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
内容
编辑推荐

倪乐雄编著的《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内容介绍:从历史的“中时段”来看,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权力中心从欧洲逐渐向边缘地带、远东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动力源。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急剧消耗,暂缓了对远东殖民地的控制和瓜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被严重削弱,远东殖民地纷纷摆脱欧洲国家的控制而独立,以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创造了向现代化转型的良好环境。100年前在欧洲看来属于边缘地带的远东地区即将成为世界的中心舞台。这种历经百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中心与边缘的位置互换,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着直接的联系。

内容推荐

倪乐雄编著的《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内容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什么只经过了短短二十年的和平,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二战之后,世界并不太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地区性动荡此起彼伏,不时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纷乱的世界格局,我们该如何应对?

著名军事学者倪乐雄独辣点评、翔实论述,为你拨开世界的战争迷雾,让你看懂整个世界的风起云涌。

回首战争,珍爱和平!那些以武止戈的杰出将帅,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那些反侵略的无名士兵,他们的事业值得我们尊重;而那些战争背后的真相,更值得我们辨析。一起来翻阅《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吧!

目录

自序 翻过世界大战这道坎儿

第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章:欧洲这个火药桶

1.同盟国的狼子野心

2.协约国被迫携手

 第二章:巴尔干上战火点燃

1.风云际会的巴尔干

2.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4.斐迪南大公被刺

 第三章:欧洲坠人战争漩涡

1.浮云般的战前外交

2.兵戎相见,一触即发

 第四章参战各国的“虚”与“实”

1.各参战国基本状况

2.德国的作战计划

3.英、法、俄的作战计划

 第五章:1914年:全面开战

1.德法交战

2.俄德交战

3.奥俄、奥塞交战

4.远东、近东战场

 第六章:1915年:陷入僵局

1.东线战场

2.西线战场

3.其他战场

4.加利波利会战

 第七章:1916年:形势逆转

1.凡尔登会战

2.索姆河会战u1

3.意大利战线

4.勃鲁西洛夫攻势

5.其他战场

 第八章:1917年:大反攻

1.俄国退出战争

2.美国投下砝码

3.协约国攻势高涨

 第九章:1918年:战争结束

1.德国逃不掉的大败局

2.曲折的和平之路

3.同盟国投降

第二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十章:各国的军事思想状况

1.英国的创新与守旧

2.法国的激进与保守

3.德国引领潮流

4.苏联的失误

5.美国后来居上

 第十一章:瓜分东北欧的阴谋

1.闪击波兰

2.入侵芬兰

3.征服丹麦、挪威

 第十二章:西欧的战争狂澜

1.法兰西会战

2.不列颠之战

 第十三章:北非的激烈厮杀

1.“沙漠之狐”

2.打退非洲师

3.突破加查拉防线

 第十四章:入侵苏联

I.德、苏关系破裂

2.“巴巴罗莎计划”

3.德军连战连捷

4.莫斯科保卫战

5.苏军全线反攻

 第十五章:亚太战场

1.中国全面抗战

2.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十六章:苏联战场大转折

1.克里米亚战役

2.斯大林格勒会战

3.高加索撤退

4.库尔斯克会战

 第十七章:血战太平洋

1.珊瑚海海战

2.中途岛之战

3.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

 第十八章:魂归大西洋

1.海上巡洋战

2.深海“狼群战术”

 第十九章:盟军肃清北非

1.阿拉曼会战

2.“火炬”计划

3.非洲军团的覆灭

 第二十章:德国法西斯的败亡

1.盟军重返欧洲

2.苏军胜利进军

3.粉碎希特勒的最后反攻

4.攻克柏林

 第二十一章:亚太战场的大反攻

1.正面战场的反攻

2.太平洋上的反攻

3.东南亚战场的反攻

 第二十二章:轴心国投降

1.德、意仆从国退出战争

2.意、德相继投降

3.日本投降

试读章节

从历史的深层上浮,越是接近历史表层诸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就越觉得事情变得千头万绪、盘根错节。但万变不离其宗,历史表面的错综复杂一般都受制于历史深层那几个恒常不变的因素。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形势,可以看做几个永恒不变的历史主题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特定的情节和细节上的展开。

历史的主题之一,国家对力量的追求,无非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掘自身潜力;二是通过结盟、借助他人的力量。19世纪的西方各国大都已在欧洲这个拳击场试过拳脚,都能大致掂得出自己的分量。接下来要做的仍然是祖先传下的纵横捭阖,合纵连横的外交游戏。

自拿破仑战争后,欧洲被置于“维也纳和平体系”中,影响这个体系的最大因素是普鲁士的崛起。普鲁士原是几百个日耳曼诸侯国里的北方小邦,1701年,腓德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后开始强盛,经一百多年内兼外并,东征西战,到1815年签署《维也纳条约》时,普鲁士已位居欧洲大国行列的末尾。1861年,威廉一世即位普鲁士国王,用俾斯麦为相,雄心勃勃地开始了日耳曼民族的统一事业。俾斯麦在各国间施展谋略,在狮子和狐狸间变换角色,时而虚声恫吓,时而铁血相加。经过1864年的普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在1871年8月,威廉一世终于以胜利者姿态在战败的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一个曾经分裂为无数小邦、彼此征战不息、内耗不断的民族,在俾斯麦手中短短十几年奇迹般地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没等欧洲一些国家弄清楚怎么回事,普鲁士已从“炮弹里孵了出来”,变成了庞然大物,这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恐惧和不安。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老谋深算,精于张弛之道,他感到德国的暴发户形象已吸引了各国的注意力,如果照此扩张势头发展下去,势必促使其他国家共同对付自己,那时德国将像法国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一世时期的情形一样,在一场战争中,被分裂成几块。因此,德国只有在一个互相制衡的和平环境中,才能巩固既得利益。这种现实感使俾斯麦不以追求世界霸权为德国的外交目标,或许是他精于韬略,深谙张弛之道,待时机成熟,再问鼎世界霸权。他有句名言:“当我们尚未听到上帝在历史中的足音时,除了等待也就别无它事可做,但是,只要一听到了,我们就必须向前跳跃并尝试抓住上帝的袍角。”

因尚未听到“上帝的足音”,俾斯麦制定了一整套以保证德国既得利益为宗旨的外交政策。德国最担心法国人强烈的复仇心理。普法战争胜利后,基于老毛奇和他的总参谋部的强烈要求,德国吞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俾斯麦当时确有先见之明,他反对吞并这些土地,认为这会成为新德意志帝国的致命隐患。既然吞并已成事实,俾斯麦便以两面手法来对付法国。他向法国政府保证:他将全力支持法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活动,使其所获之利益可超过割让阿、洛两省之损失而有余。这使法国在非洲、亚洲的殖民扩张中得到极大的好处,以至于1883年任内的法国总统格里维声称,他对战后十三年来俾斯麦对法国的善意感恩戴德。

另一方面,俾斯麦深知要法国人彻底放弃复仇和收复阿、洛两地的念头十分困难,然而单凭法国自身的力量则根本不能同德国相抗衡,但它却可以同其他国家结成联盟来达到目的。俾斯麦认定,如果有一天法国感到它可依赖俄国的援助的话,则法德之战也就为期不远了。所以,除了殖民地问题上对法国网开一面,俾斯麦外交的重点就是要孤立法国,防止它同其他国家结盟来对付自己,尤其要防止法国与俄国的结盟,不然,德国将处于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困境。P2-3

序言

翻过世界大战这道坎儿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武器装备正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作战领域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风貌。回首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我们仍会发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战略、战术原则却依旧指导着我们今日的战争。

在大战略方面,德国两次失败的教训最为醒目。它的问题在于:一旦德国陷于被东西夹击的态势,等待它的就是失败,连打平的希望都没有。“史里芬计划”固然是所有军事计划中的上乘之作,但它却深深反映了德国外交是何等的失策。一国如果没有高明的外交相配合,贸然动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将会使国家陷入一场风险极大的赌博。德国的失败说明:一个国家的外交失败将会完全抵消其在军事上的优势。

当外交上的严重失误使得军事作战变成一种冒险时,德国未必一定没有取胜的可能。但在执行“史里芬计划”时,德国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起用了小毛奇。于是,我们看到了德军在进入法国时,关键的右翼没有包抄到位,没有实现“让右翼袖拂海峡”,把巴黎装进口袋随后法军给德军侧翼致命一击,实现了“马恩河上的奇迹”。由此,德国陷入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从而丧失了胜利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犯了同样的外交军事错误,军队在三个方向上展开作战,最后在三面夹击下失败。两次世界大战作战史以其鲜活的战例证明了现代战争的一大特点:海权对于陆权具有绝对的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虽然在陆地上占有绝对优势,可是它的对手们却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被海权包围的德国既不能战胜陆上对手苏联,也不能对控制制海权的英美造成致命的威胁。而英美等国却可以在世界范围从容调动战争资源,在南北两面夹击德国。海权对陆权的优势在未来仍然不会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条教训是制空权决定战争胜负。美国到达欧洲战场后,立即对德国实施了战略轰炸,通过摧毁德国战时所依赖的重工业设施,进而摧毁德国军队顽强抵抗的意志。

在亚洲战场,美国牢牢掌控了海上制空权,进而战胜了日本海军主力,使得日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陆军主力不能撤回本土,战略上陷于瘫痪。

战场制空权对于陆战和海战无论在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表明:由于飞机的问世,战争第三维空间的开辟,制海权必须通过制空权来实现。

就同盟国和轴心国两大对抗集团的战略而言,英美强大海权同苏联陆权很成功地结合为了一体,同盟国在战争全局上“先欧后亚”,显得很有章法。

反观轴心国,德国陆权和日本海权始终没能配合起来,究其原因,德国和日本实力有限,属于正在崛起的地区性强国,战略目标受地区性限制,各自为战,缺乏协调行动。而且苏联和中国幅员辽阔,巨大的空间阻隔了德国和日本联手。

两次世界大战再次证明科学技术是军事领域革命的源头。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得先进的武器装备得以发明,并武装军队,继而促进新的军兵种出现,促使军队编制和作战样式发生变化,同时也促使新的战略战术诞生。

内燃机、无线电通讯两大新技术催生了坦克集群,航空技术催生了空军军种,三大技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中打击配合地面坦克集群的“空地协同”成为主要的陆地作战样式。

历史的经验是:谁先感知并付诸实施一种崭新的作战样式,谁就能获得战争主动权并战胜落后的对手;谁能拥有强大的物资力量、获得新作战样式的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从历史的“中时段”来看,两次世界大战是世界权力中心从欧洲逐渐向边缘地带、远东太平洋地区转移的动力源。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急剧消耗,暂缓了对远东殖民地的控制和瓜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被严重削弱,远东殖民地纷纷摆脱欧洲国家的控制而独立,以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创造了向现代化转型的良好环境。100年前在欧洲看来属于边缘地带的远东地区即将成为世界的中心舞台。这种历经百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中心与边缘的位置互换,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着直接的联系。

倪乐雄

2011年1月2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人的世界大战史(看倪乐雄重建烽烟现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倪乐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21339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43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