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眷恋蓝土
内容
编辑推荐

张静编著的《眷恋蓝土》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两家三代“海洋人”为我国海洋事业执著追求、倾情奉献的心路历程。尽管其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通过小说所展现的20世纪国家海洋局所提出的“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壮举的实现,却是真实的。

内容推荐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14000千米的岛屿海岸线,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300万平方千米的主张管辖海域。

这是一片与我国黄色国土密不可分的浩瀚的蓝色国土。我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明朝的航海家郑和曾有一段名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之于海洋。”但是由于明朝后期中国一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国人海洋意识淡薄,从而成为制约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障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立志建设强大的海军;并开始重视发展海洋事业,“以海富国、以海强国”的蓝色国土意识逐渐树立。《眷恋蓝土》这部小说,描述的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该世纪末,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眷恋蓝土》由张静编著。

试读章节

送别宴会结束后,童海涵办完退休手续来到局长办公室,静静地站在那幅硕大的、占满整整一面墙的海图前。以往站在这幅海图前,他思考的全都是海洋执法、海洋科学考察方面的事。现在酒后的他,满脑子想的却都是那座渺远的小岛以及岛上那位曾做过他一个月爱妻的、令他一生都牵牵挂挂的女人。记忆和牵挂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白帆,让人倍感惆怅寂寞。

小岛在哪儿?小石屋在哪儿?石屋里的那个她又在哪儿?

童海涵把放大镜移向黄海海域,终于在海图上找到一个小米粒般大小的小岛。小岛如沧海一粟,是那么不起眼,几乎被淹没在浩浩渺渺的蔚蓝色中,在一般的地图上根本看不见它。

唔,这座被称作“寄母岛”的小岛就在这儿!岛上蓝蒙蒙的光雾带着海水的咸腥味儿透过海图浮现到他的面前,仿佛伸手就可触摸到兀立在岛上的那间小石屋了。石屋上空,海鸟在翩翩飞舞,石屋里的那个她在吹着口琴,琴声悠悠扬扬。他靠近她,从她身后拥她入怀……然而一切都稍纵即逝,影影绰绰地复又融入迷茫的蔚蓝色中。

丢下放大镜,童海涵把目光再次移向黄渤海海域,泪水不知不觉溢出眼窝。

大海——他所眷恋的这片祖国的蓝色国土,让他流连忘返!为了捍卫这片蓝色国土的纯净和权益,为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他奉献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从少年到白头,他亲历了我国海洋事业的从无到有,从“查清中国海、跨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到实现从海、陆、空全方位地对我国所辖海域进行监测执法。他出过力、用过脑、流过汗、拼搏过。今天,童海涵身为一名正局级干部退休,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为自己的事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是不知为什么,这几天他心里忽然空落落的,觉得不踏实:事业上的成功,与婚姻、家庭生活的失败所形成的反差,使他对人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莫名的困惑。尤其最近媒体频频报道俄国潜艇“库尔斯克”号失事的消息,更勾起他对三十多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的记忆。那时,风华正茂的他,也在潜艇上服役。而他所在的那艘潜艇也出了事。潜艇的失事,意外地把他送上一座小岛;在小岛上,他竟和一场浪漫缠绵的爱情纠葛到了一起;这缠绵的爱情,却最终使他愧疚、心酸了大半辈子。

“幸存者……我是‘红旗109’号失事潜艇的幸存者!是那场噩梦般的灾难,把我送到你的身边”。童海涵再次举起放大镜,用左手食指敲点着海图上的那座小岛,喃喃自语:“唉,我说寄母岛啊寄母岛,为什么我总也忘不了你?忘不了那片银色的沙滩,忘不了那座石砌的小屋,忘不了石屋里那位双眸如星的长辫子姑娘!恩恩怨怨几十年,弹指一挥间……”

直到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响起,童海涵才使劲儿拍拍自己的脑袋,蓦然意识到:自己真的有点儿老了。要不,怎么会自言自语?怎么会连续几夜失眠?他拿起话筒。对方忽然迟疑了一下,说:“对不起,童局长,不好意思,我忘了您已经退休,就不打扰了!”电话随即挂断。那是一位女下属的声音,往日这位女同志给他打电话,声音都是甜甜的甚至是嗲嗲的。除了谈工作,她还总要借机嘘寒问暖几句。今天这位女同志好像一下子“公事公办”起来,声音冷漠得出奇。平日,他对这种人谈不上有好感也不反感;今天,他也只觉得有些无奈。

已届“耳顺之年”的童海涵局长依然高大且有风度:黝黑光亮的肤色、浓黑的剑眉、深邃的大眼睛、高耸挺直的“通天”鼻梁、宽阔微突的额头、加上赫然崛起的方形下巴,使得他整个脸庞有棱有角,像礁石般硬朗。他言谈简洁,举止利落,腰杆儿挺拔,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干练气质。遗憾的是,他的头发已经花白,几十年如一日的平顶发型,加上眉宇间极深的川字纹,使他显得有些固执而不随和。  今天,本以为自己还年轻,至少还能为海洋事业再拼搏十多年的童海涵局长,终于很不甘心地办完了退休手续。中午,局里为他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告别宴会,喝酒时他没有像以往那样“留有余地”,率性地多喝了几口,感觉头有些发胀,脚下轻飘飘的。童海涵接完电话,坐到办公桌边的沙发上抽起烟,退休的失落感总也驱散不掉:从今往后,自己再也不能站在海洋执法船和海洋科学考察船上驰骋海洋、叱咤风云,再也不能主持会议、布置工作了。回家能干什么呢?家,早已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同床异梦近三十年的第二任妻子黄新柳和他分手已经五年,大儿子还在狱中服刑;天生好动不羁的小女儿虽说还没出嫁,却总是在外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的事。他的家过于寂静,很少有其他人家那样的锅碗瓢盆鸣奏曲。唉,退休前并不觉得孤单的童局长,突然间觉得自己忙碌了一辈子,最终却连一个热乎乎的窝也没有,连个寻常的老农民、老工人也不如。于是,他愈发思念那个令自己梦牵魂绕的小岛,那个岛上的小石屋以及那个三十多年前曾经在小石屋中当了他一个月新娘的女人。她救过他的命,而他却无奈地、狠心地抛弃了她。如果岁月可以倒流,也许……

P1-2

序言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14000千米的岛屿海岸线,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300万平方千米的主张管辖海域。

这是一片与我国黄色国土密不可分的浩瀚的蓝色国土。

我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明朝的航海家郑和曾有一段名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之于海洋。”但是由于明朝后期中国一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国人海洋意识淡薄,从而成为制约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障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立志建设强大的海军,并开始重视发展海洋事业,“以海富国、以海强国”的蓝色国土意识逐渐树立。《眷恋蓝土》这部小说,描述的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该世纪末,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两家三代“海洋人”为我国海洋事业执著追求、倾情奉献的心路历程。尽管其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通过小说所展现的20世纪国家海洋局所提出的“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壮举的实现,却是真实的。

根据“以人为本”、“文学即入学”的精神,作品中所展现的两家三代“海洋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纠葛以及思想理念的矛盾碰撞,都极为清晰地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读来令人感慨又不失感动。

作者张静是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退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曾利用业余时间出版过多部海洋题材的少儿科幻小说,并多次获奖。

如今她已年过古稀,依旧笔耕不辍,发挥余热,历时六年,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眷恋蓝土》,从精神层面为海洋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是很值得鼓励的。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的进步、“蓝色经济”的发展,“蓝色国土”观念的进一步加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将更为辉煌,我们和作者一同期待着更多年轻的后来者,书写出更为灿烂绚丽的新篇章,为这个时代增辉,为海详事业添彩。

后记

浪花——记三位老“海洋人”

世上有什么花儿开不败?世上有什么花儿无色又无味?我们“海洋人”都知道,——那是浪花。浪花无色,却如玉如银;浪花无味,却无比清新;浪花平凡,却生生不息。正是那些平凡无奇的浪花,组成了大海如诗如画的澎湃美景。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如同浪花般平凡的三位老“海洋人”的真实故事。

他为观天测海殉职

20世纪70年代,我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政治部工作。1977年金秋时节的某一天,领导让我接待一位从大鹿岛海洋站来的家属,她的丈夫因公去世,我的任务是协助当时的干部科做好这位家属的安抚工作。考虑到这位家属一定很悲痛,我特意为她准备了茶水和擦泪用的毛巾。可是当我见到她时,她竟出乎意料的平静而又淡定。这是一位典型的山村妇女:个子不高,穿着朴素,只有圆脸上黑黑的眼圈和略带嘶哑的嗓音,显示出她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哀伤。她没有啼哭,只是断断续续地向我讲述了她的丈夫——大鹿岛海洋站观测员杜洽法同志“出事”的情况。她说,她的丈夫是一位工作特别“较真”的人,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每天都要走过一道长长的堤坝,定时定点去到几里路远的海洋观测点去观风、测浪、验潮、取水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误事。可是正应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老话。不久前,她像往常一样做好饭,等丈夫回家。可是左等右等总不见人影。她急了,跑出去寻找,这时才有人急匆匆跑来告诉她:杜治法“出事”了,过堤坝时,被涨潮的大浪卷进海里……

“一定是那块手表惹的祸,它太旧,走不准,耽误了时间。以往他都是赶在涨潮前过的堤坝……”她反复这样讲了几次,眼泪终于像决了堤似地滚落出来。这时的我,除了紧紧攥住她的手,跟着默默流泪之外,居然一句劝慰的话也说不出。

办完领取抚恤金等手续,这位坚强的妇女始终没有额外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临行前只是忧愁地说,“俺孩子快上学了,海洋站附近没有小学校,唉,还不知怎么办呢!”

我去过一些海洋站,深知当时的海洋站环境艰苦、地处偏远,孩子上学确实困难,于是把她的这个难处向组织上汇报了。

杜治法只是我们身边众多平凡普通的海洋观测员中的一位。我想,正是这些老一代的海洋观测员们,在建局初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岗位,在偏远的、艰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地工作,,许多人贡献出了青春年华直至两鬓斑白,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才奠定了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如今海洋事业日新月异发展的时刻,我们是否还会记得他们呢?

恪尽职守的女观测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分局政治部和基建办公室,由于工作需要,曾去过不少海洋站,如石岛、南黄岛、葫芦岛、鲅鱼圈、龙口海洋站等。据了解,全国各偏远沿海海洋站的观测点都是建国初期由老一辈海洋科学家亲自考察后拟定的。这些观察点具有典型性,积累下的资料可为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海洋事业服务。但是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海洋站地处偏远,工作条件、生活环境都极其简陋,因此在海洋站工作的同志必须在没有什么先进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或步行、或骑自行车去观测点观风、测浪、验潮、提水样。为了数据的准确,他们必须极其认真负责,在平凡的日复一_日的观天测海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关键时刻还要经得起考验。龙口海洋站女观测员王淑茹,就是其中一位。尤其是她在洪水猛涨期间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的事迹,令人感动,成为海洋观测员学习的楷模。

王淑茹长得白净秀气,为人随和,是一位常年在平凡的海洋观测工作岗位上默默做奉献的女同志,但正是这样一位看似文弱的女同志,在洪水到来,水位骤涨的紧急情况下,却能镇定自若,收集、记录下十分难得的宝贵的数据,为海洋资料库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吧:龙口一带遭受狂风暴雨袭击,沿岸的水位一天比一天高涨。那期间,王淑茹一直坚守在观测点工作。身为观测员,她深知: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下的数据是极其珍贵的。因此她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毫不懈怠地密切注意水位的变化。那天,眼看水位已没过了警戒线,观测点有随时可能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但是她依然坚守岗位,不肯撤离。爱人和孩子都在家焦急地等待她回家。可是她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忘我地在观测点仔细观察和纪录下水位每一厘米、每一毫米的变化。站上的同志也急了,为她的安全担忧,便和渔民一起划着小船,来观测点接她回去。她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才撤离岗位,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对事业无比执著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王淑茹选择了“留守”,拒绝了登船离去。观测点的水位越来越高,直至超越了历史记录的最高点,王淑茹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了这一珍贵数据。洪水终于渐渐消退,王淑茹终于安然无恙地带着完成任务的欣喜回到海洋站。女观测员王淑茹不顾个人安危恪尽职守的事迹,为我们和年青一代“海洋人”树立了榜样。为此,国家海洋局授予王淑茹“三八红旗手”称号。

一串含泪的钥匙

20世纪60年代北海分局建局初期,没有专属的码头,几艘小吨位的海洋监测船和仅有的一艘设备相对先进的两千五百吨位的“东方红”海洋科学调查船停靠在海军五号码头。每当船只执行任务归来,我们政治部宣传科的电影组就会在组长吴永志同志的带领下去码头放电影,慰问远航而归的海洋调查队员和船员同志。当时我是广播员,经常要配合吴永志组长编写一些好人好事做成幻灯片,在放电影前进行宣传。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每次去码头放电影,“东方红”船上有一位人高马大的电机员曹镇江,都会带领几个船员上岸来帮我们提机器、安装银幕,他粗粗壮壮的,干活又麻利,有时还喜欢说说笑笑,所以电影组的同志都和他比较熟悉。

可是不多久,忽然听说曹镇江病了,在医院动了手术,是胃溃疡。本来胃溃疡手术并不难,然而当时文化大革命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医院里许多医生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被批被斗,“两派斗争”激烈。在这样的状况下,不知是手术不彻底,还是护理有问题,曹镇江的伤口始终不能愈合,导致第二次手术。谁知第二次手术后,伤口再次感染不愈合,病情越来越重,他的爱人老孙不得不带着才三四岁的小儿子,从农村来青岛陪护他。当时分局没有招待所,老孙有时住在干部科的干事王贵昌家,有时住在我家。几个月过去了,曹镇江的病时好时坏,最后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病危时,我和王干事曾去医院探望他。一进病房,只见曹镇江已在弥留之际,老孙在他床前伤心地泣不成声。也许是“回光返照”,曹镇江忽然醒来,眼睛盯着老孙。这时我原以为他一定要对妻子嘱咐有关三个未成年孩子和年迈父母的家事,可是他没有。他只是费力地举手在枕头下摸索,摸呀摸,最后抖抖索索地摸出一大串钥匙,久久抚摸着,眼窝里“忽”地涌出泪水。泪水无声地撒落到那串钥匙上,阳光从窗外射进病房,把那串钥匙照得熠熠闪亮。之后,他恋恋不舍地把钥匙交到妻子手中。

“我怕是再也出不了海了……你把钥匙交给船上吧,……有些机电资料、工具、都锁在柜子里、抽屉里,同志们出海要用……”

说完这番话,他再度昏迷。我看着那串钥匙,上面的泪水星星点点,心中莫名地感慨。

几天后,曹镇江去世。

以后几年,曹镇江的妻子老孙来分局为孩子领赡养费或替曹镇江扫墓,都住在王贵昌或我家。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俺家老曹有三个孩子他不牵挂,临走就牵挂那串钥匙。唉,他活着的时候总是出海,我就跟他说,你成年不着家,还不如娶个大鱼当老婆!他呀,只惦记大海!”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老孙也已过世多年,可是那一串洒满泪水的钥匙,总在我的脑海闪现:因为,那是一位普通的老“海洋人”,对大海的无比眷恋。

张静

2011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眷恋蓝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781095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05:50