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血色迷情(都市情感骗局深度调查)/海剑非虚构新纪实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我有了去采访一下这个邱敏慧的冲动,因为我很想知道她的心路历程和堕落轨迹。经过与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有关部门协调,我被获准去女子监狱采访这个让我感到困惑的个案。

9月的一个上午,天气仍有些燥热,我翻开了笔记本静静地坐在北京市女子监狱的接待室里,眼前的椅子还空空荡荡的,不知道将要坐在我面前接受采访的邱敏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感:那件宽大的囚服竟然套在一个美丽的女子身上

门一开,一位女狱警带着一个穿着肥大囚服的女孩子走了进来,那过于宽大的囚服罩住了她美丽的身姿。当她坐到我对面的椅子上,我看到了一张美丽而又憔悴的脸,就像秋天的天气一样干燥。

不得不承认,邱敏慧有骄傲的资本。她长得很有女人味儿,属于比较耐看的那种类型。她的五官搭配得很协调,一眼看去有种忧郁的气质,但是眉宇间却隐约透着一股高傲。

女狱警用命令的口气说道:“邱敏慧,这是市检察院的检察官海剑,也是个作家,今天特意过来采访你,你要好好回答。”

邱敏慧看了我一眼,竟然开门见山地说:“我已经判刑了,如果你要问案子的事,直接问法院、检察院就行。”

我朝女狱警示意了一下,给邱敏慧递过去一杯水,她看了一眼女狱警,在得到允许后,说了声“谢谢”就双手捧了过去。看得出她很有教养,这更增强了我想要走进她内心世界的想法。.

我对女狱警小声说:“我想和邱敏慧单独聊聊,有事情我会叫你们的。”她明白了我的意图,走了出去。

望着邱敏慧还算明亮的眼睛,我首先作了自我介绍:“我在检察院从事宣传工作,我这次来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这只是一次非正式的采访。希望你不要有什么误会。我这次采访你不完全是案子的事儿,我主要是想昕你讲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你自己!”

邱敏慧明显地一愣,她抬起头,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唉,我始终以为自己做的并非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

“什么样子?我知道你是学经济的,不会是等价交换吧?!”我调侃道。

邱敏慧微微地耸了耸肩膀,有些轻蔑地笑了笑说:“你只说对了一半!”

“一半?”我真的有些好奇了,这个女孩子好像比她实际年龄成熟许多。

“对!除了等价交换之外,还有金钱万能。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就算是亲兄弟也白搭!这就是当时我作案时的想法!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无法跨越的,现实就是现实,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必须承认:钱是个好东西!没有它,你就不是个东西!以前我就是这么想的。”

我看着她,微微一笑,那件宽大的囚服套在她的身上显得是那么不合适。  .

邱敏慧叹了口气,“不过我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就像红楼梦里面说王熙凤的那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生命!”

我觉得她已经没有刚开始见面时的那种抗拒了,就直奔主题。

“我叫你小邱吧,你同意吗?你不想跟我说说你的故事吗?难道处于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这么想吗?”

邱敏慧没有直接回答,她喝了一口水说:“说实话,我父亲以前也这样叫我。我不认识你,对于案子该交代的我也交代完了,我就等着把6年的宝贵青春交给监狱了。不过人总要讲一点缘分的,你这个人看起来挺有眼缘的,我就叫你老徐吧。如果你愿意听,我也就当回忆一下我这二十几年是怎么活的吧!”

心态:“完美”的家里没有自己要的幸福

说邱敏慧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一点儿也不为过。邱敏慧的家在天津市南开区,那是全国有名的高校、科研院所的聚居区,她的父母都是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这种家庭模式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并不少见。

一般来说,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有这样一个非常“完美”的家庭,邱敏慧是幸运的,她的大学之路也比较顺利。1995年7月,她顺利地拿到了北京某著名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总觉得,作为一个女孩子,父母肯定是把她当作珍珠宝贝一样,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是邱敏慧却苦笑了一下。

“我不能说我的父母不好,因为他们的确为我付出了许多,而且也把他们能提供给我的都给了我。我的父母都是科研人员,他们都是业务型的人才,科研能力都很强,都是所里面的骨干,都担负着科研任务,所以平时都比较忙。”

“那么说,他们是疏于管你咯?”

“不是,恰恰相反!他们再忙也会很认真地管我。毛主席说:世界上的事就怕‘认真’二字,我算是体会到了。”邱敏慧摇了摇头接着说。

“小时候父母都很忙,我那时候整天都在大院里跟男孩子们疯玩,我虽然是女孩子,但是非常喜欢成为他们的中心,因为我做事比较细,想事情比较全面,他们和我一起玩能玩出好多花样!爸爸妈妈也就任由我去,那时候的快乐是真实的。即使这样,直到小学毕业,我的成绩也是很出色的,我属于那种不怎么努力成绩却很好的类型。这也是父母的骄傲,他们都觉得我是棵搞科研的好苗子,也就特意在理科方面培养我!在父母和老师眼里,我是一只美丽的蝴蝶。”

幸福的表情在邱敏慧的脸上荡漾了很久,“等我上初中以后,我发现爸爸妈妈开始认真了。不光是在学习上,也许是我发育得比较早的原因,尤其是妈妈开始特别留意我。每天一放学,她都会准时骑自行车过来接我。现在想来,即使我有个女儿也不一定能做到像她那样,但在当时我是很反感的,因为我希望和小伙伴们一起走,一起唧唧喳喳地聊天。这样我觉得同学们会耻笑我,我知道妈妈是担心我,我毕竟是女孩子。”

我打断了邱敏慧的话: “小邱,不瞒你说,我也有一个马上要上初中的女儿,我的教育原则是:顺其自然,她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过一定要尽全力!她的妈妈也是很关心她,每天都去接她、送她,但是反过来她好像跟我比较亲,有什么事都喜欢跟我说。”

邱敏慧的眼睛一亮,“我也是这样!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女孩子都有恋父情结,这只是一方面,因为谁管你管得多,你就对谁有逆反心理。不过我们家也不完全是这样。”P2-4

书评(媒体评论)

从海剑系列纪实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办案检察官和作者的法律智慧,并发现各类猖獗的犯罪案件对中国的法制建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及一个职业法律人的悲悯情怀。

——周梅森

独家、权威、第一手,深入、建设性,作家的敏锐、学者的理性和检察官的严谨,这是海剑系列作品的突出特点。

——萧立军

著名作家海剑的这套系列纪实作品没有仅仅以披露这些重大案件而告完结,而是用犀利的笔对各类重大案件进行亳不留情的解剖,从而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避免更多的人“重蹈覆辙”,也使社会各界能从更广泛的意义获得启示。

——方工

优秀的文常作品应该深刻揭示时代精砷,这套系列怍品让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检察官作家的海剑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顽强追求。

——杨传春

海剑的系列作品,从犯罪个案切人,深刻分析了人性,也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看到了一名检察官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人的文化情怀。透过他的作晶,我们也可更多了解到的检察官群体一些鲜为人知的思想和生活。

——赵志刚

后记

这是我写的揭露各种骗局的报告文学系列作品的第一部,主要写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情感骗局。这部作品完成后,我还想写一些文字作为本书的后记,主要是觉得还有一些想法需要向读者作一个必要的交代。

1996年7月,我进入首都检察机关工作,一直活跃在法制宣传岗位上。由于工作的关系,十余年来采访、调查了大量的案件——从普通的刑事案件到重大刑事案件,从一般的职务犯罪案件到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对于我来说,接触每一起案件,采访每一名罪犯,心情都是沉重的。

当然,也写了出色办理这些案件的检察官,例如“全国公正执法的楷模”——方工,信守“人在做,天在看”的优秀反贪侦查员黄招娣,被犯罪分子称为“恶人”的主诉检察官张荣革……

这些第一手的采访、调查给了我很多触动,使我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思索人生、社会的诸多问题,并努力尝试用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从抨击时弊的杂文、时评,到漫谈法律文化的随笔,到各类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中长篇小说、学术论文,到专题片、影视作品。几乎所有可以尝试的文体,我都努力尝试过。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探索表达自己观点、倾向和认识的最佳方式,是想尝试用一种较合适的方式告诉读者我眼睛里看到的世界。作为一名学者、作家和司法工作人员,因为多重角色的关系,我对社会的看法和圈外的学者、作家是有着明的显不同。

一直以来,我觉得各种文体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区别,有很多时候,文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通过各种文体(载体),通过或平实或尖锐的叙述表达一个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对于特定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司法案件的独特看法。

或许是受系统的学院派教育影响,存视伯上,我愿意从宏阔的视角、从现象和理论分析的结合点上,理性地剖析特定的个案。在文笔、文风上,努力追求大气、朴实和照顾受过一定高等教育读者的阅读诉求。

从宪法和法律上说,作为读者和共和国的普通公民,都有努力知晓个案、事件真相的诉求,回应这些诉求是我们的义务。

真相永远在表象的背后。而探究真相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犯罪事件,可说是一个社会整体价值观及人群活动的一个映照。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在犯罪情境下人性的爱恨癫痴,还是得透过媒体的努力予以展现。

正如媒体报道的,案件每天在发生,作为公民和媒体的受众,他们有权利追问:这起案件的真相是什么?谁该对这起案件的发生负责?到底这些领域还有多少案件亟待揭开?如何才能阻止此类案件频频发生……

所有的困惑来自表象,而对表象的探究、追问,都将不可避免地指向体制和机制,指向各类犯罪案件发生的环境和土壤……而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这意味着,如果不加速完善体制、机制,我们的社会将继续付出更大的成本。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不能把所有的真相还给民众,但是,民众对真相的诉求不会遏止。我也注意到,一些媒体积极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努力引导受众理性地观察、思考,并从中确立自己的判断。

有人评价现在的一些法制媒体走向市场,是媚俗,我觉得恰恰相反!对于一家媒体来说,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读者、观众。不“讨好”他们,讨好谁?“自恋”的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淘汰。

毫无疑问的是,主流媒体应该做到对重大案件报道及时、态度严肃,内容兼顾各个层面受众的需求。

回到这部作品的写作上,我也注意到自己的写作在文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缺憾,特别是对一些个案的分析有表面化的趋向,及时性有余而深度不足;在案件报道的角度上,对检察官查办、公诉案件的智慧、付出表现还存在不足;案件报道、分析的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还有待提升……

具体到本书的完成,尽管在扉页上已经对那些提供支持、帮助的领导、朋友予以致谢,但是关注本书出版,并提供意见、建议的朋友还有很多,对于你们给予的帮助我衷心地表示感谢。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本书中的被害人、单位等均采取了化名。我的公检法司的朋友提供了相关案件的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写到这里,我要感谢读者——如果这本书对于你有些触动,能对你追求和实现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有所帮助,我是非常开心的。

海剑

2012年10月定稿·北京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1章 蜕变的蝴蝶

第一感:那件宽大的囚服竟然套在一个美丽的女子身上

心态:“完美”的家里没有自己要的幸福

如此爱:为一枚塑料瓶盖的戒指献出了第一次

如此觉醒:我不想一辈子猪狗不如

荒唐理论:美丽就是女孩子最大的资本!

得意的实践:游戏男人,游戏人生

迅速蜕变:名副其实的“商业间谍”

一个女警察眼里的同龄罪犯

办案人如是说:智商越高,一旦犯罪,危害越大!

可怕的“木桶效应”!

第2章 失火的“老房子”

偶遇招灾,她成了猎物

盲目轻信,上了不该上的床

非常圈套,一次成功的骗局

凄清泪眼,藏着一颗祸心

重重绞索,一个可怜的奴婢

饮鸩止渴,泥潭里愈陷愈深

贷款平账,窟窿越捅越大

梦醒时分,悲剧刚刚开始

中年女性,哪堪畸恋之毒

一次失节,遗恨终生

第3章 假与骗的荒诞人生

中年男人少年风流梦

从道德陷阱到法律雷区

一纸判决,彻底粉碎了老男人的美梦

骗子、造假者:一个也不能少

胆大包天:连最高法的法律文书也敢伪造

“造假办证专业户”终究难逃法网

第4章 超级“忽悠”

苦孩子出身,我本善良

摇身一变董事长,修炼“忽悠”靠个人

荒唐的招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我的顾问团”

牛刀小试,“忽悠”成功

一个“忽悠”接着一个“忽悠”

走到哪“忽悠”到哪

“大忽悠”反被人“忽悠了”

婚介所——“忽悠”的好场所

“忽悠”女人的感情很容易

女人的钱最好“忽悠”

“忽悠”的最高境界:游刃有余

“大忽悠”语录:你爱钱,所以我才能下手

检察官的惊诧:法庭上,他居然还“忽悠”

鲜花和微笑背后有陷阱——到哪里寻找真正的爱情?

第5章 征婚陷阱:玩的就是心跳

初次得手,骗子又遭遇骗子

都是追求浪漫惹的祸

精明再精明,还是掉进了骗子精心编织的圈套

受害者:骗子,我一定要将你绳之以法

胡忠义的师父:职业婚骗张少元

胡忠义的徒弟:马宏凯和他的无数个美丽谎言

长相龌龊不堪的骗子居然频频得手

警惕呀,追求“幸福”的女性们!

第6章 你是我的爱情毒药

带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她走进了婚介所

当他第一次提出“借钱”时,她心里还是有些顾忌

一个月借给他的钱大出又大入,她觉得他挺守信用

骗局疯狂开始了,随口编造的谎言都能让她倾尽全力

为痴爱百万家产化为乌有,等来的竟是一句“你认命吧”

骗你没商量:美貌空姐也上当

披着“警察”外衣的超级感情骗子

感情骗子,将清纯女孩的初恋演绎成梦魇

善良的人啊,你要有一点防人之心

第7章 “恋爱高手”:骗的就是你

如此伪装:“煞费苦心”的欲擒故纵

制胜法宝:获得信任和放长线吊大鱼

落入法网:最后的“约会”

第8章 爱上了安全部“特工”

网上情缘,女孩遭遇北京“神秘特工”

以身相许,痴情女为“特工”献贞操

财色兼得,“特工”骗子全面行动

事情败露,“特工”骗子终落马

警惕:有些骗术可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第9章 情诱之罪

17岁生日的那个晚上,她成了女人

上大学后,早开的爱情之花凋谢了

网恋,降临在她身上的一场厄运

在人生的障碍赛上,又一次被绊倒了

放纵的沉沦,在罪恶的漩涡越滑越远

温柔陷阱下,有多少青春梦碎?

第10章 网络鬼魅

网络,让人疯狂

相思,令人神往

关怀,无微不至

感情,升温越界

贪欲,让黑手现形

祸根,缘于两次偷渡

出路,原来是人生的误区

第11章 情毒何堪,因爱成了国家的敌人

高知女性:学界精英却不懂得生活

“剩女”终嫁:渴望爱的欲望其实早已潜伏

“美丽”邂逅:了解外部世界时,心里陷入了无言的纠结

“柔情”易醉:交往的甜蜜蒙蔽了本该警惕的双眼

情毒何堪:梦醒牢监,才发现早已饮下藏好的毒

后记

序言

老友海剑的这本新作,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吸引我不忍释手的,首先是这些故事的曲折离奇。那些骗子的骗术之精巧,想象之奇特,表演之逼真,令我这个老新闻记者也不得不可怜自己的孤陋寡闻;其次是这些故事的发入深省。有些骗子的智慧如果用在正道上,他们会成为成功人士甚至国家的功臣,但是走了所谓的捷径,结果葬送了青春和才华,还沦为国家的罪人。然而这些人即便在牢狱里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最后是这本书的写作特色和审美价值。这本书用的是白描手法,从叙述的平实,人们可以感受到第一手资料的新鲜,可以感受到与作者的联动,仿佛身临其境。这种朴实,其实是一种功力,它穿透作者而产生的震撼力,不是那种声嘶力竭和好为人师的做法所能媲美的。

至于这本书的审美价值,我以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欣赏。

海剑的博士学位是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获得的,这本书里就饱含了人文学的知识,提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现实社会问题。

这本书里的故事主要有两大类:男人骗女人和女人骗男人。概括起来说,男人骗女人是为了钱,而被女人骗则是因为欲;女人骗男人是为了钱,而被男人骗则是因为情。当然这只是这本书里写到的两种类型,实际上,男人骗女人和女人骗男人是一个古老的题材,类型之多数不胜数。

那么,从劝世功能的角度看,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呢?如果是写给骗子们看的,那是没用的。你听听那个女“商业间谍”的话:“钱是个好东西,没有钱你就不是东西。”你和这种人谈“八荣八耻”,无异于对牛弹琴;如果是写给已经被骗过的人看的,也是没用的。那些人向往的是“天上掉馅饼”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他们已经被骗了,但是以后还会被骗的。

这本书是写给局外的善良的我们看的。于是,我们能看到非分的美色是“伐性之斧”,恐惧起“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你骨髓枯”;也能信服“不戚戚乎贫贱,不汲汲乎富贵”的古训。

因此,这本书提出的社会问题或日警世格言是:我们不但要提倡“八荣”反对“八耻”,而且要防范“八耻”。

 S 3

 海剑的本职工作是检察官,于是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办案检察官和作者的法律智慧,并发现这些猖狂的智力型犯罪对我们的法制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刑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或曰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规定的法条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底线,守护这个底线,是每一个希望社会和谐的人应有的神圣职责。遗憾的是,这并不是全社会的共识。许多人对暴力型犯罪恨之入骨,对智力型犯罪却心存宽宥,甚至欣赏和向往。比如那个女“商业间谍”,在监狱里也没有觉得她做的事伤天害理。有些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比如出盗版书、造盗版光盘、侵犯别人产品的专利权等,甚至有强大的“保护伞”。

在涉财产型犯罪方面,人们痛恨“豪夺”但欣赏“巧取”,这使这类犯罪成本很低,而收效甚巨。这本书里的骗子都是成功者。他们骗的过程应该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但事实上几乎是一帆风顺。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人们对知识和儒雅的敬重,这种敬重在许多人那里已经夸张到了麻木。即便在他们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之后,有些人谈起这类故事来,也不乏对其骗术的钦佩和对受统的道德规范来,已经开始计算成本。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它蒸蒸日上但时弊猛增,气象万千但诸多不便。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深刻揭示时代精神,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海剑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顽强追求。

(作者本名杨传春,著名杂文家,人民法院报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内容推荐

《血色迷情(都市情感骗局深度调查)》内容介绍:骗财骗色的案件屡屡出现,各色骗子不断创新诈骗方式,并制造了大量人间悲剧,将受害者带入难以摆脱的梦魇。

作家海剑通过十余年的调查,采访了首都检察机关所办理的这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并就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犯罪个案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在还原案件真相的同时,从遏制恶性犯罪、加强自我防范的角度,给人们以建设性的忠告。

《血色迷情(都市情感骗局深度调查)》的作者是海剑。

编辑推荐

独家、权威、第一手,深入、建设性,作家的敏锐、学者的理性和检察官的严谨,这是海剑系列作品的突出特点。—周梅森,著名作家

作家海剑通过十余年的调查,采访了首都检察机关所办理的这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并就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犯罪个案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在还原案件真相的同时,从遏制恶性犯罪、加强自我防范的角度,给人们以建设性的忠告。

《血色迷情(都市情感骗局深度调查)》是“海剑非虚构新纪实系列”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血色迷情(都市情感骗局深度调查)/海剑非虚构新纪实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海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603918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