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淤泥
内容
编辑推荐

《淤泥》是中国最受争议的80后新锐作家王延平继《天使遇到王子》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更加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

《淤泥》是第一部风靡网络的微博小说,它以80后视角审视社会现实,以冷峻,几近残酷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又深刻的故事。

内容推荐

小说《淤泥》写了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孩子:顾小伟、范明、小胖,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因为个人家庭状况、学习和自身修养的不同,在社会上的机遇和遭遇也截然不同。书中通过顾小伟和美亚的爱情为主线,描述了不同的爱情在遭遇到金钱、名誉、利益等的挑战和考验时的不同结果,通过几个青年在现代化都市中遇到的挫折、喜悦和成功,展现了80后的成长历程以及年轻人在当下社会的困惑和物质超越精神的可悲,同时也流露出青年一代对生活、社会和未来抱有美好的期待和希望,实为一部青年人励志的佳作。

《淤泥》由王延平编写。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后记

试读章节

顾小伟坐在宿舍靠窗的架子床上,视线投向外面的广场,有几个发育明显的女生在打着羽毛球,她们是舞蹈班的学生,每次跳起的动作都很优美,就像在跳舞似的。胸部也会跟着上下浮动,弯下腰捡球的时候,会露出半个屁股,还有内裤的颜色。

放在床头的手机响了,顾小伟挪了下身子,取了手机,来电显示着:范明。

顾小伟接通电话,范明说:“你在哪儿?我来州城了。”

顾小伟说:“艺术研修院。”

范明说:“艺术研修院在哪?”

顾小伟说:“世纪大道388号。”

范明说:“别胡跑,一个小时后过来接你。”

顾小伟挂了电话,继续把目光投向广场。头疼稍微好了一些,他裹着被子,靠在宿舍的墙上,广场打羽毛球的女生周围有了一些观众,每结束一局,就有男生送上微笑和掌声,这方赢了,他们鼓掌叫好,这方输了,他们也鼓掌叫好,给对方鼓掌。顾小伟不知道那一排男生是哪一方的观众,半个小时后,顾小伟看明白了,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双方女生跳起时晃动的胸部和捡球时翘起的屁股。

范明的电话又来了,顾小伟看见楼下停着的奥拓,就挂了,摘了眼镜下楼去了。

范明说:“上车吧!”

顾小伟说:“去哪儿?”

范明说:“玩去。”并向顾小伟挤了个眼色,顾小伟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说:“取个眼镜。”

范明奸笑了一下:“戴啥眼镜,不戴正经些!”

顾小伟说:“还有手机。”

顾小伟坐在奥拓的后座上,对司机说:“直接开出去,不要停。”

坐在副驾驶座上的范明说:“要不要向保安打个招呼?”

顾小伟说:“刚进来的时候登记没?”

范明说:“没有。”

顾小伟说:“直接开,不要理。”

奥拓驶出校门,范明指着司机说:“这是杨叔。”又指着后面说:“这是顾小伟,作家。”

顾小伟说:“叫我小伟。”

杨叔说:“小伟。”

天色也渐渐暗下来了,晚秋,天黑得早,顾小伟靠在后座上,眼睛眯着,范明说:“你怎么了?”

顾小伟说:“发烧。”

范明说:“锤子!你干啥了?”

顾小伟说: “登山,一口气登到山顶,热得冒汗,脱了衣服后就感冒了,发烧。”

范明说:“买点药吧!”

顾小伟说:“买了。”

范明说:“那你在后座休息一会儿。”

顾小伟眼睛眯了一会儿,又睁开,窗外黑乎乎的,灯光一闪一闪,飞逝而过,只听见呼的一声,又是呼的一声,世纪大道很长,在山底下,山底下又修了好多的别墅、洋房,就像一座座坟墓,都是市区的高官、企业家、成功人士买的,车自然也是好车,还有一大部分别墅、洋房晚上是黑灯的,价位高,房地产公司还没有卖出去。世纪大道在晚上显得特别的寂静,只有车驶过后呼呼的风声。

杨叔说:“这条大道有测速的没?”

顾小伟准备说,“有”。范明笑了,说:“你这破车比我年龄都大,还想超速。”

杨叔说:“别看我这车破,你小子就是脱了鞋也撵不上。”

范明说:“能赛过警车吗?”

杨叔说:“你想干啥?”

范明说:“要是能赛过警车,咱走私军火。”

杨叔笑了,说:“你小子枪片看多了。”

顾小伟一边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汽车,一边听着他俩谈话,头已经不是十分的疼痛,但他还是拿衣服把自己裹住,走得急,没拿外套,只穿了单T衫,他把衣服往紧地拉了一下,用胳膊肘压着。车在驶出世纪大道时,碰到红灯了。

杨叔说:“这有电子警察么?”

范明把头探出去看了一下,说:“有。”

顾小伟说:“假的。”

范明说:“假的?”

顾小伟说:“钱叫领导贪污了,那是样子。”

范明说:“照你这么说,路灯和中间的安全隔离带也应该有的。”

顾小伟说:“嗯,要是有的话,就少死几条命了。”

范明说:“死人了?”

顾小伟说:“嗯。”

范明笑着说:“开过去,杨叔你怎就这胆小,叫我开一段。”

杨叔说:“你没驾照。”

范明说:“晚上了,没警察,开到市区你开。”

杨叔说:“没听小伟说,这条路上出过人命。”

范明说:“少吓唬我,这会儿出了世纪大道,有路灯。”

杨叔停下车,换了位置。

范明开了没有5分钟,车就靠在路边了。

杨叔说:“咋了?”

范明说:“杨叔你开吧!我不认识路。”

顾小伟睁开眼睛的时候,他旁边坐了一位小伙子,叼着烟,跟范明不知说着什么,顾小伟盯了他一会儿,他仍没有觉察到,一直和范明说话,顾小伟转过头又眯了一会儿。

顾小伟感觉到车像被追尾了似的,头直接撞到车前面的座位上,睁开眼睛,车停了,范明说:“小伟,吃饭了。”

顾小伟眼睛往窗外望了一眼,是一夜市,说:“吃啥?”

范明说:“烤肉,啤酒。”

顾小伟说:“感冒了,没食欲,我在车上等你们。”

大概是因为顾小伟身体不舒服,他们吃饭吃得很快,然后回到车上。

那个小伙子又坐在顾小伟的旁边,范明从前座回过头来说:“这是熊猫”,又给熊猫说,“这是顾小伟,作家。”

熊猫给顾小伟递了一支烟,说:“作家好。”

顾小伟说:“叫我小伟。”接了烟,熊猫又递上火。

顾小伟说:“发烧,抽不了。”

车驶入市区最繁华的地带,霓虹灯光有节奏地闪动,高大华丽的建筑,气派不凡的汽车,貌美如花的门迎,朗朗的月光笼罩着这座城市。

杨叔把车开到一家豪华宾馆的楼下,问范明:“车停哪儿?”

范明说:“就停那辆宝马的旁边。”

杨叔说:“这破车,停在宝马旁边,显得自卑。”

范明说:“自卑啥,就这奥拓,还就要当它宝马的情人。”

熊猫说:“范明,你再别丢人了,下车。”

范明说:“你信不?宝马今晚要睡奥拓。”

熊猫说:“奥拓又不是婊子。”

范明说:“你上去看看宝马主人在干啥,就知道这宝马今晚要干啥。”

这家宾馆有三层:一楼是大厅,二楼是足浴、按摩、棋盘、茶道,三楼是住宿。

范明开了两间房,对门。杨叔和熊猫不知在说些什么,看来他们认识或就是在顾小伟睡觉的时候谝熟的。

范明问顾小伟:“头还疼不?”

顾小伟说:“还可以,不是很疼了。叫小胖了没?”

范明说:“小胖写论文呢?”

顾小伟说:“小胖,就知道学习。”

范明说:“这小子挺帅的,要是像咱俩这么坏,哪女人一大堆。”

P1-9

序言

谁来救赎这些灵魂

肖建立

米兰·昆德拉为小说艺术作了如下定义,他说:“……这门受上帝笑声启发而诞生的艺术,并不负有宣传、推理的使命。恰恰相反,它像佩内洛碧那样,每晚都把神学家、哲学家精心编织的花毯拆骨扬线。”

米兰·昆德拉的定义无疑是至高意义上的定义。

当19世纪蒸汽机车问世之时,一时间对资本主义文明欢呼雷动,而福楼拜却在大谈人类的愚昧。

福楼拜的惊人之处就是,他认为“科技昌明,社会进步并没有消灭愚昧,愚昧反而跟随社会进步一齐成长”。

“现代化的愚昧并不是无知,而是对各种思潮生吞活剥”。

可悲的不是无知,而是对各种泛滥思潮毫无抵抗之力。

爱玛的可怜、可悲、可恶,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可能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潮创见之一。

100多年过去了,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减其辉。

以上这些文字,是我在阅读王延平书稿时陆陆续续写下的,它反映了我在阅读时的一些思考。

老实说,当王延平把书稿《淤泥》寄给我并希望写些东西时,我原本不敢抱有太高的期望。

我认为,一个20才刚出头的80后青年写作者,其阅读使然、经历使然,不可能有太深、太厚的沉淀。

我这种故步自封的看法,颇受时下对80后作家,如韩寒们的倾向性看法的影响。虽然我并没有读过韩寒们的作品。

在读完小说《淤泥》后,我的看法始有改变。我认为,我们似乎固有太多的成见、太多的偏见、太多的……寄生的学术,面对80后这种文化现象,我们是否应该拥有一个更阔达的胸襟。而况,一种生命之勃发,有如朝阳之初升,谁又能够阻止它的脚步。

读完小说《淤泥》,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这是我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当然不是说它具有这样高的品格。然而,平心而论,它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群多么丑陋而被扭曲了的灵魂,而他(她)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甭看他(她)们如此放浪,如此不拘形迹,如此自视前卫,如此视道德为无物。其实他(她)们的心在滴血。

作者以如此客观,如此冷峻,如此几近残酷的笔触,为我们作了粗线条勾勒而摒弃精雕细刻却又如此真实,而真实是小说艺术之生命。一个小说家,假如他能够做到描写真实并足够逼真,他笔下的形象其实就远远大于他的思想而给读者以无限的空间。

其次,小说的语言叙述也极有特色,作者大胆地把叙述作了如此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处理,却反而增加了语言的张力,从而使叙述变得如此单纯、本色、干净。不用说,这是需要具有极大的艺术勇气的。  以上就是我对小说《淤泥》的两点分析,而仅此两点,我认为小说《淤泥》就具有了足够的意义和价值。

2011年9月17日晚

后记

这是一部时常令我愤怒的小说,也是一部时常令我欣慰的小说。

一个作者不应刻意地去告诉读者什么,不要总认为自己比读者懂得多,其实,恰恰相反。

一个作者能得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未知数,但是一个写作者却要牺牲很多,承担得起很多。真正的写作者或者作家的内心是痛苦的。文学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但是文学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多彩。

《淤泥》写于去年的后半年,那是我最落魄的时候。写完小说兜里剩3块钱,我正走在吃饭的路上,想好了吃裤带面,4根面2块,1碗汁1块。吃完饭的时候,一件恐怖的事情发生了,身上所有的衣兜被翻得底朝天,我站起来转了一圈,地上也没有。

我时常忍不住落泪。当一个人有很多话要说的时候,反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反而越显得平静。

小说描绘的一幅丑陋的画面,一群被扭曲的灵魂,令人发颤,令人吃惊。然而的确,他们实实在在地徘徊在我的周围,我能听到他们的呻吟,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他们回不去了,回不到阳光的大道上,回不到那时单纯的自己,回不到那一片绿茵茵的麦田。

城市的水泥和钢筋捆住了多少人的青春!捆住了多少人的梦想!但又捆住了多少人的灵魂?然而,我们却肆无忌惮地用某种名义改造着农村,改造着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态和文明,改造着世世代代遗存下来的传统和道德。

人们拼命地追求着科技和工业带来的快感,追逐着城市的脚步和繁华,追逐着想象中的幸福和快乐。其实,我们一直在泥潭中徘徊,早已遗忘了曾经的信仰。

别看湖泊的表面清澈见底,湖底的淤泥深着呢。我们没有发现,是因为我们深陷其中。贾平凹说: “厚云积岸,大水走泥”。要想冲掉脚底的淤泥,要想真正地幸福和快乐,这需要多么急促有力的大水啊!!

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我们需要多么良好的秉性和信念呢?!

医生可以治人病,治人的身体,可是谁来医治扭曲的灵魂?

难道我们在等待淤泥厚积,只脚不前时才肯反省?

文学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和民族命运,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能够沟通全人类人的感情。这是我写作整整10年最大的感悟。

单靠一部文学作品,单靠一处药方是治不了病根的,我们得的是大病。

但丁写完他的《神曲》,诗人无不欣慰地说:“我已经说过,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我写完了小说《淤泥》,却没有但r的轻松。

王延平

2011年9月16日晚于寒舍

书评(媒体评论)

任何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欢乐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才能成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感官和代表。

——俄·别林斯基

文学不应丢失“大道”……“厚云积岸,大水走泥”,我们身处的社会就是大水走泥。

——贾平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淤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延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493664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