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全球资源大博弈)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推出大手笔资源行动;颠覆性重构世界资源版图。

※面对中国的资源行动,发达国家意图联手围堵,非洲却一致力挺,他们的立场为何如此大相径庭?

※中国是如何通过全球期货交易市场,将能源、矿产、水、农地等软硬战略资源收入囊中的?中国想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她能凭靠什么?

※中国的大手笔、高价格资源搜购行动,究竟是财大气粗还是无奈之举?

※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时,中国是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控制失业率暴增?它又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落后地区的救世主?

※欧洲、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既然都是资源博弈的竞争者,却又为何又如此依赖中国?

《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全球资源大博弈)》由丹比萨·莫约所著,深度剖析世界如今面临的资源困局,详解中国资源行动背后的战略部署。

内容推荐

一场决定命运的资源博弈战,谁将主宰未来世界经济格局?

新闻媒体每日都在叫嚣,警告着人们即将到来的灾难:可耕地短缺,水、能源等引发战争,矿物供不应求导致各国剑拔弩张。一场关于资源的博弈已在全球拉开帷幕,谁能胜出,谁将主导未来世界。

在《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全球资源大博弈)》中,国际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分析了全世界在未来几十年中将要面临的资源困局,将焦点放在了中国的资源采购行动上。她一路追踪中国的资源搜购行动,从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到欧洲,从油田、矿产等硬性资源到农地、水等软性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莫约指出:过去的几十年里,凭着庞大的外汇储备,复杂的资源战略,以及坚定的决心,中国在全球各地大规模采购矿产、农地、油田以等,并已逐渐形成买方垄断的独大态势。单单在2005~2011年间,中国对外的资源直接投资总额就已高过4000亿美元。最后,莫约揭示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中国的资源行动遍布全球,并已遥遥领先!

资源关乎国运。中国能否在这场全球资源大博弈中胜出,为其高速发展加持?它的资源行动会对世界造成怎样的冲击?对现在和未来会又将产生何种深远影响?翻开《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全球资源大博弈)》,你将找到答案。

目录

序 言 资源争夺赛拉开帷幕,中国领跑全世界 1

第1 章 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推动者 9

 全球人口急速膨胀、物质享受要普及、城市进程要加快,这一切,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源。飞速发展的中国,这个需求更为迫切。

 人口无限膨胀与资源有限供给的悖论 11

 新兴经济体的胃口有多大? 14

 拿什么为物质享受买单? 16

 城市化:繁荣表象背后的代价 19

第2 章 土地和水,中国不能承受之重 23

 中国可耕地有1/6 被污染,40% 被沙漠化,每年减少约100 万公顷;669 个大中型城市中,就有400个城市缺水。面对继续上升的数字,中国有何良策?

 耕地如此贫瘠,中国应将目光转向何处? 24

 “粮食生产”旗号下土地交易的真面目 27

 谁不缺水?谁最缺水? 30

 水的哭泣:无形中蒸发掉的水资源 34

 尖端技术能否拯救资源? 37

第3 章 阴云密布下的石油和矿产危机 41

 没有石油,世界如何运转?耗尽了矿产品,中国如何发展?朝气蓬勃的建筑业永远只有春天吗?能源是如此被需要,因此引发的政治冲突,更是跌宕起伏。

 石油供给每况愈下,何处再觅黑金之迹? 44

 高成本催生的连锁反应 48

 扑朔迷离的石油政治裙带关系 51

 石油最佳替代品——煤炭和天然气? 55

 令人望而生畏的黑色宝藏 59

 中国矿产品的寒冷冬天 62

第4 章 中国推出大手笔战略 69

 资源危机背景之下,中国政府大力干预经济,确保中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上拥有资金优势。中国的资源战略,是传统盟友眼里的福音,还是西方国家眼里的威胁?

 三位一体策略,受欢迎还是受诟病? 71

 超强航运实力:获得资源,更要输送资源 74

 三条高速公路,直达资源心脏 76

 中国的乐善好施惠及了谁? 79

 树大招风为哪般? 81

 解读成就斐然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84

第5 章 商品价格高企威胁市场均衡 89

 商品交易所里为何独独不见土地和水的交易?精明的投资者最关注哪三大金融因素?价格高涨,始作俑者是投机者吗?资源匮乏,市场能否自行调节?

 商品交易所里的重要缺席者——土地和水 91

 投资者的心思着重放在哪? 93

 从众效应的危险:巨额资产从金融交易流入商品交易 97

 什么催生了商品价格的一路攀升? 99

 为投机者伸张正义 102

 脆弱的供求平衡能否使资源市场顺利“软着陆”? 105

第6 章 市场弄潮儿恐受国际法约束 111

 中美关系只是经济共生现象中的一个典型?中国大肆购买能源会不会囤积居奇?中国优势引起了全球不安,反托拉斯法意欲限制中国,以保护理想的均衡市场。

 经济共生,利己利他利全球 113

 中国,有成为垄断买方的潜质 114

 中国优势或将颠覆理想的均衡市场 117

 国际法的权威与软肋 120

 反托拉斯法要对中国进行制裁? 123

第7 章 经济危机中政府应扮演何种角色? 125

 政府应该在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是无形手,还是有形手?无论是补贴、税收还是资源战略储备,都是政府对自由市场的扭曲。

 市场危机亟待政府出手相救 127

 政府为何扮演保护人的角色? 129

 能源市场上有形手的干预 132

 资源东道国反复无常的政策脸色 135

第8 章 中国资源优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141

 美国曾以“新殖民主义”影射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欧洲国家更对中国崛起表示担忧。而在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却由衷地认为,中国的参与,则意味着合作、和睦与繁荣。

 “新殖民主义”对中国的曲解 142

 在中国劳工问题上的捕风捉影 144

 西方对中国的担忧VS 非洲对中国的力挺 147

 击溃反华论调:中国与东道国的积极共生关系 150

 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其军事临界点 155

 资源危机下的政治短视 156

第9 章 乐观的预言,黯淡的市场 159

 新能源页岩气也许能替代传统能源,核能也许有助于实现资源多样化。乐观背后,却是一片黯淡:人口带来巨大的需求压力,新能源难以开采,环境污染尤其严重。

 长达半个世纪的全球粮食饥荒 160

 新能源革命:是页岩气的光明前景还是庞氏骗局? 166

 中国或将成为下一个核能生产大国 169

 发展中国家巨大的需求压力 171

 令人担忧的经济“负面外部效应” 173

第10 章 寻找最后的出路 177

 资源稀缺不仅挫伤本国经济,更易导致国内外冲突。20 世纪70年代乍得总统为控制油田而遭暗杀就是明证。资源危机日益严重,全球倾力合作能否找到出路?

 “荷兰病”引发的国内国际冲突 179

 争夺自然资源的动荡地区 183

 中国经济步伐放缓减轻资源压力 186

 中国先知先觉,他国后知后觉 189

 全球对话,共谋危机出路 193

 多管齐下,力求供应明朗 196

致 谢 203

试读章节

城市化:繁荣表象背后的代价

人均收入增加,必将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从而间接影响到资源商品的需求。相对农村而言,城市就业空间更大,生活质量也更高,所以城市的繁荣总是会吸引一轮又一轮来自乡村地区的移民潮。城市化对资源需求的影响显而易见:更多的消费品和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本身就需要更多的资源。在一份名为《2007年世界人口状态:解析城市化增长的未来》的报告中,联合国人口基金(UN Population Fund)就已指出,“2008年,世界将出现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到2030年,全球城市居住人口数将接近50亿人。”城市化迁移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这些国家的城镇将容纳本地区81%的人口。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脱贫目标,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所以它对全球资源商品有着旺盛的需求欲。中国市场庞大,其一举一动都将对全球资源的需求链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能在资源市场上占据重要席位,除了与其人口优势和财富增长速度有关外,更与其资源需求规模和资源占有策略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比其他国家更激烈,也更迅速。

以城市人口增速最快的印度为例。在1950年,仅有17%的印度人口生活在城市,同期,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只有13%,但是从1950年到2005年,中国的城市化步伐却明显快于印度。目前,中国和印度的城市人口比重分别为4l%和29%。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增加4亿人,城市人口比例达到64%。与此同时,印度也将有2.15亿人口搬迁到城市,城市人口比例达到38%。在2008年至2018年这10年间,中国新增城市人口数预计将达到1.6亿,相比之下,印度1亿,印度尼西亚5 000万,巴西和尼日利亚2 000万。

截至2010年,中国突破100万人口的城市已达40个。到2020年,中国还计划新建225个基础设施完善、人口过百万的城市。这项由政府启动的阶段性迁移计划,将让更多的中国人井然有序地从乡村搬迁至城市。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兴建170个大型运输通道,进一步改善南北和东西方向的路网状况,推进更大规模的人员及货物流通。这就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必定需要更为可观的资源作为支撑。

面对资源挑战,中国展开了行动。2005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与外国的直接投资多达350项,投资价值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的大部分投资集中于自然资源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这6年的300个星期里,中国每周的平均投资支出高达10亿美元,因为要保证中国的投资战略开花结果,就必定耗费大量可利用土地、淡水、能源及矿产资源。

片面地看,需求机制只是资源现状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即资源商品需求量的增速将远远超过资源供给量的增速。因此,这种供需矛盾会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主要原材料将长期短缺,并极有可能引发全球性冲突。长远来看,如果全球资源的供给增速能跟上需求增速的脚步,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忧,但是,一旦资源商品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供需失衡就会导致全球经济的不稳定。那么,当今全球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如何呢?

如前所述,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具有普遍性,这些普遍因素也会影响到所有资源商品——土地、水、能源和矿物质。但是,除去那些普遍因素,如果只考虑各种资源本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如资源的来源、是否可移动、是否便于交易、资源的用途等,我们可以看出,以上所有资源的供给机制显然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而且各种资源商品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完全不同的。

全球最重要的资源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点:资源的供给量始终满足不了需求量,其稀缺性将日趋加剧。中国在各种资源商品的分配格局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鉴于中国的资源战略,我们将在随后两章深入分析影响土地、水、石油、天然气、矿产品等资源供给的特殊因素,从而更好地认识各种资源商品的全球供给状况。

P19-21

序言

2007年夏天,中国一家公司在秘鲁购买了一座富含铜矿石的山——特罗莫克山(Toromocho)。该山海拔约4600米,相当于半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通过这笔高达3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特罗莫克山的采矿权从秘鲁人手中被转移到了中国人手中。

此笔收购证明,中国在大宗资源性商品领域的突飞猛进令人瞠目结舌。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就一跃成为全球资源并购交易中的头号买家。收购秘鲁特罗莫克山的中国公司是中铝集团,除了这次大手笔之外,它还在2008年以近130亿美元的价格拿下了澳大利亚的一个铝矿项目。2009年6月,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中石化收购了瑞士阿达克斯石油公司(Addax Petroleum),因为后者在伊拉克和尼日利亚拥有大量优质资产,所以该笔收购价格高达72亿美元。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6月,中石化曾出资35亿美元,与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天然气公司Rosneft联手收购了乌德穆尔特石油(Udmurtneft)公司。2010年10月,中石化又以71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西班牙第一大石油公司雷普索尔(Repsol)巴西公司40%的股权。

能源危机迎面袭来

你也许会问,什么是大宗商品?简而言之,大宗商品就是那些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性原材料。它们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为家用汽车、卡车和电网提供动力的能源,维持一切生命运转所需要的水资源,生产谷物及其他粮食作物的耕用地,用于制造移动电话或电视机屏幕的各种矿物质,以及使用机器设备所需的一切原材料。

近来,许多财经作家和媒体评论人士都在大肆宣扬能源危机,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可耕种土地和水资源的短缺,全球能源供需间的矛盾,必将酿成国际政治上不可弥合的冲突。可见,尽管大宗商品及其交易市场至关重要,但我们对全球经济中这种最基本的元素或者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资产类别的认识依旧含混不清。

鉴于资源稀缺性造成的全球局势紧张,《谁将买下全世界》一书探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在未来几十年的基本格局。更具体地说,就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资源的趋势及影响。当今世界,只有一个国家将“应对未来资源稀缺性严峻挑战”确立为政治经济战略的重心,它就是中国。不仅如此,《资源之战,中国在行动》一书还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让那些对资源稀缺性挑战、资源形势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的核心作用尚未做好准备的国家就此觉醒。实际上,早在10年前,当今世界上最有思想、最负盛名的商品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就在《热门商品投资》(Hot Commodities)一书中,对资源型商品的重要性作出了清晰而完整的阐述。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至少可以这么说,资源稀缺的严峻性必将导致世界进入一个新时期:可耕用土地、水、矿产品及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平均价格将迈入永久性上涨的高速路。届时,食品、水、移动电话、汽车、汽油及其他各种日常生活成本都将大幅上涨,最终又不可避免地加剧全球生活成本的上涨。极端情况下,大宗资源商品的严重短缺甚至会直接引发战争。自1990年以来,围绕资源的获取已经至少爆发了18次军事冲突,而且很多冲突依旧在持续当中。除此之外,很多资源稀缺的地区,如水资源匮乏的中东及人均可耕用土地极端贫乏的亚洲部分地区,随时都面临着暴力冲突的威胁。这些地区的人们,生活在一种需求扩大与供给短缺之间的脆弱平衡当中。因而,资源短缺带来的威胁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个人,将被拉入一场以争夺资源为主题的纷争中。

领跑世界,中国优势何在?

中国资源发展战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今天,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对硬商品(通过采掘或提取而获得的金属及矿产品)、软商品(通常指木材、谷物及其他粮食作物等通过种植而形成的商品)及支持软硬商品提取或运输的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铁路)的争夺,已成为确保其经济发展奇迹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为了让奇迹继续上演,中国仍将不遗余力在全球推进其追逐稀缺资源的雄心和目标,这种资源战略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是全球性的。

本书将集中探讨三个领域的主题。

首先,它在全球大宗商品供求的背景下,阐述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资源买家将带来哪些经济结果。今天,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大经济体都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便成为最值得期待的资本源泉。实际上,无论是富裕国家还是贫困国家,都不会故作镇静地等着中国对他们暗送秋波;他们只能主动出击,毫不隐晦地追求中国投资者。

目前,中国多以提供贷款和购买他国政府债券的形式慷慨大方地资助外国政府,比如,承办学校和医院,兴建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举措不仅迎合了他国政府的需要,更让中国成为远比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更有吸引力的投资者。中国的经济影响力遍布北美洲、非洲、东欧、大洋洲及南美洲等诸多国家和地区,这种影响力一来是其经济增长的产物,二来也进一步加剧了它对资源的需求。

其次,本书探讨了中国的金融实力及其给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运行带来的影响。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大宗商品,中国都是最有发言权的买家,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海量采购资源让它掌握了资源市场的定价权,对资源市场的交易方式及对东道国的资产价值带来巨大影响。因此,了解中国参与资源价格制定及资源市场价格涨跌的每一个细节至关重要。

最后,本书阐述了中国众多资源所带来的社会及政治影响。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和金融这个狭隘的视角看待中国在当今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它的全球战略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含义,而且还将决定全球人口的生活方式及各国政府间的互动模式。一方面,中国的投资在提高东道国人均收入水平和减少贫困等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慎的投资也可能会变成某些专制政府肆意扩张或镇压当地民众的资本。所以,和其他外国投资者一样,中国肯定会审慎权衡政治成本与资源性投资带来的收益。

当然,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展开全球资源攻势的国家。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先例,比如:罗马在1世纪的扩张,英国在16世纪末的远洋探险,欧洲、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兴起的跨国公司,以及赋予这些国家以巨大经济实力的工业革命等。他们对原材料的胃口越来越大,跨国寻求资源的欲望也越来越膨胀。事实上,欧洲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和对中东石油地区的肢解,本质上也都是对大宗商品的掠夺。中国的资源战略虽然令全球瞩目,但它显然没有对他国领土表现出赤裸裸的占有欲。

今天的中国拥有了早期资源探寻者所不具备的两件法宝:巨大的财富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准则。在一个现金为王的世界里,中国的优势显而易见,其现金储备量令人震撼:2012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使得它有能力去做别国难以想象的事情,探寻别国无力涉足的地域。换句话说,中国正在展开一场全球性的资源大采购。即便中国放缓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它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和热爱也依旧不会降温。

对于像秘鲁这样的贫困国家,虽然其自然资源多得可以砌成一座四五千米高的矿山,但他们最急切需要的,还是用于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与此同时,债务缠身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中国谦恭礼让,因为他们需要中国的巨额借款熬过债务寒冬。2011年,中国即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持有美国政府海外发行全部国库券的26%份额,相当于美国政府全部债务的8%。此外,日本、韩国、中东国家虽然也已着手实施本国的资源战略,但是,在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现金储备及无畏无惧的决心面前,他们也只能甘拜下风。中国在这场资源大战中独占鳌头。

中国的成功依赖于个人、企业和政府这三个成分组成的一个统一体。这种合力,源自所有成分都能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团结为一体,而这个主题就是中国自身的强大。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郑必坚在2003年提出的“和平崛起”政策,或许可以最好地诠释这个主题。郑必坚的讲话以及中国总理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从经济增长目标、科技发展战略、外交政策及世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了中国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政治立场,尤其是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国内基础设施等的重视。

原则上来看,中国的这些目标似乎与他国政府的基本目标并无二致。但就中国而言,其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的政治基础设施将如何服务其未来战略走向。经过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政府在建立银行、能源、交通运输及资源型大型国有企业的行为模式上,其核心领导力已毋庸置疑。概括地说,当中央政府对政府主导型经济大力扶植时,这就意味着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以落实政府制定的基本目标为着眼点。因此,即便是企业的逐利本性,也要服从于中央政府的政治需求。

那么,中国政府是如何确保这种基本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呢?

关键举措就是制度监管、资金配置及人事任免。监管过程直截了当。中国政府借助投资法规、登记许可制度和个体、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所需遵循的企业经营准则等形式,对经营活动实施约束和规范。

此外,它还通过中央银行、国家工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机构,对经营环境予以监督,并制定健全的法律机制予以约束。当然,中国政府的“监管”绝不仅于限此。政府还可以通过资金配置来推动国家意志的实现,即对大量的公共资金实行集中控制,其中当然包括外汇储备。公共财政的分配至少依赖两个因素:

其一,《政府工作报告》对基本经济政策导向的安排,以及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减少贫困等长期规划而制定的产业政策,如粮食产量和能源生产等基础产业。这是中国政府的基本行动纲领。

其二,中国的现金开支。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宏观经济形势,以保证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在经济低迷时出手相救,或是在经济遭遇危机时进行干预。例如,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出口行业萎缩,失业率增加,经济增速放缓,在此困境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项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中国GDP的15%。

中国政府还显示出对金融实力的强大控制力。例如,中国政府在很多上市公司持有相当数量的股权。在某些上市公司,政府控股的比例甚至高达70%,中国最大的前三十家跨国公司也均为国有企业。此外,投资于石油、矿产及基础设施等战略性行业的中国企业也都属于国有企业,比如对非洲实施投资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些以政府为依托的国有企业构成了中国实施全球资源战略的核心力量。

所以,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是以政府控权的手段鼓励国有企业、民营控股企业实施海外并购。这些企业可以获得政府补贴或银行的低息贷款,与不得不依赖金融机构的高息借款进行融资的外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显而易见。它们不仅能受益于优惠的信贷限额,而且还能享受税收减免及对关键合同有限获得资金配给的待遇。例如,2009年中国第三大钢铁制造企业——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就曾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120亿美元可展期贷款。这笔贷款就是为武钢的“海外资源基地建设”提供融资,其中包括收购大型铁矿及钢铁厂的建设项目。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政府鼓励国有银行加大贷款力度,刺激经济发展,因此,类似的这种贷款已司空见惯。

为本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政府担保,并为它们在接洽外国政府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似乎已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一项基本战略。因此,中国政府的“指挥-控制型”领导模式似乎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2012年,很多经济学家预测,一旦经济形势面临“硬着陆”危险,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强调控。

我们可以说,中国政府无所不在。但正如一位中国商界人士所言,政府的影响程度体现在企业的行业主管机构、接受政府资金的数量以及企业选择的关键人员上,如CEO、董事会成员或财务总监。如果企业得到了政府授权的许可,拿了政府的钱并且聘用有政府背景的官员,规章制度就会明确规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围绕自然资源各个领域的项目融资及交易必须严格符合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必须以经济长期增长为目标,开展大规模的国内基础建设。一家无比巨大的“中国公司”由此问世——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将买下全世界(未来20年全球资源大博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丹比萨·莫约
译者 刘寅龙//王祖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86422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1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