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构建竞争优势?传统策略理论最大的缺失,是并未考虑竞争者的反应。企业的短期竞争策略,往往选择竞争。价格应该是竞争的最后手段。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没有价格策略。对小厂价格上的挑衅,大厂不能在价格上予以回应。价格战的结果并没有真正的赢家。并购的浪潮,大多发生在股市高涨的年代。正确的并购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有清楚的策略目标和严守财务纪律。只要解决物流和金流的问题,大陆的电子商务市场不可限量。垂直控制可以达到垂直整合的目的,而不一定非要进行垂直整合。
汤明哲编著的《策略精论·进阶篇:企业如何构建竞争优势》由美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等地知名学府30年教学经验积累提炼。
《策略精论·进阶篇:企业如何构建竞争优势》由汤明哲编著。
《策略精论·进阶篇:企业如何构建竞争优势》承接基础篇而来,对企业经营所需的策略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包括博弈论在策略中的应用、定价策略、并购策略、信息科技策略、垂直整合策略、国际化策略、技术策略(主要是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策略(隐性知识)等,并在行文的最后一章讲述了策略执行力的重要性,说明执行力是关乎策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并对策略执行所需的步骤进行了详细解读。
价格在策略上的考虑
价格是影响利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公司平均净利率是10%,价格下降1%,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净利率会下降10%。
美国的超级市场资金周转率高,净利率只有2%,价格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更大。而且策略必须通过价格来实现利润,因此定价策略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从策略的角度来看,价格并不是最有效的竞争武器。价格虽然重要,但也只是整体策略的一环,而且容易模仿。
价格通常由产品的定位、差异化、竞争态势等策略要素所决定,比如竞争的形态、厂商的目标、竞争的优势,以及重要对手的定价策略等,不是只靠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其次,价格并不适合当作竞争武器来使用,因为价格可以随时改变,对手可以立即响应,除非有低成本的支持,价格固然重要,但其他策略性的因素却是决定价格的基本要素。
由于价格容易改变,目前研究策略的学者逐渐倾向于利用两段式的竞争论。第一阶段,企业制定策略性的决策,例如产品线的广度、科技领先的程度、目标市场的选择,待这些决策都确定了之后,厂商再进行投资。
当投资完成,便进入第二阶段的战术。此阶段正是比较有弹性的竞争武器,例如价格、服务态度、产品的保证等等。从这种观点而言,价格完全取决于前一个阶段的投资和决策。价格本身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以航空公司为例,航空公司在第一阶段的决策是决定经营国际航线还是国内航线。确定成为经营国际或国内航线的航空公司之后,才能决定所需购买的飞机机型、人员训练,以及其他策略所导出的相关事项。
如果企业选择成为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接着就要选择服务的区域范围,这属于第二阶段的选择。选定服务的区域之后,厂商就着手安排机场的起降权、广告,还有其他接口设备的投资。
当购入飞机、组建机队并开始营业之后,厂商才决定如何在价格、时间的安排和乘客的服务上竞争。
P27-28
大策略 小策略
去年和台湾台积电张忠谋董事长对谈时,张董事长不经意间提出大策略、小策略的概念,这个想法解开了我数十年的疑惑。到底什么是策略?定价?技术的选择?地理区域的扩张?价值链的整合?要不要一条龙生产?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新形态竞争?这些看似都是影响重大的策略议题,但和定位、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又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些策略可以分为大策略和小策略。大策略是策略形成的基础,就是公司的愿景、使命、定位,以及建构核心竞争力。执行大策略时,企业还要制定竞争的方式:要不要降价、要不要进行并购等等。因此大策略需要小策略的配合,换言之,小策略是在大策略的框架下所衍生的策略,基础篇讨论的是大策略,进阶篇讨论的是小策略。
基于基础篇的基本概念,进阶篇介绍较为复杂的小策略协助大策略的执行,例如垂直整合、并购、国际化、知识管理、技术和网络策略。这些策略的形成要以经济分析为基础,而且是管理高度极高的策略,都是管理方面的重大挑战。
以前笔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书时,对于这些策略没有想清楚,盲目地引用研究文献,教美国学生不要多元化、不要垂直整合、不要国际化、不要并购,因为研究显示这些策略的失败率超过50%。但15年前回到亚洲后,经过十几年的反思,我发现以前真的是教错了。这些策略都是执行上难度很高的策略,但成功的公司都会执行这些策略,因此不能因为失败率高就不执行这些策略,而是要学会如何执行。现在想起来,以前年少,虽有博士学位但思想不够成熟,以致误人子弟。
事实上,公司策略的形成和执行是高段的管理,大策略是粗放的管理,当企业的管理从粗放走到精致时,就需要好好盘算如何进行小策略的配合。进阶篇介绍了9个小策略,每个小策略都有非常复杂的决策过程,所以策略管理是高段的管理。但不要小看这些小策略,有些小策略的成功会成为策略突破点,也就是说某些小策略执行成功,企业就有如打通任督二脉,创造出企业未来成长茁壮的契机。例如台湾的捷安特自行车公司在1984年就思考从自行车代工企业转型,决定在材料技术上突破,研发出碳纤维自行车,然后推销给欧洲自行车赛车手使用。赛车手使用捷安特碳纤维自行车屡获大奖,捷安特顺势而为在欧洲创出品牌,从此踏上自有品牌的坦途,捷安特的技术策略就成为其策略突破点。又如富邦集团经过并购台北银行、ING人寿保险业务,很快成为台湾前几名的金融集团。成功的并购策略就是富邦的策略突破点。再如鸿海建立以客户为主的事业部组织,加上优越的制造能力,获得惠普和苹果的订单,再随着这两家公司成长。大订单也是策略突破点。
经营管理和下围棋一样也有段数之分。大策略加小策略的组成非常复杂,要苦思才能将所有的细节想清楚。笔者试着把管理分为高段和低段:
一段的管理就是初级的管理,也就是“目视”(eyeball)管理,当公司小的时侯,管理者通过个人的巡视与监督,指导各个员工的行为、规划、任用、绩效考核,全是个人作业。
二段的管理牵涉设备投资,在物资缺乏时代,能买到机器生产即能获利,无须复杂的管理机能,可以说是总承包管理。
三段的管理在生产上有所突破,能够大量生产,不过基本上还是以单一产品为主。价格和成本是主要竞争武器。
四段的管理是在生产上持续精进,除了发挥经济规模外,还在生产上锱铢必较,一点一滴全面降低成本。
五段的管理是除了成本控制外,再加上质量的控制,存货制度也加以改善,能够达到及时供货系统(JIT)。当然,公司的规模大到某种程度,管理的复杂度增加,必须靠标准作业程序来进行经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也要上轨道,人治的色彩尽量减少。
六段的管理是在成本已经降低的条件下,从事新产品的发展,增加研发的附加价值。不仅如此,六段的管理还进行以时间为主的竞争,产品要比谁更新、更快。
七段的管理是创造营销上的附加价值,不再以价格作为唯一的竞争武器,而能以品牌及营销手段赚取更高的利润。对于顾客有更深度的了解,建立顾客关系管理系统(CRM)。同时将竞争优势移转到其他国家,成为国际化的公司。
八段的管理是创造新的策略定位,例如成为价值整合商(Value Integrator),或在价值链上进行跳蛙策略,直接诉诸消费者。
九段的管理就是将各部门最好的做法结合到一起。策略上有策略创新,营销上建立数据库营销,有深度的客户洞察,从而建立独特的品牌定位,生产上达到6个标准差,研发上有大量专利墙的保护核心科技,而且做到公司内部创业机制,最重要的是有独特的公司文化,以公司的愿景激发员工工作热忱,以工作环境而不是金钱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管理能力上能够胜任一系列并购的策略和整合的工作。好的文化可以维系公司20年的兴盛,好的策略可以维持公司10年的兴盛,好的待遇和红利只能维持公司1年的兴盛。
就如同围棋的段数,管理能力三段的企业,只能赚三段的钱,最重要的是:三个三段的棋士打不过一个九段的棋士。
管理的段数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随着时间逐步发展。台湾的公司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逐渐从粗放的管理走向精致的管理,在生产上,台湾公司,尤其是电子业,比世界大厂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品牌、国际化、研发、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上,离世界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做到八九段管理的公司仍属少数。
本书付梓之前,回顾这二十几年的教书生涯,结论是:
策略靠苦思
执行靠用心
汤明哲
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兼台大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