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潘一禾编著的《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2009)的子课题成果之一。本书共十四章节,内容包括文化与跨文化、人类交际与跨文化交流、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等。
图书 | 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潘一禾编著的《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2009)的子课题成果之一。本书共十四章节,内容包括文化与跨文化、人类交际与跨文化交流、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等。 目录 一、文化与跨文化 跨文化交流学 文化特征与功能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关系与国家关系 二、人类交际与跨文化交流 人类交际的传播学研究 跨文化交流为什么会失败? 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符号世界 跨文化误解很正常 三、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 同文化与跨文化 亚文化的交流与启示 文化与认知 学习跨文化认知和相互尊重 四、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文化休克的“病症”与“好处” 跨文化适应的策略与方法 旅行者和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 回归适应 五、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文化休克与第二语言学习 异国求学的跨文化适应 汉语留学生的文化休克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需要有志人才 六、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自我中心论与我族中心主义 陌生人理论 定型观念、偏见与归因错误 克服跨文化障碍的基本方法 七、语言文字差异与文化差异 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 中西语言观对比 语言观差异与交流认识差异 语言文字与文化价值取向 八、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 区别文化差异的两种基本方法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差异 不确定性规避与权力距离 阳性主义和阴性主义文化 九、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差异 影响冲突化解的不同文化模式 中国式高语境文化 国际对话中的强与弱 十、时空观念的文化差异 单项时间与多项时间文化差异 对时间的处理:方向、刻度与“准时”观 空间认识差异和文化差异 对空间的处理:私人空间、方向感、空间塑造 十一、中西自然观和思维模式比较 文化差异研究的价值观取向理论 中西思维模式的主要差异 中西自然观比较 文化的变迁与自然环境 十二、中西认识论和方法论比较 中国式直观体验 西方式逻辑思维 中西方法论比较 中西模式论比较 十三、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从“反犹主义”看文化冲突 文化交流态度与文化冲突 普适价值与特殊价值之争 现代科学与传统学科并存 十四、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培训 成功交流即缩小误解 有效交流七要素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解读 跨文化沟通培训 附录研讨题三则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一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809251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0 |
出版时间 | 2011-11-01 |
首版时间 | 2011-11-01 |
印刷时间 | 2011-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15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30 |
宽 | 164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