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煜编著的《心性与诗禅》内容介绍: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巩固阶段,隋唐的完成昌盛阶段,至两宋之后,已进入其实践和渗透阶段。以往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有着重视前两个阶段而相对轻视第三阶段的倾向。其实,佛教发展到了宋代,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融益加紧密,至元以后渐呈三教合流的趋势。
| 图书 | 心性与诗禅(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煜编著的《心性与诗禅》内容介绍: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巩固阶段,隋唐的完成昌盛阶段,至两宋之后,已进入其实践和渗透阶段。以往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有着重视前两个阶段而相对轻视第三阶段的倾向。其实,佛教发展到了宋代,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融益加紧密,至元以后渐呈三教合流的趋势。 目录 序(张宏生) 前言 上篇 第一章:北宋佛教发展的新趋势 第一节:北宋帝王与佛教 第二节:北宋的排佛与调和论者 第三节:北宋士大夫与佛教 第二章:思想界的融合 第一节:教内的融和——永明延寿佛学思想研究 第二节:三教调和:晁迥《法藏碎金录》研究 第三节:“心”与“性”:二宋儒学的哲学建构 第三章:北宋初中期的文人与佛教 第一节:王禹偶与佛教 第二节:杨亿的文学与佛教 第三节:欧阳修与佛教 第四节:梅尧臣与佛教 中篇 第四章:王安石的学术、交游与佛教 第一节:内圣外王之学 第二节:王安石禅林交游考述 附录:王安石《楞严经解》十卷辑佚 第五章:王安石《三经新义》论衡 第一节:《周官新义》 第二节:《诗经新义》 第三节:《尚书新义》 第四节:《字说》 第六章:王安石的诗歌与佛教 第一节:前后期诗风的差异 第二节:荆公诗法与佛教 下篇 第七章:苏轼与佛教 第一节:《东坡易传》与苏轼的诗文创作 第二节:慕白与和陶——兼论苏轼人生、诗文之取法 第三节:东坡诗法与佛禅 第八章:苏辙、苏门与佛教 第一节:苏辙与佛教 第二节:秦观与佛教 第三节:张耒与佛教 第九章:江西诗派与佛禅 第一节:山谷诗法与佛禅 第二节:陈师道与佛教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心性与诗禅(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张煜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9464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2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00 |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52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8.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30 |
| 宽 | 150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15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