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库(1202)
内容
编辑推荐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由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张立宪主编。其编辑方针是“摆事实不讲道理”;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读库(1202)》为《读库》的第1202期,收录了“小九”、“家师逸事”、“广告记忆”、“邱岳峰的声音”等10篇文章。

内容推荐

《读库(1202)》一共十篇文章。《小九》一文讲述一个人、一个家在当时的真实故事。“暮年的钮爷执意要到达海峡的对岸,为七个亲人的死,为自己的三十三年刑牢得到一个说法。”《家师逸事(续)》是《读库0606》中《家师逸事》的续篇,作者张梅继续介绍老师的日常生活。张家荣的《广告记忆》回顾了1949年至1966年间我们生活中的广告图片。“它们是物质的,而不是浮着的精神食粮。它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巨大的政治屏幕背面,小心地存在着,一如当时的人们不太关注或者无力关注的生活。”邱岳峰已经离开我们三十二年,但很多人依然能够一下子听辨出他独特的嗓音:“你注意到有一个经常替那种穿着巴尔干羊皮坎肩的小酒店老板一类人物配音的叫邱岳峰的配音演员吗?”《魔旦》是蔡小容对严歌苓的继续解读,另一篇《白蛇》刊登在《读库1201》中。最后一篇是《辰年记忆》,“见证·影像志”栏目梳理了从1952年开始的五个龙年,展现了一副中国民生画卷。《读库(1202)》由张立宪编著。

目录

小九 大力

家师逸事(续) 张梅

广告记忆 张家荣

邱岳峰的声音 张稼峰

魔旦 蔡小容

到青海去 王仁权

红色流苏 庄加逊

生死记:蒙克 李树波

植物三国志 沈胜衣

辰年记忆 影像志

试读章节

我放松下来,甚至顿感亲切。2000年5月到来年1月,因为参加一次民间航海,我被扣在台湾宜兰的“大陆地区人民处理中心”,一共二百四十八天。在那里与数百个大陆客成为患难之交,其中就包括叫小峰的弟兄,他在里面做“公差”,暗地里帮了我们不少。

我忙问:“咱们怎么见面?”他家住京城东南五环的大羊坊,离我们这儿不近,但他说:“我熟,北京咱哪儿不熟啊。你等着吧,我马上找你去。”

因为莫名的急切,我看了表。正好四十分钟后,楼下大厅保安来了电话,说有人找。一出电梯,看过去,先是望到一个高大魁梧的背影,寸头,休闲装束,旅游鞋,背的双肩包,看上去四十来岁。待此人转过身来,看到了鬓边的白发和脸上的沧桑。无须介绍,他大步跨过来,一双粗硬的手握住了我。无法相信,他会有六十八岁了。

据我所知,一个时期以来私渡台湾的大陆客,多以福建等省的打工仔为主,也有部分其他原因入台的女青年。而面前这位六十八岁的北京大爷,因为什么想起来要“偷渡”台湾,而且还是两次呢?那么,他的人生命运究竟跟海峡对面有着什么样的不解之缘呢?

房间里很安静,我们对坐在落地窗前,楼下的三环路上倒是车流如织,而窗户隔音,外面的都市好像渐渐远离,渐渐模糊。我们就一直聊到天黑得都看不大清对方的脸,只剩下那些故事在眼前缓缓地清晰起来。

我们家

我这个人,从小用我们村儿那些人的话说:聪明透顶,坏事儿一学就会,就是不学好。我是1935年阴历正月二十二生人,上面四个姐、一个哥。按钮家同辈儿排行,我数老九,都叫我“小九”。再到许多年以后,就成了九爷。

因为我是老小,吃奶吃到四岁多,我都记事儿了。后来我妈还喂我,我往我妈奶头上抹红辣椒,这一下儿自己断了奶。我妈疼我,最听我话,除了我爸别人谁也不敢管我。要叫我说,母爱是天底下最糊涂的爱,不管怎么样都疼你。我母亲钮张氏,传统的家庭妇女,得我的时候她四十岁了。那时候得子是宝贝,但是我妈为我受了一辈子的罪。

我们老家在通县南边张家湾的垛子村。我家祖传中医,我爷爷是有名的中医,我父亲这辈儿应该学医,可他没学成。赶上乱世,孙中山闹革命那会儿,我父亲到广东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具体干什么咱不知道,那时候还没我呢。再往后他回来了。到日本人来的时候,我们家就甭说了,麻烦大啦。

姓钮的在当地是大户,但不算地主,我父亲弟兄七个,应该说是殷实人家,周围的人都知道。我父亲钮永绪,话不多,在外面没有不说他好的,但我特怕他。在家绝对是他说了算,说一不二,大事儿他全拿主意。他也勤快着哪,家里什么农活都做。我们都到城里住的时候,他一个人还留在垛子农村,忙家里地里的活。那时候我父亲给我和我哥一人盖了一个院子,每个院子十八间房。我们有房子住,家里挺好的。

我爷爷是有威信的中医大夫,他治好过邻村一个地主的绝症,那人要送我们家一所房子,我爷爷没要,说我们有房住。后来那人就在我们村建了座庙,里面的器物上都刻了我爷爷的名字:钮建昆。我爷爷在那一带威信特高,有一年做寿,我六叔给办的,吃了二百口猪,你算算来了多少人。

我六叔,人称“垛子钮六”,在通县称得上一霸,而且还霸得厉害。他不是去抢,而是保着最大的地主张八爷。钮六最狂的时候,手下两千多条枪,连机关枪都有,鬼子来了都没轻易碰他。

说起我们垛子村的那个大地主,他排行老八,我就知道人家都叫他“张八爷”。他家有六座大院,村中心两座,东南西北各一座,雇了七十来个长工。到收粮的季节,他家收粮的“天囤”搭得比大树还高,能有现在的高压线塔那么高,出了通县县城还离二十多里地就能瞧见。光打这天囤,工程就大了,那时候没有卷扬机,一百六十斤一袋的粮食全靠三个人扛上去。日本人为什么都没从他这儿拿走粮食?我六叔钮六带人给保着哪。

但是这个地主有一样,他做得特善良,村儿里没有一个说他坏的。本村谁家要是死了人,只要到他那儿磕个头,就给一口棺材、两斗小米。一到冬季,他就在村里发一百套棉衣;还开粥场,叫伙计们架起大锅施粥,附近各村的穷人都能来喝一冬的粥。

我们村,还有附近村的人都说这个地主好。他骑毛驴出来的时候,见着谁都下来,见着穷鬼也不例外。张八爷这个人很有脑子,土改前的三年,他就开始卖地,派出去好几个账房先生,把地都卖了,把东西都派发了。然后他拍屁股走人,进城去了,再没露面。据说到共产党进来的时候,他家把这些财富都交公了。所以土改呀,斗地主、镇反,都没挨着事儿。但是后来,直到“文革”那阵儿,才有人又想起来,揭发张八家可是个大地主。八爷早死了,把他孙子由城里揪回来,拉回垛子村批斗,也没少折腾。

我这一辈儿的大哥钮益山、二哥钮益林,都跟着六叔钮六干。有一回他们经过北平哈德门外的火神庙,就是现在的崇文门外幸福大街,看见警察楼子里打人,打得很惨,他们看不过去,进去把伪警察收拾一顿,下手重,出人命了。正闹着呢,日本宪兵赶来,钮益山、钮益林都被日本人抓走,毙了。

日本人最想抓我六叔。钮六这么厉害,日本人能不办他吗?宪兵队请我爷爷去,好吃好喝好招待,没什么事儿回来了,想让他劝降钮六。过俩月,又通知叫我爷爷去宪兵队,大伙儿都劝他别去了。结果他说不去不行,还是去了,就再没回来,连尸首也没见着。

我们钮家跟日本人结了仇,钮六还能被劝降吗?本来我家祖传中医的,到这会儿早已经玩枪杆子了。后来日本人动了心眼儿,从关外东北拉来土匪,包围了他。钮六不服软,一直打,最后退到垛子村北边的岗子上。知道钮六在上面,日本人非要逮活的。钮六的两把盒子枪剩下最后的子弹,给自己了。日本人叫人把他抬到村子里,照了张相,好好埋了。想当初,抗日的队伍要是收编了钮六这伙人,那我六叔不也像贺龙什么的,肯定也是个老革命,至少也和《独立大队》演的差不多吧,应该是另一种命运了。

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库(120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立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6652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6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