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市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五千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重心,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转移,而后又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扩展。中国历史上有精于相地、因山就水、因地制宜、巧于创造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按照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经济实力、技术手段,建设自己的城市,既形成了各地城市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城市文明。《城市史话》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到清代几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本书由付崇兰著。

内容推荐

中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五千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重心,从西向东,从北向南转移,而后又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扩展。城市的独特性和丰富多样性,是千百年来历史所铸就的。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风俗文化和地理环境条件决定的。离开这种特定性,城市就无从发展。中国历史上有精于相地、因山就水、因地制宜、巧干创造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按照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经济实力、技术手段,建设自己的城市,既形成了各地城市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城市文明。《城市史话》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到清代几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

《城市史话》由付崇兰著。

目录

引言

 1 自然地理变迁因素

 2 黄河的迁徙及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重大历史影响

 3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体制与城市政策

 4 区域经济重心转移因素

 5 航海事业逐渐发达和明清海禁政策因素

一 中国的原始社会与原始城市

 1 人类与原始社会

 2 原始城市

 3 夏代城市

二 商周时期的城市

 1 商代城市

 2 周代城市

三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1 数量剧增

 2 功能多样

 3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

 1 秦毁诸侯城廓与确立郡县制

 2 咸阳

 3 汉代城市

 4 魏晋南北朝城市

五 隋唐城市

 1 隋代城市

 2 唐代城市

六 五代城市

 1 杭州

 2 金陵

 3 福州

 4 开封

七 两宋时期城市

 1 北宋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2 开封

 3 杭州

 4 泉州

 5 广州

 6 宁波

 7 两宋城市发展的方向、内容和特点

八 辽金西夏城市

 1 辽代城市

 2 西夏城市

 3 金代城市

九 元代城市

 1 元大都

 2 杭州

 3 泉州

 4 上海

 5 一般行政中心城市与沿海城市的普遍发展

十 明代城市

 1 明代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

 2 明代城市的发展

 3 明代商业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

十一 清代城市

 1 清代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

 2 清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结束语

试读章节

唐朝全盛时期,郡、府、县所在驻地的手工业、商业繁荣,它们就是当时中国的城市和城镇,地区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唐朝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鼎盛时期,城市和城镇工商业繁荣,建筑鳞次栉比,“家给户足”、“粮仓丰实”。杜甫描写开元盛世的诗中完全反映出唐代城市的特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自,公私仓廪俱丰实”

(1)唐朝前期的“道”与“州”。唐朝前期全国划分为10个道(玄宗时重新划分为15个道),道下设315个州。道治和州治所在地,就是有数万家室的城市。按行政级别与城市规模相一致的封建等级原则,道治城市规模。大于州治城市,州治城市叉大于县城。唐代前期道、州二级城市共计325个。

从道、州治城市分布来看,已遍布全国。唐朝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反映出唐朝天下太平,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还有一个原因,即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沟通南北广大地区,又经洛阳沟通西京长安,水上运输是古代的主要通道,推动了全国物资、文化交流和各地城市的繁荣。

(2)长安与洛阳。唐代长安是在隋代大兴都城基础上兴起的。原大兴城的街坊、市、设施的布局和建制都得到了保留和扩建。封建王朝的帝都,宫廷的修建是所有王朝所追求的。唐王朝把隋代大兴宫改为太极宫,又兴建了兴庆、大明等宫殿,而且大明宫的位置已不在原来隋代大兴城垣范围之内,而是建在原大兴城垣以外了。长安作为都城的特殊地位,集中了全国的人、财、物,历经290年的建设,终于成为世界中古史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史称唐长安,人口超百万。

唐长安的宫殿建筑规模及其辉煌程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其政治功能方面的都城特征登峰造极。与都城政治象征相适应,其文化中心功能得到极大发展。在科举制度下,长安成为全国的教育中心,科举制度的顶峰所在。全国各地有学问的人和读书人都向往长安,来长安聚会,就连远在西藏的松赞干布也派几批学生前往长安学习。长安还是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心,日本学者和西域各国的学者到长安学习,并和中国学者结成深厚友谊。“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湖,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就是唐代中日学者深厚友谊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使者也从长安出发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唐玄奘去印度,经历千辛万苦,而后又回到长安,翻译佛教经典,著书立说。所有这些,都是唐长安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真实写照。

唐代长安又是全国的商业中心。经历“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唐代中国,一是农业空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这是农业文明时代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农产品除供农民、军队食用外,还有剩余粮食供养手工业者和商人。二是手工业包括私营与官营手工业空前发展。制革、印刷是唐代新兴手业,纺织、陶瓷是唐代规模最大的手工业部门,冶铸较前代进步,蔗糖业已兴起。手工业的地区性很强,地区特产大量涌现,如徽墨、湖笔、益州麻纸、宣纸,蜀锦等。长安刻版印刷手工业闻名全国。全国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商品,这是唐代长安商业发展的物资基础。全国各地商品生产的发展,为长安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唐代长安商业发展,。聚会全国商人和商品,首先因为长安是都城;其次有交通运输发展作保证。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在唐代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唐玄宗时开凿大庾岭,使广东与内地畅行无阻。唐宪宗时,开福建陆路400华里,使商路更加方便。唐代长江水运畅通,繁忙,南方各地利用河流多,水系成网的方便,发展地区交通。唐代还发展海土运输。杜甫诗句中有:“云帆转辽河,粳稻来东吴”;“吴门持粟帛,泛海入蓬莱”。唐代造船业因长江、大运河等水上运输需要而发达起来。唐朝代宗大历和德宗贞元之间,有些商船“开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北至淮,岁一往来,其利甚大”。

唐代陆路交通也有很大发展。以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驿路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驿路上设有大量驿站。大约每隔30华里一个驿站,全国约有1600所左右,服役人员达5万人以上。还设有邮驿,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驿兼办。水驿备船,陆驿备马、驴,商客便利。在驿的附近,设客舍旅店。自长安“东至宋汴,西至歧州,夹道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十里,谓之驿驴。南诸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借商旅”。唐代还出现了向商人出租马车的车坊,帮助商人运客和运货物。

在交通、商业发展的推动下,唐代货币制度也有发展。唐初沿用“五铢钱”,后改为“开元通宝”,不以重量为钱币名称,冠以铸造年号,成为唐及唐以后历代钱币的标志,通宝钱占据了此后中国封建时代货币的主宰地位。

唐代长安城商业的发展,推动了长安城市布局和城市功能、管理制度的演变。P39-42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市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付崇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5764
开本 32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81
丛书名 物化历史系列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3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