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可缺失的精气神
内容
编辑推荐

黄冲主编的《不可缺失的精气神》遴选了45篇市级机关老同志的口述历史材料,分忠诚、创新、敬业三个部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关注了市级机关各单位建设及改革时期的创业史、发展史,并展现了他们的“精气神”。

内容推荐

黄冲主编的《不可缺失的精气神》与《不可忘却的瞬间》是一脉相承的姊妹篇,都是市级机关系统开展“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两本书都采取了老同志口述,年轻党员记录、整理的形式;内容上各有侧重,《不可忘却的瞬间》主要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史,《不可缺失的精气神》主要关注建设及改革时期的创业史、发展史。《不可缺失的精气神》分为忠诚、创新、敬业三个部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了市级机关各单位的“精气神”。这必将激励市级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八大、市第十次党代会献礼!

目录

忠诚篇

雪域履使命青春谱华章/孙杰

忠诚托起了我的无悔人生/钱天瑞

党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陈步君

2000万字的生命厚度/张耀华

永恒的誓言/郁云龙

追忆闽北往事/王懋宗

“依法办案”是我的座右铭/邵和云

做一个信仰坚定的共产党人/郑令德

试航拉萨航线/王煜材

异国他乡传友谊/陈小华

难忘海外取经路/陈正光

风景这边独好/张惠耕

创新篇

国企改革在探索中前行/蔡星火

情系下岗姐妹/章博华

上海福利彩票诞生记/钱关林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吴士良

让中国羽绒飘向世界/陶利方

难忘的创业历程/张平之

我的浦东情/李善芬

餐桌上的“白玉兰”/孔长明

纤检事业又一春/郭汝宝

小单证保大安全/徐朝哲

情注拥军优属基金会/许俊文

孩子们的“生命绿卡”/高岑

在海关大熔炉中历练/陈帼培

五洲检验公司创业轶事/邓中和

十年志海有志竞成/何克明

“味美馆”破土而出/钱新林

敬业篇

龙华烈士陵园建设二三事/李永贵

忆上海残疾人事业的开拓岁月/曹匡人

八年博爱行/熊仿杰

大桥上的小螺栓/陆棣

“争创一流”的检察精神/张明德

有一种责任叫知难而上/刘纪舟

储备工作的脊、鞘、刃/郭天顺

我与人才流动/朱石明

十年审计路/郑健龄

从大丰农场到黄海公司/曹俊

我的22年“司令”生涯/王瀛年

我的民防情/韦明德

公平正义修在心/杨新生

攻坚破难扬正义/孟庆钟

记巾帼园创建之路/邢至康

计划生育的昨天/杨如阜

平凡的42年不平凡的路/吴广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忠诚托起了我的无悔人生

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一生的追求

1939年,正是抗日烽火连天的岁月,湘西兵匪横行,母亲拖着我们四个年幼不懂事的孩子颠沛流离,到处逃难,一路上随处可见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惨状,还有中央军、杂牌军以及土匪强拉壮丁、打家劫舍的乱象,这些经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抗战胜利后,我的父亲由政府安排了工作,生活安定了,家境也逐渐有所好转,我才有条件入学读书。我从幼年和少年的苦难经历和解放后国家欣欣向荣、家庭安定幸福的对比中,深切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走向繁荣富强。从那时开始,我暗暗立志要努力学习,刻苦求知,长大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苦学中度过的,几乎没有享受过同龄人游戏玩耍的乐趣。汲取知识、钻研业务,已经成为我终生的习惯和生活方式。1960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大学一年级时,我满怀希望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却杳无音信。据说是因家庭成分问题而被搁置、否决。在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定背景下,“成分论”无疑是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巨石。但是,我坚信只要自己对党忠心不二,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总有一天,党组织会向我敞开大门的。1965年大学毕业,很多同学都被分配在大城市,有的在设计院,有的留校,有的进研究所……而我响应党的号召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奔赴西部参加“大三线”建设,在汶川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中,开始了艰难困苦的创业生活。到了工作点之后,当地的工作条件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们作为先遣人员到了龙门山脉白水河地带,没有房子住,搭房子也来不及。正值冬天,只好借住在当地山民的牛圈里。由于牛圈里堆有牛粪,我们便对牛圈进行打扫。牛圈里有块大石板,掀开来,竟然发现下面有100多条在冬眠的蛇。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有同学打电话给我转达通知,要我返回学校闹革命,搞串联。我对他说:要去你去吧,我不去。其实我当时手上还有些工作,舍不得丢下,就安安静静地搞我的科研。短短两年时间内,我在多项技术上获得突破。

虽然我在深山里含辛茹苦工作了三年,但看着新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工业新城矗立在面前时,觉得经历的一切苦和累都是值得的。付出都是有收获的。1968年我被邀请参加全国第一次地基基础会议,作了关于钻孔灌桩和钻孔爆孔扩桩的专题报告,填补了国家软地基、新生代第四纪冲积沉积复杂的地基的桩种空白,还参与了国家工程结构改革科研以及建筑结构规范、实施标准的制订编审工作,使我的专业知识有了很大拓展,业务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

1986年1月6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我的入党申请终于被批准了。这一天离我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已经整整过去了26年,那一夜我彻夜未眠。在宣读入党誓词的那一刻,幸福感、自豪感冲击着我的心扉,使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很多年以来,我心里一直在想,我能人党是党对我政治上的肯定和工作上的认可。人的一生能够融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宏伟事业中去,是无比幸福的,这种感觉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体会不到,而这种幸福感、自豪感却伴随了我的一生,成为我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的精神原动力。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为国争光,为党旗添彩

被批准入党后第六天,我就被派往埃及承建西努巴利亚沙漠改造移民综合工程。该项目是总投资分块中最大最难的一块,也是当时在埃及规模最大的承建项目之一。此项目地处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东部边缘,年平均气温45度。由于地处沙漠边缘,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最高气温可达65度,地面气温甚至能达到70度,夜间气温则降到5—10度,早晚都得穿棉袄或毛衣。西努巴利亚平均降雨量极少,空气十分干燥,口腔鼻孔经常会感到灼伤一样干燥难忍。大家都知道在撒哈拉沙漠,水是最缺乏的,饮用水要到20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取,喝起来满是盐碱味。400余人的饮用水得用4台载重4吨的水罐车拉上一天。碰上最热的干旱天,供水站缺水,还得跑到400—50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

西努巴利亚的沙尘暴也很厉害,每年都会碰到一至两次大型沙尘暴。大的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人站不住,车也被刮翻,沙石满天飞,石块满地滚,就像河水在剧烈流淌。我们所住的房屋屋顶都用缆绳做了多重加固。有一次夜里发生了沙尘暴,房顶还是被掀起,被风吹出几公里远。我们只好几个人抱成一团挤在一起,房间内其他物什都不见了踪影,还有三个人在沙尘暴中受了伤。刮沙尘暴时,为了正常呼吸,要用毛巾折叠起来挡住鼻子,但仍不能防止沙尘进入鼻孔,吃的饭菜要用两只脸盆相扣加上塑料薄膜钻进蚊帐吃。1987年接任项目经理后我更忙了,因过度劳累身体出现不适,但我仍坚持每天早晚两次巡视工地,不停车的话每一趟要两个半小时。到一个点检查工作加上路上的时间最少得用半天。每天早上,我要去工地上转一圈,了解一下情况。每天下午召开碰头会,对汇报的情况进行评审整合。每天晚上下班之前我还要把整个工程再巡视一遍,看看工程进度如何,有什么问题,是否存在事故苗子,工作人员有什么情绪反应。每到一个工作点,还要将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对照综合计划安排落实到位。一般工作日,每天上午9点钟至下午2点钟是外访开展洽谈的时间,包含签署对外交往文件、工程往来文件、协议合同等。有时事务多,谈判艰难,要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回到驻地。晚上巡查工地后,我还要加夜班审查补充设计、计划,核查工程账单、采购协议合同及技术文件,安排职工生活的时间。由于工作量大,繁琐而辛苦,加之没有休假,有时每天的睡眠时间连四个小时都保证不了。后来患上了疲劳综合征,回国时体重仅102斤。为了不给国家添负担,我没要求配置空调和冰箱,也没有设领导专用小食堂,与员工同住、同吃。我们住的毛坯房,通风透光,没有抹石灰,窗和门都是次等的木框加塑料布,床是两块石头上架一块木板。工作艰苦,生活也十分枯燥寂寞,我们就自制了乒乓球台,拍子和球请后续赴埃人员带来,组织员工开展比赛,调剂员工生活,很热闹也很开心。

为了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承建项目,我们经过周密核算,从改进技术装备人手,从技术和技能上查漏补缺,排除了人为因素的阻挠和干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按我出国前所承诺的那样,创出了当时在埃及十几个承建项目中唯一扭亏为盈的项目,又以优于其他项目的工程质量成为所有工程项目中唯一的免检项目。与此同时,我还在实施工程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广交朋友,树立良好的人际形象,并千方百计核算成本,培训技术人才,创新工艺技术,从而在大幅创利的情况下,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重,保证了项目人员的安全和稳定。实现了我的“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要为国争光,为党旗添彩”的承诺。

P12-15

序言

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对一个人而言,“精气神”是其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和成就事业的动力源泉,是其素质的内涵、魅力和灵魂;对一个单位而言,“精气神”是不可缺失的精神灵魂,是积极倡导的价值导向,是文化内涵的集中反映。

“精气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理想信念的追求,价值理念的提升,实践创新的凝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市级机关系统的离退休老同志,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精气神”,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此,这次总结提炼“精气神”,既是市级机关贯彻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切实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强年轻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四个中心”建设重任在肩,市级机关各单位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指挥部和参谋部,更加要弘扬具有时代内涵、呼应使命责任、推动事业发展的“精气神”,经受“四个考验”,化解“四个危险”,凝心聚力,做好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本书与《不可忘却的瞬间》是一脉相承的姊妹篇,都是市级机关系统开展“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成果。两本书都采取了老同志口述,年轻党员记录、整理的形式;内容上各有侧重,《不可忘却的瞬间》主要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史,本书主要关注建设及改革时期的创业史、发展史。本书分为忠诚、创新、敬业三个部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了市级机关各单位的“精气神”。这必将激励市级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出色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八大、市第十次党代会献礼!

2012年4月

后记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共记录、整理了近80位老同志的口述历史材料,我们从中遴选了45篇编入本书。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市级机关系统各部门党组(党委)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部门机关党组织、老干部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系统广大年轻党员干部的热情响应、踊跃参与。在此,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更加令人感动的是接受采访的离退休老同志,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党无限忠诚,退休不褪色,始终心系党的事业,关心上海的改革发展。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引导、激励年轻的一代。

因时间仓促,受篇幅所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编 者

2012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可缺失的精气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40875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75.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