了,斜刺里冲出来一辆闪着红灯的摩托,一个穿着雨衣的警察开着摩托紧追过来,示意“平治”停车靠边。林大头一踩油门,“平治”像雨中的蓝箭直冲上立体交叉桥。在桥上绕了一个圈,又跑回中山大道,顺着天河宾馆的人行道朝石牌方向冲去。他企图甩开那讨厌的警车。 警车穷追不舍,终于在天河楼把“平治”给顶住了。 警察很年轻,一脸的稚气加上杀气。他大约看出林大头是个不好惹的角色,便也不多言,只是很威严地说:“请把驾驶执照交出来。” 林大头并不理会,掏出硬壳健牌,在嘴上叼出一支,又很友好地让给警察:“请抽支烟再说。”说着,“咔”的一声揿动防风火机,火机吐着一圈蓝色的萤火。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又喷出一口酒气。 “闯红灯,酒后开车,并罚。” “怎么罚?没收执照,罚款200!” 方炜并不习惯林大头的做派,他只想早点了结此事,后悔不该让林大头酒后开车,闹出这许多事。他知道林大头今晚心情不好。陈新宇罪有应得,但毕竟大家农友一场。何况陈新宇还是个女的,明早生命即逝,这对于陈新宇也许是个了结,对于林大头却不那么简单。 林大头重感情,重得有些偏执。他太维护知青这个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到了不讲道理的地步。今晚他只想找人发泄,碰上这个倒霉的警察。方炜怕他闹出事来,忙摇醒了肖邦。 结果是被没收了执照,“平治”暂时被扣。警察出于安全考虑,不准林大头继续开车。 午夜,雨中的天河行人寥寥,所有的士都亮着顶灯,可都不停。他们三人,互相搀扶着,往城里方向走去。 林大头喘着气,愤愤不平地嘟囔着:“我看在方炜你的面子上,否则我没那么轻易放过那小子!” 肖邦打着圆场,他确实难受极了。 又一个响雷,遥远的墓地那边似乎传来很奇怪的声音。呼啸着,像黎母山雷雨之夜狰狞的原始森林的尖叫。 雨越下越大,马路上开始积水,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水前行。路边有个大排档,小老板远远便招呼他们t“老友,进来帮衬,饮杯!”雨幕中透过来小吃店一片模糊的热闹,尽管是雷雨之夜,小吃店依然人头攒动,人们不失时机地享受着南方夜的温馨。 炒田螺的香气流满在雨夜的马路上。P1-4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七月肖邦/红土地之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郭小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09413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32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5.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11 |
宽 | 148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