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陶一般为粗泥陶,陶胎较厚实,但也有少量的细泥薄胎红陶,专用于制作彩陶碗等精致器物。在红陶系陶器中,涂刷红衣很普遍,特别是盆、罐、瓮、豆等体形较大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有红衣。其特点是涂层较厚,颜色呈酱红色,和后来较薄的橘红色陶衣有明显区别。陶器纹饰不丰富,主要有弦纹、戳印纹、镂孔、窝纹等。彩陶仅见于薄胎彩陶碗。陶器器形主要有罐、盆、豆、碗、器盖等。叙述如下:
彩陶碗是本遗址最具文化特色的器物,流行于第一到三期。绝大多数为细泥红陶,也有极少泥质灰胎,质较硬,薄胎,口沿仅0.1、腹部约0.2厘米。彩主要绘在腹外,圈足内侧和底外一般也有彩。腹内大多数涂黑色或灰色,极少数有内彩。彩绝大多数为黑色,也有青灰、褐、红等色。有的直接在橙黄色陶胎上绘彩,也有的另涂上橙黄等地色,再绘彩。花纹图案多为两种以上的点、线或图形的组合排列。本期有标本12件,介绍如下:
标本ⅢT1106:95,深弧腹,矮圈足外撇甚,圜底。腹外及底外地色为橙黄陶本色,彩为黑色。沿外和腹部各有一周宽带纹,下腹和圈足外涂成黑色。在黑色带状花纹之间,绘豆荚形纹和斜直线纹。腹内全部涂黑,圈足下侧涂黑成一黑圆圈,底部绘带橙黄地色点纹的十字形纹,口径11、圈足径6、高6.2厘米(图一四,1;彩版三,1)。
标本ⅢT1107⑥:21,弧腹,矮圈足外撇。腹外表以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为地。从上到下绘四个花纹带:第一、四花纹带基本相同,由不太规则的多边形,按一定间距排列,每一个多边形中,加一黑色长点或圆点纹。第三花纹带最宽,为主纹,由两组平行斜弧线(每组四条),大致互成垂直方向排列。第二周最窄,以四条短平行竖线为一组,按一定间距排列。腹内全部涂黑,圈足外表涂黑色,圈足内侧和器底外围间涂成浅褐色。圈足下部外缘以四条短直线为一组,共六组,按一定间距排列。底中心有一小圆圈,小圆圈外面为一圆面,圆面上有四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口径11.2、高6.8、圈足底直径6.4厘米(图一四,2;彩版二,1、2)。
标本ⅢT1107⑥:51,口微敞,斜弧腹,圈足稍高,外撇。腹内全部涂成黑色。腹外以黑色为地,花纹构图的方式是采用地上留白,留白部分保留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从上到下共有五个花纹带:第一、五花纹带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或圆形、椭圆形等内加一个黑点,以一定间距排列。第二、四花纹带为三条短竖线和一条长横线间接排列,第三花纹带为不同方向的两组斜直线间接排列,每组斜直线有二或三条。圈足内外和底外四周均涂成黑色,底外中间是一个圆面,画一个反时针旋转的七齿转轮。口径12、高7、圈足底部直径6厘米(图一四,3)。
标本ⅣT2211⑧:6,深弧腹,矮圈足外撇。腹外:保留陶器的本色橙黄色为地,中上部绘两个菱形网格纹带,彩纹部分脱落,腹下部和圈足表面涂黑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