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谜团赋予了历史更大的魅力,谜底的破解又给予人们太多的领悟。诸如老子的生平、孔子的身世、西施的下落、秦始皇的身世、王昭君出塞、陶渊明故里、岳飞死因、顺治身世等,每一个名人未解之谜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中国名人未解之谜(新编版)》选编的历史名人未解之谜,都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谜案。撰编的过程中,重点突出本书的趣味性、资料性以及学术性,在论述谜案争论的焦点时,尽量采用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资料,并用分析和例证表明观点,以推进研究的深入,以期尽快解开那些令人困惑的历史谜团。本书由符文军、王飞鸿编著。
这些历史名人未解之谜,一直吸引着历朝历代众多的探索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有的谜案逐渐清晰明朗;有的谜案经过探索,纠正了许多世代相传的误说,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中国名人未解之谜(新编版)》选编的历史名人未解之谜,都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谜案。撰编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中国名人未解之谜(新编版)》的趣味性、资料性以及学术性,在论述谜案争论的焦点时,尽量采用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资料,并用分析和例证表明观点,以推进研究的深入,以期尽快解开那些令人困惑的历史谜团。
当然,历史名人未解之谜本来就有其神秘的一面,这些历史之谜的真相早已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直到今天它们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像磁石般吸引人们的目光,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而至于谜底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发生在这些历史名人身上的未解之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本书由符文军、王飞鸿编著。
清末,上自官僚缙绅,下迄妇孺百姓,几乎人人皆知这么一个传说,清初的某个皇帝是浙江海宁陈家的儿子。这个皇帝是谁呢?有人便说是乾隆皇帝弘历。这一传说也见于一些私家所写的稗官野史之中。《清朝野史大观》卷一《高宗之与海宁陈氏》一文有这样的记叙:雍正帝J乱稹当皇子时,与海宁陈氏很好,两家来往频繁。这一年恰巧两家在同月同日同时辰生子,只是胤稹家为女孩,陈家为男孩。胤稹命人抱来看看,但却偷偷把孩子换了。陈家发现孩子被换,大惊失色,但迫于对方权势,不敢追究,也不敢声张。不久康熙去世,传皇位于胤稹。胤稹即位后,陈氏一门数人也都官至显要。以后乾隆帝即位,对陈氏更是礼遇有加。乾隆六次南巡江浙,其中四次都到过海宁陈家,最后一次临走时步至中门,对陈氏说:“以后若非皇帝亲临,这门不要轻易打开。”从此这座门就再也没被打开过了。
持上述观点之人还提出另外一些证据,海宁陈氏的宅堂中有两方皇帝亲笔书写的匾额,一方题为“爱日堂”,一方题为“春晖堂”。后来,与海宁陈氏的儿子相交换的那个女孩便在海宁陈家成长,到了婚嫁年龄便嫁与江苏常熟蒋氏,蒋氏专门为她筑了一座小楼,后世称之为“公主楼”。这些史料更让人坚信乾隆是汉人之子。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雍正帝有皇子10个,公主6个。乾隆帝是其第四子,推及情理根本没有把别姓的孩子换来当自己孩子来继承皇位的必要性。其次,从清代皇帝与海宁陈氏的关系来看,纯是君臣友谊。陈氏是清初的名门望族,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陈家历代都仕途通达,官居高职,显赫一时。
至于两块匾额,据史学家孟森考证,清国史馆编纂的《陈元龙传》中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四月,康熙在便殿召见群臣,说:“你们家中各有堂名,不妨当场写给我。我写出来赐给你们。”陈元龙奏称,父亲年逾八十,故拟“爱日堂”三字。《海宁州志》还提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因陈元龙胞弟陈维坤的妻子黄氏寡四十一年,便御书“节孝”两字赐之,又赐以“春晖堂”匾额。因而,说乾隆是汉人之子是无稽之谈。
《清官词》中有一首词说:“冕旒汉制终难复,曾向安澜驻翠蕤。”词中暗指乾隆与海宁陈氏关系。然而,这其中关系究竟怎样,乾隆身世究竟如何只能成为未解之谜了。
乾隆称“十全老人”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长寿的皇帝之一,晚年自号“古稀老人”、“十全老人”。年过七十谓为“古稀”。那么“十全老人”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种说法是,“十全”乃十全十美之意。乾隆有十七个儿子和十个女儿。当他73岁时,已有了玄孙。乾隆自感“五世玄孙,一堂衍庆”是历代帝王不曾有过的大喜事,便在雍和宫、景福殿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处,写了几块“五代五福堂”的匾额,并自封为“十全老人”。
另一种说法是,“十全老人”的名称来自于乾隆的《御制十全记》。82岁的乾隆皇帝亲撰《十全记》,记述执政以来的“十全武功”,后来则自诩为“十全老人”。
据《十全碑》记载,所谓“十全”者,是说他在位期间的十场大胜仗,即:两次平定准噶尔部,一次征服回部,两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征服缅甸,一次征讨安南,两次降服廓尔喀。
而实际上,所谓“十全”其实并非全是胜仗。第一次出征金川,因久战不下而收兵;缅甸之役,一等公明瑞败死在小猛育,大学士傅恒受挫于老官屯,被迫允和;出征安南,统帅孙士毅狼狈逃回,提督战死,全军溃败;初征廓尔喀,双方并未正式交锋,自然算不得“凯旋”。仅此而论,“十全武功”就有四次“不全”。即便以取胜的六大“武功”而言,也曾遭受重大挫折,损兵折将。乾隆帝自己也“庙谟常误”,由于在选将、指挥上的失误,都曾导致军事上严重受挫。
这十场战役的起因与性质不同,况且并非十战全胜,称之为“十全”,颇有文过饰非、讳败扬胜之嫌。但经过这些战役,奠定了中国疆域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乾隆皇帝也是功不可没的。
乾隆进孔府
历朝皇帝十分尊崇孔子。据史料记载,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九次巡幸曲阜,祭拜孔子。至于乾隆进孔府的次数,则有不同说法,有说七次、八次的,也有说九次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乾隆如此“钟情”于孔府呢?除了尊重孔子、发扬儒学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乾隆的女儿下嫁孔府。
据说乾隆有一女儿,是孝贤皇后所生,乾隆十分钟爱。公主脸上长了一块黑痣,相术上说这块黑痣主灾,破灾的唯一方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那就只有山东曲阜的孔家了。但清廷制度中满汉不能通婚,乾隆就将女儿寄养在汉族大臣于敏中家里,然后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给第72代衍圣人孔宪培。于敏中一家随之搬人孔府居住,并世世代代居住于此。
孔宪培与公主结婚时,文武百官都有厚礼相送。公主结婚后,每逢生日庆典,乾隆还派官员前来贺寿,均有厚赐。公主没有生养,过继侄儿孔庆镕为后。孔庆镕刚一出生就被抱到公主这边,并立即呈报皇上有了御外孙,乾隆十分喜悦。
在曲阜名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之一的孔林内,有一著名的“于氏坊”,位于孔林北侧,颇为引人注目。这就是孔宪培与其妻于氏之墓。因为于氏是乾隆皇帝的女儿,所以当她死后,孔府为其立了这座“鸾音褒德”牌坊,规模宏大。凡乾隆南巡或东巡时,都必定要到曲阜来。
乾隆与孔府有“姻亲”关系一事,未见正史记载,仍是历史上的不解之谜。P39-41
在中国历史长河的不同时期,他们或铸造盛世伟业,或演绎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或饱经悲欢离合,或引领中国文化思潮,或昭示世态炎凉。正因为这些君临天下的帝王、运筹帷幄的将相、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思想活跃的诸子百家、扼腕叹息的红颜佳丽、传奇的神话人物,所以中国的历史才变得波澜壮阔。
可以说,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极其辉煌的奇迹和难以解释的谜团。前人的历史只有后人去记录、去挖掘。由于在时间上相差久远,加上每一事物都有着孕育、诞生、演变、发展的过程,肯定会有正史记录不全、民间传闻多变的问题。我们清楚地知道,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主要是凭借史籍考证、实物验证来记录历史;而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就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用艺术的感染力,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烘托出谜一样的传奇。
太多的谜团赋予了历史更大的魅力,谜底的破解又给予人们太多的领悟。诸如老子的生平、孔子的身世、西施的下落、秦始皇的身世、王昭君出塞、陶渊明故里、岳飞死因、顺治身世等,每一个名人未解之谜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些历史名人未解之谜,一直吸引着历朝历代众多的探索者,通过他们的研究,有的谜案逐渐清晰明朗;有的谜案经过探索,纠正了许多世代相传的误说,使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本书选编的历史名人未解之谜,都是史学界争论较多的谜案。撰编的过程中,重点突出本书的趣味性、资料性以及学术性,在论述谜案争论的焦点时,尽量采用最有说服力的论据资料,并用分析和例证表明观点,以推进研究的深入,以期尽快解开那些令人困惑的历史谜团。
当然,历史名人未解之谜本来就有其神秘的一面,这些历史之谜的真相早已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直到今天它们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像磁石般吸引人们的目光,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而至于谜底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发生在这些历史名人身上的未解之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