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安宁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摆脱困境,走向心灵宁静的和谐世界,是每个人的天赋使命。作者约书亚·罗斯·李普曼博士在融合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回归宗教的本源,拨开信仰的迷障,与我们分享一种更加开放、理性、超越分歧的新时代观念。这种正信将启发人们找回个人与世界的平衡,令你走出困扰,重获安宁。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心灵的宁静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图书 |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新时代的灵魂圣经) |
内容 | 编辑推荐 内心的安宁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摆脱困境,走向心灵宁静的和谐世界,是每个人的天赋使命。作者约书亚·罗斯·李普曼博士在融合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回归宗教的本源,拨开信仰的迷障,与我们分享一种更加开放、理性、超越分歧的新时代观念。这种正信将启发人们找回个人与世界的平衡,令你走出困扰,重获安宁。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心灵的宁静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内容推荐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是美国著名犹太教拉比、知名心灵导师、传道士、超级畅销书作家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的绝世灵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在全美深具影响力的灵性读本。作者在融合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回归宗教的本源,拨开信仰的迷障,与我们分享一种更加开放、理性、超越分歧的新时代观念。这种正信将启发人们找回个人与世界的平衡,令你走出困扰,重获安宁。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心灵的宁静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其主旨,在于向读者呈现心理学关于人性的见解精要,并将新的发现与真正的灵性觉醒完美地结合起来。 目录 译者序 致读者 第一章 内心的安宁 第一节 神的礼物 第二节 宗教与心理学的共同目的 第二章 道德压力下的懦夫 第一节 人是有道德感和灵魂的造物 第二节 心理分析和忏悔 第三节 良心的掩饰 第三章 勇敢爱自己 第一节 人们不会天生对自己好 第二节 自我的形成 第三节 因自卑而自毁 第四节 放弃的勇气 第五节 学会接纳自我 第六节 你与众不同,潜力无限 第四章 爱与死的抉择 第一节 人无法只为自己而活 第二节 仇怨隐于爱中 第三节 为爱奉献一切 第四节 发自内心的宽容 第五节 真正成熟的爱 第五章 面具下的多重恐惧 第一节 恐惧机制 第二节 何为神经性恐惧? 第三节 愤怒、侵害和敌对 第四节 经济恐惧——真实与虚幻 第五节 形而上的恐惧 第六章 悲伤使人睿智 第一节 死亡与忧伤的召见 第二节 你的悲伤可以克服 第三节 难于宣泄的负罪感 第四节 诚实地对待悲伤 第七章 永生的暗示 第一节 光明与黑暗 第二节 死亡铺陈生命的舞台 第三节 存在即是永生 第四节 活一次足矣 第八章 神啊!你深深地吸引了我 第一节 万心归主,寰宇太平 第二节 无信仰者 第三节 不可知论者和无能的信徒 第四节 神的法则 第五节 “天启”时刻都在发生 第六节 与神为伴 第九章 宗教和心理学的整合 第一节 相信什么? 第二节 精神的多元化 第三节 英雄的感召 第四节 大胆承认你的情感 第五节 宗教与心理学的联合 鸣谢 试读章节 宗教于心理学的助力,可以泛指精神智慧和伦理戒律。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沉淀出了一套久经考验的真理,以指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使人们能够在俗世的生活中获得精神的快乐和幸福。当宗教作为真理的载体时才能对人们加以道德上的规范,为人们提供情感上的动力,帮助人们一步步实现个人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想要达到内心的安宁,就不得不去注意宗教赋予我们精神的启迪,这是任何一门科学都无法赐予人类的礼物,它包含着使人了解自身的意义、人与宇宙的关系、友爱的温暖,以及对道德和精神目标的思索。概括来说,宗教承载着人类的最高理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如果想将这种理想付诸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仅凭宗教自身的作用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得协助。 比如,心理学就是最好的盟友,它所展示出的是关于人性的内心:为什么人性之善与我们的实质仍然相隔万里?相信如果善男信女们仍然处于痛苦不堪、无聊透顶、抱残守缺的生活中,宗教的理想再伟大也始终难以实现。 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亚历山大、霍尼和曼宁格等现代心理学者加以发展后,我们已经凭借其研究清楚:“人格分裂者”的成因,以及类似于“人们为什么对自己和他人常常抱有愤恨和残忍的态度”。而当代宗教若想实现真正幸福的理想,就势必要将精神分析学的宝贵经验加以吸收和消化。但遗憾的是,许多宗教的教条一直未能跟上大众不断变化的需要。这得追溯到西方宗教产生的年代,在那个科学尚未发达的历史背景下,心理学还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诚然,前人有前人的考量,许多宗教圣哲就曾深入到人心中那不为人知的秘境进行冒险,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而直观的智慧。但是在如今这个心理学极为发达的时代,那些产生于文明早期的宗教教条、圣哲的智慧已不能满足当代形势下的更多新要求了,如此便需要用其他学科来丰富和补充。 宗教如果漠视,甚至是反对具有创新性的精神分析学,那么它将在争取完美人生的目标中丧失最有力的盟友。在宗教的发展史上,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宗教曾多次与新发现的真理相碰撞、抵制,结果造成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从此与宗教分道扬镳。宗教神学家常常错误地认为,由他们来传达神的旨意,就是神之智慧的终极展现。不幸如伽利略,他只是对神的法则产生了别样但不乏深刻的见解,便受到了当时神学家们的大力排挤,此类事件是新认识与旧观念之间存在矛盾且处理不当的结果。 时至今日,历史仍在以某些特定的方式重复着:个别宗教界人士拒绝承认神已经赐予了人类更新颖且极有效的工具,来分析人的心灵及其种种复杂行为背后的运作模式。他们承认科学及其研究成果,却坚持认为,在人的行为和道德领域内,只有宗教才拥有最终的发言权,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观念其实是根植于已经过时且早被时代所淘汰的“历史残垣”,令人难以领受。 睿智的宗教领袖已经意识到,把真理和过时的僵化观念划上等号是一种错误,人类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只要出现有利于人类进步的事物,那么它便可能是神的最新启示,而心理学的很多重大发现,无疑是神向人类赐予的最新礼物。故而,宗教应积极、主动地吸收有关人类心灵方面的最新知识,学习来自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种种新课题或研究成果,如:行为动机、冲动、爱、恨、恐惧等等。 在今天这个让人手忙脚乱的噪杂世界里,我们需要一种平和的信念,既包含历史智慧的精华,又拥有新时代的全新思索。这种新的信念的确是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找到它最有效的工具。先知们创立的宗教在今日的盟友就是富有启示性的心理学。现在,宗教和心理学出于各自所需,互相结合起来,正同心协力,携手共进。 “宗教真的能与心理学和解了吗?” 如果能以这种理由和解,这着实让人感到欣慰。那些心地善良的人们,应该可以轻松地理解宗教和心理学和解相融的理由。现在,让我们弯下腰来,将眼睛对准这个心灵的放大镜,来比较一下宗教和心理学的异同吧。P11-13 序言 2008年春天,译者的一名学生在迷茫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让身边所有的人震惊不已。 悲痛过后,是无尽的反思。放眼今天的中国校园,每年各地都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各种问题走上绝路,不仅终结了自我,还为周围的人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而在本该宁静的象牙塔之外,全中国每年自杀人数逼近30万,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而那些没有做出如此极端抉择的人呢?存在精神障碍的人有多少?饱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有多少?因为种种原因精神苦闷、忧郁、灰心、沮丧的人又有多少? 物质的极大丰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家园的荒芜。中国人从小就生活在压力极大的环境中。甚至连上一个好的幼儿园都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更不必说每年高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观,实乃世界罕见。好不容易大学读完,在越来越残酷的劳工市场环境中,繁忙的工作几乎不留给个人的心灵哪怕一丝歇脚的机会。 内心的安宁!这恐怕是多数人在养家糊口、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根本无暇顾及的话题。 放缓脚步,休息一下吧。 翻开本书后,读者会发现,作者是一名犹太教的“拉比”,即犹太教的神父角色。他从宗教的观点和个人接触心理学疗法的经验出发,于1946年出版了这本书。本书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创下了占据榜酋58周、连续三年上榜的记录。 为什么当时的美国人会对这本书如此痴迷?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人类刚刚摆脱史无前例的浩劫,历经战火洗礼的心灵布满伤痕。如何抚平伤痕?人类内心的矛盾如何解决?人性中的破坏力量如何合理地加以释放?人类文明到底应去向何方?这些话题迫使那一代人低下头来,扪心自问,摸索治愈心灵的道路。作者独树一帜地将宗教理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从精神修习和科学治疗的角度双管齐下,扫清了认为两者水火不容的障碍,为人类获得内心的安宁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诚然,2l世纪的中国社会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表面上大相径庭,但依照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理论来判断,当代中国勿宁说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相杂糅的古怪混合。一方面,北京、上海、香港等国际化都会已然演变为现代化和财富展示的庞大景观;另一方面,广袤的内陆仍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挣扎于贫困线上。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变革,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巨大的贫富差异,失落的传统文化身份,激烈的社会竞争,急速的经济地位变化,金钱至上、你死我活的社会环境,让国人的心灵世界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这使得这本初版于六十多年前的书放到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意义。 作者虽然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宗教的理念,可能对中国读者来讲有一些陌生,但他的宗教描述均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不但没有摆着宗教的架子排斥现代科学,反而敞开心胸,以宗教悲天悯人的情怀补充并支持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作者从道德心、爱自己、爱他人、恐惧、悲伤、死亡、信仰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宗教和心理学的观点,逐一为读者照亮酿成人生痛苦的各种源泉,用宗教和心理学两个相辅相成的体系,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一个又一个死结。 心理学和心理疗法自诞生以来,在国外风靡多年,改革开放后也逐渐传进中国,到了21世纪,更是在各个领域方兴未艾。就拿校园来说,全国各级院校纷纷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为学生排忧解难。社会上的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诊所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中也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人是多么需要有人来倾听自己心中的苦闷。虽然心理治疗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话题,普通大众仍然有些误解,如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就代表精神不正常。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多人能够敞开心扉,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向心灵的永恒宁静迈进。这本书写于上世纪40年代,心理疗法对当时的美国人也是一种陌生的事物,因此书中举了很多简单易懂的例子借以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时空变换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作者多年以前的观点和笔法,非常适合今天的中国读者。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不但是一座灯塔,为读者找寻内心的安宁指明方向,同时也富含了哲学价值。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将当代社会的变迁轨迹描绘为“拟象”、“仿真”以及符号之“内爆”的机制。景观或影像僭越了时代所承载的意义,人类的现实生活竟蜕变为某种对想象的模仿。 意义真的消退了吗?或者说,马克思、弗洛伊德与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意义的确定性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否已然被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所扼杀?这是许多近现代的心灵哲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身为犹太教拉比的作者在宗教信仰的法则体系内,为意义的迷失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可喜的是,作者并未藉宗教之名排斥科学,而是积极倡导在科学与神学之间寻求缔合。内心的安宁被视为一种能量或一种物质的存在,在生成、转化与陨灭中对意义进行着生产与再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匮乏、荒诞、苦恼与悔}艮都成了带有积极色彩的话语,它们不但建构着人类的心灵世界,更为整个现代社会的症结开出了一剂温婉的药方。 如前面所述,中国拥有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与社会基础,但笔者(包括作者和译者)坚信人性的共同基础是超越意识形态与文化屏障的。在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正面对的是与上世纪中叶西方世界同样的问题——如何在这种奇异且扭曲的社会现状内为意义设定形状?如何消解传统文明面临后现代解构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分歧?科学与神学并不是唯一终极的路径,但势必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 在翻译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总是让译者不经意地回想起那名自杀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社会制度能够更加关注人类的心灵,教会人如何应对内心的灰暗和沮丧,让人学会释放压力、直面生活的挫折感,也许能减少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在寻觅内心宁静的曲折道路上贡献微薄之力,也许这就是对我的那位学生最好的纪念。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美国西北大学常江博士的诸多帮助;负责推广本书的傅娉女士和吴金岭老师务实、细致的工作风格亦使本人获益良多,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任海龙 后记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一开始是为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W.Eliot)在犹太宗教学院的讲座而准备的演讲材料。在此我要感谢校长斯蒂芬·怀斯博士(Dr.Stephen S.Wise)的盛隋邀请,让我有机会能够就心理学和宗教两方面来发表一些浅薄的看法。同时,我也要真挚的感谢多位友人的鼓励与支持,促成本书得以顺利面世。 这几年,我与纽约大学杰出学者、犹太教士纳森·克拉斯博士(Dr.Nathan Krass)过从甚密,从他的智慧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并由此获得了强烈的灵感。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好友,芝加哥大学的罗伊·格林克博士(Dr.Roy Grinker),谢谢他将我领进了心理学研究的全新世界;感谢芝加哥大学的好友所罗门·高曼博士(Dr.Solomon Goldman),多亏了他渊博的学识,让我的众多问题迎刃而解。我要感谢纽约犹太神学院的莫狄凯·卡普兰教授,谢谢他抽出时间审阅本书的初稿;感谢我的人生挚友、希伯莱联合学院的弗兰斯布劳教授夫妇(A N.Franzblau),谢谢他们的耐心和建设性意见;感谢著名心理分析学家爱德华·比布凌博士(Dr.Edward Bibrmg)和格莉特·比布凌博士(Dr.Grete Bibring)夫妇,谢谢他们通读全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感谢才华出众的小说家、编辑兼散文家亨利·莫顿·罗宾逊(}Ienry Morton Robinson),谢谢他在编辑上提出的关键建议与指导;我还要感谢我的挚友、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埃里克·林德曼博士(Dr.Erich Lindemann),谢谢他在我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对我始终如一的鼓励与支持。 对我的两位秘书伊妮德·罗森·杰克逊(Enid Rosen.Jackson)和贝茜·伯曼(Bessie R Berman)在收集材料、资料准备和正式写作期间所给予的宝贵帮助,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观点让我喜欢:你可以逃离自己的罪错,只要你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认识你自己的欲望,而且,爱自己!心灵的平静不是多么难做到的事情。“爱自己”,成为最重要的前提。不爱自己,能让人做出恐怖的事情。爱自己的人是无法成为恐怖分子的,要成为恐怖分子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在心里“杀”掉自己,放弃爱自己的本能。 ——著名作家连岳 李普曼先生是一位有学问的拉比。他在《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的“勇敢爱自己”一章中指出,除非你充分爱你自己,否则你根本不可能切实地去爱其他人。很多人因为没有适当地去爱自己,而落入情绪化宿命主义的深渊中。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切实地关心自己,找出自己被造的意义和目的。一旦发现自己的使命,便应当竭尽所能、全力以赴,就好像上帝正召唤他去做一样。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只要是想求得一点内在安宁的人,早晚会发现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的书。他的书写得很好,文字的表达清晰动人,读者阅读之后,很难不受到他的影响。 ——印度大哲奥修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行为的秘密。作者讲述了幸福的标准、如何掌控激情、调和个人情感、面对真实自我和对个人缺点的坦然接受。他鼓励我们接受自我和他人,认清人类的局限性。作者对人类的各种心灵力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最后,他鼓励读者通过增强个体和集体的自尊来消除内心的不安。这是一本发现人类精神价值的经典著作。 ——纽约读者约瑟夫·马雷斯卡 我永远记得,挚爱的父亲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此书。他经常说希望寻找到心灵的安宁。心灵的安宁显然不是陌生的、遥不可及的哲学概念,任何最终得到安宁的人都清楚它的真正涵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作者的各种建议并不能保证绝对能让你获得“心灵的安宁”,但静心阅读此书必会有所裨益。我要强调一点,本书的益处很难一下子全部掌握。你必须慢慢体会书中的思想火花,帮助你在光明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心灵的黑暗。 ——耶路撒冷读者沙龙·弗里德曼 我读的是这本书的第六版,我父亲1946年就读过了!本书的主题是永恒的,应该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头脑,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听从李普曼博士的建议,你的心灵就会获得无上的宁静!我要多买几册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在假目将阅读此书的喜悦与我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 ——北卡罗来纳州读者玛丽琳·沙梅 二十多年前,我偶然借到这本书,从中得到的人生体晤一直伴随我走到现在。在我所有渴望的事物中,唯有内心的安宁能帮助我坚持走下去。在健康、财富和幸福之外,我需要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本书让我在人生的不断变幻中,懂得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这其实与宗教或励志没有关系,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体会和精神需求。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等待与《通往内心安宁之路》的重逢,但我其实早就清楚:只有在自己的内心寻找,才能获得真正的宁静。 ——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 这本书极为畅销,仅在上世纪60年代就卖出超过500万本。李普曼的观点让人凉讶不已。如果你有勇气深入探索问题的根源,那么请千万别错过《通往内心安宁之路》。这本书专门为有成长勇气的人而写,无愧为智慧的结晶。 ——亚马逊网络书店读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新时代的灵魂圣经)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
译者 | 任海龙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7052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0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印刷时间 | 201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5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