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心得)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可以放下房,放下车,放下亲人和爱人。但是,这些都远远的不够,我们甚至还要放下佛……

佛教经典中本无“红尘”二字,佛家是让众生平等,幸福地生活在净土上,所以无所谓看破红尘还是看不破红尘,只要我们用善良、平等的新对待生活,就能享受到佛法的真谛。

对普通人来说沉迷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依赖。捅破、打破沉迷吧!

止贡噶举、盛噶仁波切编著的《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心得》不但可以让大家了解到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佛教的基本观念,还可以从一位转世活佛的叙述中,理解佛家弟子对社会、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认识方式,并在他的感悟中,感受到佛家慈悲的心怀和行善的处世原则。

内容推荐

  《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心得》由止贡噶举、盛噶仁波切编著。

《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心得》不但可以让大家了解到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佛教的基本观念,还可以从一位转世活佛的叙述中,理解佛家弟子对社会、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认识方式,并在他的感悟中,感受到佛家慈悲的心怀和行善的处世原则。

目录

第一章 说信仰:世事纷扰,心中明灯引众生

 信仰即人格

 老生常谈:好心态,好生活

 人人皆可成佛

 佛法如海,日饮一瓢

 人成即佛成

 佛法要在入世中修持

 让信仰发挥作用,才能得到回报

 信仰同宗,哪一个都值得坚持

第二章 说人生:万千烦恼,镜花水月本是空

 嗔心如水月

 痴心如镜花

 镜花水月本是空

 长大了,便有长大的好

 人生苦难老方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爱情的真相

 用“心”寻找友谊

 在童年,你耕种了什么?

 有如是因,才有如是果

第三章 说佛法:看透繁华,朴素简单见真知

 拜佛,乱拜不如不拜(外二篇)

 找谁开光:佛法并非玩弄神通

 如何区分正法与外道

 看破红尘,六根不净

 菩萨心肠人人有

 名利二字,求不得苦,求得亦苦

 不执著,但上进

 放下“放不下”的

第四章 说现实:自在解脱,人生处处有风景

 心平常,自非凡

 近朱者赤

 真心谦让是一种境界

 诚信的非经济价值

 贪可以,不要贪得无厌

 心大,不如心中的世界大

 成功的路上,风景最美

 时尚的煎熬

 寻找青春之源

 世事无绝对

 算命无益,事在人为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第五章 说困惑:神随心动,悠然自得悟世界

 帮着骗子骗自己

 抑郁是什么病?

 问心无悔

 死神来自我们内心

 不要为礼佛而礼佛

 舍得,重在舍而不在得

 耳听不如眼见,眼见不如心判

 觉后空空无大干

 吾日三省吾身

 让生活过得更从容

第六章 说读书:心灵之旅,一花一叶即世界

 不解释的误会才可怕

 爱,越分越多

 头上三尺有希望

 善良,开启幸福生活的钥匙

 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生之戏,不能NG

 人性,总不简单

第七章 说修持:漫漫长路,红尘俗事皆菩提

 宗派可分,心不可分

 修心重于修行

 修持就在一点一滴中

 杂念要来,顺其自然

 念经与打妄想

 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持戒

 点亮心灯

 修持要讲究方法

 心静自然凉:无忧、无悔、无怨

 烦恼即菩提

第八章 说期望:人为众生,修持之路方不同

 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

 提升自己的第一扇门

 用好你自己的时间银行

 对我能做到的,试着对别人做到

 搬走那块叫做“习惯”的石头

 一切要靠自己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盛怒之下勿与人语

 做一块最有用的石头

 用幸福装点此生

代后记 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命运

试读章节

外一篇

我的一个北京的朋友来看我,还带来了他的孩子。他的来意是,让我给这个孩子做一做智慧灌顶,希望他的学习能好一些。

我笑了,经常会有这样的人要求我做这样的事。

我问那个孩子:“小朋友,你信仰佛教吗?”

小孩子有点犹豫,看了看他的父亲,说:“信啊。”

我知道他不信。汉族地区的孩子和我们那里的不同。藏传佛教地区,大多数人是从小就受佛教影响的,或者,从小就皈依了佛门,对佛的信仰是终身的。但是汉族地区的人不同,大多数是中年左右才逐渐有了佛教的信仰,至于皈依,那就可能更晚了。

我对我的朋友说:“你的孩子真的信佛吗?”

朋友有些不好意思,好像在为他的请求感到冒昧,他说:“我只是觉得做一做兴许能好些。”

我对他说:“佛教中说的智慧不是你想的智慧,更不是聪明不聪明,不要以为做了智慧灌顶人就会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智慧,就比平常人聪明很多。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也不懂佛教。”

我的朋友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十分严肃地双手合十,恭敬地说:“师父,我懂了。”

我经常会遇到类似的请求,但我不回绝,只是一定要告诉对方,不要把佛教的法门想得太世俗化了,更不要迷信了。

如果真想做佛教的法事,那么,首先要求你一定是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如果不信,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短暂地信那么一会儿,我的建议是最好要先学习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识和基本仪轨,对佛教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做法事的过程中,才会发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佛教法事的意义和作用。

现在的确有很多人,在做法事之前,想的是自己的私利,比如,家里有老人去世,请佛门弟子诵经超度,其实他们全家都未必信佛,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当然,很多年轻人还没有信仰佛教,甚至在内心中也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出于对老人的怀念,做一做法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对佛教不了解,也可以想一想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想一想天下父母,哪一个不是含辛茹苦地几十年为:了孩子省吃俭用,操劳一辈子,直到去世之前,还无时不在惦记自己在故去后,孩子生活得会不会好,做错的事情会不会改过……

其实,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如果在给故去的父母做法事时,不但祈祷他们免受轮回的苦,还想到更多的父母,祝福他们生活得平安幸福,这样的心,也就是佛家的心了。即使不信仰佛教,有了这颗心,做法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还是一种孝心在起作用。从佛法上看,孝心也可算一种布施,这样的法事我们做了也有一定意义。

如果是信仰佛教的人,专心修持的人,做一做法事又怎么样呢?我想,做法事是有助于修持的,能在求佛的路上扫除障碍,能让他更坚定、得正觉。但是,法事可不能代替修持本身,也有很多在家修持的人,总以为活佛的一次灌顶就是走了捷径,就能省去自己日后很多年的修持之苦,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

修持是不能由别人替代的,即使上师传授了法门,进行了点拨,也只是对求佛有帮助,而不是指点捷径。更不是世俗人心里想的,让活佛做一次法事,自己离成佛也就不远了。这是不行的。

法事不能避免轮回,不能代替修持。这样想走捷径的,已经是走入外道了。

外二篇  这几天受马来西亚的应先生的委托,陪着他的一个朋友游览五台山。

应先生是我在马来西亚弘法时结交的好朋友,对佛法有一定的研究。我以为他的这个朋友也一定懂一些,但接触了才知道不是这样,尤其是这位朋友还是位女士。让我陪一个不懂佛法的女性朋友游览佛家圣地,也算是难为我吧。不过我又怎么能拒绝呢。

五台山是我国比较著名的佛家圣地,这里几乎集中了中国佛教的所有宗派的寺庙,当然也包括在中原地区很少见的藏传佛教。

一路上我都在给她讲解佛教的一些基础知识,一时间她也记不得那么多,我也只能拣简单易懂的,而且比较有故事性的跟她说说。

她也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于是每到一处寺庙,每遇一尊佛都要跪拜。看她的样子,显得挺虔诚,不过倒让我想起了一些其他的事来。

很多像那位女士一样的年轻人,对佛教知识了解得不多,往往拜佛的心就不那么虔诚,表面上看是恭敬的,但是,却不得法,至于他们在心中向佛祈愿的内容,也基本上是随想随说的。我想,很多人在默默地祈愿时,心里的词都是改了又改,或者随时增添了一些的吧。

这是大多数人拜佛时的情况吧。因为很多人并不是坚定的佛教信仰者,只是在游览佛教寺院的时候,才有了拜佛的想法,这也就真是“临时抱佛脚”了。这个我很理解,也不苛求每个人都是佛的信徒,但是,拜佛时一定要虔诚,不要跪拜在那里,还胡思乱想,又想这个,又想那个,这就不好了。

而且,往往我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跪拜的时候还显得很虔诚,很恭敬,但一起身后,就有些不恭敬了;上香时随随便便;在寺院里说话也不小心,很多不尊重佛的话也经常可以听到,这又怎么算是真诚的呢?

现在,佛教的圣地一般都是世俗社会中的旅游景点,这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对此,我觉得也有一定的好处,一方面是有利于人们的财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在娱乐之余认识佛教。

但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很多人参观寺庙,是抱着游览玩耍的心态来的,大多数人对佛陀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比较恭敬,但对其他的佛和菩萨就不那么敬重了,往往指手画脚,乱发议论,又是说这个佛长得不好看啊,又是议论哪个佛比哪个佛功力高啊,或者将通俗小说和历史传说跟佛教混淆起来。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般的汉传佛教的寺院前的“四大金刚”都不被人重视,而很多罗汉的化身往往也是人们评论相貌的对象。

同时,有些游览区的导游也是很不合格的,他们给游客讲述的佛学知识,结合了传说和佛教故事,很容易造成混淆,让大家误解。

我在杭州灵隐寺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情况,算是比较典型的吧。在灵隐寺中的一个大殿里,墙上用雕塑刻画了佛的众多弟子。而这面墙对普通游客来讲,的确是挺好玩的。我听身边的导游介绍,墙上有济公、孙悟空等等,引得游客指手画脚地寻找。其实,这些都是传说故事罢了。

我很想奉劝那些游览寺院的人们,如果是游玩,也要做到态度严肃,不能喧哗、妄语,能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一些佛教的知识,虽然仅仅是好听的故事,也是收获,也是娱乐身心。如果想趁机会拜佛,则更要虔诚,不能跪拜在那里,脑子里还想着乱七八糟的离奇念头。严肃、虔诚是对佛家的尊重。对佛尊重的人,才是真正善良的人。

P56-60

序言

如果说,在被认证为活佛转世之前的16年中,我对佛法的所有修持是本着对世界充满善良和美好的愿望的自觉行为,那么,在16岁到28岁的十几年中,当我以活佛的身份接受上师的言传身教,接受尼泊尔、印度高级佛学院的系统教育,并在寺院学习之余刻苦地研修佛学理论、参悟教义并寻找修炼方法时,我的所有修持,已经转变为一个佛门弟子必需的功课。

在这样的求学历程中,我对佛法的领悟、对人世的理解也逐渐加深,让我能拨开迷雾,见到佛学的真谛。当然,求佛的人必然要经历大的迷惘,甚至经历大的苦难,在此过程中,我的所有疑惑、不解甚至是小小的迷途,都是佛让我在求学的路上必经的逆境。

无论是顺境逆境,我都时常反思自己,反思我的求学之路,希望在这样的反思中,领悟到更多,并指导我的下一步修持。这十几年的求学并反思的心得,以片段的形式被我记录了一些,我的有心的弟子们也从我的日常言谈中记录了一些。虽然是片段式的文章,经过整理,也是一大收获。

后记

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命运

信仰要靠我们去实践,修持要靠我们在入世中精进,人格要靠我们在行动中完善和提升……我们想要创造的种种美好,都要我们去付诸行动。如果每个人都在行动,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才有可能平安、幸福。

试着给陌生人一个微笑,让他知道我们会无私地帮助他,让他知道世界上善良的人永远在他的身边,那么,他也会给你一个微笑。这时,你会发现,陌生人的善意离自己是那么近……

试着给同事冲一杯咖啡,让他知道我们不是事业上的竞争对手,而是团结、友善的伙伴,那么,在事业发展的路途中,你会发现,总有一双双手在搀扶着你,一起奔向高峰……

试着给多年没联系的朋友一个电话,告诉他事业上的打拼、生活中的坎坷和当年因为年少无知造成的小小的不愉快,永远阻挡不了心中那份感情的蔓延。这时,你会发现,一根电话线,竟然可以越过时间和地域,牵起一生最宝贵的情感……

试着跟爱人说声“对不起”,为昨天小小的伤害和误解,也为多年来他(她)的无私付出和默默的支持,让他知道生活的路万千条,我们已经学会了感激。这时,你会发现,当初的爱已经装点了我们的斑斑白发……

试着跟父母说声“我爱你”,为过去多年他们的养育、教导,为他们的无上的包容、无言的期盼和无尽的希望,更为我们的不懂事、不理解,为我们儿时曾经的抱怨、愤恨,也为我们现在无法与他们吃顿饭、聊聊天而寻求的借口。这时,你会发现,“我爱你”这3个字并不是那么难以说出口,更不像当着情人的面表达得那么浪漫……

试着跟“冤家”握一握手,让他知道曾经的竞争、伤害、攻讦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已经原谅了他,取而代之的是善心、微笑。这时,你会发现,那是早已经等在那里的一双手,穿越了人间最顽固的隔阂,而那隔阂,曾经让你的生活充满了怨恨……

试着做这一切,让大家知道,你在以善良、友爱、平等的心,去关爱他们,也在关爱这个世界。这时,你会发现,身边是微笑,是阳光……

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放不下就打碎(盛噶仁波切心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止贡噶举//盛噶仁波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70029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