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慈济人间的海峡医神--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仰/图文台湾
内容
编辑推荐

宝岛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岛上风景秀丽、气候暖和、物产丰富,极宜人类生存与发展。台湾居民绝大部分是从大陆直接或间接迁徙过去的,他们与原住民一起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为开发和建设宝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仁川编著的《慈济人间的海峡医神——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仰》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通俗的语言,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台湾的情况,既追述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艰苦历程,也颂扬两岸人民抗击外国侵略、收复台湾、保卫台湾的光辉业绩,同时展示台湾的美丽景观、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和文化艺术。

内容推荐

《慈济人间的海峡医神——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仰》以史料为基础,讲述了一位从闽南乡村走出来的普通医生——吴夲,由凡人到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崇拜和信仰的神明的传奇经历。通俗性、趣味性的文字让您全面地了解保生大帝信俗如何走过千难万险而传播到台湾的历史过程;精美丰富的插图全方位地阐述了台湾保生大帝的祭祀信俗与活动,它们传统而又奇特。走进它,它会唤起您那一片心怀两岸乡情与亲情的温馨回忆。

《慈济人间的海峡医神——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仰》由林仁川编著。

目录

引子

一 从人到种的乡村郎中

双亲病逝,奋志学医

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朝野推崇,从人到神

大陆的保生大帝宫庙

二 保生大帝过台湾

保生大帝与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著名的三大慈济宫

台湾保生大帝宫庙面面观

台湾主要的保生大帝宫庙

三 保生大帝信俗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保生大帝巡安祭典文化

台湾的保生大帝传说故事

台湾保生大帝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四 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仰文化交流

祖籍地慈济宫保生大帝入台巡安

台湾保生大帝信众回祖庙进香

两岸保生大帝宫庙的会香联谊

海峡两岸的保生大帝文化节

神医事迹搬上银幕

后记

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

试读章节

从人到神的乡村郎中

双亲病逝,奋志学医

吴夲,字华基,号云衷,俗称吴真人、大道公、帝君公、花桥公。祖籍福建安溪感德镇石门村.其父吴通、母黄氏“因避乱隐居于银同(即同安)之南、沧海之滨,择白礁结茅而居”(黄化机《延陵吴氏通谱·吴真人谱系纪略》)。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出生于同安县积善里文圃山南麓的白礁村(今漳州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村)。自幼颖异,才智过人,心性纯厚。吴卒刚满10岁,就经常跟着父亲下海捕鱼抓蟹。那时,海上经常出现海盗,渔民们不能安居乐业,加上年景不好,饥一顿,饱一顿,瘟疫流行,闹病的人很多。吴通也患上恶疾,没钱医治,眼睁睁看着被病魔折磨而死。不久,母亲黄玉华也因操劳过度而病逝。看到短短时间里双亲先后病逝,吴夲下决心学医。公元995年,17岁的吴夲开始跟着村里的一些蛇医捕蛇采药,医治被毒蛇咬伤的农夫。后为广学医道,便远离家乡,到名山古刹拜师学道,以求实现治病救人,济困扶危的夙愿。在几年的勤学苦练之后,他通晓医术,擅长针灸.能知人身气血流行点,针、药到时,沉疴即除。

学成之后。他回归白礁故里,认真潜研岐黄,热心行医济世。白礁村北边的文圃山龙池岩山峦叠翠.松竹茂密,山坡上、山谷里到处长着紫苏、鬼针草、白茅根、金不换、防风、穿山龙、一条根、千金红、香茹等草药,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吴夲把这里作为采药和制药的好地方,在山脚一棵大榕树下结庐炼丹。他白天上山采集草药,炼制医治各种疾病的丹药,夜间经常到山上古刹龙池岩,与高僧一道参禅论道,研究脉理医药,经常是通宵达旦。

吴夲一生奔忙在闽南城乡,热心为黎民百姓治病疗伤,最先是在村里开设诊所给周围各村村民诊病送药,他医无贫富,一视同仁,每行医于贫苦农家,分文不取。当时白礁归属泉州府,泉州市区人烟稠密,客商云集,民众问诊看病求药的需求大,当吴卒从泉州市区来的患者那里了解到这一情况时,即把诊所开到泉州街区一个名叫“花桥亭”(这里宋代有一座桥亭,桥亭两旁是卖花的花市,故称“花桥亭”)的地方义诊赠药。几年时间,吴夲妙手回春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已在这里众口皆碑。

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1.起死回生术

有一天,吴卒在白礁村附近的一个海边村子行医时,听到路边一位老妇人在嚎啕大哭,仰天呼救:“吾家三代,只此孤儿,若有不测,后嗣无继。皇天在上,拯救残身呀!”吴卒上前一看,只见一位少年被海盗砍倒在路旁,满头是血,胫骨断裂,气息奄奄。吴卒很是同情,立即把鲜血淋漓的少年背回家中,将他安置好后,便飞步上龙池岩采回草药,给那少年内服外敷,着手抢救,之后还天天亲自汲取屋旁的山泉,给少年洗涤化脓的伤口,并施以草药接骨,还夜以继日在旁熬药喂药,终于把这位少年从鬼门关抢了过来。乡里父老赞道:“吴卒乃扁鹊再世,华佗复生也,此乃患者之大幸矣。”

一天,吴卒上龙池岩采药回村.看见榕树下一群人身披麻衣。哭哭啼啼,连忙走过去探听。一位老阿婆哭诉道:媳妇身怀六甲,昨晚突然肚痛气绝。吴卒连忙走进灵堂掀起罩在“尸体”脸上的黄布,见“死人”还有一点血色,就取出银针,在其人中、合谷等穴位扎了几针。这时,只见少妇的嘴唇略微翕动了一下。他赶快跑到山路旁,从石缝间拔起一把石菖蒲,将其捣烂.拧汁灌人孕妇口中。过了片刻.只见女人慢慢睁开双眼。又过了一会儿,忽然听到“哇”的一声,一个小生命诞生了。这件事很快传遍十里八乡,连县里的官老爷也知道他救活了两条人命,并对他这位乡村郎中刮目相看了。

有一年春天,吴卒来到县城,找到一家客栈,刚卸下药葫芦,便见公差禀报:“县太爷胡大人上门拜见。”吴夲整整衣衫,出门迎接。胡县令拱手说:“本官小女得了怪病,吃什么吐什么,已六天滴水未进。县城里的医生都找来诊治过,均未见好转,反而一天比一天严重。恳求吴郎中光临舍下,救小女一命。”吴卒连忙随胡知县来到县府,诊脉后,断定是膈食病,便步出县城,在山野溪涧旁,采回象鼻草、石竹根等草药,捣烂绞汁,给胡小姐灌服。服后,胡小姐便不再呕吐了。经过数天诊治,她的身体慢慢好转,枯黄的脸上开始出现了红晕。吴夲救了小姐一条命,胡知县对他备加尊敬。一次饭后闲聊,胡知县问道:“吴郎中,你满腹文才,今年乃大比之年,何不赴京一试,金榜题名呢?”吴卒笑道:“平生不能为清官,只求做一名良医罢了。”胡知县对他的志向颇为赞赏,有意将千金许配给他,便进而问道:“吴郎中已届而立之年,何不娶家室,成家立业呢?”吴夲仰脸大笑道:“我是一个浪迹江湖的医生,萍踪浮云,来去无定,让人独守空房,岂不误人青春。”吴卒一生不茹荤,不娶妻,把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救死扶伤的慈善事业。

2.单方治奇症

很久以前,三姓村住着兄弟三人,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满山遍野地开荒种水果,收成丰足。美中不足的是,老大、老二虽然娶了妻子,但都没有生一男半女。只有老三生了个宝贝儿子。

那个时候,人们把传宗接代看得很重。俗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一家三房,都把老三的儿子,当做掌上明珠一样。

这个掌上明珠的孩子,长得十分俊秀,浓眉大眼,四方大脸,谁看了谁喜欢。P3-6

序言

宝岛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岛上风景秀丽、气候暖和、物产丰富,极宜人类生存与发展。台湾居民绝大部分是从大陆直接或间接迁徙过去的,他们与原住民一起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为开发和建设宝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大陆人民的大批迁入,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不断地移植台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使台湾文化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自1895年以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和1949年以后两岸的长期隔绝,大陆人民对台湾的一了解十分有限。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大批的台商和各界人士纷纷渡过台湾海峡,到大陆经商和从事文化交流,然而大陆人民进入台湾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广大的青年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台湾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了让大陆人民特别是大陆的青少年能比较全面、真实地了解台湾,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批研究台湾的学术工作者编写了“图文台湾”丛书。这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通俗的语言,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台湾的情况,既追述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艰苦历程,也颂扬两岸人民抗击外国侵略、收复台湾、保卫台湾的光辉业绩,同时展示台湾的美丽景观、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和文化艺术。

我们期望,这套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能陪伴你一起追忆历史,探访民俗,欣赏台湾的秀丽风光,让你从容地穿梭于时光隧道,流连于古迹佳景,轻松愉快地享受一趟台湾宝岛的文化之旅。

后记

保生大帝原是一个乡村医生,因为他的医术高,医德好,一辈子竭尽全力为百姓祛除疾病,救死扶伤,且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对贫穷百姓、对弱势群众,甚至还义诊赠药,无不显其慈悲为怀、普济世人之爱心,最后甚至为了救治病人冒着危险攀崖采药,以致跌下悬崖而仙逝。这就是为什么在他去世一千多年之后人们仍然在怀念他、纪念他,甚至把他升格为神来祭拜的原因。这应了一句老话:为黎民百姓做了好事、为社会进步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会记在心里的,甚至会千秋万代把这种怀念,把这种纪念传承下去。所以今天在海峡两岸,在世界各地,保生大帝都拥有难以数计的信众。正如香港宝泉庵秘书长陈鹏飞在一次参加保生大帝祀典时所说的:大道公代表平安、祥和、善良、仁心、仁术,我们今天纪念他,祭祀他,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发扬他的美德。

笔者与保生大帝同乡,在家乡处处可以看到人们在香烟缭绕的保生大帝宫庙里虔诚祭拜的情景,到处可以听到关于保生大帝的动人传说,无不感受家乡百姓对这位从乡村走出来的神医的崇敬之情,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和影响。

对这一信俗活动的理性思考,是在长大并掌握了一些宗教知识之后。实际上,除去附在保生大帝身上的神话传说,吴卒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一辈子执著于为老百姓做好事善事的医生,这种一辈子做好事的言与行,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一个伟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是最难最难的啊。吴夲之所以能够“修成正果”,成为保生大帝,在于他与孔子一样,修成了具有最高道德境界的、以解天下人困厄为己任的圣人。而剔除这一信俗活动中的某些迷信成分,其最可贵的核心价值则是联系两岸同胞饮水思源、爱国爱乡的精神支柱和感情纽带。

高兴的是,在不经意之间,竟然能够有机会来恭述这位千百万信众景仰崇拜的医神,这得缘于云霄博物馆汤毓贤研究馆员的推荐,以及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室汤源生主任、“图文台湾”丛书主编林仁川教授的厚爱。这或许是一种缘分。我珍惜这一缘分。

保生大帝信俗文化博大精深,而自己所涉猎范围有限,面对这样一个几近神圣的任务,不甚惶恐之至。幸好至今研究的文章、书著十分丰富。按照该丛书所定位的“面对学生的通俗读物”要求,力求把一些众所周知的史料、两岸学者同仁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研究些微所得,用一个新的框架体系,努力把其写得更条理、更通俗一些。

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两岸同仁学者的无私支持。台湾凤邑赤山文史工作室负责人郑温乾先生帮我写了第三章的部分内容初稿,提供了亲自拍摄的数十张照片(因而我把他也列为本书编著之一)。台中市教育文教基金会董事、挚友林永安先生也为我寄来了许多宝贵资料。在田野调查中,漳州白礁、厦门青礁、泉州花桥慈济宫等保生大帝祖宫管委会负责人都热情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图片,汤源生主任拨冗详细审阅了该书初稿,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等等。这使得这本小书的撰写能够在约定的短短3个月时间里顺利完成,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凝聚着两岸学者及诸多保生大帝信众的心血。另外,书中还引用了郑炳炎等两岸同仁的研究成果以及漳州市图书馆提供的一些图片资料,谨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因时间仓促,水平所囿,书中错讹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慈济人间的海峡医神--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仰/图文台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池//郑温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55651
开本 16开
页数 1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68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