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读布拉格
内容
编辑推荐

欧洲最美的城市、世界最美的十座城市之一、拥有众多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令人倾心、美丽开放的世界性城市,给人深刻印象,拥有引人入胜的丰富历史和奇妙文化。

布拉格,漂亮的自然环境、古城堡和山脉,业余时间可以很舒适地露营。

城市里有许多古建筑、不错的酒吧和饭馆、有意思的文化、非常漂亮的女性、和德国相比:不是那么秩序井然,有点即兴发挥的意思。

内容推荐

布拉格,诗人、戏剧家、音乐家的城市,学生、工人、吉普赛人的城市,政客、银行家和游客们的城市。人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一段属于自己的现在或者历史,哪怕仅仅是昙花一现的瞬间。我在这里寻找着文字.活着的或者死去的马哈、哈谢克、卡夫卡、赛弗尔特、昆德拉……

目录

布拉格精神?

伏尔塔瓦河—城市命脉

维谢赫拉德—莉布谢的传说

名人祠—民族精神

查理大桥—旅游中心

瓦茨拉夫广场—布拉格之春

老城广场—悠闲古城

莱特纳—时空的循环

小城—聂鲁达的背影

城堡—权力与平民

佩特辛—鲜花《五月》

民族剧院—“民族靠自己”

日什科夫—百姓生活

卡夫卡、哈维尔—荒诞双魂

赫拉巴尔—垃圾堆上的珍珠

《绞刑架下的报告》—那些地方那些人

墓地—未曾消逝的过往

波希米亚人—漂泊在故乡

时间大概没停滞—布拉格也变化

旅行小指南

景点坐标

咖啡馆+啤酒馆

捷克小趣闻

私家推荐

旅行常用捷克语

试读章节

等到飞跃千山万水,看到的城市有内涵有气质,但也不是处处如此。的确,它的街道更古老,我们这边则不管前因后果地先拆了再说。它更开放,到处是外国人,各种文化可以自由混合。除了教堂和图书馆,它的中心市区就没什么高大建筑。可以说它精致谦逊,也可以说陈旧狭小。可以理解,为何在翻译作品的前言后记里,堆满对布拉格的溢美之词。但是对远方的热爱直至钟爱也罢,对身边现实的不满批判也罢,如果敢于承认所谓知识分子那藏在内心不敢明言的一小点优越感,怎么能仅仅称赞?要是自己还没看清,怎能语调坚决地一味赞扬?要是已经看清,又如何能违背自己亲眼所见,在远方树起一个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的幻影?

布拉格的精神在哪里?

一开始我假设在写作者那里。写作者必是感受灵敏或思维深刻之人。可捷克语翻译作品,近现代的有,当代的就少之又少了。正在写作的那些人,正在被创作出来的书,我看不到。是历史和政治的双重原因吗?还是当代缺少写作者?

有人告诉我:此时最好冲进书店里自己去看。魅力十足但也复杂万分的捷克语成了阻碍。于是去问捷克人:50岁上下的捷克语女老师推荐恰佩克和杨一维伊赫,30岁上下的男同事推荐奥塔-巴维尔,20岁出头的女同学推荐聂鲁达和赫拉巴尔。可惜不管作品是否被译成中文,竟然没有一位作家主创年代在90年代或者更后,也没有一位女性。

2009年布拉格国际作家节,网页上挂出三位曾经在大陆度过不少年的华人:高行健、马建、杨炼。第一位后来称病没有出现,听说他仅仅是因为拿了诺贝尔奖。后两位此前压根就没听说。在网上查了查资料,原来两位都是异见者。时间关系,仅仅听到了马建的朗读作品。杨炼只有几面之缘,说一口流利但发音实在不敢恭维的英文,脸上在笑,嗓音里也在笑。马说中文,常常锁着眉头,极少露出笑容,仿佛总是在重压下忧虑着什么。组织者给他安排了翻译,宽阔的舞台上他和年纪轻轻的女主持人相对而坐,后者主持着谈话,并把一切都实时翻译。话题仍然是二十年前的事,在国内这话题被隔置到一边,都快发霉了。

中场休息的时候,碰见另一位说流利中文的年轻人,他到上海读过几年书,现在也做些中文作品的翻译工作。我问他为什么关注的是这些人、这样的话题,在中国老百姓当中流行的完全是另外一些书。他似乎很不以为然,问我说:流行的就是好的吗?

他说的有道理。我自己也不喜欢跟着流行的屁股转,新翻译过来的新小说,诸如《布拉格地铁的六封情书》,思想深度不够。但是你要了解一个国家,是要了解小众的“精英分子”,还是去看水平不那么高的大众?翻译和阅读趋向于选择“精英”,但这一小部分人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么?要是“精英”们盯着的事情,大部分人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甚至不知道,那这事情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关注?这些事情里反映出来的东西,还能够被称为某个遥远地方的精神吗?

在作家节官网上写着:马“在香港写了《拉面者》”,“给他赢得了‘中国昆德拉’的称号”。

我怀疑这“中国昆德拉”的称号是谁给封的。

昆德拉是异见者,是流亡者,他跑去了巴黎,后期作品干脆抛弃了捷克语。如果只读昆德拉,看到的不可能是布拉格精神。我总是好奇,中国展现在国外的就是这么一幅面貌?廉价低质的产品、空气污染、审查……我不知道别人看到什么,我自己在国内时,关注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就医、就学、就业、房价、物价……要是有人仅仅关注前面的一组,并且将站在反对其最前线的那些人看做中国“良心”的代表,然后再草率地将其归结为“中国精神”,那我岂不是“被代表”了。

反过来,“布拉格精神”的存在一样值得怀疑。

要是存在着一个“布拉格精神”,那么也该有个“北京精神”、“上海精神”、“广州精神”了?

说一个城市有精神,先是一笔抹杀了城市内那些思想各异的个体,然后又忽略了大部分经济基础社会地位都不同的城市居民。要是再加上只把眼光盯在官方或者异见者两个极端上,那更是荒诞了。

有一天我和J在等地铁,不记得怎么扯上了哈维尔。J是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说:哈维尔就是个idiot,我很认真地看着他说:“不是。”他也就很认真地瞪着我说:“Idiot。”我说:“不是。”他又飞快地接上“idiot。”这一句紧挨一句的白痴和非白痴进行了四个循环,我终于放弃。

后来我又问过老师和同事,在他们眼里,哈维尔是一位杰出的捷克总统,远远好于继任者克劳斯。

又有那么一天,与某大型机械厂的商业代表一同在布拉格机场等候国内来的采购团。他觉得哈维尔并不是个好总统,因为他太理想主义了。我说起我的熟人们,他说:“这些待在外国的人啊!”我问他:理想主义不好吗?他笑了笑说:“理想主义者没错,不过理想主义者不能做政治家。”他说到摩拉维亚原来有着世界水平的军工厂,在哈维尔上台后都停产了。他对如今的局势并不厌恶,但也没有特别的好感。他只是说:现在宣扬的与他上学的时候不同,完全掉了个。

还有P,他跟我说:我不在乎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只要大部分人活得好。我自己现在有麻烦,在过去的阶段也有麻烦。可你看现在我们的报纸,绝大多数都属于外国人了。

还是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然布拉格号称民主了,每个人都长着自己的脑袋,那怎么找到一个统一的布拉格精神?那种被称为布拉格精神的,不过是某一部分布拉格人、甚至仅仅是一小部分布拉格人的精神罢了。

以上,也仅仅是我个人的意见。但布拉格还是那么可爱,就算看到破破烂烂的郊区,就算在中心区的桥上都有可能闻到尿味,就算电车上张贴“注意扒手”的英文告示,我还是觉得它可爱。就算它的河流没有布达佩斯宽阔,它的宫殿和花园没有维也纳气派,哪怕在市中心的一家私人书店里愕然撞上“Free Tibet”的牌子,我还是觉得它可爱。

它哪里吸引人呢?说不清。红色的屋顶、绿色的树和草、黑灰色的桥、教堂、壁画、雕塑。嵌着白云的蓝天。温柔的、泛着粼粼波光或者浮着一层薄雾的伏尔塔瓦河。闲在岸边的野鸭、天鹅和鸽子。

还有人流不息的地铁站、人声鼎沸的小酒馆和人的最终归宿——安静的墓地。

我竟然找不出它的精神,找不出它的特点,找不出一次次想去看它的理由。

爱上一个人,说不出理由。爱上一个城市,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彩色的世界,可以给它加上强光,说它是白;也可以遮上阳伞,说它是黑。描述起来简单,接受起来容易。但是我看到的布拉格不是那样的,我就没法把它写成那样。我感受不到统一的布拉格精神,也就写不出来。

也许对我来说,这反而就是布拉格的诱人之处吧。P5-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读布拉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拓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5783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52.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2: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