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谭家岭(精)/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
内容
试读章节

泥质陶一般为粗泥陶,陶胎较厚实,但也有少量的细泥薄胎红陶,专用于制作彩陶碗等精致器物。在红陶系陶器中,涂刷红衣很普遍,特别是盆、罐、瓮、豆等体形较大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有红衣。其特点是涂层较厚,颜色呈酱红色,和后来较薄的橘红色陶衣有明显区别。陶器纹饰不丰富,主要有弦纹、戳印纹、镂孔、窝纹等。彩陶仅见于薄胎彩陶碗。陶器器形主要有罐、盆、豆、碗、器盖等。叙述如下:

彩陶碗是本遗址最具文化特色的器物,流行于第一到三期。绝大多数为细泥红陶,也有极少泥质灰胎,质较硬,薄胎,口沿仅0.1、腹部约0.2厘米。彩主要绘在腹外,圈足内侧和底外一般也有彩。腹内大多数涂黑色或灰色,极少数有内彩。彩绝大多数为黑色,也有青灰、褐、红等色。有的直接在橙黄色陶胎上绘彩,也有的另涂上橙黄等地色,再绘彩。花纹图案多为两种以上的点、线或图形的组合排列。本期有标本12件,介绍如下:

标本ⅢT1106:95,深弧腹,矮圈足外撇甚,圜底。腹外及底外地色为橙黄陶本色,彩为黑色。沿外和腹部各有一周宽带纹,下腹和圈足外涂成黑色。在黑色带状花纹之间,绘豆荚形纹和斜直线纹。腹内全部涂黑,圈足下侧涂黑成一黑圆圈,底部绘带橙黄地色点纹的十字形纹,口径11、圈足径6、高6.2厘米(图一四,1;彩版三,1)。

标本ⅢT1107⑥:21,弧腹,矮圈足外撇。腹外表以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为地。从上到下绘四个花纹带:第一、四花纹带基本相同,由不太规则的多边形,按一定间距排列,每一个多边形中,加一黑色长点或圆点纹。第三花纹带最宽,为主纹,由两组平行斜弧线(每组四条),大致互成垂直方向排列。第二周最窄,以四条短平行竖线为一组,按一定间距排列。腹内全部涂黑,圈足外表涂黑色,圈足内侧和器底外围间涂成浅褐色。圈足下部外缘以四条短直线为一组,共六组,按一定间距排列。底中心有一小圆圈,小圆圈外面为一圆面,圆面上有四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口径11.2、高6.8、圈足底直径6.4厘米(图一四,2;彩版二,1、2)。

标本ⅢT1107⑥:51,口微敞,斜弧腹,圈足稍高,外撇。腹内全部涂成黑色。腹外以黑色为地,花纹构图的方式是采用地上留白,留白部分保留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从上到下共有五个花纹带:第一、五花纹带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或圆形、椭圆形等内加一个黑点,以一定间距排列。第二、四花纹带为三条短竖线和一条长横线间接排列,第三花纹带为不同方向的两组斜直线间接排列,每组斜直线有二或三条。圈足内外和底外四周均涂成黑色,底外中间是一个圆面,画一个反时针旋转的七齿转轮。口径12、高7、圈足底部直径6厘米(图一四,3)。

标本ⅣT2211⑧:6,深弧腹,矮圈足外撇。腹外:保留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为地,中上部绘两个菱形网格纹带,彩纹部分脱落,腹下部和圈足表面涂黑色。

……

目录

谭家岭:收获和悬念

第一章 前言

一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二 考古发掘及研究情况

第二章 地层堆积

一 探方地层堆积举例

二 分期

(一)分期的依据和理由

(二)分期结果

第三章 第一期遗存

一 遗迹

(一)土坑竖穴墓

(二)瓮棺葬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陶器的主要特点

(二)本期墓葬的年代

(三)本期遗存的文化性质

第四章 第二期遗存

一 遗迹

(一)土坑竖穴墓

(二)瓮棺葬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陶器的特点

(二)第一、二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关系

(三)本期遗存的年代

(四)本期遗存的文化性质

第五章 第三期遗存

一 遗迹

(一)瓮棺葬

(二)灰坑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陶器的主要特征

(二)本期遗存的文化性质

第六章 第四期遗存

一 遗迹

(一)房屋

(二)灰坑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房屋的主要特点

(二)关于本期遗存的进一步分期

(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第七章 第五期遗存

一 遗迹

(一)房屋

(二)土坑墓

(三)瓮棺葬

(四)灰坑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一)本期遗迹的主要特点

(二)本期陶器的主要特点

第八章 第六期遗存

一 遗迹

(一)灰坑

(二)灰沟

二 遗物

(一)石器

(二)陶器

三 小结

第九章 战国墓

第一0章 结语

(一)为研究石家河遗址群的地层堆积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化性质、文化特征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二)深化和丰富了对油子岭文化内涵的认识

(三)为研究屈家岭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资料

内容推荐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编著的《谭家岭(精)/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主要介绍:谭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是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中心遗址。一九八七年和一九八九年,石家河考古队在此进行了两次发掘,获得了丰富的资料。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六期:第一到第三期为油子岭文化,第四期为屈家岭文化,第五期为石家河文化,第六期为后石家河文化。以上六期遗存在一个遗址上依次堆积和叠压,并且都有比较重要的发现。这种情况在江汉地区新石器遗址中非常少见,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文化谱系以及石家河遗址群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子岭文化遗存是这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有墓葬4座,第二期有墓葬16座。两期墓葬随葬品组合不同,葬俗也略有差别。三期陶器丰富多彩,彩陶与纹饰独具特色,大大地丰富了油子岭文化的内涵,许多文化因素还完好地传承到了千年以后,是研究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绝好资料。  《谭家岭(精)/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其中讲到:在油子岭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是江汉地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的两个文化,本遗址中的第四、五两期,共发现13座房屋以及大量的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这两个时期的物质文化特点和发展水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谭家岭(精)/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石家河考古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033560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1.1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2.633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7
193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