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父母与老师的沟通之道
内容
编辑推荐

何贤桂的《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父母与老师的沟通之道》内容介绍:

孩子出生后,很多家长都苦恼:我该拿什么教育孩子?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性别意识不强怎么办?孩子不爱劳动怎么办?……孩子上学后,很多家长都担忧:老师会不会关心孩子?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老抄作业怎么办?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在家里和学校判若两人怎么办?……一个普通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数万家长解答教育的疑难问题,只为天下父母能快乐教子。一篇最普通的帖子——“亲爱的新妈妈,你会和老师沟通吗”获得了数万网友的追捧,被大批知名网站转载。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是什么?本书的答案是:有一个懂得孩子心理、能与老师快乐沟通的家长。

内容推荐

何贤桂的《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父母与老师的沟通之道》这是一本关于家长和老师沟通的书,是难得见到的沟通类图书。书中内容均取自真实材料。

《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父母与老师的沟通之道》有以下特点:

1.内容翔实—本书通过具体案例,详细探讨了家长和老师如何沟通的话题,包括沟通原则、方法、最佳时间和某些误区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2.操作性极强—本书提出了一些可以操作的沟通方法,不仅使读者收获知识,而且能获得最有效的经验。书中的“贴心提示”,更直接汇总了一些家庭教育技巧,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3.观点新颖,见解独特—本书从沟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别向孩子隐瞒沟通内容”、“ 沟通的最高境界是不沟通”、“教育不是一个人苦撑”等,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书还告诉读者如何快乐育儿,培养一个自觉、自立、自强的孩子。

目录

第一章 做一个智慧的现代家长

 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丽

 “懒妈妈”成就好孩子

 教养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每一种善意提醒都值得尊重

 平等使交流更温馨

 教育的秘诀

 不是一个人苦撑

 小测试:你属于哪种类型的家长

第二章 都是老师的错吗

 怎能这样教孩子说谎

 令人哭笑不得的标准答案

 巧妙应对老师的不情之请

 当你难以接受老师的价值观

 教师节写给老师的投诉信

 谁错怪了老师

 家长能否当面批评老师

 小测试:你会和老师快乐沟通吗

第三章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你真正了解孩子吗

 一位单亲母亲的来信

 吾家有孩初长成

 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学习优秀哪有这么难

 如何才不会伤害孩子

第四章 怎么说,家校沟通才愉快

 揭下老师那神秘的面纱

 “加油,老师”

 别让情绪成为你的主宰

 停止争论,学会倾听

 别向孩子隐瞒沟通内容

 细节决定成败

 小测试:你的孩子是好孩子吗

第五章 遇到棘手的问题,如何向老师倾诉

 让孩子不再为角色忧伤

 “老师说……”

 谁夺走了孩子手中的扫把

 孩子被欺负

 孩子在家里和学校判若两人

 孩子老抄作业

第六章 如何鼓励老师和我们合作

 家长能为老师做些什么

 家访可以这样轻松有效

 如何巧用家长会

 快乐组建家长联合会

 别让老师的关照成为溺爱

 一定要给老师送礼吗 

第七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西教育合璧的典范

 每个家长都是上帝

 把孩子培养成绅士

 芬兰教育奇迹的密码

 像犹太人一样培养天才

 给孩子完整的成长

 小测试:你会和老师快乐沟通吗

后记 好沟通从尊重孩子开始

试读章节

“老师说……”

有一天晚上,琳琳妈跟我聊起孩子上幼儿园之后的故事。我听后,捧腹大笑,总觉得她的孩子琳琳太有意思了。

琳琳进入幼儿园大班之后,比以前更懂事了,学会了刷牙、穿衣服,还很听老师的话,常把老师的话挂在嘴边,动不动就说:“老师说……”

一天晚上睡觉前,琳琳好奇地问妈妈:“妈,我是怎么来到世界上的?”她妈妈不假思索地说:“你呀,是从树上掉下来的,我和你爸爸就捡了回来。”琳琳很不满意地说:“妈,不是这样的,老师说,我是从你肚子里钻出来的。”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避讳谈这个问题,常把孩子的出生放在一个美丽的故事里,要么是天上掉下来的,要么是在山里捡回来的,要么是神仙送来的……很少有家长直接告诉孩子是怎么出生的。家长这样做是因为难以启齿,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接触性知识。但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可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了人是怎么来到世界上的,所以就有了像琳琳这样的疑问。

琳琳的话让父母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陪着孩子笑。但琳琳却一直闹着让父母给出解释,这又一次让她父母为难了。最后,琳琳父母想到用鸡蛋作比喻,说是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像鸡蛋一样的东西,宝宝躺在鸡蛋壳里吸取母亲的养料,一天一天地长大,等到宝宝有足够的力量冲破蛋壳,才从肚子里游出来,那哭声惊天动地,宣告宝宝来到了这个世上。那天,一家人闹到很晚,才让琳琳安心地睡着。

没过几天,琳琳又有了新问题。一天放学后,琳琳一回家就看起动画片来,到吃饭的时候,她还要继续看。她妈妈就对孩子说:“不吃饭就不能看电视。”哪知道孩子还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说,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等我看完这集动画片。”琳琳妈因为要去上夜班,没时间陪孩子吃饭,气得一把关掉电视,结果琳琳大叫起来:“老师说,大人要尊重孩子,不能干涉小孩子自由。”

琳琳妈生气地看着孩子,嘟囔道:“又是你老师说,老师是你什么人啊!”母女俩一直争执着,琳琳偏要拿出老师的话来反驳妈妈,最后直到琳琳爸爸回家后才慢慢安静下来。

这些倒还是小事情,琳琳连在吃饭的时候,也把老师的理论搬上了餐桌。一个周末的早上,琳琳妈给孩子买来了蛋糕、油条、咸鸭蛋、豆浆、包子等,还煮了稀饭。没想到,琳琳看了看桌子上的早餐,摇了摇头说:“妈,你怎么又买油条、咸鸭蛋,老师说这些东西有致癌物质,人吃了会生病的。还有豆浆,老师说现在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人不能吃的。”

琳琳妈一听孩子的话,立刻觉得倒足胃口,因为孩子像个专家一样讲得头头是道。一顿好好的早餐,无论琳琳妈怎么解释,孩子只喝了点儿稀饭,吃了点儿蛋糕。琳琳妈非常无奈地看着孩子,她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改变下孩子的思想。

在生活中,琳琳是父母最亲密的人,可现在的孩子却越来越跟父母有隔阂。她不听父母的话,只听老师的话,这让琳琳父母感到不安和苦恼。

还有一个家长,也跟我聊起孩子上学后的变化。她的孩子是个男孩子,性格内向。她说孩子上学之后,在学校里进步不小,比如每天晚上准时睡觉,每天按时起床,养成了刷牙的习惯,还能自己洗脸。但问题是,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老师的话就如圣旨一样管用。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不能浪费粮食,于是孩子会吃完碗里的每一粒米饭,即使吃撑了,也要坚持把它吃完。上课的时候,老师禁止学生上厕所,也不让学生随便说话,结果孩子在教室里尿裤子……后来,这事被他妈妈知道了,很是担心。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适应了学校环境,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孩子非常听老师的话,还把老师的行为当作了模仿对象,却把家长的话当成了耳边风,动不动就会拿老师的话反驳家长,这让家长非常苦恼和难堪。

我们必须看到,孩子能听老师的话毕竟是好事情,但只听老师的话而不听家长的话,那就不好了。孩子百分之百地信任老师,可见老师言行的权威性。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后,面对的是有别于父母的新教育者,老师丰富的学识会赢得孩子的信任,而老师对孩子“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教育方式,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再说,老师对大部分孩子都一视同仁,说的话容易让孩子接受,更容易亲近孩子。所以,孩子觉得老师值得尊敬,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让他们愿意听老师的话。P125-126

序言

我们需要为孩子做哪些改变

小巫

我的两个孩子不在公立学校上学,我对公立学校的老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从其他家长那里道听途说了很多传言,负面信息远远多于正面,比如所有的家长都要给老师送礼,比如老师经常呵斥惩罚孩子,比如老师会向家长告状、给家长施加压力,等等,再加上众所周知公立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孩子们都苦不堪言,所以我对公立学校及其老师一向敬而远之。

何贤桂老师写了这么一本书,引起我的好奇心。在大家印象中,老师和家长之间总是存在很多偏见、误解乃至芥蒂,互相有很多不满,怎样架起双方之间在沟通桥梁,倒还真很少有人谈及这个领域的话题。

读完何老师的书,第一个感叹是——何老师真不愧是多年实践锤炼出来的专业人士,百炼成钢了!透过文字,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爱心、耐心、细腻、体贴,书写得可以说是细致入微,甚至可以说有些婆婆妈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故事,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必要性、沟通的内容和手法以及如何养育孩子等方面的内容都写得无微不至,并且叮咛、嘱咐、强调,掰开了揉碎了,讲完故事作分析,分析之后再列出贴心提示,堪比“大全”、“手册”,但这恰好是读者需要的婆婆妈妈。这本书虽然是讲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但涉及的范围却不仅仅是成年人之间的事,它更多地谈到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曾经有家长这样评价我——“小巫就像是孩子的辩护律师,永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读何老师的书,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何老师也像是孩子们的辩护律师一样,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从孩子的角度来诠释他们的内心和表现,呼吁老师和家长共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有效的沟通。

家长和老师沟通,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看来,成年人之间是同盟,是协作关系,既不是互相推诿,也不是互相别扭。何老师在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教育不是一个人苦撑。比如,家长可以在老师面前倾诉教育孩子的苦恼,与老师分享教育孩子的快乐,与老师聊聊生活压力,与老师谈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的期望,甚至在老师面前哭泣不是弱者的表现。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教育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任何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不是一个人苦撑起来的,而是整个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想,任何真正珍惜儿童生命的成年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辩护律师这个位置上来思考和行动。这其实提高了对老师和家长双方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在沟通中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态度友好。何老师指出,有些家长见到老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或者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除了学习之外不知道还能跟老师讨论些什么。这大概是家长和老师沟通时最常见的通病。我自己孩子的学校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家长,每到教师家长见面会时,事无巨细地追究孩子的学习。闹得每次新老师见了我也以为我是同类家长,干脆主动向我详细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则打断他们,告诉他们学习是我最不关注的事情,我们聊别的。

见到老师只谈学习,典型地体现了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也并不理解孩子诸多方面的需求,只是片面地将老师当作教书机器,将孩子当作考试机器。讨论孩子的学习,无非是按照家长自制的使用说明书,检查这两台机器的零件是不是还没生锈呢。

遗憾的是,老师和孩子都不是机器,家长的自制说明书也查不出其运作是否良好,更无法控制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何老师提出的新颖观点之一就是谆谆嘱咐家长,要与老师交流孩子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生活习性、社交特点和情绪变化,也要及时沟通孩子的家庭环境。何老师认为家长和老师沟通时,“少谈孩子学习问题”,“认识孩子是为了更好地沟通”,教育者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掌握得越细致,也越能够理解孩子,越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当孩子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时,老师也能做到临阵不慌,积极应对。我想,如果多一些像何老师这样细心的人,那孩子的成长将会更加健康和快乐。

孩子在学业方面的表现,实际上是其家庭氛围及养育的方式的副产品。如果孩子在学业方面出现困难,其根本原因往往不在于孩子本身,因此解决方案也往往不是加强他的学习,而且需要身边成年人改变对他的态度。很多时候。孩子学业方面的障碍,或者行为方面的问题,并非老师没教好、没管好,而是老师和家长都不够了解这个孩子,不知道最适合这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以及沟通渠道是什么。孩子则被夹在老师和家长中间,觉得谁都不理解他,既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也满足不了老师的要求,但每个人的矛头还都指向他。可想而知,如果再将工夫下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负担该有多沉重!因此,何老师这样总结说:“我想,每一个清醒的家长都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和老师的沟通经历,多从问题的源头思考,尽量少谈孩子的学习问题。”

孩子的改变永远源自身边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成年人态度和方式的改变。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所思考的问题不应该是“咱要求孩子做些什么”而是我需要做些什么改变。如果你得出这个结论,就没有辜负何老师的一片苦心。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相信你也会跟我一样,从这本书里汲取到很多宝贵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好像是写给家长看的,但所有关心孩子教育的成年人,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如果你是一名学龄期孩子的家长,想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想快快乐乐地和老师沟通,那我推荐你一定要看一看这本《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如果你是老师,想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那这本《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对你的工作会大有裨益。

后记

好沟通从尊重孩子开始

我与教育结缘,也许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几年前,我到宁波教书。刚进学校,有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老师曾这样提醒我:现在的家长不好惹。比我早一年进入中学教书的他,大概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他在学校遭到一些家长的投诉,家长们向校长反映他教导无方,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家长要求校长更换老师,有的甚至还打电话恐吓老师。

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我对教书育人产生了恐惧心理。于是,我向远在北大的钱理群老师求教。钱老师很快给我回信道:“试想,如果连你这样有追求、有理想的老师都留不住,我们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当然,你也不能操之过急,只能从一点一滴的改革入手。也不要指望会有什么根本的大变化,只要有几个学生在你的启发下有所变化就够了。我现在无论讲多少也抱着这样的态度:能帮助一个算一个,能影响一个算一个。”钱老师的这一番期待,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

这些年来,因为经常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有不少父母告诉我,现在的老师惹不起,只要孩子出现了不合乎学校教育规范(包括成绩不优秀)的事情,家长就很有可能被老师叫去训话。有不少父母,最怕接到老师的电话,因为在他们眼里,老师打电话过来,准没好事。

于是,一个关于家长与老师如何恰当沟通的问题,就一直盘绕在我的心里。作家温·卡维林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有效的沟通应当消除偏见,以平等的姿态对话。我想起过往的一件事。那时,我读初二下学期。学校在修整操场,刚好缺小工,我的父亲赶去学校做小工。中午放学后,我像往常一样回家吃饭,可父亲还没到家。等我吃完饭在房间做作业时,父亲回来了。父亲吃饭的时候,跟母亲说起了校长找他谈话的事情。听得出来,父亲很伤心,因为校长对父亲说了气话,说我不好好读书,没希望考点重点高中。

我知道这么一件小事情,已经给我的父母增加了许多压力。我想告诉大家“沟通彰显的是心灵的博大,而非身份的特殊。任何一方都不能用趾高气扬的语气说话,因为这样不仅会造成沟通的不平等,而且会破坏沟通气氛,影响对方的情绪。

家长和老师是因为孩子而有缘走在一起,沟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孩子由于缺乏生存经验,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合乎大人意愿的想法和做法,孩子犯错更是常有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需要父母和老师细致入微的关爱。家长和老师的一次有效沟通,则可以使孩子更有信心,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期待。

当然,沟通必定以尊重为前提,既要尊重沟通者,又要尊重孩子。家长和老师的沟通目的不是增加孩子的身心负担,而是让孩子像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快乐生活。假如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仅仅为了强化孩子的学习生活,束缚孩子的自由,不和是多么崇高的沟通,终究是一种失败的沟通。

这本书得以出版,非常不容易,我得感谢我的父母和兄长。正值签订出版合同之际,我的外祖父驾鹤仙游,但愿他老人家在天堂衣食无忧,一片光明。我想,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像他老人家一样行善积德。

我要感谢那些关心和帮助我的前辈和朋友,感谢铁歌和狐狸等朋友在我找不到出路的时候,给予我无尽的激励和帮助,我也期待自己能够像他们那样帮助身边的人,用微薄之力温暖这世界。

我要感谢与我结缘的父母们和孩子们,特别感谢林田一家、铭剑一家、鸿浩一家、萱萱一家、直一一家和佳婕一家,感谢大家的信任和热情帮助。

我还要感谢家庭教育专家小巫女士,为此书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序言。我要感谢钱理群、肖川、李镇西、李希贵和吴娟瑜五位老师为此书写了真挚的评论,特别是远在台湾的吴娟瑜女士,她热情地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影响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我要感谢特约编辑肖如珍,为文稿的修改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本书更具亲和力,悄悄地走进读者的心灵。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的谢源虹编辑,若没有她的帮助、鼓励、关心和鞭策,我怕难有今天的成绩。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微薄,我期待有更多的人成长起来,把关注教育当作一种生活常态,把传播有益的教育思想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当下,我们所面对临的最大教育问题是教育的功利化和犬儒化。作为家长,培育一个有教养、有一技之长、能独立思考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此时,仿佛小孩子交了作业,正忐忑不安地等待老师的评语,我真心期待这本书能为读者带来些许帮助和温暖。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谈的都是父母最关心的沟通问题,比如“家长能否当面批评老师”、“如何巧用家长会”……这些在沟通中的“常识”问题,恰恰是当下很多家长的困惑所在。可以看出,作者对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切身的感受,故所提建议一点不装腔作势,直指家长的内心。今后无论父母再遇到怎样的沟通难题,书中这些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都能带给家长一点有益的启示,就像作者所强调的那样—教育不是一个人苦撑,莫拿沟通折腾孩子,而沟通就是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国家督学、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作者  李希贵

“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民主性格的重要特征,家校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和条件,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通过许多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川

本书的大量个案,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其中又渗透了独到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家长和老师,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教育方法的启示,更可以受到更为根本的教育观念的启迪,从而体会到,教育不仅要促进孩子的成长,而且也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成长过程。因此,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感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的书。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要让孩子更出色,父母必须先出色。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愿意向读者们推荐何老师这本书,也相信本书能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做最好的教师》作者 李镇西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平行沟通非常重要,如何请教、如何表达、如何聆听、如何引导,这些技巧需要学习和演练。作者在这方面既有热忱,又有实务经验,正好让孩子们在成长上得到老师和家长多方面的帮助。

——台湾亲子教育专家、畅销书《吴娟瑜的成功父母学》作者 吴娟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陪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父母与老师的沟通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贤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76883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