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样的天空
内容
试读章节

推开那玻璃门,坐在柜台后面的小姐远远望到我,便娇声问道:“请问有什么事可以帮到你?”

找陈瑞兴先生,我说,我姓王。

“哦。约了时间吗?”她瞟了我一眼。

当然约了,我说。心里暗想,你以为我白撞?

“请你坐一会儿。”她客气地把右手一摆,指向左前侧的沙发,不等我坐下,她已经拨了内线电话。

距离不太近,我听不清她说些什么,但她很快就放下电话筒,望着我说:“请你等等,好吗?陈先生马上就有空了。”她第一次现出笑容,倒也很可爱。坐就坐吧,反正等人的滋味,也不是没有尝过。我呼了一口气,但觉有些百无聊赖,眼睛便随意倘佯。那小姐身后,墙上凸出几个金色的大字:“龙雄(集团)有限公司”,而在她的右前侧,则立着真人一般大的棕黑色木雕“福、禄、寿”三星。价钱不会便宜吧?不过,这是意头,做生意嘛,哪能不由它们“把门”?钱?在他眼里,不在话下。

那个冬天周末晚上他心血来潮,忽地派车子接我上他那中环半山区的巨宅,便让我有些吃惊,六千多平方尺的面积,只有他们夫妇和一个女儿住,我坐在那空荡荡的大客厅,顿时有凄清孤寂的感觉。

“曼莉呢?”我问。

“她?”美若笑了笑,“她跟同学出去看电影。”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她的笑容在灿烂中隐藏着一点苦涩的味道。却又听得瑞兴补了一句:“平时也很少见到她,除了大家一起吃晚饭。”

也真不明白他们,三个人罢了,要住那么大干吗?就算是他们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云生回潜度假,也不用这么夸张。我踏进门来的时候,一时便有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感觉,假如不是他们带路,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走。

他们夫妇住在客厅的东面,曼莉住在客厅的西面,都各自形成一个格局。出门都有各自的出处,哪须碰头碰面?连那几个菲佣,除了我刚坐下时端了三杯咖啡进来之外,便不见踪影了。住在这大屋里,舒服当然是很舒服,但却好像是酒店一样,没有一点家庭的气氛。在我的眼中,家不必要那么大,却要有挤来挤去的热闹。他那主人房的洗手间,便大到好像我整间屋子那么大,连水龙头也是包金的。我有点不明白,他却笑着说:“大?马马虎虎啦,我每天早上就在厕所里看报纸,不宽敞还行?”

在厕所看报纸,果然气派。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级数”吧!他说过,住在什么地方,便代表本身的身份,既然是身份象征,岂可马虎?这么看来,他买下这周围风凉水冷、空气清新的住家,还有世俗眼光的考虑,可以理解。

那时他还住在太古城,他请从北京来港做短期访问的母校副校长吃晚饭,叫我作陪。吃完后,他要我与他乘他那“平治”车同行。美若兴致很高,叫司机兜到北角半山区看看。车子从铜锣湾东行,拐到几处有名的高尚住宅区,但他都摇了摇头,说:“不行。”

司机附和着:“是啊,老板你现在的身份,这些地方都不够级数。”

美若抢着说:“对了,搬到这里,还不如太古城,又大又方便。”

我转头问瑞兴:“你又要搬家?”

“是啊,在商场来往,很在乎身份。”他微微一笑,“到了我现在这个位子,不能让别人小看了。”

这就是富豪生活吧?在我看来,他在太古城的家,已经很不错,但他却认为还是CHEAP,可见在这世界上,人与人是多么的不同。当车子驶向筲箕湾我家时,美若忽地说:“十多年了,当年你家里帮你买屋子时,我们还□在新界,没想到现在你还是住在这里,我们却搬了好多次。”

应该说是越搬越好,越住越大。我是看着你们发起来的。我的脸蓦地发热,只好讪讪地答道:“兄弟不长进,惭愧惭愧。”

“可惜你的性格不外向,不然的话,我可以拉你做生意,保证一本万利!”瑞兴很快接口。

“是啊是啊,你太老实,不可以做生意。”美若笑。

可不,当初手握十五万港币,瑞兴就劝我:“你不如只还首期,买它四五间,稍后再抛出,不就赚了?”

但我不敢。那是父母的血汗钱,万一楼价下跌,连自己住的屋子也没有了,那该怎么交代?

谁能料到地产步步升高?便是我住的这房子,比我十五年前买进的时候,已经涨了十倍。人家谈起,便以无限羡慕的口气说:“哗!你大赚了一笔……”其实,自己住的,有什么赚不赚?十万元和一千万元也都一样,我又不能把房子卖了,没了房子,我住哪儿?所谓赚钱,只不过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罢了。

“要是当年你听我的,你现在就有几间屋子抓在手里。”瑞兴说。

“没办法,不是我的钱,不进我的口袋。”我苦笑。

“可惜那个时候我没钱,不然的话我一定那样做。”瑞兴把头靠在后座上,“这个世界就是要搏一搏嘛,你不搏,怎么会有机会?”

“不是我自己赚来的钱始终不够胆。”我心里有点不忿,“万一……”

……

P1-3

后记

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的事情了,应《星岛晚报》副刊主编李洛霞之邀,撰写连载小说《一样的天空》。当时还没有计算机打字这一说,至今我依然记得每天早晚伏案用圆珠笔写作的情景;如今回头再看那一笔一划手写的原稿纸,除了惊叹科技一日千里的发展之外,也有恍若隔世之感。这一晃,近二十年的时光便悄悄流逝,惊回首,竞让人惊异岁月的无声远去,但一样的天空下,依然演变着不一样的人生。那时九七就在眼前,如今香港已经回归,但许多故事人心依旧常新,回顾从前,温故知新,也并非没有意义的吧?

那时候,报业副刊蓬勃,小说连载版盛行,下午茶时分,有好几次路过上环的街头巷尾,见到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坐在矮凳上看一份报纸的连载小说,随着八卦杂志风行电子传媒发达,这种现象现在当然已经绝迹,但却确实曾经存在过。那时我便在报纸上取得一席之地,催生了这个长篇。当时,小说连载是报纸副刊的例牌节目,但是变化是永恒,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香港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读者口味也变样,有人认为以前是文人办报,现在转化成为商人办报,这种说法有多少真实成分,我不敢说。但就表象而言,确实令人沮丧。既然小说版纷纷阵亡,那小说也只好转移阵地,在文学杂志上另找出路,由于能够容纳的版面有限,中长篇从此之后便几乎没有栖身之地。小说既然出路狭窄,香港的中长篇便有难了;直接出版单行本吗?香港出版社商业利润当头,没有噱头的作品难得出版;看来唯有靠有心人去申请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了,但能否审批通过,又是另一回事了!但即使出路艰难,喜欢文学的人锐减,我相信小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文学读者依然还会天长地久。

我一度迷于阅读长篇小说,那时正是“文革”时期,我们几个逍遥派躲进小楼成一统,每天就在宿舍里啃十八、十九世纪的外国长篇名著,印象中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阿·托尔斯泰《艰苦的历程》、《彼得大帝》,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雨果《九三年》、《笑面人》、《悲惨世界》,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漂亮朋友》,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狄更斯《双城记》,杰克.伦敦《马丁·伊登》,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当然并非认真读书,甚至也从不做笔记,虽然当时读的是文学系,但并不努力,只不过大把时间,无聊才读书,消遣借以消磨时光而已。但后来到香港投身工作,除了《齐瓦哥医生》之外,再也极少有阅读长篇的机会了,于是大学时期的阅读经验,又变成成长过程中难得的经历了。回想起来,那时竞有机会跑到内部书店,去琉璃厂“中国书店”书库淘当时已在社会上绝迹的文学书,我也有些惊奇;后来却发现那段无心插柳,确实受益匪浅。

《一样的天空》写出,竟会有反馈,也是出乎意料之外。在这本书里,我以诗人、散文家舒婷,文学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和美国华文作家、文学评论家陈瑞琳的评论以及香港诗人、小说家兼摄影家廖伟棠的访谈为序,铭感他们多年的情谊和支持。感谢李冰、何建明、刘方先生的大力协助,更感谢李亚梓小姐尽心尽力的责编,这才有本书的机缘。

当这篇后记写出之时,已是2012年年末,香港的天气阴睛冷热不定,冬至过后,今天气温下降,冬天终于来到了吧?严寒过后,百花齐放的春天就在眼前。我始终不能忘怀在电脑键盘上敲字的身影,即使那姿态翻了过去,却永远常新地定影在我的心底。

2叭2年12月24日,晴,气温9~15度,于香港新威园。

序言

不一样的天空

舒婷

平时都叫他乃贤,正式场合尊他一声陶然,有求于他时,比方路过香港要他请吃饭,就敛手规规矩矩称他大师兄。

常常忘记他姓涂。虽然他定居香港多年,并且担任《中国旅游》杂志副总编辑,而今兼任《香港作家》总编,却难得听人称他涂先生或者涂总。

涂总兢兢业业,版面上名家荟萃;涂先生不大有钱,因为不炒股票又不识投资加偷税;乃贤是个贤夫良父,帮太太刷碗带儿子上提琴课啦,对朋友也许做不到两肋插刀,插一肋还是肯的;做师兄虽有书必赠,并非有招必教,如此藏私还经常对我生气,板脸不过五分钟,摆摆师兄架子而已;至于陶然,陶然可是香港知名作家,散文、散文诗、小小说、短篇及中长篇小说,一本书接一本书地出版。尤其最近出炉的《一样的天空》就很烫手,竟激活文坛宿将新锐来著文推介,有点好评如潮的声势。

因此,现在跳出来自诩师妹的我,大有高攀的嫌疑哕?

陶然有别于其他香港作家,并非在题材、主题的开拓上多出几招(有多少人写着同样的题材、主题?),比如移民,他集多年切肤沧桑,轻揭伤疤,其疼痛十指连心;比如商战,虽无直接亲历,凭间接冷眼旁观(常人能有几次身历其境?),居然借演艺圈杯水风波,照几番丑陋的原生态,让人倒抽几口冷气。但设若仅此而已,陶然可能还处于“风情卷”阶段,真诚中带几分稚气。

一个作家的成功,大概是将他的气质优势淋漓尽致到他特有的“领地”,且义无反顾地深耕细作?陶然一入道,就充分挥霍自己的潜质、内质。谦卑、柔弱地“软抵抗”十里洋场,又柔弱谦卑地强化自己的艺术追求。无论散文诗、散文、极短篇、中长小说都自觉或不自觉弥布在一种好似绵里藏针的气息中。根植于心源深处的温暖色调,带着陶氏特有印记,涂抹《一样的天空》,突显出不一样的声部。

这不能不归结作者的“心理功夫”。  从王承澜身上,不难看到他的内向、腼腆,也领会他独善其身的艰难。其缠绵、敏感、优柔寡断乃至婆婆妈妈,紫色的忧郁和丁香的感伤。此番同构性塑造,得益于二者息息相关和天然转换。他的遗传、血脉,有多少丰富填补着主人公脾性,主人公遭际又有多少内接于他的精神、情意。绵细的心理体认,点穴到方玫神经质痛点,成为半睡半醒的“呓语”,触到陈瑞兴骄矜的脉络,则浮现两全其美的世故。且教其他人物气色也多跃然纸上。

陶然笔下的中年情怀既是王承澜的,也是陈瑞兴的,甚至是方玫的。从文则对金钱把持不定甚至羡憎交织;经商又难舍知识分子臭毛病,尽管敛财有道还要满场走着方步;有爱情没有金钱不行,有金钱没爱情还是不行,等金钱和爱情都有了,就要求名分,没有名分的方玫终于远走高飞。

咳,人到中年什么都赔不起,名利、金钱、地位、家庭,唯一可以牺牲的就只有爱情了。

香港如此,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地如此,不敢说“环球同此凉热”,至少我们之中的王、陈、方比比皆是。陶然逼我们抛弃自艾自怜的感伤,正视无可推诿的自身弱点乃至人性缺陷。由此,让我们面对经济社会的压力、诱惑、损害所造成进退维谷的尴尬,更加平心静气些?

小说以回溯的展开充溢着痴情眷旧,纤弱的感伤特别适合内在化的心灵细语,而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有利于推进意识流动。诚如有些评论所言,陶然的文本风格偏向女性化,我以为正是如此这般细腻委婉坚韧入微的笔触,方能揭开中年知识分子温吞水的表面,进入波澜迭起的内心。

多种独白、情绪化心理体验及条状意识流,构成该小说重要特色。很难给陶然贴上这个流派那个流派的标签,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当代文坛上,陶然不是最前卫的,但是持久。

二十年前,初次见到陶然的不是我,而是我未嫁前的那只老藤椅。他好容易来了鼓浪屿,我却去了河北,擦肩而过跌足不及。这以后,三五年见一面吧,大多是我过境香港,有次还在他家叨扰了一星期。

如今,从我的天空到你的天空,不必再签证了,乃贤。作为写作人,虽是一样的中年情怀,我们却各自驰骋在心灵里那不一样的天空下。

(载于香港《文汇报·文艺》1997年12月14日

北京《中华读书报》1997年12月17日)

舒婷:诗人,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

内容推荐

《一样的天空》这部小说把人物置身于香港商场背景,细腻地描绘人物心理,对人物的多重性格下了很多笔力;揭示社会对人的生存信仰、价值观念的冲击,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磨损。

陶然的《一样的天空》采用多角度的艺术结构,将各自人物的内心隐秘揭示出来,面对高度商业社会的利益和情感纠葛,深层地表现人性底蕴,真实、生动、亲切、可信,让读者倾听一首灵魂的变奏曲。

编辑推荐

一个作家的成功,大概是将陶然的气质优势淋漓尽致到他特有的“领地”,且义无反顾地深耕细作?陶然一入道,就充分挥霍自己的潜质、内质。谦卑、柔弱地“软抵抗”十里洋场,又柔弱谦卑地强化自己的艺术追求。无论散文诗、散文、极短篇、中长小说都自觉或不自觉弥布在一种好似绵里藏针的气息中。根植于心源深处的温暖色调,带着陶氏特有印记,涂抹《一样的天空》,突显出不一样的声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样的天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9473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3139201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