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在幼年时代虽没有资格在表格上的“出身”一栏里填上“工人”的字样,但是却对工人阶级怀有十万分的敬意,这种敬意至今犹存。所以非常愿意以绵薄之力,对“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的情况做一些耙梳,尽到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学工作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点责任。
图书 | 上海工人阶级文艺新军的形成--暨工人小说家论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的作者在幼年时代虽没有资格在表格上的“出身”一栏里填上“工人”的字样,但是却对工人阶级怀有十万分的敬意,这种敬意至今犹存。所以非常愿意以绵薄之力,对“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的情况做一些耙梳,尽到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学工作者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点责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阶级文艺新军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作为政治概念的“工人作者”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学对创作主体的要求 第三节 工人阶级文艺新军形成的经济原因 第四节 工人阶级文艺新军形成的政治原因 一、工人阶级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二、强有力的保障制度 (一)文学部门的培养机制 (二)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教育、支持机制 第五节 工人作者的个人努力 第二章 上海工人阶级文学创作的特点 第一节 鲜明的阶级意识 一、劳动最快乐 二、集体主义最崇高 三、技术民主的主人翁意识 四、技术倾向上的革新与革命 五、劳动的景致最美丽 第二节 明暗交织的城市描写 一、“阿拉”是上海的工人阶级 二、上海是中国的上海 三、上海是工业化的大城市 四、难以割舍的方言情结 五、若即若离的市民趣味 第三节 罩在时代天空下的文学 第三章 工人小说家论 第一节 胡万春论 一、亲情的依恋 二、“钢铁圣手” 三、靠山和指路明灯 四、“接班” 第二节 费礼文论 一、翻身的幸福 二、建设的速度 三、境界的魅力 第三节 唐克新论 一、可爱的女工 二、平凡的英雄 三、中间状态的干部 第四节 陆俊超论 一、海洋风光和海外风情 二、英雄行为和硬汉性格 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 结语 附录一:陆俊超访谈录(2006年2月17日) 附录二:费礼文访谈录(2006年2月20日) 附录三:唐克新访谈录(2006年3月2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上海工人阶级文艺新军的形成--暨工人小说家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任丽青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18644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0-10-01 |
首版时间 | 2010-10-01 |
印刷时间 | 2010-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3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