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讲学记--讲坛上的大师身影/学府往事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听大师们讲课,如醍醐灌顶、春风拂面,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作者试图以宏观的背景、独特的视角,反映大师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胡适的优雅、马寅初的激烈、李叔同的多礼、熊十力的性情、冯友兰的拙朴、沈从文的天真、黎东方的生动、雷海宗的磅礴、林语堂的幽默……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的人物有:辜鸿铭、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刘师培。马一浮、熊十力、黄侃、陈寅恪、刘文典、汤用彤、梁漱溟、钱穆、陈独秀、李叔同、鲁迅、马寅初、周作人、杨振声、胡适、赵元任、顾颉刚、吴宓、林语堂、冯友兰、金岳霖、闻一多、潘光旦、老舍、沈从文、雷海宗、梁实秋、黎东方、钱钟书、马约翰、李四光、茅以升、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吴大猷、苏步青、华罗庚等。

目录

第一章◎旧学宗师

辜鸿铭 辫子马褂却学贯中西

章太炎 香烟与粉笔同书

梁启超 但开风气不为师

王国维 前清遗老与旧学泰斗

刘师培 政治保守的文学史鼻祖

马一浮 “会通”教育观早于今人数十年

熊十力 真君子,真性情,真学问

黄 侃 “三不来”教授

陈寅恪 万里独步成绝学

刘文典 狂傲不羁的“太上教授”

汤用彤 打通古今中西,授课一泻千里

梁漱溟 不做北大教授,要搞乡村建设

钱 穆 讲学坚持以史救国

第二章◎人文大家

陈独秀 有性情也有眼光的新文化运动舵手

李叔同 劝诫学生还要加一鞠躬

鲁 迅 启发式教学发人深省

马寅初 “听马先生上课,须撑雨伞”

周作人 讲课如话家常,而又谨慎吞吐

杨振声 推动现代文学的教育家

胡 适 丘吉尔式的演讲作风

赵元任 教我如何不想“他”

顾颉刚 “期期艾艾”而板书广博

吴 宓 “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林语堂 “幽默大师”在讲坛上

冯友兰 大音希声,大巧若拙

金岳霖 把逻辑学讲得生动有趣

闻一多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潘光旦 对孔夫子“四体投地”

老 舍 “逸兴遄飞时,常有妙语脱出”

唐 兰 古文字学权威的课很叫座

沈从文 创作、教书均怀赤子之心

雷海宗 回荡在教室里的洪钟般的男中音

梁实秋 国立青岛大学的“名士”生活

黎东方 堪称60年前的易中天

钱钟书 “围城”里的中国式才子

第三章◎科学巨擘

马约翰 “中国体育教学第一人”

李四光 “石头也会变麦芽糖”

茅以升 “启发式”教育法与治学育人“十六字诀”

吴有训 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

叶企孙 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石

苏步青 西南偏僻山洞里的数学课堂

周培源 单骑走联大,桃李满天下

吴大猷 物理学大师及大师之师

华罗庚 不是“讲学”是“学讲”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17年,辜鸿铭积极参与“张勋复辟”,被封为“外务部侍郎”。12天后复辟失败,他只好又回到北大教他的英文诗。当时北大内外有些人很不理解,激进的师生们甚至送给他一顶“复辟论者”的帽子。辜鸿铭一时很是落寞。蔡元培顶着压力,不得不公开发表言论为他辩护:“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我希望学生们跟他学好英文,而不要学他去拥护复辟。”

1919年6月初,蔡元培因不满北洋政府威逼,自动请辞离开北京大学。北大教授们在红楼开会,众口一词,毫无异议地挽留蔡元培,辜鸿铭当然也不例外。但是,他的理由却很特别,甚至有点出人意料:“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可见他时时不忘皇权,仍然不改遗老思维。他的这一滑稽之言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把本来严肃的场合搅得不严肃了。辜鸿铭仍意犹未尽,在课堂上还不忘对学生们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据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1919年9月初,我到北京大学参加开学典礼。当时的英文教授辜鸿铭也坐在主席台上,就站起来发言。……他发言很长,感情也很激动,主要的是骂当时的政府和一些社会上的新事物。他说,现在做官的人,都是为了保持他们的饭碗。接着说,他们的饭碗,可跟咱们的不同,他们的饭碗大得很,里边可以装汽车:姨太太。又说,现在人做文章都不通,他们所用的名词就不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没有说‘改良’,你既然已经是‘良’了,你还‘改’什么?你要改‘良’为‘娼’吗?

“有一次,他对学生们说,他百分之百拥护君主制度,因为中国社会之所以大乱,主要原因是没有君主。他举了一个例子,以此证明其言不虚:‘比如讲法律吧,你要讲‘法律’(声音很小),没有人害怕;你要讲‘王法’(大声且一拍桌子),大家就害怕了。由此可见,少了那个“王”字,能行吗?”’

当时北大特设教员休息室。来早了或课讲得累了,辜鸿铭也会到教员休息室里坐坐。北大聘请来的外国学者,无不知道他的大名,每次见面,都对他彬彬有礼。但他却毫不客气,见到英国人,用英语骂英国人;见到德国人,用德语骂德国人;见到法国人,用法语骂法国人,挨骂的个个心服口服。

有一次,北大来了一位新聘的英国教授。这人刚跨进教员休息室的门槛,就见辜鸿铭窝在沙发里,头上戴着瓜皮帽,身上穿着油光闪亮长袍,两只衣袖秽迹斑斑,特别是一根小辫子猥琐不堪。英国教授用不阴不阳的目光仔细打量着辜鸿铭,忍俊不禁。辜鸿铭一看这张陌生的洋面孔,便f曼吞吞地用一口纯正的英语请教他尊姓大名、教哪一科的。这位英国教授不禁有些吃惊,心想:没想到这土老头竟能讲一口如此纯正的英语!他急忙回答自己是教文学的。辜鸿铭又马上用拉丁语同他交谈。这位英国教授顿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辜鸿铭看了他一会儿说:“你教西洋文学?不懂拉丁文?”顿时,英国教授大窘,恨不得地上有个洞钻下去算了,赶紧逃离了休息室。

辜鸿铭言辞敏捷,辩才无双。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他来。毛姆没办法,只好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吗?”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辜鸿铭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鸿铭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一时无言。

一次,外国友人邀请辜鸿铭宴饮,推其坐首席。席问有人问孔子之教究竟好在哪里。辜鸿铭答:刚才诸君互相推让,不肯居上坐,这就是行孔子之教。外国人问他为什么中国人留辫子,他如是答:“为什么外国人留胡子?”当外国佬谴责中国妇女缠足很野蛮时,他大加反击:“那么,你们西洋女子为何要束腰呢?”

P5-6

序言

本书涉及的人物,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显赫一时的文化学术名流,堪称当时大学教授群体的一个缩影和代表。这些教授们讲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而且令人难以忘怀;即便是他们讲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先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沉,有心者才能体会;有的虽口才不佳,却质朴、扎实、丰厚、广博。

听大师们讲课,如醍醐灌顶、春风拂面,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作者试图以宏观的背景、独特的视角,反映大师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胡适的优雅、马寅初的激烈、李叔同的多礼、熊十力的性情、冯友兰的拙朴、沈从文的天真、黎东方的生动、雷海宗的磅礴、林语堂的幽默……

再回首,这些著名学者、教授们的陈年往事,原来竟是如此丰富、真实、鲜活、可爱!

书评(媒体评论)

在公众舆论控制的社会中,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精神的岛屿。有了这个精神岛屿,大学才不会沦为一个精神荒芜的世俗之地,抑或才不成为一个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市肆里巷。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中国高等教育的童年是丰富、烂漫和充满活力的。半个世纪之前民族前辈的探索和思考,是我们今天在新世纪不断纠正、改良和前进的重要精神资源。

——学者杨东平

一座座学府,一团团浓荫;一个个学人,一片片书声;一个个晨昏,一串串故事。多少学子,在这里笑过哭过,爱过恨过。大学的话题,有关知识文化的传承,有关真理智慧的求索,有关社会文明的提升,有关民族精神的进步,有关人类理想的追求,永远探讨不完。

看一看过去的大学是什么样子,过去的校长是怎样当的,过去的教师是怎样教的,过去的学生是怎样学的,他们有过哪些失败的教训,又有过哪些可取的经验,这对于今天的校长、今天的教师、今天的学生,以及一切关心学校教育的人们,难道不是既有兴味又有益处吗?

——本书主编李子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讲学记--讲坛上的大师身影/学府往事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沐紫//许毕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800026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